收藏 分享(赏)

节距的测量说课稿定稿.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6717106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距的测量说课稿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节距的测量说课稿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节距的测量说课稿定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节距的测量说课稿定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节距的测量说课稿定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7 页1、教材分析电缆检测技术是我校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及企业的实际需求而自编的校本教材,该教材是电线电缆制造与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主要介绍了电线电缆产品的检测方法及原理。节距的测量节选自本书第四章第二节尺寸检查,内容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技能。节距的测量共需 3 个课时完成,其中 2 个课时是理论教学,1 个课时是实验操作,本节为第 1 课时内容。2、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是为学生实践做铺垫,在储备了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制定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什么是节距。B、 了解节距测量的几种方法。2、过程与方法:A、学会并运

2、用直接测量法测量节距,同时在课堂实验中巩固量具钢尺的使用。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及动手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试验和观察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情感,班级凝聚力,为师生的共同学习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3、教学重难点1、重点:A、节距的定义。B、 节距比的概念。C、 直接测量法测量绞线节距。2、难点:A、节距的定义。B、直接测量法测量绞线节距。4、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根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在备课时必须要分析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做。我面对的

3、学生是中职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差,理论水平低。作为电线电缆制造与检测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年级的理论学习和车间实习,学生们的第 2 页 共 7 页专业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学生对于检测这门专业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对较高。2、教法为了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我采取观察归纳、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组实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定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学法(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2)提供操作、尝试、合作的机会:鼓励学

4、生大胆操作实验,发现问题,记录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3)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设置难关“逼迫“学生想要说。(4)提供成功的机会:赞赏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感受如何发现问题,并更多地体验成功的乐趣。五、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应当指出的是,本实验已经是尺寸测量实验中最后的一个测量实验,学生面对这一实验已经不再有刚接触实验时的那点兴奋劲,从兴趣上讲已经有所下降,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除了要将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之外,还要重新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在本课时中,我会以测量一根线绞合的节距引入到测量有多根线绞合的节距,如图:1 根 多根由学

5、生自己思考到实践,由讨论到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知识迁移能力,在植入知识这一目标的同时,也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将本课划分成六大部分:(一)课前复习:1绞线外径的测量 D(以提问的形式,同时按座位将学生分成 12组)。1 1 2第 3 页 共 7 页设计意图:通过对前几节课内容的复习,迅速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同时,通过分组这一行为,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2)新课引入:51、教师演示:一根电缆绕在一根稍微粗一点的圆棒上,如:提问:可以测量哪些量?学生讨论并预习 可能答案 A、AB 两点间棒上距离即 hB、线缆上 AB 两点间距离 H提问

6、:根据书本定义,哪一个才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节距?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课堂演示,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思考,在我的带领下逐渐进入知识的推敲过程中,由学生自发思考,形成知识结构的建立。(三)概念分析:5根据学生回答,得到书本 p27 节距定义节距 h:指被绞合体(或绕包带、线)沿绞合轴线旋转一周所前进的距离。即上述讨论中的距离 h。强调:沿绞合轴线,旋转一周。引出:按线缆规格的不同,材质的不同,节距的分类。束线节距绞线节距节距 成缆节距分类 包带节距屏蔽包带节距铠装层绕包节距提问:既然已经知道什么是节距,那么我们在实际生产及质量检验中,应该如何测量?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讲授将理论知识点在

7、学生的知识高楼中添砖加瓦,形成完整的一个结构,做到知其然,也为接下来知其所以然做好铺垫。1A B1A B第 4 页 共 7 页(4)实验探究(以钢绞线为例):251 根据问题学生按组讨论,从而得到自己小组的测量方法(老师在教师行走,从旁指点)。2 每小组按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得到数据。3 综合讨论各组数据,有选择性(有错有对)的选择 2 个小组的数据,让小组成员分别阐述自己的测量方法,提供全班再次思考4 根据每组数据,学生支持率,老师总结得到正确的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法(一根到多根)。A 测量工具:钢板尺(或钢圈尺),精度为 0.5mm。B 测量方法:(1)将被测绞线拉直平放在水平桌面上。(2)

8、查看工艺单,找出被测体的被测层是由几根单线绞合而成,记为 n。(3)将钢板尺(或钢圈尺)平放在绞线上,使尺与绞线轴线平行。(4)取被测层上任意一根单线为第一根,记为 1,如下图。(5)从记号为 1 的单线开始一次往后数,数到第 n+1 根时重新作为第一根开始循环数数,即第 n+1 根重新记为 1,如下图。(6)用钢板尺(或钢圈尺)直接测出 11 间的距离,即为节距h 值。实际测量时,h 为第 1 根及第 n+1 根间距离。C 注意点:(1)被测体必须平方,不可弯曲测量。(2)钢板尺(或钢圈尺)与绞线轴线平行。(3)每个被测物体都要在不同位置测量 3 次,以 3 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该物体

9、的节距 h。设计意图:本环节我主要采取了学生分组实验,师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启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呼应了我在教法中的创新设计,完成了学法中提供给学生的四个机会,做到了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五)分析总结:31、对实物,总结应该如何测量。2、对试卷题目,提问应该如何做题,作为一思考,引出下节课内容。1 2 3 4 5 6 1 2h第 5 页 共 7 页设计意图:通过对整节课内容的一个总结,让学生在实验中提炼知识的重点部分,完成整堂课的一个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六)布置作业:11、思考课堂问题:面对试卷题目中节距的测量时,应该怎么做?2、预习其他测量方法及节距比的定义。3、重新测量手边实

10、物,记录并处理数据。设计意图:通过布置这样 3 道题目,不仅做到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巩固,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第 6 页 共 7 页6、板书设计节距的测量1、讨论:A、AB 两点间棒上距离即 h?B、线缆上 AB 两点间距离 H2、定义节距 h:指被绞合体(或绕包带、线)沿绞合轴线旋转一周所前进的距离。束线节距绞线节距节距 成缆节距分类 包带节距屏蔽包带节距铠装层绕包节距3、直接测量法(一根到多根)A 测量工具:钢板尺或钢圈尺,精度为 0.5mmB 测量方法:(1)将被测绞线拉直平放在水平桌面上。(2)查看工艺单,找出被测体的被测层是由几根单线绞合而成,记为 n。(3)将钢板尺(或

11、钢圈尺)平放在绞线上,使尺与绞线轴线平行。(4)取被测层上任意一根单线为第一根,记为 1,如下图。(5)从记号为 1 的单线开始一次往后数,数到第 n+1根时重新作为第一根开始循环数数,即第 n+1 根重新记为 1,如下图。(6)用钢板尺(或钢圈尺)直接测出 11 间的距离,即为节距 h 值。实际测量时,h 为第 1 根及第 n+1 根间距离。C 注意点:(1)被测体必须平方,不可弯曲测量。(2)钢板尺(或钢圈尺)与绞线轴线平行。(3)每个被测物体都要在不同位置测量 3 次,以 3 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该物体的节距 h。A B1A B1 2 3 4 5 6 1 2h第 7 页 共 7 页七、教学反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实物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分组实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成果。但是,由于分组为课堂直接分组,学生对于小组成员的选择过于被动,各小组学生整体水平差距较大,有可能会阻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创新能力的拓展,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很难把握,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有着较高要求。所以,在这两方面,还需加强改进,以期在保证优点的基础上,改进缺点,做到真正的将课堂交给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