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专题整理一(00年-05年,运动学、力学、动力学、曲线运动、功和能、振动和波、气体).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6704110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整理一(00年-05年,运动学、力学、动力学、曲线运动、功和能、振动和波、气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专题整理一(00年-05年,运动学、力学、动力学、曲线运动、功和能、振动和波、气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专题整理一(00年-05年,运动学、力学、动力学、曲线运动、功和能、振动和波、气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专题整理一(00年-05年,运动学、力学、动力学、曲线运动、功和能、振动和波、气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专题整理一(00年-05年,运动学、力学、动力学、曲线运动、功和能、振动和波、气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运动学(00 年)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 )(A)在时刻 t2 以及时刻 t5 木块速度相同,(B)在时刻 t3 两木块速度相同,(C)在时刻 t3 和时刻 t4 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D)在时刻 t4 和时刻 t5 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00 年)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在某同学头顶飞过,当他听到飞机的发动机声从头顶正上方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约与地面成 60角的方向上,据此可估算出此飞机的速度约为声速的倍。(01 年) 图 A 是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

2、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 B 中 p1、p 2 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 1、n 2 分别 p1、p 2 是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 1、p 2 之间的时间间隔 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v340 m / 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 B 可知,汽车在接收到 p1、p 2 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m,汽车的速度是m / s。(01 年)利用打 点计时器研究一个约 1.4 m 高的商店卷帘窗的运动,将纸带粘在卷帘底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随帘在竖直面内向上运动,打印后的纸带如图所示,

3、数据如表格所示,纸带中AB、BC、CD每两点之间的时间间为 0.10 s,根据各间距的长度,可计算出卷帘窗在各间距内的平均速度 v 平均 ,可以将 v 平均 近似作为该间距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1)请根据所提供的纸带和数据,绘出卷帘窗运动的 vt 图线, (2)AD 段的加速度为m / s2,AK 段的平均速t1 t2 t3 t4 t5 t6 t7t1 t2 t3 t4 t5 t6 t7图 A 0 1 2 3 4 p1 n1 p2 n2 图 B v(m/s) 2.50 2.0 1.50 1.0 0.50 0.0 0.1 0.3 0.5 0.7 0.9 t (s) 卷 帘 运 动 的 数

4、据 间 隔 间 距 (cm) AB 5.0 BC 10. CD 15.0 DE 20. EF 20. FG 20. GH 20. HI 17.0 IJ 8.0 JK 4.0 0 A 0.1 s B 0.2 s C 0.3 s D 0.4 s E 0.5 s F 0.6 s G 0.7 s H 0.8 s I 0.9 s J 1.0 s K 度为m / s。(02 年)如图所示为一实验小车中利用光电脉冲测量车速和行程的装 置的示意图,A 为光源,B 为光电接收器,A、B 均固定在车身上,C 为小车的车轮,D 为与 C 同轴相连的齿轮,车轮转动时,A 发出的光通过旋转齿轮上齿的间隙后变成光脉冲信号

5、,被 B 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由电子电路记录和显示,若实验显示单位时间内的脉冲数为 n,累计脉冲数为 N,则要测出小车的速度和行程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或数据是;小车速度的表达式为v;行程的表达式为 s。(05 年)18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等。一组同学研究“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关系”的探究过程如下:A有同学认为: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 ”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在空中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假设。C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

6、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a)是对应的位移时间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b)中图线 1、2、3、4、5 所示。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回答下列提问:(1)与上述过程中 A、C 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环节分别是_和_。(2)图(a)中的 AB 段反映了运动物体在做_运动,表中 X 处的值为_。时间(s)下落距离(m)0.0 0.0000.4 0.0360.8 0.4691.2 0.9571.6 1.4472.0 X(3)图(b)中各条图线具有一个共同特点, “小纸杯”在

7、下落的开始阶段做_运动,最后“小纸杯” 做_运动。(4)比较图(b)中的图线 1 和 5,指出在 1.01.5 s 时间段内,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差异:_。A B C D s (m) v (m/s) 5 4 2.0 2.0 3 B 2 1.0 A 1.0 1 0 0.5 1.0 1.5 t(s) 0 0.5 1.0 1.5 t(s) ( a) ( b) 力 学(00 年)右图为人手臂骨骼与肌肉的生理结构示 意图,手上托着重为 G 的物体, (1)在方框中画出前臂受力示意图(手、手腕、尺骨和挠骨看成一个整体,所受重力不计,图中 O 点看作固定转动轴,O 点受力可以不画) , ( 2)根据图中标尺

8、估算出二头肌此时的收缩力约为。(00 年)用右图所示装置做“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平衡条件“的实验,力矩盘上各同心圆的间距相等,(1)在用细线悬挂钩码前,以下哪些措施是必要的(A )判断力矩盘是否处在竖直平面, (B)判断横杆 MN 是否严格保持水平, (C)判断力矩民转轴间的磨擦是否足够小, (D)判断力矩盘的重心是否位于盘中心。(2)在 A、B 、C 三点分别用细线悬挂钩码后,力矩盘平衡,如图所示,已知每个钩码所受重力为 1 牛,则此时弹簧秤示数为牛。(3)现同时撤去 B、C 两处的钩码,而改用一根细线悬挂 5 牛的钩码,为使力矩盘仍然保持原平衡状态,且弹簧秤示数不变,试在图中用直线画出该细

9、线在力矩盘上的悬挂位置。(01 年)如图 A 所示,一质量为 m 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 L1、L 2 的两根细线上,L 1 的一端悬挂于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L 2 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现将 L2 线剪断,求剪断瞬间物体的加速度。(1)下面是某同学对该题的一种解法:解:设 L1 线上拉力为 T1,L 2 线上拉力为 T2,重力为 mg,物体在 三力作用下保持平衡T1 cos mg, T1 sin T 2, T2mg tg 。剪断线的瞬间,T 2 突然消失,物体即在 T2 反方向获得加速度。因为 mg tg ma,所以加速度 ag tg ,方向在 T2 反方向。二 头 肌 手 腕

10、挠 骨 尺 骨 GO 0 1 2 3 4 5 6 7 8 9 10M NB A C L1 L2 L1 L2 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对该解法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2)若将图 A 中的细线 L1 改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如图 B 所示,其它条件不变,求解结果与(1)完全相同,即 ag tg ,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请说明理由。(01 年)如图所示,光滑斜面的底端 a 与一块质量均匀、水平放置的平板光滑连接,平板长为 2L,L1 m, 其中心 C 固定在高为 R 的竖直支架上, R1 m,支架的下端与垂直于纸面的固定转轴 O 连接,因此平板可绕转轴 O 沿顺时针方向翻转,问:(1)在斜面上

11、离平板高度为 h0 处放置一滑块 A,使其由静止滑下,滑块与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0.2,为使平板不翻转,h 0 最大为多少?( 2)如果斜面上的滑块离平板的高度为 h10.45 m,并在 h1 处先后由静止释放两块质量相同的滑块 A、B,时间间隔为 t0.2 s ,则 B 滑块滑上平板后多少时间,平板恰好翻转。 (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 / s2)(02 年)如图所示,一自行车上连接踏脚板的 连杆长R1,由踏郐板带动半径为 r1 的大齿盘,通过链条 与半径为 r2 的后轮齿盘连接,带动半径为 R2 的后轮转动。(1)设自行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进时,受到的平均阻力为 f,人蹬踏脚板的平均作

12、用力为 F,链条中的张力为 T,地面对后轮的静摩擦力为 fs,通过观察,写出传动系统中有几个转动轴,分别写出对应的力矩平衡表达式;(2)设 R120 厘米,R 233 厘米,踏脚大齿盘与后轮齿盘的齿数分别为 48 和 24,计算人蹬踏脚板的平均作用力与平均阻力之比;(3)自行车传动系统可简化为一个等效杠杆,以 R1 为一力臂,在右框中画出这一杠杆示意图,标出支点,力臂尺寸和作用力方向。A h0 a L C R O F4 N 0 2 F1 F2 F3 (03 年)如图所示,在“有固定转动轴物 体的平衡条件”实验中,调节力矩盘使其平衡,弹簧秤的读数为N ,此时力矩盘除受到钩码作用力 F1、F 2、

13、F 3和弹簧秤拉力 F4 外,主要还受到力和力的作用;如果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 0.1 kg,盘上各圆的半径分别是0.05 m、0.10 m、0.15 m、0.20 m(取 g10 m / s2)则 F2 的力矩是Nm,有同学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顺时针力矩之和与逆时针力矩之和存在较大差距,检查发现读数和计算均无差错,请指出造成这种差距的一个可能原因,并提出简单的检验方法(如例所示,将答案填在下表空格中)可能原因 检验方法例 力矩盘面没有调到竖直 用一根细线挂一个钩码靠近力矩盘面,如果细线与力矩盘面间存在一个小的夹角,说明力矩盘不竖直答(年)有人设计了一种新型伸缩拉杆秤,结构如图,秤杆的一端固定一

14、配重物并悬一挂钩,秤杆外面套有内外两个套筒,套筒左端开槽使其可以不受秤纽阻碍而移动到挂钩所在位置(设开槽后套筒的重心仍在其长度中点位置) ,秤杆与内层套筒上刻有质量刻度. 空载(挂钩上不挂物体,且套筒未拉出)时,用手提起秤纽,杆秤恰好平衡. 当物体挂在挂钩上时,往外移动内外套筒可使杆秤平衡,从内外套筒左端的位置可以读得两个读数,将这两个读数相加,即可得到待测物体的质量. 已知秤杆和两个套筒的长度均为 16cm,套筒可移出的最大距离为 15cm,秤纽到挂钩的距离为 2cm,两个套筒的质量均为 0.1kg. 取重力加速度 g = 10m/s2.求:(1)当杆秤空载平衡时,秤杆、配重物及挂钩所受重力

15、相对秤纽的合力矩;(2)当在秤钩上挂一物体时,将内套筒向右移动 5cm,外套筒相对内套筒向右移动 8cm,杆秤达到平衡,物体的质量多大?(3)若外层套筒不慎丢失,在称某一物体时,内层套筒的左端在读数为 1 千克处杆秤恰好平衡,则该物体实际质量多大?动力学秤杆秤纽挂钩配重物内套筒 外套筒(00 年)匀速上升的升降机顶部悬有一轻质弹簧,弹簧下端挂有一小球,若升降机突然停止,在地面上的观察者看来,小球在继续上升的过程中( )(A)速度逐渐减小, (B)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加速度逐渐增大, (D)加速度逐渐减小。(00 年) (12 分)风洞实验室中可产生水平方向的,大小可调节的风力,现将一套有小

16、球的细直杆放入风洞实验室,小球孔径略大于细杆直径, (1)当杆在水平方向上固定时,调节风力大小,使小球在杆上作匀速运动,这时小球所受的风力为小球所受重力的 0.5 倍,求小球与杆间的滑动磨擦因数, (2)保持小球所受风力不变,使杆与水平方向间夹角为 37并固定,则小球从静止出发在细杆上滑下距离 s 所需时间为多少?(sin37=0.6 , cos37=0.8)(02 年)一航天探测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的过程中,由静止开始沿着与月球表面成一倾斜角的直线飞行,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推动力,以下关于喷气方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探测器加速运动时,沿直线向

17、后喷气,(B)探测器加速运动时,竖直向下喷气,(C)探测器匀速运动时,竖直向下喷气,(D)探测器匀速运动时,不需要喷气。(03 年) (10 分)如图所示,一高度为 h0.2 m的水平面在 A 点处与一倾角为 30 的斜面连接,一小球以 v05 m / s 的速度在平面上向右运动,求小球从 A 点运动到地在所需的时间(平面与斜面均光滑,取 g10 m / s2) ,某同学对此题的解法为:小球沿斜面运动,则 v 0t g sin t2,由此hsin 12可求得落地的时间 t。问:你同意上述解法吗?若同意,求出所需时间;若不同意,则说明理由并求出你认为正确的结果。(年)物体 B 放在物体 A 上,

18、A、B 的上下表面均与斜面平行(如图). 当两者以相风 力37v0 A h 同的初速度靠惯性沿光滑固定斜面 C 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时,(A)A 受到 B 的摩擦力沿斜面方向向上.(B)A 受到 B 的摩擦力沿斜面方向向下 .(C)A、B 之间的摩擦力为零.(D)A、B 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取决于 A、B 表面的性质. (年)滑雪者从 A 点由静止沿斜面滑下,经一平台后水平飞离 B 点, 地面上紧靠平台有一个水平台阶,空间几何尺度如图所示. 斜面、平台与滑雪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假设滑雪者由斜面底端进入平台后立即沿水平方向运动,且速度大小不变. 求:(1)滑雪者离开 B 点时的速度大小;(2)滑

19、雪者从 B 点开始做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 s.(05 年)对“落体运动快慢” 、 “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等问题,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请完成下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观点落体运动快慢 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力与物体运动关系 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曲线运动(00 年) (4 分)右图为用频闪摄影方法拍摄的研究物体作平抛运动规律的照片,图中 A、B、C 为三个同时由同一点出发的小球,AA为 A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 v 运动的轨迹,BB是 B 球以速度 v 被水平抛出后的运动轨迹,CC为 C 球自由下落的运动轨迹,通过分析上述三条轨迹可得出结论:。(01 年)组成星球的物质是

20、靠引力吸引在一起的,这样的星球有一个最大的自转速率,如果超过了该速率,星球的万有引力将不足以维持其赤道附近的物体做圆周运动,由此能得到半径为 R、密度为 、质量为 M 且分布均匀的星球的最小自转周期 T,下列表达式中正确的是( )(A)T2 , (B)T2 ,R3 GM 3R3 GM(C)T , (D )T 。 G 3 GBA A CC BABCABhHCLh/22(01 年) (1)1791 年,米被定义为:在经过巴黎的子午线上,取从赤道到北极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请由此估算地球的半径 R(答案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为 1.51011 m,太阳光以平行光束入射到地面,地球

21、表面23 的面积被水所覆盖,太阳在一年中辐射到地球表面水面部分的总能量 W 约为1.871024 J,设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平均反射率为 7,而且将吸收到的 35能量重新辐射出去,太阳辐射可将水面的水蒸发(设常温、常压下蒸发 1 kg 水需要 2.2106 J 的能量) ,而后凝结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A )估算整个地球表面的年平均降雨量(以毫米表示,球面积为 4R2) , ( B)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中只有约 50%到达地面,W 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没能全部到达地面,这是为什么?请说明二个理由。(02 年)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

22、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这些条件是( )(A)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B)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C)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D)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不能太大。(02 年) (8 分)一卫星绕某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g 行 ,行星的质量 M 与卫星的质量 m 之比 Mm81,行星的半径 R 行 与卫星的半径 R 卫 之比 R 行R 卫 3.6,行星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r 与行星的半径 R 行

23、 之比 rR 行 60,设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g 卫 ,则在卫星表面有:G mg 卫Mmr2经过计算得出: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的三千六百分之一,上述结果是否正确?若正确,列式证明;若错误,求出正确结果。(03 年)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绕核作半径为 r 的匀速圆周运动,则其角速度,电子绕核运动可等效为环形电流,则电子运动的等效电流I(已知电子的质量为 m,电量为 e,静电力恒量用 k 表示) 。(年)火星有两颗卫星,分别是火卫一和火卫二,它们的轨道近似为圆. 已知火卫一的周期为 7 小时 39 分,火卫二的周期为 30 小时 18 分,则两颗卫星相比(A)火卫一距火星表面较

24、近 . (B)火卫二的角速度较大.(C)火卫一的运动速度较大. (D )火卫二的向心加速度较大.(03 年) (5 分)如图所示,在研究平抛运动时,小球 A S B H A 沿轨道滑下,离开轨道末端(末端水平)时撞开轻质接触式开关 S,被电磁铁吸住的小球 B 同时自由下落,改变整个装置的高度 H 做同样的实验,发现位于同一高度的 A、B 两球总是同时落地,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A 球在离开轨道后( )(A)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B)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C)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D)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05 年)对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下列说法

25、中正确的是( )(A)A 轮带动 B 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B)B 轮带动 A 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C)C 轮带动 D 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D)D 轮带动 C 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05 年)10如图所示的塔吊臂上有一可以沿水平方向运动和小车 A,小车下装有吊着物体 B 的吊钩。在小车 A 与物体 B以相同的水平速度沿吊臂方向匀速运动的同时,吊钩将物体 B 向上吊起,A、B 之间的距离以 dH 2t 2(SI) (SI 表示国际单位制,式中 H 为吊臂离地面的高度)规律变化,则物体做( )(A)速度大小不变的曲线运动,(B)速度大小增加的曲线运动,(C)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的曲线运动,(D

26、)加速度大小方向均变化的曲线运动。(05 年)23 (14 分)一水平放置的圆盘绕竖直轴转动,在圆盘上沿半径开有一条宽度为 2 mm 的均匀狭缝。将激光器与传感器上下对准,使二者间连线与转轴平行,分别置于;圆盘的上下两侧,且可以同步地沿圆盘半径方向匀速移动,激光器接收到一个激光信号,并将其输入计算机,经处理后画出相应图线。图(a)为该装置示意图,图(b)为所接收的光信号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接收到的激光信号强度,图中 t11.010 3 s, t20.810 3 s。(1)利用图(b)中的数据求 1 s 时圆盘转动的角速度;(2)说明激光器和传感器沿半径移动的方向;(3)

27、求图(b)中第三个激光信号的宽度 t3。振动和波(00 年)如图,沿波的传播方向上有间距均为 1 米的六个质点A B C D A B 激 光 器 传 感 器 I t1 t2 t3 0 0.2 1.0 1.8 t(s) ( b) a b c d e fa、b、c、d、e、f,均静止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一列横波以 1 米秒的速度水平向右传播,t0 时到达质点 a,质点 a 开始由平衡位置向上运动,t1 秒时,质点 a 第一次到达最高点,则在 4 秒t5 秒这段时间内( )(A)质点 c 的加速度逐渐增大, (B)质点 a 的速度逐渐增大,(C)质点 d 向下运动, (D)质点 f 保持静止。(01

28、年)如图所示,有四列简谐波同时沿 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分别是v、2 v、 3 v、和 4v,a、b 是 x 轴上所给定的两点,且 abL,在 t 时刻 a、b 两点间四列波的波形分别如图所示,则由该时刻起 a 点出现波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图,频率由高到低的先后顺序是图。(02 年)如图所示,S 1、S 2 是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个机械波波源,振幅为 A,a、b、c三点分别位于 S1、S 2 连线的中垂线上,且 abbc,某时刻 a 是两列波的波峰相遇点,c 是两列波的波谷相遇点,则 ( )(A)a 处质点的位移始终为 2A,(B)c 处质点的位移始终为2A,(C)b 处质点的振幅为 2A,(D

29、)c 处质点的振幅为 2A。(03 年)关于机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 ( )(A)在传播过程中能传递能量, (B)频率由波源决定,(C)能产生干涉、衍射现象, (D )能在真空中传播。(03 年)细绳的一端在外力作用下从 t0 时刻开始做简谐振动,激发出一列简谐波,在细绳上选取 15 个点,图甲为t0 时刻各质点所处的位置,图乙为 tT / 4 时刻的波形图, (为波的周期) ,在图丙中画出 t 3T / 4 时刻的波形图。(年)在光滑水平面上的 O 点系一长为 l 的绝缘细线,线的另一端系一质量为 m、带电量为 q 的小球. 当沿细线方向加上场强为 E 的匀强电场后,小球处于平衡状态. 现给小

30、球一垂直于细线的初V 2v 3v 4v a b x a b x a b x a b x ( A) ( B) ( C) ( D) S1 a b c S2 甲 t 0 乙 t T/4 丙 t 3T/4 Ov0 E速度 v0,使小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 若 v0 很小,则小球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所需时间为_.(年)A、B 两波相向而行,在某时刻的波形与位置如图所示. 已知波的传播速度为v,图中标尺每格长度为 l. 在图中画出又经过 t = 7l/v 时的波形.(05 年)2A如图所示,实线表示两个相干波源 S1、S 2发出的波的波峰位置,图中的_点为振动加强的位置,图中的_点为振动减弱的位置。13A、

31、B 两列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经过 tT A 时间( TA 为波 A 的周期) ,两波再次出现如图波形,则两波的波速之比 vA:vB可能是( )(A)1:3, (B)1:2,(C)2:1, (D)3: 1。功和能(00 年)一小球用轻绳悬挂在某固定点,现将轻绳水平拉直,然后由静止开始释放小球,考虑小球由静止开始运动到最低位置的过程(A )小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B)小球在竖直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 (C )到达最低位置时小球线速度最大, (D )到达最低位置时绳中的拉力等于小球重力。(00 年)行驶中的汽车制动后滑行一段距离,最后停下;流星在夜空中坠落并发出明亮的光焰;降落伞在空中匀

32、速下降;条形磁铁在下落过程中穿过闭合线圈,线圈中产生电流,上述不同现象中所包含的相同的物理过程是(A)物体克服阻力做功, (B)物体的动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C)物体的势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D)物体的机械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00 年)如图所示,长度相同的三根轻杆构成一个正三角形支架,在 A处固定质量为 2m 的小球,B 处固定质量为 m 的小球,支架悬挂在 O点,可绕过 O 点并与支架所在平面相垂直的固定轴转动,开始时 OB与地面相垂直,放手后开始运动,在不计任何阻力的情况下,下列说b a S1 S2 vA vB a a O A2m BmABl法正确的是 ( )(A)A 球到

33、达最低点时速度为零(B)A 球机械能减少量等于 B 球机械能增加量,(C)B 球向左摆动所能到达的最高位置应高于 A 球开始运动时的高度,(D)当支架从左向右回摆时, A 球一定能回到起始高度。(00 年)某脉冲激光器的耗电功率为 2103 瓦,每秒钟输出 10 个光脉冲,每个脉冲持续时间为 108 秒,携带的能量为 0.2 焦,则每个脉冲的功率为瓦,激光器将电能转化为激光能量的效率为。(03 年)跳伞运动员在刚跳离飞机、其降落伞尚未打开的一段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阻力做正功, (B)重力势能增加,(C)动能增加, (D )空气阻力做负功。 (01 年)一升降机在箱底装有若

34、干个弹簧,设在某次事故中,升降机吊索在空中断裂,忽略摩擦力,则升机在从弹簧下端触地后直到最低点的一段过程中( )(A)升降机的速度不断减小,(B)升降机的加速度不断变大,(C)先是弹力做的负功小于重力做的正功,然后是弹力做的负功大于重力做的正功,(D)到最低点时,升降机加速度的值一定大于重力加速度的值。(03 年)一个质量为 0.3 kg 的弹性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 6 m / s 的速度垂直撞到墙上,碰撞后小球沿相反方向运动,反弹后的速度大小与碰撞前相同,则碰撞前后小球速度变化量的大小 v 和碰撞过程中墙对小球做功的大小 W 为( )(A) v0, (B) v12 m / s, (C)W0

35、, (D )W10.8 J。(03 年)一质量不计的直角形支架两端分别连接质量为 m 和 2m的小球 A 和 B,支架的两直角边长度分别为 2L 和 L,支架可绕固定轴 O 在竖直平面内无摩擦转动,如图所示,开始时 OA 边处于水平位置,由静止释放,则( )(A)A 球的最大速度为 2 ,gL(B)A 球速度最大时,两小球的总重力势能最小,(C)A 球速度最大时,两直角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45,(D)A、B 两球的最大速度之比 vA:vB2:1。(03 年)质量为 m 的飞机以水平速度 v0 飞离跑道后逐渐上升,若飞机在此过程中水平速度保持不变,同时受到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恒定升力(该升力由其它

36、力的合力提供,不含重力) ,今测得当飞机在水平方向的位移为 L 时,它的上升高度为 h,求:(1)飞机受到的升力的大小, (2)从起飞到上升到 h 高度的过程中升力所作的功及高度 h 处飞机的动能。O 2L A m L B 2m y h 0 L x (年)滑块以速率 v1 靠惯性沿固定斜面由底端向上运动,当它回到出发点时速率变为v2,且 v2 v1,若滑块向上运动的位移中点为 A,取斜面底端重力势能为零,则( )(A)上升时机械能减小,下降时机械能增大 .(B)上升时机械能减小,下降时机械能也减小.(C)上升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等的位置在 A 点上方.(D)上升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等的位置在 A

37、点下方.(05 年)9如图所示,A、B 分别为单摆做简谐运动时摆球的不同位置。其中,位置 A 为摆球摆动的最高位置,虚线为过悬点的竖直线。以摆球最低点为重力势能零点,则摆球在摆动过程中( )(A)位置 B 处时动能最大,(B)位置 A 处时势能最大,(C)在位置 A 的势能大于在位置 B 的动能,(D)在位置 B 的机械能大于在位置 A 的机械能。(05 年)19A (10 分)如图所示,某滑板爱好者在离地 h1.8 m 高的平台上滑行,水平离开 A 点后落在水平地面的 B 点,其水平位移 s13 m,着地时由于存在能量损失,着地后速度变为 v4 m/s,并经此为初速沿水平地面滑行 s28 m

38、 后停止。已知人与滑板的总质量 m60 kg。求:(1)人与滑板在水平地面滑行时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2)人与滑板离开平台时的水平初速(空气阻力忽略不计,g10 m/s 2) 。(05 年)19B (10 分)如图所示,某人乘雪撬从雪坡经 A点滑至 B 点,接着沿水平路面滑至 C 点停止。人与雪撬的总质量为 70 kg。表中记录了沿坡滑下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请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解决下列问题:(1)人与雪撬从 A 到 B 的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为多少?(2)设人与雪撬在 BC 段所受阻力恒定,求阻力大小( g10 m/s 2) 。分子、气体(00 年) (7 分)现有一根粗细均匀长约 40厘米,两端

39、开口的玻璃管,内有一小段水柱,一个弹簧秤,一把毫米刻度尺,一小块橡皮泥,一个足够高的玻璃容器,A B A h B C s1 s2 A 20 m B C 位置 A B C速度(m/s)2.0 12.0 0时刻(s) 0 4 10橡 皮 泥容 器 玻 璃 管尺内盛有冰和水的混合物,选用合适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估测当时的室内温度,要求:(1)在右边方框中画出实验示意图, (2)写出要测定的物理量,写出可直接应用的物理量, (3)写出计算室温的表达式。(00 年) (12 分)如图所示,粗细均匀,两端开口的 U 形管竖直放置,管的内径很小,水平部分 BC 长 14 厘米,一空气柱将管内水银分隔成左右

40、两段,大气压强相当于高为 76 厘米水银柱的压强, (1)当空气柱温度为 T0273 开,长为 l08 厘米时, BC管内左边水银柱长 2 厘米,AB 管内水银柱长也是 2 厘米,则右边水银柱总长是多少?(2)当空气柱温度升高到多少时,左边的水银柱恰好全部进入竖直管 AB 内?(3)当空气柱温度为490 开时,两竖直管内水银柱上表面高度各为多少?(01 年)如图所示,一定质量气体放在体积为 V0 的容器中,室温为 T0300 K,有一光滑导热活塞 C(不占体积)将容器分成 A、B 两室,B 室的体积是 A 室的两倍,A 室容器上连接有一个 U 形管(U 形管内气体的体积忽略不计) ,两边水银柱

41、高度差为 h76 cm,右室中连接有一个阀门 K,可与大气相通(外界大气压等于 76 cmHg)求:(1)将阀门 K 打开后,A 室的体积变为多少?(2)打开阀门 K 后将容器内的气体从300 K 分别加热到 400 K 和 540 K,U 形管两边水银面的高度差各为多少?(01 年)某同学用同一个注射器做了两次验证玻意耳定律的实验,操作完全正确,根据实验数据却在 pV 图上画出了两条不同的双曲线,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A)两次实验中空气质量不同,(B)两次实验中温度不同,(C)两次实验中保持空气质量、温度相同,但所取的气体压强的数据不同,(D)两次实验中保持空气质量、温度,但所取的

42、气体体积的数据不同。(02 年)下列各图中,p 表示压强,V 表示体积,T 表示热力学温度,t 表示摄氏温度,各图中正确描述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等压变化规律的是 ( )p ( A) p ( B) V ( C) p ( D) 0 T 0 V 0 T 0 t A D2cm B 2cm 8cm CC A B K h p 0 V (02 年) (8 分)有一组同学对温度计进行专题研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十七世纪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个温度计,其结构为:一麦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一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温度。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

43、计”,同学们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 A 为一小塑料瓶,B 为一吸管,通过软木塞与 A 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 h,然后进行实验研究:(1)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的水柱高度 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温度(C) 17 19 21 23 25 27h(cm) 30.0 24.9 19.7 14.6 9.4 4.2hh n1 h n 5.1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相邻两次测量水柱的高度差,并填入表内的空格,由此可得结论:I 当温度升高时,管内水柱高度 h 将(填:变大,变小,不变) ;II 水柱高度 h 随温度的变化而(填:均匀,不均匀)变化;试

44、从理论上分析并证明结论 II 的正确性(提示: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远远小于一个大气压):。(2)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用“伽利略温度计”来测温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的不足之处有:I ;II 。(02 年) (10 分)上端开口的圆柱形气缸竖直放置,截面积为 0.2米 2 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和一形状不规则的固体 A 封闭在气缸内,温度为 300 K 时,活塞离气缸底部的高度为 0.6 米;将气体加热到 330 K 时,活塞上升了 0.05 米,不计摩擦力及固体体积的变化,求物体 A 的体积。(03 年) 某登山爱好者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发现他携带的手表表面玻璃发生了爆裂,这种手表

45、是密封的,出厂时给出的参数为:27C 时表内气体压强为 1105 Pa,在内外压强差超过 6104 Pa 时,手表表面玻璃可能爆裂,已知当时手表处的气温为13 C,则手表表面玻璃爆裂时表内气体压强的大小为 Pa,已知外界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而变化,高度每上升 12 m 大气压强降低 133 Pa,设海平面大气压为1105 Pa,则登山运动员此时的海拔高度约为m 。(03 年) (7 分)有同学在做“研究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实验时,用连接计算机的压强传感器直接测得注射器内气体的压强值,缓慢推动活塞,使注射器内空气柱从初始体积 20.0 ml 变为 12.0 ml,实验共测了五次,每次体积值直接从注射器的刻度上读各并输入计算机,同时由压强传感器测得对应体积的压强值,实验完成后,计算机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如下表中所示的实验结果。序号 V(ml ) p(10 5 Pa) pV(10 5 Pa ml)1 20.0 1.0010 20.020A B h 水 A 压 强 注 射 器 传 感 器 数 据 采 集 器 计 算 机 2 18.0 1.0952 19.7143 16.0 1.2313 19.7014 14.0 1.4030 19.6425 12.0 1.6351 19.621(1)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