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件:4.10《短新闻两篇》【2】42张(人教新课标必修1).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66677 上传时间:2018-03-0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件:4.10《短新闻两篇》【2】42张(人教新课标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件:4.10《短新闻两篇》【2】42张(人教新课标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件:4.10《短新闻两篇》【2】42张(人教新课标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件:4.10《短新闻两篇》【2】42张(人教新课标必修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件:4.10《短新闻两篇》【2】42张(人教新课标必修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美)罗森塔尔,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

2、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片,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巨大的焚尸炉:“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

3、3个孩子的妇女,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没有比这再震撼人心了!,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焚尸炉,集中营里的万人坑,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奥斯维辛集中营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死亡墙” 。该墙因党卫军当年在这里随意枪杀囚犯而得名。,读全文,1. 字词2.划分 文章中的结构,生字词,婆娑,(p su),嬉笑,(x),凋谢,(dio),沼泽,(zho z),纳粹,

4、(cu),雏菊,(ch),窒息,(zh),祷告,(do),噩梦,(),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语,主体,结语,1-2自然段,3-15自然段,16自然段,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阅读导语部分,思考:,析全文,使用反语.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

5、,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阅读主体部分,思考:,(1)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1)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2)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3)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者的

6、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参观,产生,观察,(2)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7、”,毒气室,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遇难者的鞋子,遇难者的遗物,“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据德国图片报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超过150多件党卫军医生所用来折磨囚犯的器具被曝光,这些二战时期的物品被称“历史上最黑暗时期的遗物”。,部分死难者的照片,“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

8、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骨,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阅读结语部分,思考最后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讨论:,回归标题,1.“没有什么新闻”奥

9、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这篇消息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见颁奖词),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

10、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普利策”新闻奖颁奖词,思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比较的方面,比较的项目,最新发生的事件,时效性,时效性不强,报道内容,客观事件,个人感受,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具体来说,本文作者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今天的“死亡墙”,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课后思考,1.文中多次重复“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可供报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2.奥斯维辛纪念墙上照片中的那个姑娘,她在想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