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政策分析 導論:Public Policy Analysis: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武玉坤 33271198 這些都是公共政策美國攻打伊拉克 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政府力挺香港經濟計劃生育 打擊黃、賭、毒 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公共政策分析 一個新興的學科範式2050 從政治學和行政學中分離併發展起來的公共政策的性質、原因和效果關注政策制定、執行和評估過程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實踐性和操作性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引入我國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理解公共政策一、政策的產生與存在1.產生社會需求公共部門支付能力 公共問題(物質、金錢、時間便成為稀缺性資源)市場自行調節(自由主義)
2、資源配置公共部門調配(凱恩斯主義)2.定義:有多少個政策分析家,就有多少種定義。社會公共權威在特定情境中,為達到一定目標而制定的行動方案活行動準則。3.理解A 價值安排:公共個人;效率公平B 問題導向:問題界定、識別、解決方式C 行為主體:政府、個人、NGOs、MNCD 理論實踐:理論分析、實際政策(教育、國防)E 政策研究(Study of Policy)對政策的分析(Analysis of Policy):政策的本質、內容以及政策是如何被制定和執行的。為政策的分析(Analysis for Policy):政策背景、環境F 政府與市場:權力與控制、討價還價、博弈;自由調節G 作為政策鏈環的
3、理論過程:4.政策分析的類型未來分析:事前分析,對被選方案的分析:預見性的和規範性的回溯分析:事後分析,對政策的評估整合的分析:5.延續性的麻煩:“她”解決的問題多,還是產生的問題多?參考書目Studying Public Policy: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 Michael Howlett and M. Ramesh, OXFORD,1995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公共政策導論),James P.Lester, Joseph Stewart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Underst
4、anding Public Policy(理解公共政策),Thomas R. Dye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公共政策分析,陳振明編著,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議程、備選方案與政策:約翰金登 丁煌 方興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第二節 政策分析的歷史演展1.溯源源頭 演化 先導2.政策科學拉斯韋爾:德洛爾:體制化:3.政策科學到政策分析政策分析的範式:理性途徑與非理性途徑第三節 市場經濟與公共政策1.資源配置:市場 VS 政府2.市場失靈:宏觀調控;公共物品;外部性;再分配;秩序供給3.政府失敗:壟斷性;政治性(配置效率);效率(行政、運作)4.兩種不完善體系之間的選擇努力第四節 政
5、策分析的學科建構一、政策分析的研究途徑1.政治學的途徑:系統理論:戴維伊斯頓 過程理論:團體理論: 精英理論:制度理論:2.經濟學研究途徑:福利經濟學;公共選擇;新制度主義3.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觀第五節 政策分析的意義與課程框架政策分析的意義1.產生的必然:2.職業化取向:3.現實意義:課程框架1.政策系統:系統、活動者、體制和工具2.政策過程:制定、執行、評估監控、終結與週期3.分析方法:系統分析、經濟分析、倫理分析和創新政策系統第一章 政策與政策系統一、政策概念托馬斯戴伊( Thomas Dye):政府決定做或不做的事情;戴維 伊斯頓(David Easton) :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維度:
6、主體、價值、問題、規範二、本質:是政治性的,政治、管理和利益協調工具三、類型:性質:分配性的、調節性的;範圍(層次):總(元)政策、基本政策、具體政策;領域: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三、公共政策的作用1.導向作用:2.管制功能:積極、消極3.調控(分配)功能:4. 象徵功能:政策系統的構成一、政策系統(Policy Cycles)政策制定過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聯繫的因素:主體、客體、環境。作為解決問題的公共政策;嚴打 關乎民眾,政治幼稚?1.作為政策穩定性 安全感問題指向導向功能工具選擇 菜刀切肉、斧頭砍材2.作為政治不成熟感,問題解決的乏力權利預期 不公平3.後續問題政績,階段性混亂
7、,官僚病政策主體:直接或間接參與政策過程的個人、團體或組織。政策客體:政策發生作用的對象,要處理的社會問題和發生作用的社會成員政策環境:經濟:東西地區差距體制:非協調;政策領地文化;文化差異下的政策整合國際環境:判斷;相互影響*Comparative of USA and China政策系統的劃分一、資訊子系統 二、諮詢子系統 三、決斷子系統 四、執行子系統 五、監控子系統 第二章 政策活動者一、官方活動者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政黨;街頭官僚理論二、非官方活動者1.利益集團 2.選民3.大眾傳播媒介(眾口鑠金)三、現代政策研究組織1.特徵和類型A 特徵:政策制定;多學科;相對獨立;先進
8、技術手段B 類型: (半)官方思想庫;民間思想庫;跨國2.體制、地位與功能3.方法和手段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1.在什麼層面上應該平等?2.在什麼層面上不應該“平等”?3.不平等的原因?4.傳統社會的性別差異傳宗接代、妓女、母親5.現代社會的性別差異勞動的擴展、生存的壓力6.差異存在的必然與必要不“平等”、對等就是平等第二章 政策活動者公共政策政治性的根源之一 政策活動者的理解政策活動者即政策主體: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政策制定、執行、評估和監控的個人、團體或組織。(官方與非官方)西方學統中的“利益攸關者”stakeholders政治性的根源:利益的多樣性和個人意識的主觀性對價值
9、性目標和手段性政策的不同選擇理性的個人緣何產生衝突如果所有的“利益攸關者”都直接參與政策過程?不可能,也不應該。間接參與選出部分代表 “代表”能夠代表你的利益嗎? “ 他”會追求自我利益嗎?“代表”可以很好的理解你的利益嗎?代議制的委託代理關係委託 代理關係的天然缺陷(官方主體缺陷)兩個假設:目標衝突:委託人與代理人目標不一致(員警)資訊不對稱:代理人總是掌握更多資訊(知識專業官僚)機會主義和不確定性 經典代議政府 中國人大制度公民 議會 公民 人大 政府政府 選官 內在要求委託者(公民及其利益表達群體)對其監督。非官方主體的介入介入方式:組成利益集團:極端表現形式的俘獲理論外在監督: 大眾媒
10、體(媒體政治)批評、廣告定期的選舉: 最後的“稻草”湊合著過的平衡 The Equilibrium of Muddling Though各種內在特性:利益的多樣性資源的有限性 “妥協”成為成熟政治技巧的必要主觀意識的差別環境的影響有哪些政策活動者1.官方政策活動者立法機關:議會、國會、代表會等權力機關;行政機關:通常意義上的政府;司法機關:司法審查和法令解釋的法院體系;執政黨:利益的核心聚合2.非官方政策活動者利益集團:基於共同利益目標的群體;公民(選民):大眾媒體:選擇性的集散資訊西方社會政策活動者的博弈議會:企圖控制選官和官僚 政府:盡力擺脫束縛而擴張權力法院:獨立的平衡體系 政黨:最具“
11、野心”的群體 利益集團:爭取一切有利可圖的機會 公民:積極參與和政治冷漠共存 媒體:作為批評者的鬥士 其他參與者:在野黨、宗教團體、NGO、學術機構經典的代議憲政體制能解決政策問題嗎?1.經典代議憲政體制的三權分立與制衡:議會立法 政府執行 法院司法(監督和解釋)2.政治行政二分的挑戰政治制定政策 行政執行政策 行政國家的建立 3.利益集團:永久的政策領地(Policy Domain)4.公民政黨:政策的策源地中國人大體制下的政策活動者人大代表:作用不斷增強“弱勢群體” 政府:被政黨解構的行動者 政黨:利益標的的實際“揀選者” 公民:應該“呐喊”的“主人” 媒體:為什麼我們的政策似乎總是顯得不
12、盡人意?1.政黨意識形態的強勢主導:政府官員的黨員身份使得黨的意志得以執行2.政績合法性的正當性;3.官員激勵機制的同構性:4.自組織社團、作為個體的公民和媒體的孱弱民主化 政治活動場景中的希望1.無論出於何種理由(經濟、全球化、政治的),民主化已經成為文明政府的共識:2.民主化要求社會個體的介入和媒體的公正批評:3.(次)發達國家必須關注選民的意向;4.欠發達國家也開始被迫或主動的“民主化 ” 利益對峙情況下各自出於權利的應得份額的妥協第四章 公共決策體制公共政策政治性的根源之二第一節 公共決策體制的結構一、公共決策體制的構成1.決策體制:是決策權力的分配、決策的程式、規則和方式的總和。2.
13、構成因素:決策權力:選舉;反對的自有決策程式:相繼的步驟決策規則和方式:遵循的原則和採取的投票方式二、公共決策體制的結構1.縱向結構:構成領導與被領導主從關係的組織之間。管理層次與管理幅度決定了決策體制“形狀”的變化。2.橫向結構:平等合作和協商關係的組織之間。相互獨立又制約決策體制的新變化1.縱向:分權成為一個重要趨勢。地方政府具有更多的自主權2.橫向結構:決策與執行相對分離;“謀” 、“斷”分工三、決策權力1.權力:某種意志施加於他人,即使受到抵制仍能貫徹的力量2.決策權力的實質:組織賦予的正式職位;精神領袖;技術專家3.保證權力控制的手段:說服;威脅;交換;施用權威4.決策權力中的利益以
14、利益為基礎、利益博弈、因其而改變 第二節 公共決策體制的類型體制分類1.首長制和委員會制2.集權制和分權制3.歷史經歷:原始民主、神權、君權、議會、人大、法西斯、軍人獨裁第三節 現代公共決策方式一、投票規則1.全體一致(unanimity rule):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優勢:一票否決:導向“帕累托最優”劣勢:成本過高;鼓勵策略行為2.過半數規則(majority rule):超過半數得勝優勢:效率高;少數服從多數劣勢:多數暴政;結果不可靠(與個人無關);投票悖論三、過半數規則的變異形式(一)理論演進1.絕對半數:過半數當選2.過半數下的多數:半數下得票最多3.博爾達(Borda rule):按投
15、票偏好排序4.淘汰投票(exhaustive voting):選出最差的(二)實踐特色1.大民主、小民主與集中的結合:投票選出委員,內部協商或集中指定2.兩票制:中國村民自治實踐中選村黨委。村民先對候選人投信任票,再黨內選舉3.自有選舉:可以投非候選人的票二、投票悖論(the paradox of voting)假設有三個投票者(甲、已、丙)在三種備選方案(A、B、C)中進行選擇。三人對方案的偏好如下:甲:ABC 已:BCA 丙:CAB情況 I:在 A、B 的勝者中與 C 比較,則 C 被選中情況 II:在 A、C 的勝者中與 B 比較,則 B 被選中情況 III:在 B、C 的勝者中與 A
16、比較,則 A 被選中中國社會政策的決策體制1.國家權力機關中國社會政策的決策體制由行使公共權力的各級國家機關和執政黨的各級組織組成,包括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執政黨的各級黨委會、黨組。他們的決策權限各不相同。黨的各級組織在多數情況下擁有對政策的實質性決定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是立法機關,制定政策主要以法律形式出現。個別情況下,國家主席,各級人民法院和各級人民檢察院,以及軍事機關,也擁有一定的政策決策權。 全國性的重大政策問題,只有黨中央有權作出決定。黨的地方各級委員會是本地區的領導核心,對本地區的重大問題作出決策,通過法定程式使黨組織的主張成為本
17、地區的法規和政令。黨組(黨委)在國家機關中直接發揮領導作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不是國家機關,卻是政策的實際決定者。它除了對一些重大問題作出決策,使黨的主張成為法規或政令外,還向國家機關推薦重要幹部。有時還與有關國家機關一起,聯合發佈政策。2.行政機關政策制定的起點是政策問題的提出。政策問題的提出主要不是來源於公民的政策訴求,而是來源於決策機關內部的政策問題動議,是決策機關建立的制度性資訊收集系統提出的政策問題。主要由決策機關內部的工作系統和決策機關建立的資訊收集系統。內部工作系統是主要的政策動議源。有權提出政策動議的首先是決策者集體或個人。他們擔任決策機關的領導職務,決定決策機關的工作方向,審批
18、各管道彙集而來的政策問題,提出自己的政策動議。當某種政策方案產生後,通過批示檔,召集會議,發表意見等形式給有關下屬,直接啟動政策過程。在政策機關,有思想,有能力的領導人,更是最主要政策的政策方案倡議源。決策機關內部的工作部門代表管理對象,向其他部門爭取有利政策,機關內部工作人員利用正式或非正式機會提出政策建議,如會議發言,工作研討等。Case:中國預算政策決策過程預算由政府做出(根據專業知識而做出的運作和服務成本)預算由人大監控(對公共資金使用的監督)黨委系統的介入使雙方都難以發揮切實功能預算過程:財政部門制定草案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黨委常委會討論決定政府提請人大會審議人大會通過提交人大前黨委已經
19、同意,人大主任一般參加常委會;人大委員和代表提出異議時,政府可以以黨委常委已經通過而拒絕修改思考題1.公共決策體制有哪些基本類型。2.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完善作為決策方式的民主集中制?第五章 政策工具決定政策過程與政策效果的因素第一節 政策工具概述一、政策工具研究的興起二、政策工具的內涵與分類1.內涵:人們為了解決某一社會問題或達成一定的政策目標而採取的具體手段和方式。2.分類:胡德:資訊、權威、財力和可利用的正式組織霍萊特和拉梅什:自願性、強制性和混合性工具休斯:供應、補貼、生產、管制陳振明:市場化工具、工商管理技術和社會化手段三、政策工具研究途徑1.工具主義:工具本身的特點塑造了政策過程(元
20、教旨主義)2.過程主義:工具有重大差別,沒有超出問題的工具3.權變主義:背景主義,根據背景的需要選擇4.建構主義:工具的選擇使用要人們視情況而定四、政策工具的主題與走向1.政策研究主題:工具的應用性;新工具;偶發事件(非控制);政策網路2.走向:政策工具使用的背景和環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由微觀走向中觀,政策網路第二節 基本的政策工具一、市場化工具1.民營化:簽約外包、國有資產私有化(電信);公私合作(農村供水、電);減免稅收2.使用者付費:公共產品的價格(交通、污染)3.管制與放鬆管制:藥品、酒類管制;價格放鬆、許可4.合同外包:網路維護、車輛維修5.分權與權力下放:擴大執行者的自主權,6.內
21、部市場:購買圖書館、娛樂設施(cnki)7.產權交易:污染(拍賣最大排放量)二、工商管理技術1.戰略管理技術:長期計畫的廣泛參與2.績效管理技術:以產出界定任務和投入3.顧客導向技術:新公共管理4.目標管理技術: MBO5.全面品質管理:TQM6.標杆管理技術:採用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榜樣7.企業流程再造:改變整個組織的運作模式三、社會化手段1.社區治理:2.個人與家庭:安全、防火、社會保障3.志願者:慈善機構4.公私夥伴關係:民間資本彌補政府不足5.公眾參與和聽證會第三節 政策工具的選擇一、工具選擇的重要性是實現政策目標的基本途徑政策執行本身就是工具選擇過程是政策成功與否
22、的關鍵二、影響政策選擇的因素1.政策目標:單一,多重,需要改變?2.工具特性:3.應用工具的組織:執行組織、目標團體4.以前的工具選擇5.意識形態: 中國環境政策的深化和發展 交通政策的工具選擇來自北京的案例“九五”期間,北京交通建設投資總額達到 602 億,比“八五”期間增加了 3.5 倍,占 GDP 的比例由“八五”期間的 3上升到5.9,2004 年市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 95.2 億元截至 2004 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直逼 1500 萬,達到 1492 萬,而截至今年 6 月底,北京機動車保有量已達 240 萬輛,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機動車 17 萬多輛,還不算外地在京車輛。北
23、京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劉小明介紹說,由於交通需求總量的增長遠遠超出交通供給的增長,北京城市交通逐漸失去應有的整體調節能力“路寬並不代表路多。”目前北京四環以內的道路占地率只有 17左右,而東京、巴黎、紐約等世界大都市都在 25以上。 從提高交通設施容量和提高交通運輸效率兩個方面入手。在提高設施容量方面,不能僅僅一味建設寬馬路,而且要優化路網結構在提高交通運輸效率方面,不能僅著眼於車流,更要推進集約化運輸和加強管理開闢新城區,不停車交叉路口國外實踐經濟手段:擁擠收費:新加坡,1975 年實施“區域通行證”英國:03 年內環內 21 公里收費,擁擠40;通量16 ;排隊20-30;車速 37瑞典:將
24、從 2006 年 1 月 3 日開始,在首都斯德哥爾摩試征交通擁堵稅,試行期為 6 個月行政手段:車牌限制。漢城 95 年 09 ,同號不得出行,通量6工具選擇1.擴寬道路: 道路擴寬的速度有汽車增長的速度快嘛?2.提高燃油稅 對行駛在鄉村寬敞路上的汽車公平嘛?3.路橋收費: 只會造成更多的擁擠;政治因素(選票)?思考題1.政策工具研究有哪些基本途徑?2.市場化工具、工商管理技術和社會化手等工具的有缺點。3.政策工具對轉軌時期的我國政策實踐的意義。中篇 政策過程Policy Process第六章 政策制定 Policy Making第一節 政策議程 Agenda Setting一、政策議程的類
25、型:1.系統議程(system agenda):公眾進行討論的議程;抽象:概念和範圍模糊,只提出發現問題2.政府議程(institutional agenda):政府致力於解決的議程;3.問題的界定和陳述Eg:交通堵塞 擴路、限車、收費二、建立政策議程的途徑1.政治領袖: 2.政治組織3.代議制: 4.選舉制5.行政人員; 6.利益集團7.專家學者; 8.公眾9.大眾傳媒: 10.危機和突發事件三、政策議程的模型1.外部倡議:社會團體、個人主動,政府微量介入2.內部倡議:政府主動,社會力量微量介入3.動員模式:政府全權處理,向社會發佈4.共同倡議:雙方都主動介入5.全球化背景下政策倡議方式的轉
26、換:由內向外EG:中國商品關稅的外部倡議中國於在 2001 年 12 月 11 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接軌世貿規則與中國的現實規範。以關稅問題為例,聯合早報報導:“昨天起,中國各領域也開始準備履行承諾,國務院稅務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偉表示,中國將從明年 1 月 1 日起開始履行關稅減讓義務,當年關稅總水準將由現行的 15.3%降至 12%左右;2005年將下降至 10%以下;明年中國工業品關稅稅率將降到 12%左右,農產品關稅稅率降低到 16%左右,70%以上稅目的稅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低稅率(10%)的稅目大幅增加,達到總稅目的一半;水產品稅率在 14%左右,紡織品在
27、 18%左右,化妝品在 8%左右,交通工具在 18%左右,機械產品在 10%左右,電子產品在 11%左右。關稅減幅在 100%、80% 、70%、60%左右的商品,每一類都在 100個以上。60%的稅目達到承諾的最終約束水準。明年 300 多個資訊技術產品平均稅率降到 5%左右,其中 100 多個實行零稅率。 到 2005年,稅率高峰將大幅度削減,稅率高於 25%的稅目僅占不到總稅目的5%;98%的稅目達到承諾的約束水準。 另外,中國衛生部有關負責人則指出,中國不批准外資獨資醫療機構,只批准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中方所占的股權比例或權益不得低於 30%。第二節 方案規劃一、方案規劃的含義方案
28、規劃:對政策問題的分析研究並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或方案的活動過程,包括問題界定、目標確立、方案設計、後果預測和方案抉擇五個環節。二、原則資訊完備:系統協調;科學預測;現實可行;民主參與;穩定可調第三節 政策合法化 Policy Legitimation一、政策合法化的概念與作用1.合法性與合法化:2.政策合法性:法定主體為使政策方案獲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所實施的一系列審查、通過、批註、簽署和頒佈政策的行為過程。所有層次的政策都包含合法化過程目的是獲得合法性;法定主體依照法定許可權所實施的活動內涵著一系列行為我們認為理解政策合法化這一概念較為明晰的解釋是 Thomas R.Dye(戴伊
29、) 在理解公共政策中把政策合法化分解為三個功能活動:即選擇一項政策建議;為這項建議建立政治上的支持將它作為一項法規加以頒佈3.政策合法化的地位與作用政策制定的重要階段和政策執行的前提是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的具體體現是依法治國的需求二、政策合法化主體及其許可權三、政策合法化的程式1.程式的相對性:部門國務院人大2.行政機關的政策合法化過程:與領導體制密切相關3.立法機關或權力機關政策的合法化過程:政策合法化第四節 中國政策制定的特點與經驗一、中國政策制定的特點1.78 年以前,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動員模式”2.78 年以後,社會主導的自下而上的“外部倡議模式”3.政策制定的公眾參與和群眾
30、路線二、中國政策制定的經驗1.群眾路線是政策制定永葆活力的法寶2.“摸著石頭過河”的政策制定模式大膽創新 循序漸進 由點到面案例分析臺北市垃圾收費政策變化中的議程過程1.背景:長期以來,臺灣的垃圾清除處理費是採用附加在自來水中收取的方式。也就是用的水越多,繳交的垃圾費越多。優勢:垃圾費用徵收非常方便;不足:不符合“污染者付費”的公平訴求;2.政策變更:馬英九政府決定 2000 年 7 月 1 日起,將垃圾費改為隨袋徵收(按垃圾的實際產生量徵收)1.意向轉變98 年,並未獲得一致的“民眾偏好”2000 年,獲得一致的“民眾偏好”這個過程中,到底是民意促成了政府政策調整,還是政府政策意向促成了大眾
31、的意向轉型?2.傳統的議程鏈環指向:媒體議程 大眾議程 政策議程過程分析3.實際政策過程(982000 年)潛伏期:環保團體發起(市長換屆使之突顯) 擴大期: 馬英九政府推動臺北市一般廢棄物清楚處理費徵收自治條例關鍵期: 2000 年 16 月,政府宣傳解決期: 2000 年 7 月 1 日 正式啟動(11)睡眠期: 馬英九的就職周年重新討論過程分析影響議程的活動者民選首長(馬英九)政務官和官僚體制(環保局長,環保局和市府團隊)民意代表(議院)利益集團(環保團體)傳播媒體中國通訊價格下調政策議程。思考題1.兩種政策議程的區別和聯繫。 2.我國政策制定的特點及基本經驗。第七章 政策執行Polic
32、y Implementation第一節 政策執行概述一、政策執行的研究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了“執行運動”政策執行:將已制定好的政策付諸實施的過程。1973 年,艾倫維爾達夫斯基和傑弗裏 普瑞斯曼執行:聯邦政府的期望在奧克蘭市落空正確的問題識別良好的政策方案完滿的解決問題歸結為現實中的方案可行性分析政策執行存在問題的表現:曲解政策:變形、走樣;截留政策:斷章取義,各取所需;尚有政策下有對策;第二節 政策執行的過程與手段一、過程政策宣傳政策分解物質準備組織準備政策試驗全面試驗協調與監控二、政策執行的基本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思想誘導手段第三節 創造性執行政策一、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
33、的要求原則是基礎;靈活性不能與大方向抵觸二、政策變通1.方法求神似,去形似;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深邢都不似2.合理變通瞭解上情;摸清下情;上下情有機結合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象剖析1.表現:你有政策,我有對策替換執行;曲解政策,為我所用選擇執行;軟脫硬抗,拒不執行象徵執行;搞土政策,變相利用附加執行;2.成因:不同層級政府的利益不一致政策本身的缺陷:不完整、不科學、不配套;政策多變;政出多門執行主體的本位主義和地方利益的驅使政策執行監控不力3.危害政策難以落實;損害政策主體權威4.對策:合理劃分事權 加強政策研究擺正局部和全局關係 加強監督第四節 政策執行的本質解釋行動還是組織(一)行動
34、學派瓊斯:政策執行是將一種政策付諸實施的各種活動。解釋:將政策內容轉化為人們能接受和瞭解的指令:組織:設立行政機關,擬定辦法和落實政策;施用:機關提供例行服務和設備,支付經費。(二)組織學派任何政策都是經由一定的組織來執行的。組織內部的分工與整合;組織的標準程式與變通;組織的人力資源與文化;組織的運作方式與環境;二、政策執行的分析路徑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一)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以政府官員的政策決定為出發點或中心點(二)自下而上(bottom up approach)作為自上而下路徑的批評者出現,執行研究的起點應該在基層。強調基層官員 “街頭官員”(street lev
35、el bureaucrats)的作用,政策制定和執行沒有截然分別,政策過程是一個充滿了上下級、政府與社會互動的過程。*第五節 影響政策有效執行的主要因素政策內容執行機構目標群體政治層面行政層面傳播層面一、政治因素1.政策特性和內容:問題性質;政策合法性;合理性2.政策體制與決策體制:集權與分權;政黨制度;選舉制度3.利益格局:利益的分散程度二、行政因素1.執行機構:責權關係、權威性和保護2.執行人員:專業性、經驗和精神狀態3.自行資源:經費、工具、資訊三、宣傳因素1.政策解釋:歧義、籠統、效用多樣化2.政策宣傳:3.政策溝通:縱向、橫向思考題1.影響政策有效執行的因素有哪些?2.“上有政策,下
36、有對策”的成因、危害及可行的解決路徑。第十章 政策終結與週期 Policy Termination and Policy Cycle第一節 政策終結1 Policy Termination一、政策終結概述1.終結研究的興起2.定義:是政策決策者通過對政策或專案進行慎重的評估之後,採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過時的、多餘的、不必要的或無效的政策或專案的一種政治行為。3.特徵:強制性;更替性;靈活性4.意義:節省資源、提高績效、避免僵化、優化政策2001 年 12 月 11 日,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根據世貿組織規則以及同國際接軌的要求,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時或者在加入世貿組織後一段時間需要
37、修改、廢止的法律、行政法規 50 多件,需要停止執行的國務院檔 40 餘件,需要修改或者廢止的部門規定和其他政策 1000 餘件。二、政策終結的原因、類型與方式1.政策終結的原因:財政困難;低效率、意識形態變化;行為理論變化;學習2.政策終結的類型:功能終結;機構終結;政策本身終結;專案終結3.政策終結的方式:政策廢止;政策替代;政策合併;政策分解;政策縮減、政策的法律化三、政策終結的障礙1.相關的心理抵觸;2.現存機構的持續性3.行政機關的聯盟; 4.利益集團的阻礙;5.法律程式上的複雜性;6.社會輿論的壓力7.高昂的成本四、政策終結的策略1.重視說理,爭取支持2.舊政策終結與新政策出臺並舉
38、3.選擇有利的終結時機和焦點4.“立場分析”、傳播試探性資訊與“閃電 ”策略5.正確處理好政策終結與政策穩定、政策發展的相互關係第二節 政策週期 Policy Cycle一、政策週期的內涵政策經過制定執行評估終結這幾個階段之後形成的一個週期,標明新政策往往不是憑空產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延續,是對新情況而對原政策加以修改調整,形成的政策週期。二、政策週期的意義1.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學性;2.鞏固和發展現行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3.推動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社會經濟發展。第三節 政策變化 Policy Change一、政策變化的兩種基本模式托馬斯庫恩 科學革命的機構,範式轉換“Paradigm
39、 Shift”1.常規變化模式:方向不變的調適,具有較大連續性以吸取經驗教學的學習類型為基礎2.範式轉換或中斷 平衡模式;新政策取代舊政策以“社會學習”作為基礎二、政策風格:政策風格:指同一批政策參與或團體長期主宰相關領域政策的制定執行,相關的政策問題總是被 放在相似或相同的脈絡和途徑中加以處理最終形成特有的風格。三、政策發展中的“範式”變化霍爾(Hall):穩定反常的積累試驗權威的破滅爭議新範式制度化四、政策變化的原因 政策總是基於特定的社會問題,以特定的時間和條件為轉移。任何政策都是相關利益主體相互博弈,相互妥協的結果。任何政策都是需要逐漸完善。五、政策變化類型 根據變化的範圍 政策局部變
40、化 政策“自下而上”的變化 政策整體變化(政策創新) 根據引起變化的因素 政策內在變化 政策外在變化 根據變化的順序 政策“自上而下”的變化 系統議程與政府議程系統議程 政府議程圖 1-1 議程的擴展與控制(Cobb 和 Elder)資料來 源:Wayne Parsons. Public Polic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olicy Analysis. Aldershot, UK; Brookfield, US: Edward Elgar, 1995:128 倡議者問題特徵 政策制訂者的討論議程問題建構 大眾媒介青睞擴大至公眾領域接近方式引發裝置象徵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