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大观哲学大观 L. James Hammond 著 胡亚非译什么是哲学?过去的哲学家所探讨的题目有哪些?将来的哲学家可能会探讨的题目是什么?古代哲学家有时探讨抽象的、形而上的问题,但他们一般都不脱离生活,他们试图理解世界,他们教导人们如何生活。那时的哲学教人们正视贫穷、疾病和死亡,那时的哲学家也总是力图奉行自己的生活哲学。他们的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哪怕是悲观主义的哲学。 (有一个名叫何基西亚斯的哲学家劝人们放弃生命,结果他的许多门徒都自杀了。国王托勒密因此禁止何基西亚斯讲课,以避免其哲学使国家人口下降。 )到了中世纪,哲学不再教导人们如何生活了,宗教开始扮演哲学曾经扮演过的角色。哲学成了“
2、神学的侍女” 。这时的哲学与生活无关了;这时的哲学与逻辑、词义和思维过程搅成一团,跟它在二十世纪的表现很相似。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又承担起它在古代承担的角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蒙田恢复了古代哲学的传统,他试图理解人生,探讨与生活有关的题目。培根(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除了对科学有极大的兴趣外,也向人们提出如何生活好的建设性意见。文艺复兴以后,哲学家爱默生和梭罗继承蒙田的传统,探讨生命的意义;哲学家帕斯卡和克尔恺郭尔规劝人们以基督徒的准则生活;哲学家笛卡儿、雷伯尼兹和康德专事形而上学、数学和科学的研究。法国的几位哲学家,如拉罗什富科和拉布吕耶尔等,则忽视科学与形而上学,注
3、重描述人类本性和生活环境。同时,还有赫尔德、黑格尔和斯本格勒,他们不注重个人本性,而注重社会本性;他们试图发现社会的生命周期,即历史发展的模式。现代哲学的领衔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既不为宗教辩护,也不为科学鸣志,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对无意识的探究和对人类本性的理解。将来,哲学家将继续叔本华和尼采的事业。哲学的未来不在于宗教、形而上学或科学。哲学的未来在于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和历史学。当代哲学家陷入了对语言和思维过程的研究及对真理的验证。这些题目都与生活无关,它们既不能加深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指南。假如你请一个研究过程的哲学家回答什么是生活的目的和什么是国家的意义的问题,他会
4、说:“首先,我们需要给这些词下定义。我们需要知道你所说的目的 、生活和国家究竟指的是什么。 ” 很快,他就陷入对词义的斟酌,并请你一星期以后再来。当你再来找他时,他会说:“我在目的的定义上有所进展,但我还无暇顾及到生活和国家的定义。再过一星期再来吧。 ”一星期以后,你又来时,他又说:“我现在才认识到,我并不知道定义是什么意思。我得先给定义本身下个定义,然后才能继续下去。 ”听到这些,你就会发现你问错了人,一个研究过程的哲学家即不能加深你对现实的理解,也不能为你提供如何生活的建议。由于过程哲学与现实无关,它在学术界以外派不上任何用场。哲学应该离开课堂,到大千的世界里来。哲学应该回答人人都期待回答
5、的重大问题。哲学应该回答本质问题,而不应该回答过程问题。当哲学纯粹注重过程时,它就变成僵死的、空洞的和毫无意义的,而这就是当代哲学的现状。潜心于过程研究的哲学家想把梭罗一类的哲学家从哲学界驱赶出去,并迫使他们藏身于文学或历史。殊不知,梭罗探讨的才是真正的哲学家所一向重视的价值观问题,而过程哲学家却对价值观和人应如何生活避而不谈。梭罗按照自己的哲学生活,他不在课堂里讨论哲学,他不把这种讨论作为谋生的手段。对梭罗来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饭碗。因此,梭罗将永远被哲学的门外汉所喜读,他将永远在大千的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而过程哲学家将永远被哲学的门外汉所轻蔑,他们只能在学术界生存。蒙田公开讨
6、论性的快感和饮食的快感问题。这是由于在蒙田的时代,法国未受禁欲的新教的影响,也未受反基督教改革运动的影响。蒙田是文艺复兴的产物,他向我们表明文艺复兴精神与古代异教精神是多么地相似。古典文化对蒙田的影响要比基督教对他的影响大得多。蒙田对性问题的态度使爱默生吃惊。爱默生说:“粗俗的、半原始的猥亵降低了他的(蒙田的)书的价值。 ”蒙田与爱默生之间的比较使我们看到禁欲的新教影响之深,甚至对一个象爱默生这样的人,即一个与新教传统已有几代之隔的人,也是如此。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间的比较也使我们看到禁欲的新教的影响。莎士比亚体现文艺复兴精神,弥尔顿体现清教主义精神。莎士比亚在谈及性问题时比弥尔顿要开放得多。蒙
7、田在哲学家中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个人人都喜欢他。爱默生虽然批评蒙田的猥亵,但他在谈及蒙田的文章时也说:“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对我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福楼拜在收到一个心情抑郁的女友的来信时,回信说:“你问我读什么书好,读蒙田吧 他能使你平静 你会喜欢他的。你会发现我说的没错儿。 ”尼采称赞蒙田的诚恳,他说:“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使人倍感活在世上的欢欣。 ”帕斯卡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常忧心忡忡地受到良心的折磨。他对蒙田那颗纯静的良心和他对生活的热情持有怀疑态度,但他并不讨厌蒙田。何曾有人讨厌过蒙田呢?蒙田在二十世纪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哲学家。二十世纪的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郝佛就最喜欢蒙田。为什么蒙田会有这样的大众性
8、呢?蒙田的诚恳和真实令人感到他可亲可爱。他把读者带入他灵魂的深处,他与读者分享他个人的体验。蒙田把文学看作一种友情,他说他写作的目的之一是与性情相投的人结交。蒙田的哲学尽涉人生重大课题,如教育、死亡、真理、友谊、爱情等。对古人的广征博引使他的文章生动有趣(蒙田对学问的热情和对引语的嗜好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家的典型表现) 。蒙田不代表某个特殊的学派、党派或理论他作为个人写作,他为了人类写作。蒙田不过份注重过程,他对逻辑和形而上学毫无兴趣,他带给读者的是哲学而不是诡辩。然而,无论蒙田怎样深受读者喜爱,他还是被今天的哲学教授所摈弃。今天的哲学教授对蒙田的大众性、深刻性和现实性视而不见。他们坚持把哲学变成
9、一种空洞、抽象、毫无生命的智力游戏。这是决不会使蒙田惊讶的,因为他早已对学术界抽取哲学的精髓、血液和生命的现象不以为奇了。蒙田写道:“很遗憾,现在甚至在思想界,哲学也已成为一个空洞而虚幻的名字,一种毫无用处、毫无价值的东西 我想,其原因在于诡辩术堵塞了通向哲学的道路。 ”哲学家为文明的疾病作出诊断,并对症下药。哲学家是文明的医生。医生应该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医治,哲学家也应该把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哲学家不应该试图仅仅以政治改革,或教育改革,或文化改革来改善文明。哲学家应该看到文明的各个方面,应该把文明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哲学不但与某一事物是什么有关,而且与某一事物应该是什么有关。哲学
10、的这两方面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当哲学探讨有关个人的“是什么”的问题时,它就带有心理研究的色彩。当哲学探讨有关个人的“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时,它就带有伦理研究的色彩。所以,心理学和伦理学都是哲学的一部份。哲学不但与个人有关,也与社会和政治有关。这里也有两个题目:一是事物是什么,二是事物应该是什么。了解事物当前的状况,即事物现在是什么,需要了解事物过去的状况,即事物过去是什么。当对过去的了解涉及到个人时,就是传记。当对过去的了解涉及到社会时,就是历史。所以,传记和历史也都是哲学的一部份。传记描述事物过去的状态,也提供事物应该是什么的模式。同样,历史也描述事物过去的状态,并提供事物应该是什么的模式。哲学
11、集心理学和艺术、伦理学和政治、传记和历史为一身。哲学是人文学科的总和。哲学之于人文学科,尤如十项全能运动之于跑道和田径场;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哲学家比作一个熟知如何使各种乐器奏出同一乐曲的指挥家。指挥家对各种乐器的理解通常比演奏这些乐器的音乐家对自己乐器的理解要深刻。同样,哲学家对不同分支的人文学科的理解通常比各科人文学家对自己学科的理解要深刻。涉猎哲学所有分支的哲学家为数不多。大多数哲学家重点研究哲学的某一方面,并在这一方面超越他人。比方说,叔本华就注重对个人、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研究,他很少注重对社会、政治或历史的研究。相反,黑格尔则注重对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研究,很少注重对个人、心理学或伦理学的
12、研究。叔本华不但研究事物是什么,也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而黑格尔却强调事物是什么,忽视事物应该是什么。黑格尔说,哲学应该是“科学的和客观的” 。假如我们接受黑格尔的定义假如我们说,哲学只与事物是什么有关,而与事物应该是什么无关,假如我们说哲学应该是科学的和客观的那么,哲学就会成为枯燥的东西,就不会具有打动人和鼓舞人的力量,也不会对个人行为和政治现象产生影响。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无所谓风格、诗意或修辞。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既不开怀大笑,也不嚎啕大哭;哲学只一味地思考。黑格尔的哲学定义把蒙田、爱默生、梭罗和许多其他哲学家都拒之门外。哲学应该面向个人,哲学应该面向痛苦和绝望的个人。哲学家很像宗教创始人,他
13、自己经历过痛苦,他试图把自己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别人。不同的是,宗教创始人有众多的听众,而哲学家却只有几经选择、为数不多的听众。宗教创始人向人们作出具有诱惑力的种种保证,哲学家却冷静地坚持真理,他不美化世界,不投其所好,不讳莫如深,不以天堂诱惑人,也不以地狱威胁人。虽然哲学家研究人或人文科学,但他们与象牛顿和爱因斯坦等研究自然的科学家有许多共同之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目地都在于发现真理,或描绘一幅比先前的思想家所描绘的更准确的现实图景。哲学家和科学家都经历发现真理和获得新世界观的激动和喜悦。那些学到了新世界观的人就与哲学家和科学家分享这种喜悦,就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但是,也有许多人拒绝接受
14、新世界观,坚持以旧眼光看待世界。哲学家和科学家都经历劝说人们改变流行的世界观的重重困难。哲学家的工作涉及人文科学的各个分支:心理学、政治学、文学等。同样,科学家的工作也往往涉及科学的各个分支:力学、光学、天文学等。哲学家和科学家一般在青年时代(大概二十岁左右)萌发主要思想。孩童时期模糊不清的情感发展成青少年时代清淅确定的见解,最终见之于成年时代成熟的作品。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思想尤如他们身体的一部份,与生俱来。他们的思想是时代的思想,他们的思想不可能在他们以前的时代出现。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思想是前人思想的扩展和结合。哲学家主要只为一个读者,或一个信徒写作。这个读者很像哲学家自己,他年青时代的经历与这
15、个哲学家的经历相似,他代表着这个哲学家的未来。这个读者是唯一能够完全理解这个哲学家思想的人,他是这个哲学家最好的批评家,他能超越这个哲学家,他能把这个哲学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最好的批评家,他超越了柏拉图。尼采是叔本华最好的批评家,他超越了叔本华。哲学家很像艺术家,他必须使自己满意,他必须使他内心的批评家满意,他必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当一个哲学家或一个艺术家取悦于听众或观众时,他就失去了创造的感知,他的作品就失去了灵性。因此,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家往往隐居,他们不与人为伍,也不加入什么组织。创造者必须以自己的激情、自己的爱和自己的痛苦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艺术与哲学一样,也有主观的
16、因素,也把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艺术既表现主观世界,也表现客观世界。我们不应该象福楼拜那样,一味坚持艺术的纯粹客观性。同样,我们也不应该象黑格尔那样,一味坚持哲学的纯粹客观性。艺术与哲学一样,很少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作平等的表现。大多数艺术家与大多数哲学家一样,或偏向这一方面,或偏向那一方面,即或偏向表现客观世界,或偏向表现主观世界什么是哲学的起源?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哲学起源于人的敬畏心理。亚里士多德的根据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对星象和地球的探索。他认为,这些人是被对宇宙的惊异和敬畏促使着致力于哲学研究的。如今,哲学家仍然感到惊异,但这种惊异不是由宇宙、而是由人类引起的。现代哲学家不是科学家,他们
17、更是人文学家。现代哲学家不是物理学家,他们更是心理学家。现代哲学家的惊异是对无意识的力量的惊异,是对历史事件、艺术作品和其它社会现象的惊异。然而,哲学家致力于哲学研究的动机不仅仅源于敬畏心理,也源于对早期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的兴趣。每一个哲学家都起步于前一个哲学家止步的地方。还有一个促使哲学家研究哲学的动力是痛苦的经历,他们被痛苦的经历激发着,去为自己和别人克服痛苦,并建立美好的生活。最后一个促使哲学家致力于哲学研究的动力是生的欲望,一种半意识、半下意识的改善社会和造福人类的冲动。这种冲动不但是哲学家致力于哲学研究的动力,也是艺术家和政治家从事艺术和政治活动的动力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研究宇宙,并试图
18、把宇宙的复杂性简化到一个单一的物理要素,如水、气、火等。现代哲学家研究人,并试图以一个单一的心理因素来解释人的本性,如求生意志、强力意志、生死本能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很像是物理学家,现代哲学化很像是心理学家。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研究外部世界,现代哲学家研究内心世界。大家都知道,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形而上学呢?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形而上学是怎样开始的呢?形而上学开始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具体地说,开始于巴门尼德。在巴门尼德那里,可以看到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巴门尼德看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一切事物都生成并消亡。巴门尼德使人想起波斯国王希尔西
19、斯。希尔西斯曾站在山上,检阅自己的庞大军队。当他想到百年之后这些士卒将无一生存时,竟潸然泪下。巴门尼德寻求一种真正存在的、一种固定的、稳定的、永久的事物。巴门尼德确信,一切具体事物都生成于一个基本存在;具体事物是不稳定的、多变的,基本存在则是静止的、永恒的。按照巴门尼德的理论,由于存在本身是不变的,具体事物实际上就既不真正存在,也不停止存在。具体事物先是显现,然后从视野里消失。巴门尼德说,真实存在是永恒的,它只能被理性和智力所理解;具体事物的世界是虚幻的,它只能被感觉所感知。感觉终有一死,所以感觉只能感知终有一死的事物。理性和智力永生不死,所以理性和智力能够理解永生不死的事物。巴门尼德的理论是
20、高度抽象的理论。假如,哲学如黑格尔所说,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过程,那么,巴门尼德就代表着抽象的极端,即哲学的起点。柏拉图和巴门尼德一样,也认为具体事物的世界是虚幻的。柏拉图指出,真实的存在存在于思想之中;思想是永恒的、是接近于上帝的。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大多数人生存于感知的世界,而不是思想的世界。他说,生存于感知世界的人就好比被左 7d 禁在山洞里的人,他们除了看到映壁上事物的影子以外,对世界一无所知。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充满诗意和隐喻。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看作“第一哲学” ,即哲学的最重要、最高级的分支。亚里士多德说,真实存在与上帝一样,是不变的、不可分的;关于真实存在的学问和关于上帝的学问是
21、一致的。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神学。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中心是形而上学,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中心是上帝。因此,亚里士多德在基督教思想家中很受欢迎,因为基督教思想家把上帝看得至高无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对中世纪的哲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阿奎那。中世纪以后,笛卡儿和斯宾诺莎继承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以形而上学的推理解释上帝、证明上帝的存在。他们声称,形而上学的推理可以象几何学一样清晰和不可辩驳。康德却认为,人无法证明与上帝有关的事物,人无法证明与真实存在有关的事物,人无法证明事物本身的本质。康德说,人只能证明与具体事物有关、与视觉世界和现象世界有关的事物。因此,康德的形而上学就似乎
22、对宗教并不友好。但是,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康德和他的形而上学对宗教是友好的。按照康德的理论,虽然宗教无法被证实,但宗教信仰还是有理由存在的。人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人也无法证明上帝不存在。对康德来说,宗教不是一门理性的学说,而是一种信仰。至此,形而上学仍然是宗教的夥伴。开始于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与宗教之间的长期联盟终于在叔本华这里截止。叔本华赞同早期形而上学理论家关于具体事物的世界或感知世界是虚幻的这一理论。叔本华与他们的分歧在于他的关于真实存在和终极现实的论述。早期形而上学理论家把真实存在等同于上帝,但是,叔本华却说,真实存在是“意志” 。在无生命的物体中,这个意志表现为体积和引力。在有机
23、生命中,这个意志表现为生的意志,即求生和繁殖的意志。叔本华所说的意志与后来的思想家所说的无意识相似。康德为上帝的存在留有余地,叔本华却把世界划分为意志和思想。也就是说,他把世界划分为意志和人对于具体事物的看法,他没有给上帝的存在留有任何余地。从此,形而上学不再带有神学色彩,却带有心理学的色彩。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是第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是,叔本华的无神论不象尼采的无神论那样喧嚣、张扬,他不过是先取消上帝,后以无意识代之。早期的思想家一直认为,人基本上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叔本华则首次宣布,人基本上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意识不过是无意识的表皮。阿奎那用形而上学来证明上帝凭意志创造了世界。斯宾诺
24、沙用形而上学来证明上帝不仅是隐藏于自然之中的创造力量,而且也就是自然本身。他认为,上帝存在于万物之中。叔本华用形而上学来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并证明生命归根到底是痛苦、毫无意义的痛苦。纵观历史,哲学家用形而上学证明各式各样的假想,或证明他们想要证明的东西。当形而上学的证明得出如此之多的相互矛盾的结论时,人们怎么还能相信形而上学会导致真理呢?形而上学宣称“真实存在”存在于感觉的幻象和现象的舞弄背后。形而上学在一个永恒的和纯粹的世界里,或说在一个理性的和逻辑的世界里寻找“真实存在” 。这个“真实存在”的世界是一个幻象。唯一的真实世界是现象的世界。正是形而上学思想家,而不是其他人,被围困在柏拉图的山洞
25、中,是他们被围困在幻象的世界里。然而,形而上学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我们不能认为它毫无用处而摈弃它。历史有它自己的理性和逻辑。在历史上,从没有任何起过重要作用的东西,如形而上学,是完全没有价值和完全没有目的的。当西方人在思想上还是一个孩子、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时侯,形而上学促使他把眼界扩大到具体事物之外,并作对一般真理的思考。形而上学和禁欲主义一样,对西方人的教育有所贡献。然而,形而上学不大可能在未来的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语法阐明语言规则,逻辑阐明思维方法。不研究语法而进行写作是可能的,不研究逻辑而进行哲学思考也是可能的。逻辑和形而上学都不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因此,在许多西方哲学
26、家那里,我们就找不到逻辑和形而上学,比如蒙田、爱默生和尼采。同样,在主要的中国哲学家那里,我们也找不到逻辑和形而上学,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假如说逻辑有任何意义的话,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逻辑之于哲学尤如举重之于打网球。有人认为,举重训练对网球运动员有好处。也有人认为,举重训练对网球运动员有害处。比如,它可能使网球运动员不够灵活等。不管怎么说,许多网球运动员从未练过举重。同样,有人认为,逻辑思维的训练对思想家有好处,也有人认为逻辑思维的训练对思想家有害处。比如,它会使思想家的思维脱离重要轨道,会使他的著作变得枯燥无味等。不管怎么说,许多思想家从未研究过逻辑。假如一个人志在
27、理解世界,或寻求有关生活的智慧,他就不应该求助于逻辑或形而上学,而应该求助于哲学、文学、心理学或历史。与逻辑和形而上学相比,文学和历史更接近现实、更接近真理。然而,许多人发现,现实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他们宁愿转向逻辑和形而上学。比如,弗洛伊德说,在男人的潜意识里有杀父的欲望和与母亲乱伦的欲望。许多人对此深有反感,就因此而放弃心理学。他们对心理学的放弃不是因为心理学的不真,而是因为心理学不合他们的口味。真理和现实一样,总是有点不讨人喜欢。不管现实是多么地不讨人喜欢还一味坚持理解现实的人是少数。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哲学家。真正的哲学家绝不向逻辑和形而上学寻求智慧。叔本华很重要,因为是他第一个触及了无神论
28、和无意识的问题,并为现代最富有创造力、最深刻的思想家尼采和弗洛伊德开辟了道路。十八世纪初,当叔本华还年轻时,黑格尔是德国哲学不可一世的最高权力。黑格尔认为,他已达到了哲学智慧的顶峰。但是,就在黑格尔讲课的大厅里,就在他讨论哲学如何发展到其最后阶段的地方,坐着一位年轻的哲学家叔本华。也就是这位年轻的叔本华发现了一个黑格尔所从未想见的哲学新大陆。叔本华为尼采和弗洛伊德隍7d 辟了道路,而黑格尔却对尼采和弗洛伊德毫无影响。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和逻辑学使他名声大振,但他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的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理论。这一理论影响了二十世纪探讨历史哲学的人。黑格尔全力以赴地研究历史,叔本华则对历史很少关注。正
29、如黑格尔忽略无神论和无意识,叔本华忽略历史。他把历史看作一连串偶然发生的、缺少哲学意义的事件。他认为,黑格尔对历史的关注是对真正的哲学的离经叛道。哲学家一般都认为,是自己发现了全部的真理(他的追随者也都这样认为) 。然而,一个哲学家所能发现的仅仅是部份的真理。哲学家的重要性往往被他的同代人所误解,也往往被他自己所误解。哲学家的重要性一般在人们回顾历史的时侯显示出来,也就是说,哲学家的重要性一般在于他对后来思想家的影响如何。尼采在二十几岁时很崇拜叔本华,但他在三十多岁上写了人性的,过于人性的 ,并在对许多问题上的看法上跟叔本华截然不同。比方说,叔本华反对决斗,尼采赞成决斗;叔本华赞成学外语,尼采
30、反对学外语;叔本华认为噪音分散人的精力,尼采认为噪音有妙处可言。尼采与叔本华分庭抗礼是为了把自己从叔本华的影响下解脱出来,以成为有个人特色、与叔本华平起平坐的哲学家。自从尼采把自己从叔本华的影响下解脱出来后,他就不再觉得有必要跟叔本华相争了。然而,他后来也的确攻击过叔本华,说他有意制造冗长繁琐的形而上的论点,并以此为自己的伦理观和世界观辩护。同样,他也攻击过康德,说康德也有意制造冗长繁琐的形而上的论点,并以此为自己的上帝之说和基督徒伦理观辩护。尼采认为,冗长繁琐的形而上的论点多不是用来阐述真理,而只是用来为哲学家的个人见解辩护。在尼采看来,一个哲学家的个人见解是该哲学家的本能或直觉的表现。尼采
31、对叔本华和康德的批评不在于他们有意制造迷惑人的形而上的论点,而在于他们有意以冗长繁琐的形而上的论点掩饰自己颓废的个人见解及颓废的本能与冲动。尼采选择了以短文的形式撰写哲学著作。他摈弃了德国哲学形而上学式论述的传统,他采用了法国哲学短文体的写作传统。 (未完待续)基督时期的时代思想之一是抑制无意识,另一个时代思想是关于世界末日和黄金时代的传说:许多人相信世界末日和黄金时代指日可待。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思想是人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而理解自然,因此,就有培根、笛卡儿、达芬奇和蒙田等人对自然的迷恋和钟情。十八世纪末、十九世初的时代思想是无神论,法国革命者、叔本华、马克思和尼采都是这方面的例证。十九世纪的另
32、一个时代思想是进化论,哥德、华莱士和达尔文是这方面的例证。十九世纪末的时代思想是无意识心理学,叔本华、尼采、夏尔科、热奈和弗洛伊德是这方面的例证。二十世纪的时代思想是历史心理学,这方面的例证有斯本格勒、索罗金、汤因比和奥塔加。没有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是绝对的独创。思想的种子是由思想家的前辈播下的。一旦这个思想发展成熟,它就成为时代的思想。收获一个成熟的思想往往需要几个思想家的劳动。哲学家靠直觉而不是靠推理获得最深刻的思想。哲学家往往在青年时代萌发这些思想,因为他在年轻时就对自己的时代有直觉的理解。接近真理靠先行思想家的指引,发现真理靠天才的天赋直觉。思想总是在前进,知识总是在进步,意识总是在增强,
33、除非文明进入黑暗时代。新的哲学总是趋于代替旧的哲学,并使旧的哲学最终被人遗忘。叔本华说:哲学的情形尤如拍卖房的情形,最后说话的人总是使前面的人所说的一切无效。叔本华自己的哲学就使他以前的哲学失去了影响。尼采则又超越了叔本华,并使叔本华的哲学失去了影响。尼采的影响持续了一百年左右,至今还没有一个二十世纪的哲学家超越了尼采。虽然,二十世纪就心理学来说是丰收的年景,但就哲学来说却是荒芜的岁月。尼采不但尚未被超越,他甚至尚未被理解。至今还无人理解尼采的衰亡论,或者说,至今还无人理解尼采的道德衰亡论。一个哲学家只有先被人理解,然后才能被人超越。一旦有一位哲学家理解了尼采的哲学,并借助其他思想家的力量超越
34、了他的哲学,尼采的影响就会迅速结束。我们的时代需要借助尼采之后的伟大心理学家的力量才能超越尼采。一旦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就会比尼采看得更远。假如我们超越了尼采,我们会不会废弃尼采的思想?在尼采超越了叔本华以后,他是否废弃了叔本华的思想?一个哲学家在被后人超越了以后,他的著作还有什么价值?它是只作为历史而存在,还是继续具有深远的影响?哲学家的著作与科学家的著作不同,前者往往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后者在被后人超越以后则往往只作为历史而存在。有些哲学家在阐发一个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向人类知识的其它领域扩展,叔本华和尼采都是这样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的著作并不只包含他们的中心思想,它们还包含许多枝节思想。
35、即使在一个哲学家的中心思想被后来的哲学家超越以后,他的许多枝节思想还会继续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叔本华的无意识理论被后来的哲学家超越以后,他的关于风格的论述还具有深远的影响。另一些哲学家,如爱默生和梭罗,他们不阐发任何中心思想,他们也不向人类知识的其它领域扩展。这些哲学家的著作没有时代限制,也因此无法被后人超越。但是,他们的著作就没有叔本华和尼采的著作的那种深刻性和独创性。很多人随着知识的发展而进步,而另一些人则在原地踏步。有些人的思想已经达到了一百年前哲学家的思想水平,而有些人的思想却还停留在几千年前哲学家的思想水平上。只有极少数人具有当前最新的思想水平。这些人代表着未来,他们的哲学是将来
36、所有的人都将坚持的哲学。然而,如果文明倒退的话,远古的哲学就会依旧流行,大多数人就永远不会达到当前最新的思想水平,并且就不会有新的哲学超越当前的哲学。文明的倒退意味着哲学历史的倒写、时间的倒转和人类退回到孩童或原始的阶段。许多人相信,知识不是向前发展,而是象螃蟹一样倒退。许多人相信,最重要的一类知识,即教人接近智慧的知识,不产生于当代,而存在于古代存在于古代圣人那里,如佛陀、苏格拉底、基督、老子或孔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乌托邦只存在于遥远的过去,或只存在于神秘的黄金时代。同样,人们也长期地相信,智慧只存在于神秘的过去。西方人,尤其是年轻的西方人,对自己在西方的见闻极为反感。他们讨厌世界大
37、战、核武器、环境污染、实利主义和利己主义;他们不喜欢精神的紧张和压力、丑恶的都市生活与单调的城郊生活;他们认为西方已病入膏荒。因此,他们就美化非西方的文明。他们认为,智慧不存在于清代西方,而存在于一个遥远而古老的什么地方。他们觉得,离西方世界越远,就离智慧越近。有人甚至宁愿花上二十年的时间学习中文,以攻读老子原著。但与此同时,中国人却懂得,在老子那里是找不到救世良方的。中国人是不愿花哪怕二十天的时间去攻读老子原著的,更别提二十年了。中国人更愿意向西方的圣人,如基督或苏格拉底,寻求救世赤良方,而不是向东方的圣人寻求救世良方。正如西方人急于美化东方文化,中国人也急于美化西方文化。两百年以前,情形则
38、完全不同。那时,西方人和中国人都认为,自己的文明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国度是智慧的国度,自己的文明是唯一的文明,别的文明则一律是野蛮的。今天美化别的文明的趋势正如昨天贬低别的文明的现象一样愚蠢。西方和东方都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蔑视别的文明的极端到崇拜别的文明的极端。也许,现在是西方和东方都开始更冷静、更恰当和更理智地估价各自文化的时侯了。也许,现在是西方和东方都开始恢复他们曾经有过的对自己文化的尊敬的时侯了。人们可以对哲学采取这样的两分法:实用哲学和神秘哲学,今世哲学和来世哲学。中国人用“孔孟老庄” ,即孔子与孟子的实用哲学和老子与庄子的玄远哲学,来形容这样的两分法。在
39、古代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试图理解世界,他们的哲学是实用哲学。相反,斯多葛和伊壁鸠鲁对外部世界视而不见,只追求内心世界的平和。我们也可以对宗教采取同样的两分法:带有实用色彩的宗教和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偏重来世,具有神秘色彩;儒教注重今生,较为实用。基督教起初的对象是奴隶、受压迫者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这些人在现实世界里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便因此极大地受到注重来世的宗教的吸引。相反,异教和儒教则更符合统治阶级和现存机构的需要。假如说,智慧在于内心的宁静,那么,神秘哲学就比实用哲学更高明。但是,假如说,智慧在于知识、奋斗和成就,那云点,实用哲学就比神秘哲学更高明。最后,谁能把二
40、者相结合,谁就最高明。罗马求学于希腊,而后产生了第一流的诗人,但却从未产生过与希腊重要哲学家并驾齐驱的哲学家。日本求学于中国,而后产生了第一流的诗人和文学家,但却从未产生过与中国重要哲学家并驾齐驱的哲学家。俄国求学于西欧国家,而后产生了第一流的文学家,但却从未产生过与西欧重要哲学家并驾齐驱的哲学家。我们可以从这三个例子看出,引进的文化可能获得丰富性和创造性,但却无力产生第一流的哲学家。移植文化,如美国、澳大利亚和一些殖民地的文化,往往不如引进文化健康;这些文化往往无力获得引进文化的那种丰富性和创造性,其弱点在艺术和哲学的领域里都明显可见。文化不可能在未开化和非文明的土地上发展。当殖民者到达这样
41、一片土地时,他们全神贯注于试图生存、实际事物和开发土地等;他们对要求稳定性和消遣性的文化不感兴趣。随着土地的不断开发,人们对文化的兴趣逐渐有所增长。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是土地最早被开发和文明最早植根的地区,美国文化就始发于新英格兰地区。文化不会永远停留在不成熟阶段,引进文化和移植文化都最终会走向成熟。当社会缺少一套信仰体系、人们无可信奉时,哲学就得到充份发展。比如,在古代希腊,当多神论的信仰体系不再流行时,哲学就得到充份发展。再比如,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当贵族文化业已瓦解,人们无可信奉时,哲学也得到充份发展。在人们无可信奉时,哲学得到充份发展,而当社会有一个现存的、对一切重要哲学问题提供答案的信仰
42、体系时,哲学就停止发展。比如,当孔子的世界观在中国被广泛接受时,哲学就停止了发展。同样,在中世纪,当基督教世界观在西方被广泛接受时,哲学也停止了发展。基督教世界观在当代的解体对哲学的发展是一个促进。基督教世界观的解体使西方人无可信奉,使他们有一种空虚感。勒南对自己在一八五年时的思想状态有如下的描述:“一旦基督教对我来说是不再可信的了,我就对其它的一切也失去了兴趣。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低级、那么不值得一顾我有一种空虚感、一种彻底崩溃的感觉。 ”基督教世界观的解体促使了哲学的空白虚无主义的产生。尼采就是被这种虚无主义所激励、用自己的思想来填补这个空白的。当今的世界缺少一个现存的信仰体系,因此,我们可以期待哲学在当代充份发展。当代的哲学家将象尼采那样,被当代社会缺少信仰体系的现实所激励,他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