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元导读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弹一 首小荷 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观荷塘 ,采香莲,找寻精神的家园。 荷塘月色里 , 绿叶田田 , 荷花朵朵, 清香缕缕 , 月色溶溶; 像朦胧的 梦 , 像缥缈的 歌。 这里有诗 , 有画 , 有情, 有深邃的意境。 流淌在荷香月色里的 , 既有淡淡的忧 愁, 又有淡淡的喜悦 , 故都的秋 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也许王维的 “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给你带来了秋暝的清新宁静 , 也许杜 甫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 病独登台 ” 给你带来了秋景的悲苦沉重 , 也许马致远的 “夕阳西下,
2、断肠人在天涯 ” 给你带来了秋思的凄冷孤独 ,而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则给我们带来了故都的秋的 “清”“ 静”与“悲凉 ” 。, *囚绿记 绿色象征希望, 是生命之色 , 它不仅是众生喜爱之色 , 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 而当绿色被囚禁 , 生命之色变得暗淡、 枯黄之时 , 我们又作何感想呢?有着 “优美 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 的青年文学家陆蠡, 借一枝不屈的常春藤 , 表达了自己和一个 民族对生命的渴望及对光明的渴求。 一首 “绿的赞歌 ” 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 感和愿望。 1荷塘月色 苏幕遮 gkstk 宋 周邦彦 燎沉香, 消溽暑。 鸟雀 呼晴 , 侵晓窥檐语。 叶 上初阳干宿雨 ,
3、水面清圆 , 一一 风荷举。gkstkgkstkgkstk.Com 故乡遥, 何日去?家住吴门 , 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 梦入 芙蓉浦。 【赏析】 此词天然美真 ,不事雕饰,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 ,引入故乡归梦 , 表达 思乡之情。 词的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 , 继写屋檐鸟雀呼晴, 再写 室外风荷摇 摆, 词境活泼清新 , 结构意脉连贯自然 , 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 面清圆 ,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风物 , “小楫轻舟 ,梦入芙 蓉浦” ,相思之情淋漓尽致。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深得“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 饰”之妙。 缅怀朱自清 他是令人
4、仰慕的大文学家。 他才学盖世 , 文韵喜人, 骨气铿锵, 是中华民族之 魂。 他将爱国的情操尽显在令人喜读、 乐阅的 浪漫文采中, 让人受益匪 浅。 我们思 念他 , 因为他笔下的荷塘还在沐浴着清凉的月光; 我们缅怀他 , 因为他笔下父亲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每个国人的心头。 他的散文 , 风格高雅, 立场鲜明, 通俗生动。 读 他的散文 ,犹如在读一个爱国者心灵的呼唤和自白。 我们敬重他, 因为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 瘦弱的身躯、 唯美的文笔下 挺立着不屈的傲骨。 朱自清先生拒食美国面粉 , 搭上条性命不仅仅是为了抵制那几 十斤面粉 , 他饿死不食美国面粉体现的是一种精神 , 一种中华民族坚
5、贞不屈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支撑 着一个民族五千年屹立不倒! 朱自清虽已逝世 ,但是他的精神还在不断激励、影响着我们。 文本名句 gkstkgkstkgkstk.Com 1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 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有关“荷花 ”的名句 1青荷盖绿水, 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 ,上有并头莲。乐府青 阳渡 2荡舟无数伴, 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 ,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 ,船进 倚
6、荷来。藕丝牵作缕 ,莲叶捧成杯。殷英童采莲曲 3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荷叶五寸荷花娇 ,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 ,也能遮却 美人腰。 石涛荷花 gkstk 作者卡片 姓 名 朱自清 gkstkgkstkgkstk 生卒年 1898 1948 gkstkgkstkgkstk 字号称谓 原名自华,号秋实 , 后改名自清 ,字佩弦 籍 贯 浙江省绍兴市 相关材料 文学研究会会员; 参与发起诗歌团体 “中国新诗社”和创办诗歌杂志 诗 月刊等工作 , 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 活动;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7、,从事散文创作。有诗文集踪迹 ,散 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 ,杂文集标准与尺度 论雅俗共赏等 gkstk 背景呈现 1927 年, 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北伐战争失败, 大批共产党人和 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 , 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正处于苦闷彷徨中的作者由一直在呐 喊、斗争的 “大时代的一名小卒 ”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 “象牙之塔 ” ,他毫不掩 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 ,衰颓与 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 ”( 哪里走) 面对 现实的黑暗 ,又不能安心于这种 “超 然” 。 荷塘月色 正是 作者自己 “ 超然” 而又 想 “挣扎” 的心迹的真
8、 实描摹和生动 写照。 gkstk 知识链接 1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 为出发点 ,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 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最大特点就是 “ 形散而神不散” 。往往借助具象 ,写 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 , 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 情感具象化 , 运用比兴、 象征、 拟人等手法 , 或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 或托物咏志, 有所寄托 ,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2 通感 : 也叫移觉 , 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 如人们的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等) 互 相沟通 , 互相转化, 把 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 到乙类感官上 ,使各
9、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手法。 美的绽放 简析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 有人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也有人说 : “我们 并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缺少的是感受美的心灵。 ”实际上,我们也并不缺少感受 美的心灵 ,缺少的是表达美的才情。 的确如此, 发现美的眼睛、 感受美的心灵和表达美的才情 , 这三者在欣赏美的 过程中不可或缺。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 , 情景交融 , 意境优美, 给人一种清 水出 芙蓉的感觉 ,画面和谐 ,美不胜收。但是,这朵 “清水芙蓉”究竟是怎么 “绽放” 出来的呢?读者是如何感受到作者心中对荷塘月色所产生的那种美感的呢? 为了表达所感受到的美 ,朱
10、自清先生使用了 “三招秘籍” ,这“三招秘籍 ”使 作者将其眼中和心中的美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 并最终使读者也能清晰地看出荷塘月 色的美韵。 秘籍一:借助修辞 ,使形象更为传神。 作者在文中最显著的写作特色就是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 , 如明喻、 暗 喻、 拟人、 通感、 象征等 , 使事物 形象由静转为动 , 由无生命转为有生命 , 动静结合 , 虚实相 生, 读之犹如亲见亲历。 尤其是通感手法的 运用 , 更是将难以捕捉和保留的、 抽象 的嗅觉形象 “清香” ,生动精彩地描绘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 ,清淡飘渺, 若现若隐 , 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 能够将如此奇妙而抽象的感受充分形象地表达
11、并 传播开来 ,足见出作者那 “表达美的才情”。 秘籍二:巧用对比 ,使情感更为强烈。 作者在文中共用了三层对比。 第一层 , 将白天和夜晚进行对比 , 突出了作者在 白天里的 “不宁静” 和“不自由”, “不宁静 ”和“不自由”也是整篇文章的情感 基调; 第二层 , 将“不 宁静 ”和“不自由 ”的心境与荷塘月色优美的意境进行对比 , 突出了月下荷塘的美好以及作者暂时舒缓的心情 , 是文章写得最漂亮的地方 , 同时, 能够静下来真正欣赏到自然的美 , 这也是一个人难得的境界; 第三层 , 将旧时采莲 的趣事和 “无福消受 ”的现实进行对比, 这不但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情趣 , 同时也 突出了作
12、者 “求美而不得 ”的无奈, 于是再次回到现实的 “不宁静” 和 “不自由” , 文章的主旨也由此而彰显出来。 秘籍三:注入音乐 ,使意境更为和谐。 朱自清笔下的月下荷塘之所以诗情画意 ,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 就是音乐的 注入。 好的文章 , 不但 有画面、 有情感 , 而且 还有音乐。 这篇散文的音乐性表现在 三个方面。 第一 , 将静的画面转化为音乐的感受。 文章多次运用 通感手法 , 使人们 在欣赏直观的画面时 , 仿佛还听见了音乐嵌入其中 , 绘声绘色, 形象逼真。 沉浸在 优美的景色中 , 就如同陶醉在美好的音乐里。 第二 , 将理想寄托于画中的声音。 荷 塘月色 最显著的特点
13、就是 “静” ,但静中也还有一些声音 ,一是树上的蝉声和水 里的蛙声 , 二是旧时采莲的歌声。 对于那采莲的歌声 , 已是过去的事 , 作者只能在记忆里听 见, 而现实中的蝉声和蛙声才是 “不绝于耳 ”的。 作者回忆着那些采莲的 趣事 , 其热闹和风流足见其自由和欢快; 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树上的蝉与水里的蛙 一样自由鸣唱 , 然而那热闹与风流、 自由与欢快 , 只有那蝉与蛙才拥有 。 第三, 在 写法上 , 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叠词 , 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 铿锵有韵 , 这本身就是 一种音乐的营造 ,声韵结合 ,文质兼美,意境悠远而和谐。 朱自清在表达上 的才情, 使他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完美而
14、幽深的画面 , 一朵 “清 水芙蓉 ”鲜然绽放。 解答散文情感主旨类题目 教材课后习题第一题中 “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属于解答散文情感主旨类题目考点 ,这一考点在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经常涉及。 在此 ,我们要学会规范解答此 类问题。 gkstk 应考策略 1解读文题法。对文章情感的品味 ,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载体的。标题是文 章的眼睛 ,有的文章标题中隐含着主旨。分析主旨要注意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眼 , 分析其在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 写了什么, 有哪些特点 , 象征了社会、 人生的哪些方 面。 2知人论世法。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 ,了解这一时期的社 会生活情
15、况。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散文的一把钥匙。 3抓关键句法。文中的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 ,我们对这些语句要给以足 够的重视。 关键句主要指: 首尾句、 抒情句、 议论句、 过渡句、 修辞句等 。 要特别 注意文章的文眼 ,即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 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 4合并段意法。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散在各处 ,需要理清文章结构 ,归纳 出各部分的意思 ,然后提炼整合。 5以形探旨法。 “形”即文中的形象, 包括人、景、物;“旨” 即主旨,包 括情、 理、 志。 散文作 品中的形象 , 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 爱憎、 好 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 6修辞还原法。对文章情感主旨的分析多数
16、能从文中找到中心句 ,但有时作 者的情感倾向或态度隐藏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中 ,特别是对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 段, 分析评价时要先还原本意 ,进而揭示作者的真 实用意。 gkstk 考题示例 ( 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 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题目。 荷 叶 韩开春 那年我去宏村 , 正是深秋季节, 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 , 层林尽染 , 草黄 枫红 , 间杂粉墙黛瓦 , 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 到了村前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 水, 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 , 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 据说 , 当年李 安在此拍摄 卧虎藏龙 , 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 的白马走过的。 但是
17、, 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 , 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 红楼梦 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 “我最不喜欢李 义山的诗, 只 喜他这一句 留得残荷听雨声 。 ”恍惚间, 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 痴的忧郁的眼睛。 在那一刻 , 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 , 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 书院住下 , 在有雨的夜晚 , 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 , 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 , 或是隔着 石雕的窗棂 ,卧听雨打残荷 ,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其实, 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 我读初中的时候 , 学生宿舍的后 面就有一大片荷塘 , 每年莲藕起出之后, 就再也没人去管它 , 任由满
18、塘的荷叶自生 自灭。 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 , 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 , 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 数虽然不少 ,却从未听出 过什么诗意。 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 , 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 , 光鲜洁净, 绿意盎然, 看 上去就很赏心悦目 , 勃发着无穷的生机。 中午或是傍晚 , 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 豆娘前来参观 , 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 , 绕着圈不停地飞 , 迟迟不肯 离去 ,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 , 也从水里冒出头来 , 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 ,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 , 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 ,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 ,
19、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 , 映着太阳的光辉 ,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 场, 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 , 呼朋引类; 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 , 在荷叶撑起的太 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 , 间或举起大尾巴 , 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 , 发出 “泼 剌剌”的一声响 ,溅起一朵大水花 ,旋即一头扎进水底 ,再也不见了。 这样的季节, 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 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 绽开它 美丽的笑脸时起 , 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 , 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 的鸭仔的样子 , 把鼻子一捏 , 头往下一低 , 便 潜入水底 , 浮上来的时候 , 手里
20、总会 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 , 临了上岸, 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 顶在头顶。 有时候 也玩打水仗游戏 ,学 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 , 顶着一片荷叶 , 手里端根树枝 , 一只眼闭 着, 煞有介事地一瞄 ,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 “叭”的一声。 少年的记忆, 除了玩耍, 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 , 关于荷叶, 也 是如此。 说到吃 , 必须 提一下荷叶粥 , 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 , 把新鲜的荷叶洗净 , 切成细丝 , 放点冰糖, 和粳米一同煮, 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 , 颜色好看 , 味道也好, 清香扑鼻 , 有清热解暑之功效。 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 我祖父有个习惯 , 赶
21、集的时 候带上一张荷叶 , 或干或鲜 , 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 , 回来的时候, 总会变戏法般 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 来, 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 , 有时是两根油条。 他 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 , 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 , 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 长大后读明清小说 , 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 , 我才知道, 原来这用荷叶包熟 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 选自2010 散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有删改) 【题目】 在第 段和第段中, “我” 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 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答: _ _ 【解析】 本题考查从文章主要描
22、写对象的角度探究作品意蕴。 第一问: 第 段最后一句和第 段中 “所以听雨打残荷 什么诗意”分别是“我 ”见到残荷 之后的感受。 第二问: 要结合文章主旨 , 从整体着眼 , 在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基 础上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答案组织应具体 ,不要流于空泛。 【答案】 第段中成年的 “ 我”被残荷吸引 , 联想到“雨打残荷 ”的诗意美, 产生留恋之意。 第 段中初中的“ 我”没有留意残荷 , 也没从“雨打残荷 ”中听出 诗意。 ( 示例) 在少年时代 “我 ”的眼里 ,新荷光鲜洁净 ,又能用于游戏, 所以“我” 喜欢新荷; 而枯萎的残荷 , 单从外表来看 , 不能吸引 “我”
23、。 后来经过文学作品的 熏陶 ,特别是红楼梦中对残荷诗意的描写 ,加上人生经历更加丰富 , “我”逐 渐拥 有了审美的眼光 ,因此能够欣赏雨打残荷的诗意美。 寻求生活的真谛 在 荷塘月色 里 , 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 无论荷塘里多 么热闹 , 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 , 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 , 也不去禁 止蝉噪和 蛙鸣 ,只是这么远远地看着 ,居然还看出一些美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 旁, 仍能感受到和谐 , 这种心态自是一种超然。 他在尽力追寻一种美景 , 通过 “另 一个世界 ”来安
24、慰自己的心灵。 荷塘月色里所寻求的美景 ,正是这种 “追求” 心态的写照。 光与影 , 蛙与蝉, 荷叶与流水 , 远山与柳树, 都是不同的景物 , 呈现 不同的价值 , 然而在 “不能朗照” 的月色下, 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共 性, 给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 【适用话题】 角度 1 从课本中积累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 到了另一世界里。 ”现 实中的作者郁闷哀愁 , 月下的作者借荷塘美景来安慰与慰藉自己的心灵 , 摆脱了这 种郁闷哀愁 ,进入了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这是一种超然的心境。 角度 2 从生活中积累 超然是天上白云 , 风雨交加间舒卷如意; 超然
25、是晴空一鹤 , 云烟飞腾中 扶摇直 上;超然是扁舟一叶 ,寸心万里;超然是枫叶一片 ,层林尽染。云送钟声穿山去 , 月移塔影过江来。 超然是一种宁静的淡然 , 是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超然是怅惘时 的笑对春风 ,超然是失意时的喜揽秋月 ,超然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角度 3 从历史中积累 (1) 陶渊明在仕途上虽然 失意 , 但在山水田园间得到了安慰。 这表面上好像是文 人逃避现实 ,换一个角度说 ,这也是陶渊明超然物外的一种表现。 (2) 苏轼一生三次做高官 , 三次遭受贬谪 , 但他 没有悲观 , 始终拥有一种积极向 上的人生态度 , 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 坦然地面对人生功名富贵和悲欢
26、离合。 因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超然于天地 ,具有豪情万丈的英雄苏轼。 角度 4 从名言中积累 (1)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 南山。 陶渊明 (2)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苏轼 (3)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 ,气度要宏 ,言动要谨。 弘一法师 (4) 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洪应明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 , 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 , 便听见花花 花花的声音; 抬起头 , 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 ,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
27、现于眼 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 ; 坐在亭边 , 不必仰 头 , 便可见它 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 上下都空空 儿的; 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 , 像半个环儿拥着; 人 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岩面与草丛 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 面冲下, 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 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 瀑流经 过时 , 作急剧的撞击 , 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 , 晶莹 而多芒; 远望 去,
28、 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 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 , 这就是梅雨潭 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 , 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 , 点点随风飘散, 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 ,便倏的钻了进去 ,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 招引 着我们; 我们开始 追捉 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 , 攀 着乱石 , 小心探身下去 , 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 , 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 在襟袖之 间; 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 , 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但这是怎样一 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
29、, 望到那面, 居然觉 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 厚积着的绿 , 着实可爱。 她松松 的皱缬着 ,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 , 像跳动的初恋 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 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 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 , 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 虎跑寺近旁高 峻而深密的 “绿壁” , 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 , 西湖的波太明了 , 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可爱的 , 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 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
30、的 , 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 仿佛蔚蓝的天融了 一块在里面似的 , 这才这 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 我 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 , 我将赠给那善歌的 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 ,抚摩着你, 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 , 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 , 我 从此叫你“女儿绿” , 好吗?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佳作赏析】 绿 一文之所以脍炙人口 , 传诵至今, 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 “奇 异”“ 醉人”的绿, 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洋溢
31、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 它不仅具有 诗的构思 , 诗的结构 , 更有诗的情感, 诗的意境 , 诗的语言, 可以说 做到了以诗为 文, 文中有诗。 而后三 者 , 即真挚充沛的情感 , 大胆丰富的想象, 生 动传神的语言 , 正是构成绿的诗意特征的主要因素 ,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开头段只用了一句话 ,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了”。 起笔突兀 ,却点了题 ,使读者对本文抒写的中心一目了然。 2学铺垫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 写瀑布的飞流直泻 , 飞花碎玉般的美景 , 正是为了 映衬梅雨潭的奇异、 可爱的潭水; 写梅雨亭 , 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
32、深深的梅雨潭。 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 “绿”做铺垫。 3学用词 “招引”与“追捉 ”这两个词默契得多好! 把梅雨潭的绿对 “我 ”的强烈的吸 引, 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 , 融为一体 , 至此, 情与景真像水乳那样难 分解了。 4学比喻 作者通过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 ,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 ,满是奇 异的绿呀 ”,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 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 , “她松 松的皱缬着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 ,随着作者的笔触 ,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 , 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 , 而且我们的脂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 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 ,
33、一种柔和、 明快、 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 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想拍她、抚她、亲她, 别致地把她 叫做“女儿绿” ,感情柔美到了极点。 5学对比 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而心驰神往 , 把思绪驰骋到地北天南 , 将几处名胜的草木之 绿和水波之绿与其比较 ,结果是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 了,跑虎寺的绿壁太浓了 , 西湖的碧波 太明了,秦淮河的水波又太暗了 只有这梅雨潭的绿色 ,是那么浓淡相宜、 明暗适度。这不由得使人想起 “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 , 施朱则太赤 ”的佳句。 6学结构 文章采用情经踪纬的别致结构。 一般文章结构是以行踪为经线 , 以情感为纬线 来把美景组装起来 , 而本篇却是以情感为经线 , 以游踪为纬线把梅雨潭的美景组装 起来 ,而且情感之经线在首尾重章复沓 ,在文中细腻绵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