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原附近爬山一天徒步玩的几座山“一线天”位于太原市西郊王封乡王封村附近 2 5 公里的 条长 1500 米、深 100米的峡谷内,主峰海拔 1338 米。奇峰危石,千姿百态,天然造就,狭长如巷,人称“一线天.镇城耄仁寺位于太原市西北方二十公里处的耄仁山中,据史料记载,耄仁寺始建于汉朝,盛于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屡有毁建,民国期间塌毁。经考古挖掘,寺院大体规模仍在,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上寺、下寺、龙王庙、关帝庙、观音殿。耄仁寺前面是历史名人傅山故里,后边是凌井沟七十二奇景,左边是杨家将驻守的天门关.乌金山俗称龙王山,位于榆次、太原、寿阳三市县交汇处的罕山之阳,总面积58 万亩,森林面积 2
2、5 万亩。西距太原22 公里,南距榆次城 17 公里,北有307 国道擦园则过,南临太旧高速公路榆次出口,中有北山路直通榆次,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榆次旅游避暑胜地,也是风景绝佳的郊野公园。阪寺山又名阪泉山,位于县城东南 15 公里处。地处东黄水镇、侯村乡和寿阳县的交界处。南北连绵 20 公里,东西逶迤 22.5 公里,面积达 450 平方公里,主峰海拔 1760 米。阪寺山高峻幽深、松柏参差,环山叠翠,兽栖禽鸣,是山西省太原市著名的林区,它又是全国著名的天主教两大圣母堂之 的所在地。悬泉寺因一樽疑为盛放佛舍利的金棺,距晋祠风景名胜区 5 公里、晋阳西山大佛风景区 3 公里的太山龙泉寺扬名
3、全国。原名昊天观,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 年),初为道教,金元时期被毁,明初重建,改为佛寺。寺因山势而造,分上、下两院。上院为明代重建的观音阁。下院大雄宝殿为双层楼阁式建筑,下层奉观音菩萨,上层奉释迦牟尼佛。院东立无字唐碑,寺西有墓塔六座。娄烦周洪山北周闵帝宇文觉(未登基前封周公)曾狩猎到此,故名周公山,谐音为周洪山。位于县城北部 7.5 公里处,海拔1767 米。登临山顶,能够俯瞰周围数县之境貌。娄烦云顶山位于娄烦和交城、方山交界处,海拔2708 米。从娄烦县米峪镇的云顶山腰徒步登山,只有 40 分钟的路程,如果绕道方山境内,驱车可直接到达山顶。云顶山是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延伸部分。山中森林
4、密布,古木参天。高耸入云的云杉是这里的主要树种,林中野草丛生,山花遍地,时而出没的狍子、獾子、野猪、野兔等林间动物和鸣叫着的各种山鸟,更增加了这里的野趣。 七苦山位于太原晋源区姚村西南的洞儿沟。洞儿沟有百亩桃园,向西穿过大运高速公路西面的山上就是七苦山了。七苦山为天主教圣地,自然风光优美。通过之字型山路通向山顶,每个拐弯处都有一处耶稣受苦的亭子,共 14 处。快到山顶就能看到“上天之门” ,登上 39 级台阶,通过上天之门,就能看到中西合璧的祭坛和主殿。每年的 9 月 15 日有数万天主教来此朝拜。七苦山上春季野花飘香,有翠柏参天,山下有修道院旧址,建筑充满西式风格。马鸣山森林公园(俗马鬣寺)
5、地处白石沟中游马峪乡碾底村东北面,系中隐山支脉,距榆古干线公路 2.4 公里,距太祁高速公路 4 公里,距县城 12 公里,距葡峰山庄、贯中祖茔 6 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马鬣寺始建于唐朝,位于素称清源古景之一的白石云松 马鸣山上,堪称三晋第一石塔的唐代建筑“文殊石塔”屹立山顶,汉唐佛教圣地 马鬣寺遗址石拱窑洞、潺潺流水历历在目。马鬣寺是集山青、水秀、天蓝、林茂、景好于一体的旅游好去处。天涯山从原平市驱车东行十余里,过滹沦河大桥,即是天涯山风景区。重峦叠峰,山势险峻,奇峰怪石,峭壁耸峙。山尖似箭,直插云霄。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莲花,称莲花山。莲花山东南有一奇石,称石鼓。县志记载:“天涯
6、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已成器,惟应观而像园,鼓非革生音,从石中发清虚之雅奏,超尘溘似和鸣。 ”诗人元好问诗赞其曰:“焕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 ” 洪山位于介休城东南 13 公里,海拔900 多米,古称狐歧山,是绵山向东延伸的一条支脉。山下泉流,数以百计。最著名者为洪山泉。泉水流量每秒为12 立方米,泉周约 50 米,水碧似玉,清澈见底,霞光倒映,碧波荡漾。源泉旧称狱族泉,因有狱族落于狐歧山而甘泉出,故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胜水出于狐岐山,东流入汾。 ”故洪山源泉又称“胜水” ,为介休旧志所载十景之一的“胜水流清” 。洪山源泉南侧,依山面水建有源神庙。庙宇创建年代较早,至宋至道三年(
7、997)重建。明万历十六年(1588)重修时将庙东移,和泉源置于一条中轴线上,使庙宇与池潭交相辉映,日月倒嵌,十分壮观。源泉庙建造规模宏伟,被誉为“华宫”。现存山门、戏台、献殿、正殿及东西配殿和六角攒尖顶的钟鼓楼。各殿廊檐下现存历代石碑数十通,记载着庙宇的兴衰,历史的变迁。整座庙院松柏参天,古色盎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传为源神诞辰日,旧时村民来祭,焚香鸣炮,以酬神思。祭毕将祭品抛于池内,名曰“神食”,久而久之,形成传统的洪山庙会。林泉寺旧名土圣寺。在山西原平县城西南公里水油沟村北。山岩耸立,豁如画屏,林木遍野,环境幽静。古塔峙其左,清流环其右,前有渡仙桥。寺始建于宋,明嘉靖时重建,隆庆,万历间
8、重修。寺基甚高,门前台阶六十余级,阶上为五间二层藏经阁,阁身围廊,上层设有平座,供人赁依远眺。寺内大殿残坏,东西配殿完好。寺前有古塔,平面八角形,高约米,基座高如塔身,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三,其间束腰两道,雕仰覆莲瓣及人物花卉;上部塔檐四层,出檐甚塔,收刹甚急,极顶安珠一枚。根据雕刻图案与手法,应是宋构。形制奇特,为我国塔式建筑中所少见。寺侧东山之巅,钟楼宏敞,内悬巨钟一口,风吹飞砂走石,据传不击自鸣。 柳林河悬泉寺风景区位于太原市西北 28 公里的阳曲县西凌井乡,景区由汾河二库专用公路和太古铁路进入,交通十分便利,景区内分布着秀丽奇特的自然景观,也保存着历史文化明珠 千年古刹,是一处集“古、秀、
9、悬、奇、险、野”特殊品位,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山石峥嵘,云雾空朦,在这里可领略到大自然赐于人类的山石崖洞、水瀑潭雾、林木花草、鸟兽鱼虫,还有桥栈塔坝、庙宇殿堂等人文景观。千年古刹悬泉寺 就座落在景区内的悬崖峭壁上,据碑文记载:“在唐、宋、元、明、清各代规模不同,兴衰不一。 ”另载: “宋咸平三年(1000)这里已成为旅游胜地,后晋王朱枫据为晋王府柴炭之地明英宗八年(1433 )成为晋藩国主香火院明成化三年(1467)迫于民声返院还寺,归还民众。 ”悬泉寺上列岩崖石檐,下列百尺汾水,古人赞其曰:“鸟飞聚散,鱼跃沉浮,樵子担荷,渔翁垂钓,秀峰环绕,汾水引流,深谷建立,岩崖造
10、修,恍如云梦,不啻瀛州。 ”寺内有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藏经楼、观音堂、七佛洞、龙王殿、罗汉洞殿堂,有神仙洞、仙人岛、平安壕、观音赐福、成仙洞、棒槌石、龙王洞、同心石、打儿窟等自然景点,还有一二层千米古栈道,悬泉滴水瀑布,石映山门,春花烂漫,云雾山峰,碧血红叶,雨帘珠屏等奇特景观更为游人赏心悦目,趣味无穷。站在二层栈道顶部龙王洞山顶,汾河二库全景尽收眼底,湖面碧波荡漾,汽艇往复穿梭,驰骋遨游,更为游客增添了无限乐趣。山顶后的绿草坪,尤如仙人铺就的地毯。相对应的奇山怪石峥嵘险峻,趣味无穷。有的像狗熊,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猴子,有的像乌龟。千姿百态,总让人有看不够的感觉。远处的山峰穿透云层,只露
11、出层层叠叠的峰尖,置身此地恰似进入云飞雾涌的仙境,使游客留恋忘返,遐思万千。洪峗山位于阳曲县东黄水村东北五公里处,因夏季满山盛开黄花,又名黄花山,始为道教场所,后佛教逐步参入。从入山口经石门缓行一小时,即到群山环抱的主建筑群 奶奶洞,该山主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明嘉靖、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均有修葺,曾遭日军浩劫,破损较为严重,近几年由几位德高望重的村民在县文物旅游局的指导下,自发进行了集资修缮,虽未达到古时水平,但也使留存的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三藏寺位于阳曲县泥屯镇龙泉村,南距太原 50 公里,北距忻州市忻府区 35 公里,交通便利,三藏寺背靠满山松树的长寿山,寺旁有一长
12、寿泉,为优质矿泉水。三藏寺占地面积 5000 平方米,游览面积可达 20 万平方米,景区周边还有黑龙洞、神乳洞、牙牙山等景观。三藏寺,别名大安禅林,集佛、儒、道三教为一体,据碑文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以前重建,传说唐为纪念唐三藏取经成功而建,现存殿堂 100 余间,石窑 40 眼,正院为三重式四合院建筑,北侧另有偏院,北有水陆殿,是三藏寺文物之精华,水陆殿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是佛教中最盛大的宗教活动仪式之一。在我省诸多寺庙中,像水陆殿这样三教合一共居一殿,人物众多,共计 350 多尊塑像,20 多平方米壁画,保存较为完整,实属罕见,水陆殿前还有两株参天古柏,树龄约一千多年,山门外建有砖塔一座,名“唐僧宝塔”。马名山风景名胜马名山(隋唐时称龙林山),地处白石沟东北中段,距县城 15 公里,山势陡峻,松柏成林,环境幽雅。旧志中清源八景之一的“白石云松”即是指此。相传汉文帝曾牧马于此,故曰马名山。山内现存久誉盛名的梵宇寺、唐代文殊石塔、至今涌有清泉的龙池洞、元代高僧修建的资公塔以及安葬众僧的灵塔等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