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节 主题,考查点一 挖掘标题含义,一、设题角度常见考试题型: 这篇文章的题目含义丰富,引人深思。作者为 什么要以“”为题呢,谈谈你的理解。 文章以“”为题,有什么含义? 文题中的“”是什么意思? 简述题目“”的深层含义。 从全文看,应当怎样理解文章标题“”?,二、知识储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常常透漏出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 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角度一 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这
2、两种含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 直接的关系。,角度二 为什么设这个标题,回答“为什么”类问题常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 有关,即考查作者的“匠心用意”。这类题,在题干中一 般是直接提问“为什么”。“匠心用意”属于文章写作手法的 范畴,与作者的材料安排、行文构思、表现手法有关。回 答“为什么”设这个标题,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行文结 构和中心主旨这三个方面作答。,角度三 标题和内容的关系,标题和内容的关系,考查学生在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 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观点进行概括,难度 较大。从阅读的整体性特征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所涉 及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探幽发微,求同辨异。答题时 多从思路、
3、从内容、从中心着手,要善于发现潜在的命 题点,挖掘出命题中的表层与深层含义,问题就可以解 决了。,角度四 更换标题好不好,属于鉴赏评价题,一般针对作品的语言出题, 如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与评价。,三、合作探究,(一)走进高考 (2010年湖南卷)一朵午荷 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解析:答题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答案: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 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 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二)规范答题 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
4、义。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推敲主题,也就对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了 更明确的印象。从标题在文中的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案, 用文章中的点题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 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四、巩固练习,七里香花开 文章以“七里香花开”为题,有何用意?,解析:文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体会它的丰富 含义,自然要读透文章,本文先着重写了“我”童 年时代七里香美丽的形象和乐于奉献的品质,进 而与如今经济发展了,七里香却遭到破坏的情况 对比。这两种情景分别让作者有不同的感受。作 者以“七里香花开”为题,既能让人感受到花开之 美,产生爱花之意;但是如此美景的消失,难免 让人痛心。这样,作者拟题的高明之
5、处就显现出 来了。,四、巩固练习,七里香花开 18.文章以“七里香花开”为题,有何用意?(5分),答案:既表明文中主要是写七里香,又表明这是 大自然美丽景致的一个缩影,(2)这美丽景致极容易引起人们的喜爱,从而对七里香的消失、大自然的被破坏表示惋惜,对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3),16.七里香花开,以乡野那色彩绚烂,充满生机的美好春色与闹市的冰冷、孤寂形成强烈的对比;(2分)突出对乡野五彩斑斓的春天的赞美,也包含了对空虚的城市的无奈与厌弃;(2分)引出迷人的七里香,为下文张本。(2分),17.七里香花开,(1)家乡的小山村被七里香环绕,构成了童年生活的花园。
6、(2)漫山遍野开满了七里香,让人沉醉。 (3)乡亲们剪七里香卖钱十分欢快。 (每点2分,共6分),考查点二 归纳段意、概括主旨,一、设题角度 这类题型通常有几种提问方式: 概括某些原因。 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 局部内容要点概括。 文章主旨的概括。,二、知识储备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对 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 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是在对文章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 步深化,因此,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 基础上才能进行归纳概括。,三、合作探究,(一)走进高考 (2010年湖南卷)一朵午荷 简
7、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归纳能力。归纳段意要简洁,点 到心理实质。从内容上,这一段写第二次看荷前的心理, 这一段文字中的“诚心心里有了准备的”,是人 物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的作用就是突现人物当时的 内心世界,突出紧张和期待。,三、合作探究,一朵午荷 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答案: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一朵午荷,18、答: 形象美:由
8、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19、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关照中得到升华。 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是孤寂是
9、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二)方法突破 (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中 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直接揭示了 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 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 作用,有的文章在篇尾点明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4)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 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各部分之中,要作 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三)规范答题 本文通过写什么,表现什么,赞扬什么 反对什么,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淡竹(苏
10、沧桑) 5.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解析:概括文章主旨时,要纵观全文,明确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是借 淡竹的特点来写人。只要明白了这些,然后 从文中归纳出淡竹的特点和作者所赞美的人 的优秀品质,即可正确作答。,答案:本文通过将淡竹与其它事物进行对比,突出了淡竹的正直、虚心和淡泊的情怀(2分),由此联想到了历史与现实中具有淡竹精神的伟人、凡人,赞美了坚持操守、淡泊名利者的高尚品质,表明了作者心灵自由、精神丰富、坦荡潇洒的人生态度(2分) 。,淡竹,1.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物质上清贫而心灵富足的一类人的赞美。,2.从反面衬托淡竹的刚强、高洁、淡泊名利的性格(或运用对比手
11、法,为下文写淡竹作铺垫)从正面表现淡竹像这些人一样具有或顽强、坚持或超然、坦荡的个性,拥有自由快乐的心灵 。,3.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 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稻子作为庄稼中的精品,准备继续生长结实,走向辉煌的丰收。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语言简练,句式工整,赞扬了物质上清贫,心灵上富足的一类人。,4.人生要像淡竹那样刚强、高洁、淡泊、坦荡,做拥有自由快乐心灵的人。,考查点三 分析评价作者情感、观点态度 一、设题角度 常见考试题型: 1、分析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创见”与“局限”。 2、分析评价文章
12、思想内容的意义和影响。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给人们的启迪。 4、结合全文,分析某句话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5、概括或评价作者的情感(或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6、结合文章写法,评价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观点、态度。,二、知识储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 是在归纳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 而把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鲜明的文字表述 出来,则是近年来高考语文的热点和难点。分析概括作者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理解作者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文中描写的事物、人物是 歌颂赞扬还是批评讽刺,是喜爱同情还是厌恶憎 恶。这有助于对主旨的深
13、入理解。,途经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三、合作探究,(一)走进高考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17、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 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题天性不安,还是人类 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 的观点。,解析:分析文章的观点态度,其实就是概括文章 中心主旨。就本文来说,作者的目的不是写鸟, 鸟不过是个由头,作者是想通过写鸟表明自己饱 受良心的谴责,担心遭到自然的报复,告诉我们 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提醒人类应反省自身存在 的问题。,答案: (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
14、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 (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14、参考答案: 作者对两只鸟长期的喜爱与关注; 对它们独立自强的精神一直充满崇敬。,15、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16. 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 不依赖不懒惰,不坐享父母的旧巢 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 和
15、父辈的旧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 追求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 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或拒绝、痛斥和对峙人类的伤害),17、 (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 (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 (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二)方法突破,1、综观全文,整体感知。 2、注意检索,确定区间。 3、理解意图,深刻分析。 4、总结分析,组织答案。 5、应注意的问题:具体地分析客观地评价历史地评价,四、巩固练习 (2010年江西卷)饮一扣汨罗江(熊召
16、政) 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解析:考生可在梳理文章思路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作者 的情感变化。从“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 的”“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等句可知,他先是 “愤世嫉俗”;从“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 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 没有经历过的惆怅”“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等句可知,作 者接下来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惆怅”;从“既如此,我 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等句可知, 作者最后的心情是“索然(失望)”。,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
17、者苦难的象征;3、屈原殉国之处。,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 寓意: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一朵午荷 4、综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 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两次观荷,对“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 罪恶”的认识在逐渐转变,既要概括地揭示这一 过程,又要结合文章内容略作阐述,做到概括 和分析相结合。,答案: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份”,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耻辱”,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