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激相关障碍,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 赵永忠,第一节 概述(定义),3.应激源(Stressor)分类 良性刺激(eustress) 一般而言,可以使人振奋、增加动力、带来益处。 注:乐极生悲。 不良刺激(distress) 往往带来痛苦、悲伤,甚至疾病的发生。,1.应激(Stress):外界刺激作用个体时,机体相应的反应。 2.社会心理应激源(Stressor):凡需要个体动员自身的心理生理资源或外部资源进行调节,重新加适应生活境遇变化和环境改变的外界刺激。,第一节 概述(应激障碍共同特点),有应激源/刺激(因),并有一定强度或时间。 有心理障碍的出现(不良后果) 两者之间有因果必然联系 精神刺
2、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 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应激源,心理障碍,常见的心理应激,恋爱婚姻与家庭内部问题,学校与职业场所的问题,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个人的特殊遭遇,空难,9.11,急性心因性反应,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以及意识模糊或朦胧表现。,反应性木僵,表情茫然、呆滞,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急性应激性精神病(偏执状态),与应激内容相关的幻觉、妄想,情感体验丰富。,急性应激反应的临床表现,反应性兴奋,哭笑无常,言语错乱,动作杂乱无章,事后部分不能回忆。,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 1、极其严重的躯体或心理应激因素而产生的短暂精神障碍 2、精神症状的发生与应激事件有时
3、间上的紧密联系 3、症状多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1月内缓解。,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TSD的发生机制,创伤性事件 易感素质 创伤后因素 生物学机制,性别:女性的PTSD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暴露于同一创伤性事件后女性的PTSD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地震受灾者3个月内PTSD发生率男性为13.5%,女性为24.7%。受教育程度低、儿童时期有行为问题、具有神经质倾向、内向性格、有精神障碍或物质滥用的家族史。,易感因素,创伤后因素,是否具备足够的安全感 是否脱离创伤情境 干预措施是否及时 是否有足够的家庭和社会支持,PTSD的生物学机制,生物学机制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前额叶、杏
4、仁核、海马的异常 神经内分泌:CRF、血管紧张素、催产素及垂体前叶激素 神经免疫: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体验、梦境、或由相似的境遇诱发; 持续的警觉增高(睡眠、激惹、注意力、惊觉); 持续的回避; 避免回想; 回避相似情景、人和物 交往减少、待人冷淡 兴趣减少变窄 对创伤的选择性遗忘 对未来失去信心,临床特点,社会功能受损 延迟发生(数天至数月,半年以内),已持续三个月(DSM-IV:1M) 病程可长达数年(如唐山地震调查),诊断,1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2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持续回避,1、急性应激性障碍 2、抑郁症 3、焦虑症,鉴别诊断,思考题: 1、应激障碍分型 2、急性和迟发性应激障碍临床症状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