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名词解释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1949 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2、抗美援朝运动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10 月上旬,中共中央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和国家安全的考虑,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
2、卫国”的战略决策。10 月 19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英勇抗击美军入侵。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的群众运动,参军参战,捐钱捐物,发展生产,一切为了前线。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抗美援朝的意义3、“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运动:是指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有关制度的不完善,在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经济部门中滋长着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现象。这不仅给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
3、严重地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腐蚀了少数干部,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1951 年 12 月 1 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 。运动高潮期间,一些地区和单位曾发生逼供性的现象,制造了一批冤假错案。)五反运动:是指建国初期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 (建国初期,为了牟取暴利,向国家机构内部派遣代理人,大肆进行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活动,严重地腐蚀了干部,破坏了抗美援朝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为了打击不法资产阶级分子的破坏活动,1952 年 1 月 2
4、6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向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斗争。2 月上旬, “五反”运动首先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并很快掀起了高潮。1952 年 10 月 25 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关于结束“五反”运动的报告。)“五反”运动是建国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 “五反”运动的胜利,巩固了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为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4、土地改革运动 1950 年冬到 1953 年春,中共领导下的,分批进行的,改革封建剥削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
5、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运动。土改的总路线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改大体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等级成分、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查总结这几个阶段。到 1953 年春,土改在全国基本完成。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做主人,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5 、统购统销 建 国 初 期 的 一 项 控 制 粮 食 资 源 的 计 划 经 济 政 策 。 为 了 缓 解 严 峻 的 粮 食 购 销 形 势 , 1953 年10 月 16 日 , 中 共 中 央 发 出 了 关 于 实 行 粮 食 的 计 划 收 购 与 计
6、 划 供 应 的 决 议 。 这 一 决 议2是 根 据 陈 云 的 意 见 , 由 邓 小 平 起 草 的 。 所 谓 “计 划 收 购 ”被 简 称 为 “统 购 ”; “计 划 供 应 ”被简 称 为 “统 销 ”。 后 来 , 统 购 统 销 的 范 围 又 继 续 扩 大 到 棉 花 、 纱 布 和 食 油 。 这 一 政 策 取 消 了原 有 的 农 业 产 品 自 由 市 场 , 初 期 有 稳 定 粮 价 和 保 障 供 应 的 作 用 , 后 来 变 得 僵 化 , 严 重 地 阻碍 农 业 经 济 的 发 展 。 80 年 代 改 革 之 后 , 该 项 政 策 被 取 消
7、 。6、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1950 年 6 月 6 日至 9 日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和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刘少奇、陈云、周恩来、聂荣臻等分别就土改、财经、外交与统战、军事等问题作了报告。七届三中全会是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上制定的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所确定的任务,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和稳步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我国的一项外交原则。1953 年 12 月,在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代表
8、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赞同,并被写进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后来又分别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完善。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是 1955 年 4 月 18-24 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
9、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 10 项原则。这 10 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 年 9 月 15 日 第 一 届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第 一 次 会 议 在 北 京 隆 重 开 幕 。 到 会 代 表 1210人 , 这 次 会 议 的 主 要 任 务 是 :
10、制 定 宪 法 , 制 定 几 个 重 要 法 律 ;听 取 审 议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选 举新 的 国 家 领 导 工 作 人 员 。 这 次 会 议 的 另 一 个 总 要 成 果 , 是 依 据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宪 法 的 规 定 ,全 面 建 立 国 家 机 构 。 9 月 28 日 , 大 会 胜 利 闭 幕 。 这 次 大 会 是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生 活 进 一 步 民主 化 的 重 要 标 志 , 它 结 束 了 由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代 行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职 权 和 以 共 同 纲 领 代 行 宪 法 的 国
11、度 状 态 , 这 为 加 强 我 国 人 民 民 主 制 度 , 发 扬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和 健全 社 会 主 义 法 制 奠 定 了 基 础 , 它 标 志 着 我 国 人 民 从 1919 年 建 国 以 来 的 新 胜 利 和 新 发 展 的里 程 碑 。1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 1950 年 2 月 14 日 于 莫 斯 科 签 订 。 条 约 共 有6 条 , 主 要 内 容 为 : 缔 约 国 双 方 保 证 共 同 尽 力 采 取 一 切 必 要 的 措 施 , 制 止 任 何 国 家 的 侵 略 与破 坏 和 平 ; 当
12、缔 约 国 任 何 一 方 受 到 日 本 或 日 本 盟 国 之 进 攻 时 , 另 一 方 即 尽 全 力 给 予 军 事 及其 他 援 助 ; 缔 约 国 双 方 均 不 缔 结 、 也 不 参 加 反 对 对 方 的 同 盟 、 集 团 与 行 动 ; 双 方 对 有 关 两3国 共 同 利 益 的 一 切 重 大 国 际 问 题 , 将 进 行 彼 此 协 商 ; 双 方 遵 照 平 等 、 互 利 、 互 相 尊 重 主 权与 领 土 完 整 及 不 干 涉 对 方 内 政 的 原 则 , 发 展 中 苏 间 的 经 济 文 化 关 系 , 彼 此 给 予 经 济 援 助 ,进 行
13、 经 济 合 作 。 条 约 于 同 年 4 月 11 日 经 批 准 后 生 效 , 有 效 期 30 年 。 该 条 约 的 签 定 , 是对 我 国 重 要 的 国 际 支 持 , 不 但 使 我 国 获 得 了 国 内 建 设 所 需 的 资 金 和 援 助 , 更 是 我 国 在 国 际上 有 了 一 个 可 靠 的 同 盟 军 , 这 样 有 利 于 我 国 放 手 进 行 建 设 工 作 和 共 同 对 付 可 能 的 帝 国 主 义侵 略 , 争 取 世 界 和 平 。 11、“双百方针” 双 百 方 针 , 指 “百 花 齐 放 、 百 家 争 鸣 ”, 是 毛 泽 东 提
14、出 的 , 繁 荣 文 化 事 业 的 基 本 方 针 。“百 花 齐 放 ”和 “百 家 争 鸣 ”分 别 于 1951 年 和 1953 年 提 出 , 1956 年 正 式 提 出 双 百 方 针 。具 体 地 说 就 是 , 在 文 艺 创 作 上 , 允 许 不 同 风 格 、 不 同 流 派 、 不 同 题 材 、 不 同 手 法 的 作 品 同时 存 在 , 自 由 发 展 ; 在 学 术 理 论 上 , 提 倡 不 同 学 派 、 不 同 观 点 互 相 争 鸣 , 自 由 讨 论 .这 一方 针 由 毛 泽 东 提 出 , 经 中 共 中 央 确 定 的 关 于 科 学 和
15、文 化 工 作 的 重 要 方 针 。 但 是 随 着 反 右运 动 和 文 化 大 革 命 的 到 来 , 双 百 方 针 在 中 共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之 前 没 有 得 到 认 真 贯 彻 。12、反右派斗争 1957 年 6 月 , 因 极 少 数 资 产 阶 级 右 派 分 子 乘 中 国 共 产 党 开 展 整 风 运 动 之 机 , 向 共 产 党 和社 会 主 义 制 度 进 行 攻 击 。 为 此 , 中 共 中 央 发 出 指 示 ,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开 展 反 右 派 斗 争 , 到1958 年 夏 季 反 右 派 斗 争 结 束 。 但 斗 争 被 严
16、 重 地 扩 大 化 了 。 1978 年 , 中 共 中 央 决 定 对 被 划为 “右 派 分 子 ”的 人 进 行 全 面 复 查 , 将 错 划 的 予 以 改 正 。13.庐山会议庐 山 会 议 包 括 两 次 重 要 会 议 : 1959 年 月 日 至 月 日 党 中 央 在 江 西 庐 山 召 开 的 政治 局 扩 大 会 议 和 月 日 至 16 日 举 行 的 党 的 八 届 八 中 全 会 。 这 次 会 议 的 原 定 议 题 是 总 结经 验 教 训 , 调 整 指 标 , 继 续 纠 正 “左 ”倾 错 误 。 会 上 对 如 何 估 计 国 内 形 势 问 题 产
17、 生 了 两 种意 见 分 歧 , 7 月 10 日 , 毛 泽 东 在 组 长 会 议 上 讲 话 , 强 调 总 路 线 无 非 是 多 快 好 省 , 是 不 会 错的 , 并 说 “大 跃 进 ”和 人 民 公 社 化 运 动 中 的 缺 点 错 误 是 一 个 指 头 和 九 个 指 头 的 问 题 。 7月 14 日 , 彭 德 怀 针 对 当 时 客 观 存 在 的 问 题 , 给 毛 泽 东 写 了 一 封 信 , 谈 了 自 己 不 便 在 小 组 会上 谈 的 想 法 , 陈 述 了 他 对 1958 年 以 来 “左 ”倾 错 误 及 其 经 验 教 训 的 意 见 (被
18、 称 为 万 言 书 )。 7 月 16 日 , 毛 泽 东 批 示 将 彭 德 怀 的 信 印 发 给 与 会 全 体 同 志 。 随 后 , 会 议 转 入 对 这 封 信 的讨 论 。 月 日 , 毛 泽 东 在 大 会 上 讲 话 , 认 为 彭 德 怀 的 信 表 现 了 “资 产 阶 级 的 动 摇 性 ”, 是 向 党 进 攻 , 是 右 倾 机 会 主 义 的 纲 领 。 从 此 , 会 议 转 为 对 彭 德 怀 、 黄 克 诚 、 张 闻 天 、 周小 舟 等 的 所 谓 “右 倾 机 会 主 义 ”、 “反 党 集 团 ”问 题 进 行 揭 发 批 判 。14、 七千人大
19、会指中共中央 1962 年 1 月 11 日至 2 月 7 日在北京召开的扩大了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七千余人,故得名。这次会议主要总结了建国十二年的工作经验,特别是 1958 年以来的经验,统一认识,加强团结,迅速扭转国民经济困难的局面。会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书面报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讲了话。会议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对刘少奇的书面报告提出修正意见,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教训。第二阶段,毛泽东作了讲话,强调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代表们对此进行了广泛地讨论,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加强了团结。会议还统一了对当时经济形势的认识。七千人大会虽未彻底克服党内存在的“左 ”的指导思想,但对
20、于纠正“大跃进”和“ 反右倾”的错误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动员全党贯彻“八字方针 ”是一个重要转折。15、 西楼会议4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于 1962 年 2 月 21 日至 23 日在北京中南海西楼举行,即“西楼会议 ”。会议由刘少奇主持。会议的中心是讨论 1962 年的国家财政预算和整个经济形势等问题。会议指出,我们的财政经济困难是十分严重的,我国经济处在非常时期。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全党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农业和日用品的生产,稳定市场,制止通货膨胀,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在近两三年内,并以农业为基础,迅速调整 1962 年的年度计划。西楼会议是我们党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实事求是
21、地估计了我国当前国民经济的困难形势,确定了实行经济调整的原则和具体设想。通过这次会议和会后的工作,党内不仅在思想认识上取得了一致,并且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具体办法,使“八字方针”得到了全面的贯彻,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6、 四清运动四清运动是指 1963 年至 1966 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教运动也称为“四清”运动。其前期,在城镇是开展“五反” ,即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在农村进行“四清” ,即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分工;其后期,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
22、清思想、清组织,城乡统称“四清”运动。又称“大四清。四清运动对于解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作风问题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把多种性质的问题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致使不少基层干部遭到错误的处理和打击。四清运动,实际上为“文革”的发动作了准备。17、 五一六通知即 1966 年 5 月 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 通知罗列了二月提纲的所谓十大罪状,逐条批判。 通知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提出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 ,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会。 通知反映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主
23、要论点,为“文化大革命”确定了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左”倾错误的纲领。它的通过和贯彻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18、 十六条即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966 年 8 月 8 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是继五一六通知之后,指导“文化大革命”的又一错误纲领。明确规定了“文化大革命”的任务和对象, “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规定文化革命小组,文化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的权力机构,是长期的常设的群众组织,不但适用于学校、机关、也基本上适用于
24、工矿企业、街道、农村。 十六条的通过,表明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正式确认了“文化大革命”的“左”倾指导方针,从而岛之旅全局性的错误。19、 上海“一月风暴”1967 年 1 月 5 日 , 张 春 桥 、 姚 文 元 从 北 京 到 上 海 伙 同 王 洪 文 等 策 划 夺 权 。 他 们 相 继 夺 了 文 汇 报 社 、 解 放 日 报 社 的 权 , 并 策 划 以 王 洪 文 为 首 的 上 海 造 反 派 组 织 召 开 “打 倒市 委 大 会 ”, 篡 夺 了 上 海 市 的 党 政 大 权 , 刮 起 了 所 谓 “一 月 革 命 ”的 风 暴 。 1 月 8 日 建 立了 由 他
25、 们 控 制 的 “上 海 市 抓 革 命 促 生 产 火 线 指 挥 部 ”, 发 表 告 上 海 人 民 书 和 紧 急 通告 , 夺 取 了 中 共 上 海 市 委 和 市 人 民 政 府 的 领 导 权 。 11 日 , 中 共 中 央 、 国 务 院 、 中 央 军委 、 中 央 文 革 小 组 联 名 给 上 海 各 “造 反 团 体 ”发 出 贺 电 。 红 旗 杂 志 、 人 民 日 报 相 继发 表 社 论 , 肯 定 和 支 持 上 海 的 夺 权 。 夺 权 之 风 从 此 刮 遍 全 国 , 更 加 剧 了 全 国 混 乱 的 局5面 。20、 二月抗争1967 年 2
26、 月,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对“文革”的错误作法提出尖锐的批评。围绕“文革”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同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8 日,毛泽东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开会,批评了在怀仁堂会议上提意见的老同志。此后,又被林彪、江青等诬称为“二月逆流” 。1976 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为“二月逆流”平反。二月抗争的实质是对“文化大革命” 中的种种错误做法提出的严正批评和抗议,是对“文化大革命 ”理论和
27、实践的某种否定和批判,是党内正义力量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一次意义重大的抗争,它对于后来党和人民日益深入、广泛的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1、 红卫兵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次全国性的青年学生运动。1966 年 5 月下旬,北京青少年出于对党和毛泽东的信赖, 首先发起了“保卫毛主席”和“反修防修”的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8 月 1 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表示支持他们起来“造反”的革命行动, 红卫兵运动遂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但红卫兵这一天真的善良愿望, 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 他们别有用心地鼓动红卫兵“打倒一切”, 将矛头指向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
28、派” 、 “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和“一切资产阶级保皇派”, 将红卫兵运动引入歧途。在林彪和江青授意和策动下,红卫兵进行全国大串联,乱揪乱斗,搞乱了党的各级领导机构,造成了全国性的大动乱。1978 年 8 月 19 日,中共中央转发共青团十大筹委会关于红卫兵问题的请示报告,根据报告的提议,撤消了全国的红卫兵组织。 2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 年 12 月,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1968 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 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 )大部分前往农村。知识青年们“满腔热
29、血”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所谓“满怀豪情下农村” , “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地炼忠心” 。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多达 1600 多万人,当时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这不仅使大批青年失去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而且对于广大干部及知识分子来讲则耽误了学习和创造的宝贵时光,给国家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为地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23、 “九一三事件”又称“林彪叛国外逃事件” 。九届二中全会以及会后中央和毛泽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削弱了林彪集团的权势,打乱了他们的阵脚,使其处于被动境地。1971 年 9 月,林彪反革命集团铤而走险策
30、动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林彪与叶群、林立果等于 13 日凌晨乘飞机叛逃外国,途径蒙古温都尔汗附近时,机毁人亡,一场武装政变阴谋被彻底粉碎,这即是“九一三事件” ,成为“文化大革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24、 四五运动亦称 天安门事件,是 1976 年 4 月 5 日发生的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反对“四人帮”的全国性的群众强大抗议运动。四 五 运 动 源 于 全 国 人 民 对 周 总 理 的 悼 念 。 1976 年 1 月 8 日 , 周 恩 来逝 世 , 全 国 各 族 人 民 无 限 悲 痛 。 但 是 , “四 人 帮 ”压 制 广 大 人
31、民 群 众 悼 念 周 恩 来 , 诬 陷 邓 小6平 , 加 紧 篡 党 夺 权 的 阴 谋 活 动 , 激 起 人 民 群 众 的 强 烈 义 愤 。 这个运动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它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25、 四项基本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邓小平提出的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思想政治上所必需坚持的基本原则。内容包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使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两个基本点这样一个完整的指导思想,成为新时期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路线。26、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于 1984 年 10 月 20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 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它在理论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并系统的阐述了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决定标志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