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洲觉醒的表现:伊朗的立宪革命;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青年土耳其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影响: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 3巴尔干问题是各种势力斗争的焦点 4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的导火线.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侵略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1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都开始衰落 2美国苏联开始崛起,而中国发展起来 3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4社会生活得到改变,人民的经济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5战胜国安排战后的世界。 一战前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都在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方,于是欧洲便形成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
2、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因德法有矛盾,奥匈帝国和俄罗斯也有矛盾,1879 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后来,德国利益法意为争夺突尼斯而有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 年,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形成;矛头针对法俄,也促使法俄接近,法俄 1894 年形成同盟,由于英德矛盾尖锐,1904 年英国同法国缔结条约,1907 年又与俄国订立协约,构成三国协约。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历史意义 原因:1、经济基础军事封建色彩浓厚的帝国主义。 2、政治矛盾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3、主观因素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布尔什维克党。4、国际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历史意义:对俄:它是俄历史
3、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它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两者实质上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但由于背景不同,内容不同,实践效果也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情况下
4、,通过允许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来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两种政策的实施,除了当时的形势需要以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有关。 一战后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列强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一系列条约和第一个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的建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争霸世界的“十四点”计划。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企图维护英国的世界霸权并主宰欧洲。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要最大限度消弱德国,争夺欧洲
5、霸权。意大利:要控制亚得里亚海和东地中海。日本:乘大战之机会在中国扩张,要独占中国称霸亚太地区。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它的建立是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尽管不是和平,但是 20 年的休战,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但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该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矛盾进
6、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对国际联盟的评价 (小可)国际联盟是一战的产物,是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式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组织,反映 20 世纪的世界已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是史无前例的国际政治的重要发展,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1)国际联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为国际联盟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原则”中,明确提出建立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普遍性国际组织。(2)它的性质是第一个政治性的世界组织。由于它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存在的情况下,实际上沦为英法
7、所操纵的、并时时为美国所支持的维护它们在战后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工具。它所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因此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由于凡尔赛条约的先天不足和国际联盟自身的根本缺陷,致使它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3)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具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二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首先,国联倡导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其次,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但成效不大。国联的政治实践否定了它所标榜
8、的基本宗旨,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最后也不可避免的遭遇失败,并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后,在促进和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社会、经济和人道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德国赔款问题 非战公约的历史意义 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普遍性国际公约的形式,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而在此以前,西方传统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一向主张,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是合法的,主权国家有诉诸战争的绝对权利。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德日主要战犯(危害和平罪)的重要法律依据。公约是宣示性的国际文件,无有效期限的规定,已成为一项国际惯例。它所反映的关于
9、限制战争的基本原则,为其后的 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文件所继承,从而推进了宣布侵略战争违法的历史进程。公约的缺陷在于:首先,它笼统地使用“战争”一词,而未明确区分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其次,它使用“废弃战争”一词,而未使用当时一些国际文件已经使用的“禁止使用武力” ,这就使侵略者有可能以不宣而战为手段或借口它所进行的武装侵略不是“战争”而开脱罪责。第三,公约的拘束力因美、英、法等国的保留而受到削弱。美国的保留是,维护门罗主义为其国防体系的一部分权利;英国的保留是,世界上某些区域的“幸福和完整” ,对于英国的和平与安全具有特殊和重大利益关系,因而保卫这些区域不受攻击须视为一种自卫措
10、施;法国则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这些保留超出了自卫权的范围,是帝国主义国家强权政治的表现。 非战公约在国际法和战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并没有起到制止侵略战争的作用。希特勒纳粹党上台的原因希特勒及纳粹党上台的原因1.魏玛共和国由于历史原因缺乏强有力的统治基础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使德国人积郁其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这种情绪很容易为极端分子所利用。3.1929 年的经济危机给希特勒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民众希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力量带领他们走出苦难 4.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 5.德国的左派力量,德国的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6.希
11、特勒利用上述一切条件蛊惑民众,最终被垄断阶级捧上台 7.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支持斯大林模式 背景: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这是加强国防,发展工业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这也是由受资本主义世界包围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斯大林个人的决 内容: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 70 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 1936 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
12、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这一体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建成了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 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从长远看,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1 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及
13、影响 背景:内战结束后的形势 1 农业上农业生产直线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粮食和原材料短缺,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强烈反对征粮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 2 经济生活上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物品十分缺乏 3 工业上煤铁产量下降,产业工人数量下降,工人出现罢工 列宁逐渐认识到在坚决镇压叛乱的同时,必须改变经济政策特别是对农民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经济,才能维护工农联盟和稳定政权。内容:1 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的法令 2 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采用村社的、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 3 农村租佃关系是在国家直接监督下进
14、行的。它使有多余生产资料和生产能力的殷实农户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的产量。另一方面也是贫苦农民能够在现有条件下改善处境发展自己。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4 其他措施流通方面实行自由交换、产品交换,通过合作社进行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交换,把资本主义限制在最狭小的范围之内,但是实践证明,产品交换不符合苏俄实际。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然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管理制度的改变,政府废除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改变合作社管理制度合作社成为独立机构。评价新经济政策采取的是苏维埃国家发展历程中的
15、重大转折,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他们从苏俄国情出发,认识到在一个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里必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联合绝大多数居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规定出一条新的建设道路:在无产阶级国家的领导监督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意义重大历史意义,它使 1921 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了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
16、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背景:1 战争激化了印度广大人民群众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2 印度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3 一战后英国加强了殖民统治,引起了民族主义和民众的不满 4 阿姆利泽惨案是直接原因之一过程影响:积极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自尊心和自信心 局限性 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的动摇性,对英国仍抱有幻想凯末尔改革背景、内容及影响背景:土耳其革命后建立了民族国家,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以后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内容:1 政治改革
17、改变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采取三项决定性措施消灭苏丹制、宣布共和国、废除哈里发制。这样封建君权和神权政体变成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针对神权,增添了世俗主义的思想武器。2 法制改革政治与宗教分离,废除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的立法权。颁布土耳其共和国宪法,删去宪法中伊斯兰教为土耳其国教,颁布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 3 教育改革 教育与宗教分离 颁布教育世俗化、现代化法令,规定学校必须在国家监督之下,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4 文化改革 主要特点在于抛弃了宗教精神,树立起土耳其的民族精神。文
18、字改革在文化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改用拉丁字母 编写土耳其历史,改变了社会和学校轻视土耳其民族史的倾向 5社会生活与世俗化 破除迷信和提倡科学的现代化精神政府关闭了女修道院和坟院 历法改革 采用公元历 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了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 取消了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和头衔 6 经济改革 国家主义是指导思想 国家统一管理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建设和国家直接在工业、交通运输业、银行等方面直接投资经营的民族国家资本主义 它的缺陷:国营企业管理不善,缺乏效率;忽视了农业,影响到最大资源的开发影响凯末尔改革是凯末尔主义的全面实践。它是在政治独立之后向帝国主义威胁和封建神权专制影响的主动进攻。凯末尔
19、的现代化、民族化、民主化改革都同世俗化有密切关系,因此改革的总特点在于它是一次以世俗化为中心的现代化改革,使一度濒于灭亡的西亚病夫走上了民族复兴道路。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土耳其的民主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19291933 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原因:1、战后未确立起有效的国际金融秩序 2、与美国的财政金融政策的失误有关 3、国际经济的不平衡是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4、20 年代的经济繁荣本身具有片面的性质。5、整个世界经济存在着经济过热和 “泡沫经济 ”的问题 特点: 范围特别广;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影响: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严重动摇了资产
20、阶级的统治地位。同时,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2.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激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改善经济形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4.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 5.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指德日两国法西斯统治的确立。 1.欧洲策源地:在 1929-1933 年世界危机打击下,德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矛盾激化。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这一混乱形势,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号,进行蛊惑宣传,骗取支持。在 1932
21、 年夏举行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 年初,希特勒上台组阁,出任总理。纳粹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2.亚洲策源地的形成:日本同样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与德国的区别在于,日本法西斯不是以政党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军部为核心。日本政府的政策逐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1932 年,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二二六政变,企图建立军部法西斯政权,后因内讧失败,但军部势力大大加强。此后不久,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一方
22、面限制国内人民自由,加紧扩军备战。一方面制定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简述希特勒及纳粹党上台的原因:第一,魏玛共和国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它一开始就受到德国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势力两方面的攻击,基础不牢固。第二,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第三,各个资产阶级旧政党已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1929 年危机,民众希望寻觅一个强有力的力量主持大局。第四,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内容:(1)北一辉狂热鼓吹天皇制,反对一切民主主义,包括资产阶级民主(2)叫嚣侵略有理 (3)伪
23、装“反垄断” (4)动用“天皇大权”来改造日本国家 它不是依靠建立法西斯政党来进行法西斯化,而是依靠日本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势力来进行法西斯化。背景:1.大正时代的民主与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 日本不处于直接战场 , 战争带来的物资需求使得日本景气空前繁荣 , 各种产业飞速发展 , 克服了日俄战争以来的财政问题 ;.由于大正天皇病重 ,摄政裕仁亲王年幼,在没有君主集权的干预下 ,这个时期便成为政党政治活跃的黄金时代.2. 经济泡沫破裂 政党内阁时代的结束。政治腐败问题严重, 进入30 年代的大萧条严重挫伤了日本的经济 , 3.而百年不遇的关东大地震更使得日本国民的精神承受力仅仅了崩溃的状
24、态 英法美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背景:1.经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使它们损失惨重,无力再次参与战争,也为了维护一战中获得的利益。 2.政治:一战的发生使英法处于衰落的政治地位,希望保持欧洲均势,美国也宣布中立,希望把战火引向东方,使西方避免战争 3.思想: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和国内反战情绪的增长,的影响使他们避战求和。内容:绥靖政策是日益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的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换取与法西斯国家妥协的政策。美国的中立法的实质,也是绥靖影响: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
25、斯国家的 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德谈判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间:1939 年 8 月 23 号 原因:为了进攻波兰时使苏联可以保持中立 结果: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内容: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除了上诉条约双方还签订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影响:这一条约杜绝了英法德结成反苏阵线的可能,使苏联不致首先和德国单独作战,并赢得了一段喘息的时间,以加强战备。但条约
26、的签订也使德国得以按照既定计划发动对波兰的进攻,并避免了东西双线作战。1.三十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得失辨析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实质上奉行了“绥靖”政策。一方面,通过与德国签订素的互不侵犯条约为本国的工业生产争取时间,另一方面,对邻国波兰入侵,与德国瓜分势力范围,为本国预留战略缓冲地带。苏联是最早感觉到纳粹德国进攻威胁的国家之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苏联迅速的将外交中心从远东转移到欧洲,坚持集体安全政策,并致力于同西方民龘主国家一起建立反法西斯统一阵线。可以说,包括欧洲政策在内的苏联外交政策主要是在集体安全政策的旗帜下来推行的。1938 年 8 月 23 日,苏德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苏德互不
27、侵犯条约和附属秘密议定书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德双方妥协的产物,客观上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后果,它不仅模糊了世界政治阵线和主要打击对象,也使苏联领导人放松了对纳粹德国突然袭击苏联的警惕性,最后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苏联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从倡导集体安全、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到谋求自身一国安全的转变,在对纳粹德国的关系上,出于自身的利益和安全,经历了从敌对到中立、到友好、到结盟的过程。 2.慕尼黑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德意日法西斯不断扩大对外侵略,并形成了三国轴心,法西斯国
28、家相互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英法美推行罪恶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实力更加嚣张。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了领土要求;英法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与希特勒达成妥协,并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 内容:英法与德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英法两国完全不顾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将苏台德地区出卖给了德国。 影响:它是帝国主义大国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对法西斯势力采取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助长了其侵略野心,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世界大战首先在英法与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
29、尝尽苦果。3.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二战时,德意日法西斯把战争和法西斯暴政强加于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国家同盟逐步发展和加强。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被侵略国家联合起来,结成反法西斯联盟,在英美苏三国的带领下,结成“统一战线” 。 大西洋宪章 ,表达了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战,中国也向德意日宣战。其他一些国家也向轴心国家宣战。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 联合国家宣言 ,宣言的签署和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加入同盟的共达52个国家。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
30、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德意日法西斯运动的特点及联系特点:德国法西斯专政是通过建立法西斯政党,经过宣传、竞选,在国会选举中获取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日本是通过军部对内发动政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逐步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法西斯统治的。意大利首先建立法西斯组织,然后镇压工农运动,最后在国王支持下,建立法西斯专政.联系: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极端形式。苏联为筹建集体安全体系作了哪些努力? 为了维护和平,苏联主张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共同反对德意的侵略扩张。1935 年 5 月,苏法签订互助条约。苏联对德中立,采取安抚政策。为了避免对
31、德战争,苏联寻求与波兰结盟以及与英、法结盟的做出,鼓励英、法抵抗德意的侵略。 西班牙内战期间,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援助,限制在不会引起对德战争危险的限度之内。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原因。 结合二战期间同盟国召开的大国首脑会议,论同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1941.8.9-12 英美首脑大西洋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 。战后建立“普遍安全制度” 。1943.11.12-26 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1943.11.28-12.1 美英苏首脑举行德黑兰会议,发表德黑兰宣言 。 1、战后处置德国 2、战后要创造一种和平,排除战争的灾难和恐惧。 1945.2.4-12 美英苏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1、建立联合国组织以维持和平与安全。2 、战后处置德国和波兰问题。3、 雅尔塔协定 。1945.7.17-8.2 美英苏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处置德国、波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