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二轮复习 教学札记(一)在 2014 届高考备考会上,曾任高考历史评卷组组长、华师大黄牧肮教授总结高考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和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1 答题准确性要求进一步提高;2 纯识记类题目少了,解释和评价类题目增,如“分析” , “说明”,做这类题表述时尽量用“总分”方式去写,先说总观点或方面,再具体阐述;3 关注比较类的答题方法,如三类比较内容:特征、内容、原因;4 答卷保险做法: 多多益善,点多可避免失分,评卷时只看对的。据此,在二轮复习中,我在某节非选择题评讲课上为突出如下两个目标,我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一)答题模式尽量用“总分”方式去写。先让学生看范例,然后再模仿。例 1 材料:学
2、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据材料二并结合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6 分)答案: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发展,创办近代机器工业。 (2 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不超过 2 分。 ) 政治民主化:如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制。 (2 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不超过 2 分。 )
3、思想自由化、科学化:新文化运动传播科学民主,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2 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不超过 2 分。 )例 2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变革多方面的。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所造成的变革性影响。(8 分)答案:经济方面: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操作;蒸汽机动力普遍应用于工业领域;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社会方面: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政治方面: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英国代议制度进一步发展。 国际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日不落帝国” 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步确立。 (12 分,上述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答出一点且言之有理
4、即可)事实表明,经过这节课后,在测试中,可看出学生的答题进步很明显,出现一些仿照例 1 写得很好的卷子。(二)注意中外相关联的题目。这是广东高考命题一个方向,同时这类题平时多接触,还会使我们思维变得更加开阔。2例 1 材料一 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 (清朝)康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几百年欧洲每个世纪都有创造。中西发展趋势上差异,已十分昭然。 陈乐民欧洲与中国材料二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并且领先于世界,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对中西社会从 17 世纪至 19 世纪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加以比较。 (12 分)答案:中国明清两朝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2 分) ,而西方政治上逐渐确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2 分) ; 中国在经济上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实行“海禁” 与“闭关锁国”政策 ,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 分)西方则进行了工业革命,经济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并继续殖民扩张的道路(2 分) ; 中国在明末清初产生了批判继承儒家的思想,但影响并不广泛,明清中国社会的思想主流仍以理学为主体(2 分) ;西方 17 世纪末以来产生了启蒙思想,并
6、影响广泛(2 分) 。例 2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由被动到主动,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 15 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 陈钦庄
7、、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材料四: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中国形象的影响力日益彰显。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 和“ 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4 分)二者有何内在联系?(2 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4 分)并分析其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4 分)3答案:(1)含义:中国实行海禁;西方新航路开辟。 (4
8、 分)联系: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 分)(老师评议:第一小问,假如单纯思考“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 ” 指什么,可能答案还不明朗,但如将两者“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 、 “西方的冒险事业” 各指什么一同考虑,答案便很明朗了。)(3)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对外侵略扩张,输出商品和资本,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世界市场发展创造条件。 (4 分。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ks5u积极影响: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9、,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中国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4 分)例 3 (2013 广东题 38)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 13、14 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 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个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 18世纪,原有的世界贸易格局仍没有改
10、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 19 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 18 世纪相比,19 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 分)答案(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 分)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 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 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 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现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 分)(老师评议:这是一道中外相关联的典型题,主要
11、是对比 19 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历史,这方面内容我们经常重温。)4例 4 (2012 广东题 38)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清末)回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经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赋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材料三:2005 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9 分)(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
12、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10 分) 【参考答案】(2)传统手工业。(2 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4 分)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 分)(3)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4 分)70 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6 分)(老师评议:第(3)小题,能关联国内外背景去分析,思维会变得更加开阔,就能想出更多的要点。)5二轮复习 教学札记(二) -同学一定可拿分的一种非
13、选择题说实在的,大多读文科的学生智力都不怎么的,因此教学要对症下药。历史非选择题有很多类型小题,但有一种我们是一定会做,甚至还容易得满分的,即便是很一般的同学做这类题,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最低限度也得一部分分数。这类题型的特征是“根据材料归纳(或概括、指出、说明)” ,按考纲“考核目标与要求”就是从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 , 属于能力考查中较基础的一项。为了让学生突破这类题型,我在非选择题评讲课上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先用典型例题入手,教基本方法,然后再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多实践,便慢慢领悟和找到感觉了。例 1 材料一(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
14、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 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 要求政治自由化 。 摘自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解题指导:答题依据限定语是“根据材料一指出” ,因此让学生通读材料,在材料中找关键信息并划出,最后整理思路表述成文便是了。(答案 过程:君主政体寡头政治民主政治。)例 2 .古代中外政权机构比较 材料一 秦统一后,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之权。西汉时期,官僚政治制度继续发展。 当时宰相权力很大,不仅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而且又可以管官 员的任用以及赏罚
15、,有时还参与军事行动的指挥策划。相府在当时是中央政府最庞大的机关。 材料二 雅典国家形成之初,梭伦改革前,战神山议事会是国家权力结构的中枢。贵族借助这个机构操纵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 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时期和雅典梭伦改革之前,在国家权力的运行上分别面临什么问题?(4 分)解题指导:答题依据限定语是“根据材料一、二指出” ,因此让学生通读材料,在材料中找关键信息并划出,由于原句较长、累赘,所以最好把其意思用更简洁的话去归纳。6(答案 问题:中国相权过大,雅典贵族操纵国家权力。)(4 分)例 3 材料一 因为光荣革命而产生的主权在议会的体制,形成了对本国产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
16、政治保护,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取资源,这种历史安排便产生了一个强国。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根据材料一,说明近代英国成为强国的原因。(6 分)解题指导:答题依据限定语是“根据材料一说明” ,因此让学生通读材料,在材料中找关键信息并划出。由于材料一只是一个句子,较长,有可能一句话里有若干意思,因此如有必要,就要按照意思不同,分为若干点,并用简洁易懂的句子把其意思概括出来。(答案 原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形成财产所有权制度,对自由的政治保护;采取对外进行扩张政策。)(每点 2 分,总分不超过 6 分)例 4 材料二: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
17、满了流线型汽车、有机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 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 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 度人所分享。 全球通史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8 分)(答案 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交通工具出现;新型娱乐传媒出现;世界由分散、隔绝、孤立日益走向为统一的整体;世界市场形成。) (8 分,每个点 2 分,答对 4 个即可得满分,其他 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提醒同学,做这类题目要注意几点:由于这类题型的特征是“根据材料归纳
18、(或概括、指出、说明)” ,因此要认真通读给出的材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概括要齐全;一般不能照抄原材料,但可节选关键字和词;文字不宜长,也不提倡用艰涩难懂的字眼,尽量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去表述;所答的内容一定是从原材料出发的,原材料无涉及到的不能写。巩固练习1 材料 19011928 年天津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清政府)在“实业救国”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发布“新政”上谕,颁布了一些促进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如设立专门管理工商业和教育事务的机构,制定各种政策性鼓励兴办工商业的章程。附近农村剩余人口流向城市,成为新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附近农村称为企业商品的销售市场。大规模收回“利权
19、运动”使外货输入量急剧下降。新政时期华北局势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乱。后来,一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大量牵制了列强力量,各界人士的反帝斗争和抵制洋货运动,都给它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据陈迪新天津近代工业的黄金时期工业概况及原7因浅析 请回答以下问题:概括指出材料中天津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条件。(10 分)2 材料 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 20 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 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据材料概
20、括指出 20 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6 分)3 材料 1919 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他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如陈寅恪、谢冰心、钱玄同等。1949 年 8 月,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被迫回到美国。1955 年他写下遗嘱,希望死后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1960 年,别了,司徒雷登被选入毛泽东选集,注释中说他“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的内战”。 据秦海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整理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创办的燕京大学有何特色?(4 分)巩固练习参考答案1 原因:“实业救国”的推动;清政府的鼓励;附近农村提供了劳动
21、力和市场;收回利权运动的影响;华北政局稳定;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一战的有利时机。(任意 5 点得 10 分。)2 原因:不同文明交往的增加会激发冲突;西方霸权;文化的排他性。(每点2 分,共 6 分。)3 特色:思想和学术氛围自由;师资力量雄厚。(4 分)8二轮复习 教学札记(三) -做选择题的一些窍门当今一些教辅资料介绍做历史选择题的方法林林总总,其实真正做起题来就别抠泥于什么方法,不是有一句话吗?“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我在评讲选择题的时候,有下面三点体会。(一)用好排除法和推理法,特别是对一些题目,题干新材料陈述的信息、观点较陌生时,这个方法是较管用的。例 119
22、59 年,台湾当局“外交部”这些提法的改变(见右图)反应出其(A) A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对“一国两制”原则的响应 【解析】:题干时间是“1959 年”,从这时的海峡两岸关系实际情况看,可先排除 B、D ,然后再从题干新材料去推理,对 A 和 C 筛选,得出答案是 A。 例 2右图为近代某时期通行护照,从中可知当时广东 (B)A军民北上抗击八国联军B曾经为武装反清进行过动员C支持五四运动中的北京学生D国民革命军向北洋军阀进军9【解析】:图片时间是“民国元年”,即 1912 年,因此可将 A、 C、 D 三项全部排除。 例 3 (2013
23、 广东 18) 1521 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了 ( C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解析】:此题应是该年广东高考选择题中最难的题目,很多人在选 C 还是 D时做错了。让我们尝试用排除法和推理法去解这道题,题目考查的考点是“宗教改革”,题目引号是教皇代表话,从他所讲的话的意思看,“教皇与宗教改革家的主要分歧”肯定不是 A 和 B 项,再细想 D 项其实也是错误的,因为两者都未质疑和否认圣经。例 4.(2010 广东 18)下表
24、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 10 克) 邮资(元 )亚洲各国 0.32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航 空其他各洲 0.80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解析】:此题应是该年广东高考选择题中较难的题目,乍一看,很难下手。让我们尝试用排除法和推理法去解这道题,题目考查的考点是新中国外交。从表格“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字
25、眼,可知应是苏东剧变之前,即 1991 年之前,由此可排除 A(香港于 1997 回归)和 B(捷克加入欧盟最早是在欧盟成立之后,而欧盟是 1993 年才成立的),余下是 B 和 D 两项,再细想 B 项其实也是错误的,因此很自然选出正确选项 D。当然,要想灵活自如运用好此方法,我觉得有两点很关键:牢固的时间观,烂熟于心的阶段特征;扎实的基础。下面我们用这种方法尝试去做 2014 年广东高考选择题中的如下题目。(题号已更改) 1、“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像宫室屋宇之形, “ ”可能表示10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1【解析】:从题眼“甲骨文” ,
26、属商朝文字,又从商朝时代背景看,可排除 B和D 项,余下 A 和 C 项,再据题干内容推理可知 C 项合题意。2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 2【解析】:从题干“唐、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等信息可知谈及的是“唐代均田制”,由此可排除 A、C、D。3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
27、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3【解析】:从题干红楼梦,属明清小说,又从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看,可排除 B、 D 项,再从题干内容推理可知 A 项合题意4图 6 所示为 1917 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11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4【解析】:从题干时间 1917 年的日记、题干新材料内容看,可排除 A、D 项,再从题干新材料新情景可推理出 B 项合题意5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
28、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5【解析】:从题干“中共七大、俄国让资本主义存在” ,可排除 B、D 项,再从题干内容推理可知 A 项合题意6公元 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6【解析】:从题干“公元 6 世纪、罗马”,可排除 A、C 项,再从题干内容推理可知
29、D 项合题意7“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大抗议书 D 人权宣言7【解析】:从题干“该国工人运动、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其包含的隐性时间是工业革命展开后,因此可排除 C、D 项,再从题干 内容推理可知 B 项合题意。8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12A布雷顿森林体系 B世界贸易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8【解析】:从题干“美国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把国际
30、金融的大权集中”,可排除 B、C 、D 项,由此得出 A 项合题意*这种解选择题的方法有时还可灵活配合“时间+阶段特征”,效果会更好.(二)注意世界各地历史的横向联系,由于空间跨度大,部分学生觉得难,所以老师平常要加以引导学生。典型例题:11931 年,苏联购买了美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50%,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70%,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 30%。到 1932 年,苏联的购买力则占到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90%,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 50%。这说明(C )A.西方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B.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开始C苏联利用西方危机发展工业 D.马歇尔计划取得了实质效果2 1932 年,英国、加拿大、
31、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 11 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它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C )A推行贸易自由化 B扩大进出口数额C克服经济发展困难 D加强对经济的干预3.从 1867 至 1947 年中国近代入超总值约为 71 亿海关两, 19301936 年共入超 32 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总值 45%,数额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造成19301936 年中国入超严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C )A.长期战争的影响 B.国共对峙的影响C.世界经济危
32、机的影响 D.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4下表为各民族工业营业额(假定 1930 年营业额为 100),造成表中数据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 ( B )年份行业 1930 1933棉纱(营业额) 1930 1933针织(营业额) 100 25面粉(营业额) 100 50卷烟(营业额) 100 50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B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C国共内战的爆发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解析】:14 题命题的思路一致,要注意从时间突破,联系当时世界背景大事:30 年代经济大危机。5 20 世纪 30 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 ,13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
33、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解析】:要注意从时间突破“30 年代的苏联” ,联系:此时苏联正展开经济建设并且取得巨大成就。6 20 世纪 50 年代,视中华帝国为 “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引自候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这反映 (D )A建国初,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建国初,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C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确立计划经济体制D “冷战”时期,西方丑化社会主义中国【解析】:要注意从时间突破“50 年代、西方学界” ,此时国际背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冷战、
34、对峙”时期。(三)关注细节、易错易混淆知识及平时记录的薄弱考点。典型例题:1华盛顿曾说:“即使对宪法表示最热烈拥护和支持的人们也并不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假如这些缺点将产生恶果,也应在今后加以补救。 ”事实上,其“补救”形式主要是 (B)A议会改革 B宪法修正案 C两党竞选 D扩大过会的权力【解析】:考查的内容见新人教版必 1 第 42 页第一段,是学生易忽视的细节。2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与 20 世纪50、60 年代西欧各国采取的社会经济政策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是 (A )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 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35、 积极推行国有化政策 A B C D【解析】:说法是平常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尽量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因此说法要排除。3.1961 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 41437 个,1962 年为 38666 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D)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解析】:此题实质是考查几个易错易混淆的概念:市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政策。4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C )14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这是学生的薄弱地方。易混淆: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 5.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几种工业:洋务企业、外商企业、民族企业,这是易混淆知识,也是学生知识薄弱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