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信息课题 (粤教版)第三章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作者及工作单位冯晓敏(孝义镇第二初级中学)教材分析在第一、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对燃烧有所了解,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本课题将对燃烧的意义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另外,本课题可以对高中将要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学情分析1、已有的知识(1)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2)一些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所出现的不同的现象;(3)生活中关于燃烧的常识。2、欠缺的东西(1)对“着火点” 、 “可燃物 ”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比较模糊;
2、(2)知道灭火的方法,但不知道原理,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3、学习的困难在探究性实验中对于变量的控制问题不够熟悉,例如:(1)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使用控制变量;(2)如何使用控制变量;(3)控制变量时应注意哪些事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具体方法;(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激发学
3、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1、引入新课2、实验探究讲授新课3、联系生活:4、反思与评价 (多媒体展示:图片以及影像)“神七”船的发射升空;森林大火火灾场面,1987 年 5 月 6 日大兴安岭火灾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温馨的生日蜡烛的点点烛光。1994 年新疆的克拉马依市友谊馆大火给学生提供小木条、纸条、水、火柴、蜡烛、小石块、烧杯、 、沙土、抹布、剪刀、等用品,小组合作根据课本的“探究活动”
4、进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自主探究“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如在生活中遇到着火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如:炒菜时油锅着火,电热毯引燃被子,楼房下层着火如何防火自救?观看联想并思考,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进行小组实验并得出结论。 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通过观看资料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功”“过” ,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条件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火灾将会造成的危害,意识到学习防火和逃生知识的必要性。利用实验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结论。这种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方式,极大的发
5、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探求整理的欲望。通过讨论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师生共同回顾与总结,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突破难点。板书设计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一、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原理:(只需其一)1、要有可燃物; 1、隔离可燃物;2、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我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我知道了什么?二、我还想知道什么?四人小组交流完后总结本课的心得。教学反思1、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在
6、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2、本节课能根据学情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实验。如对“灭火原理”探究实验,则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极大的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热爱3、本节课充分地整合了可用的资源。如:大量和燃烧相关的图片以及“燃烧和灭火“实验的视频资料。这不仅充分发挥了远教资源的优势,更是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不仅充满了乐趣,而且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容易!4、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到知识层面,忽略了这节课从属于化学与社会模块的事实。燃烧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点上,虽然引入阶段简单地进行了说明,但由于只是为了激趣,所以课堂挖掘得不够,学生的体会也不深。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拓展这一部分内容,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燃烧与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