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峡、梦溪笔谈复习题.doc

上传人:w89153 文档编号:6611494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梦溪笔谈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峡、梦溪笔谈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峡、梦溪笔谈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峡、梦溪笔谈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峡、梦溪笔谈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语文七年级(上)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三峡自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连 山 , 略 无 阙 处 。 重 岩 叠 嶂 , 隐 天 蔽 日 , 自 非 亭 午 夜 分 , 不见 曦 月 。 至 于 夏 水 襄 陵 , 沿 溯 阻 绝 。 或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朝 发 白 帝 , 暮 到 江 陵 , 其 间 千 二百 里 , 虽 乘 奔 御 风 , 不 以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素 湍 绿 潭 , 回 清 倒 影 。 绝 巘 多 生 怪 柏 ,悬 泉 瀑 布 , 飞 漱 其 间 , 清 荣 峻 茂 , 良 多 趣 味 。 每 至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涧 肃

2、 , 常 有 高 猿 长 啸 ,属 引 凄 异 , 空 谷 传 响 , 哀 转 久 绝 。 故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 ,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一 解 释 句 中 加 点 词 语 。1. 自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连 山 , 略 无 阙 处 。自 : 在 略 : 完 全 、 全 部 阙 : 同 “缺 ”, 空 缺2. 重 岩 叠 嶂 , 隐 天 蔽 日 。 自 非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曦 月 。嶂 : 直 立 像 屏 障 的 山 峰 。 自 : 如 果 。 亭 午 : 正 午 。夜 分 : 半 夜 。 曦 : 指 太 阳 。 3. 至

3、 于 夏 水 襄 陵 , 沿 溯 阻 绝 。至 于 : 到 。 襄 : 上 。 陵 : 泛 指 山 陵 。沿 : 顺 流 而 下 。 溯 : 逆 流 而 上 。4. 或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朝 发 白 帝 , 暮 到 江 陵 , 其 间 千 二 百 里 , 虽 乘 奔 御 风 , 不 以 疾 也 。宣 : 虽 : 奔 : 不 以 :5. 春 冬 之 时 , 则 素 湍 绿 潭 , 回 清 倒 影 。湍 : 急 流 的 水 。 潭 :6. 绝 巘 多 生 怪 柏 , 悬 泉 瀑 布 , 飞 漱 其 间 , 清 荣 峻 茂 , 良 多 趣 味 。巘 : 漱 : 良 :7. 每 至 晴 初

4、霜 旦 , 林 寒 涧 肃 , 常 有 高 猿 长 啸 , 属 引 凄 异 , 空 谷 传 响 , 哀 转 久 绝 。旦 : 肃 : 属 : 引 : 响 :二 翻 译 句 子 。1.自 非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曦 月 。2.至 于 夏 水 襄 陵 , 沿 溯 阻 绝 。3.虽 乘 奔 御 风 , 不 以 疾 也 。4.春 冬 之 时 , 则 素 湍 绿 潭 , 回 清 倒 影 。5.清 荣 峻 茂 , 良 多 趣 味 。6.每 至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涧 肃 。27.常 有 高 猿 长 啸 , 属 引 凄 异 , 空 谷 传 响 , 哀 转 久 绝 。三 用 原 文 回 答 问

5、 题 ( 理 解 性 默 写 ) 。1.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4.文章是怎样表现三峡秋季凄清萧瑟的景象的?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描写三峡水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从侧面描写山高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7.交代水流湍急,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借猿啼和渔歌表现三峡凄凉景

6、象的句子是: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用自己的话问答问题:1 请用简要的词语分别概括三峡不同季节的特点。夏季江水险急,春冬季节景色秀美,秋季则显得凄异。 2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描写秋天三峡时,突出了三峡怎样的特征?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突出了三峡秋天悲凉肃杀的特点。引用渔歌既是突出三峡秋天凄凉肃杀的气氛,也是照应文章开头对山的描写 4.李白诗句“黄鹤之飞

7、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与本文中的哪一句描写的山峰特点相同?请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一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特点是“高峻”或“险峻”。(第一问答“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也算对。) 35.选段中描写了夏天水流湍急的景象,但描写角度与众不同。试举例加以说明。本文表现三峡水流湍急的景象,不是像一般文章采用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例如:往来船只被阻断,王命急宣,船速极快等。 6.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答: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

8、,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7.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三峡山的特点是高、长、多、险。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迅猛。(意思对即可) 8.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9.你认为文中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渲染萧瑟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 (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引用渔歌,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特点. 10. 根据

9、选文内容,拟出下联。上联:观重岩叠嶂春冬之山下联:赏素湍绿潭夏秋之水 11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梵 天 寺 木 塔钱 氏 据 两 浙 时 , 于 杭 州 梵 天 寺 建 一 木 塔 , 方 两 三 级 , 钱 帅 登 之 , 患 其 塔 动 。 匠 师 云 :“未 布 瓦 , 上 轻 , 故 如 此 。 ”乃 以 瓦 布 之

10、, 而 动 如 初 。 无 可 奈 何 , 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妻 , 贻 以 金 钗 , 问 塔 动 之 因 。 皓 笑 曰 : “此 易 耳 , 但 逐 层 布 板 讫 , 便 实 钉 之 , 则 不 动矣 。 ”匠 师 如 其 言 , 塔 遂 定 。 盖 钉 板 上 下 弥 束 , 六 幕 相 联 如 胠 箧 , 人 履 其 板 , 六 幕 相持 , 自 不 能 动 。 人 皆 伏 其 精 练 。一 解 释 加 点 词 语 。方 两 三 级 , 钱 帅 登 之 , 患 其 塔 动 。方 : 级 : 患 : 贻 以 金 钗 贻 :此 易 耳 , 但 逐 层 布 板 讫 , 便 实

11、 钉 之 , 则 不 动 矣 。 但 : 4匠 师 如 其 言 , 塔 遂 定 。 如 :盖 钉 板 上 下 弥 束 , 六 幕 相 联 如 胠 箧盖 : 弥 束 : 六 幕 胠 箧 :人 履 其 板 , 六 幕 相 持 , 自 不 能 动 。 人 皆 伏 其 精 练 。履 : 伏 : 精 练 :二 翻 译 句 子 。1.方 两 三 级 , 钱 帅 登 之 , 患 其 塔 动 。2.无 可 奈 何 , 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 , 贻 以 金 钗 , 问 塔 动 之 因 。3.此 易 耳 , 但 逐 层 布 板 讫 , 便 实 钉 之 , 则 不 动 矣 。4.盖 钉 板 上 下 弥

12、 束 , 六 幕 相 联 如 胠 箧 , 人 履 其 板 , 六 幕 相 持 , 自 不 能 动 。5.人 皆 伏 其 精 练 。三 回 答 问 题 。1.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了的问题?为什么要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喻 皓 采 用 “布 板 ”“实 钉 ”的 办 法 , 解 决 了 “塔 动 ”的 问 题 。 写 众 人 反 应 从 侧 面 再 次突 出 了 喻 皓 在 建 筑 方 面 的 高 明 。 2 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 , “上轻” ,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

13、。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 “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 喻皓的“笑” ,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3.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4.梵天寺木塔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特点:详略得当。文章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