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六册国学教参.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610229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册国学教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六册国学教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六册国学教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六册国学教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六册国学教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礼乐单元说明本学期国学课第一个单元是以“礼”“乐”为主题来编排课文的,两篇课文所选取的也都是论语中集中反映孔子“礼”“乐”态度的典型篇章。这些篇章既涉及到了社会实践的讨论,也涵盖了个人体会的表达。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感受论语中的礼乐文化,为今后国学经典的深入学习打下一定基础。本单元共两篇课文。第一课礼共有四则,主要内容是孔子对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礼” 的一些看法:礼是不可僭越的;礼的本质发乎人的内心;射礼在于表现君子风度,而不只是较量勇力;博学者应该约之以礼,才能不背离正道。第二课乐共三则,也都反映了孔子对“乐”的亲身感受。例如,第一则是孔子对奏乐道理的细致描述,体现了孔子深

2、厚的音乐修养;第二、三则是孔子对韶武的评价和感受,体现了孔子对于不同类型的音乐的倾向。两篇课文之后都有与主题紧密相连的辅助模块,是对主体课文很好的延伸。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实现以下目标:首先是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能体会论语的语言特征,熟悉论语中关于“礼”“乐”的经典篇章。其次,通过课文字句意思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孔子对“礼”“乐”的基本态度。此外,学生结合辅助模块和老师的讲解,适当熟悉“礼”“乐”传统知识,能将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论语的语言大多质朴、凝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和背诵中加强学生古文语言的熏

3、陶和内容意义的理解。诵读既是我们国学课堂讲授的主要手段,又是重要目的。2.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讲解既不能处处深挖,也不能太过不求甚解。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以感性认识为主,具体知识接受为辅。例如对礼的讲解,要多结合现实、家庭、学校中的礼仪现象;对于乐的讲解,可以用一些古乐和当今音乐作对比来帮助学生体会。3.中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礼”与“乐”之间本来就是紧密联系的。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礼乐的讲解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关于射礼的时候,就可以讲一讲其中的奏乐。此种方式在“ 说一说”模块中可以多运用。教学本单元课程,需要 2 个课时。第一课 礼一、教材解读原文:孔子谓

4、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1.经典研读(1)整体把握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像中国一样如此崇尚礼仪的国家并不多见,中国也因此被称为“礼仪之邦”, 名闻于世。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根据实际需要,形成了诸多的礼制风俗。其中,有些是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例如亲族、血缘一类;有些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发展,例如国家、君臣一类;等等。经过长时间的交替和积累,它们渐渐形成了一个庞杂的系统

5、。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曾对古代社会发展和古人生产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巨变,许多礼仪受到挑战,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是古代礼仪的忠实拥护者,他提出“克己复礼”,一生都试图恢复古代礼仪,改变战乱频繁、列国征战的局面。因此,论语一书记载了大量他关于“礼”的言论。在论语中,孔子提到的“礼”有的专指周礼,即周公建立的西周礼仪,还有的是指个人修身养性成为君子的实际手段。本文中,第一则涉及到周礼,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礼在周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八佾是指六十四人排成八列,手中拿着羽毛起舞。周代礼仪规定,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人只能用二佾。第二则是

6、孔子对礼本质的概括,通过宁简勿奢和丧礼的宁戚勿易,表达了礼源于人们内心的观念。第三则是孔子具体对射礼所作的阐释。从中我们能看出,孔子主张射礼应该表现君子之风,而不只是单纯的武力的角逐。第四则强调君子博学的同时,要用“礼”来约束自己,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博杂的文献中不知所宗、背离正道。所选的这四则,都反映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和态度。事实上,论语记载的孔子对礼的言论很多,课文选取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参考其他相关篇章,力求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思想中的礼。(2)字句梳理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鲁国大夫季平子,名季孙意如。鲁庄公时期,鲁国发生了庆父之难,庄公的弟

7、弟平乱有功,他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世代掌握鲁国国政。“忍”,古意与“慈”意思相反,指狠心、忍心。按照周礼,八佾只能是天子专用的舞,就算是鲁国国君也不能用,季孙氏作为鲁国的大夫,最多只能用四佾。孔子知道他居然用的是八佾,非常生气地说:“季孙氏用八佾,这样的事情他都忍心做,那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做呢?”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鲁国人,孔子弟子。“本”,本质。“丧”,丧葬礼。“易”,丧葬礼办得很周到。“戚”,心中悲伤。“礼”的本质,本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并非一两句话能说清楚。正是因为“礼”的内涵丰富,孔子才没有过多的论述“礼”的具体程式,

8、而是根据当时社会实际情况,指出了“礼”应该源于内心。而这恰好是对“礼”本质的一个最精当的说明。这种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教学方法是孔子的突出特点,在论语中十分常见。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皮”,射箭时射穿靶子。“科”,这里指力气大小的等级。“射”指射礼,古时候是一种礼仪行为,要看射箭的人容貌举止是否符合要求,能不能和音乐同步。这种比赛要表现人们温文尔雅、礼让谦逊的君子风度,而不只是崇尚武力。春秋时期,人们比赛射箭,只是角逐武力,是不合古礼的。因此,孔子才特别提出“射不主皮”。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文”,文化典籍。“畔”,即“叛”,违反、

9、违背。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广泛地阅览和学习各种各样的典籍文献,同时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能防止自己背离正道了。2. 辅助学习(1)神奇汉字本课“神奇汉字”选取的“礼”字,与课文主题一致。“礼”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字形,都显示了古代最初“礼”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从课文中能感受到古代“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外,还可以通过汉字外形加强他们对“礼”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礼”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这一模块的讲解可以放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古今祭祀等行礼的图片来辅助教学。(2)诗歌赏读本课“诗歌赏读”选自唐代著名诗人王建的元日早朝。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与张籍齐名,被称

10、为“张王”。这首诗歌写的是农历大年初一君臣百官上朝的情景,描述了大国礼乐齐备的恢弘气势。本课主要讲的是“礼”,这首诗歌则涉及到唐代具体的朝贺礼仪。教师只需结合现实风俗进行简单讲解,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礼”。(3)日积月累这里介绍的是古代的射礼,既是与课文内容配合的一种具体的古代典型礼仪,又是很重要的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其中的具体情况,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温习和延展,也是国学知识熏陶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把古代射礼的讲解和课文中孔子对射礼的态度联系起来。例如,射礼中哪些细节能体现君子风度?3.思考和练习说明练习题,要求学生举出几个古代礼仪。教师可以事先布置,让学生自己准备。讲授时可

11、以采取图片与实例结合。下面是几种古代礼仪,仅供参考:祭天、封禅、冠礼、军礼、婚礼、丧礼、相见礼等等。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感,体会孔子对“礼”的态度。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简单理解词句意思,熟悉孔子对于“礼”的态度。3.简单了解古代射礼及其表现君子风范的实质,并能说出身边、学校、家庭生活中的几种礼。三、教学建议1.重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和文言文语感;其中,从课堂内容出发,使学生大致了解古代射礼,认识到礼的重要性,养成有礼貌、讲礼节的好习惯,是本课的难点。2.导入首先,老师可以问学生:我们每次上课前,同学们都会做什么?老

12、师会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提问后,老师引导学生注意课前的起立和敬礼,使他们认识到这都是为了表示学生对老师尊敬的礼仪。生活中类似的礼仪还有很多,你们知道 “礼”到底是什么吗?这里可以引入“神奇汉字”对礼字的讲解。3.识字、诵读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重点。国学经典大多内涵丰富,饱含人文价值,多读多背可以为他们将来体悟其中的深刻意蕴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和背诵课文,调动学生熟读经典的积极性。建议从以下几步来进行诵读教学:(1)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两遍,要求学生读出声来,老师注意学生诵读的情况。根据学生自由朗读的情况,老师再指出其中难字、生字的读音,并让学生跟读两遍。

13、例如“佾”“孰”“奢”“戚”“弗”“ 畔”等。(2)教师范读,或者音频范读课文,老师指出朗读中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句子停顿: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如,老师可为学生指出,第一则朗读要尽量读出孔子生气的语气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跟读两遍,再自由朗读两遍,熟悉字音、节奏、语气等。(3)最后可先由男生、女生分别读,再进行分组交替读、指名读和配乐读等,争取能达到正确、流利诵读的程度。4.内

14、容感悟(1)老师需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串讲,不必过于细致,让学生简单理解大意即可。其中,第一条的串讲要突出“八佾”这一文化知识;第二条的讲解,可以将句中的“与其宁”这一句式和现代汉语中的 “与其不如”作对比。同时应该提倡学生认可勤俭节约的习惯,认识到生活中讲究勤俭节约也是一种遵礼的良好表现;第三条的讲解可以和“日积月累 ”模块融合,简单讲一讲射礼,突出古代射礼的实质表现温文尔雅的君子风范,和现代的马术也有相同点;最后一则的讲解突出要博学的同时,要在生活中遵循礼,那样才能成为人人向往的君子。(2)内容串讲之后,要简单总结全文主旨:礼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它时时处处影响着古人的生活,而遵守礼仪也是一

15、个人品德高尚的重要表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注意力再次引到现代社会,通过举出衣食住行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礼的重要性,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礼节。例如,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着装要求;吃饭的时候,长辈和晚辈的座次有别;等等。5.实践将课后练习“说一说”作为实践活动。四、参考资料1季孙氏公元前 662 年,鲁国国君鲁庄公去世。在去世之前,他准备立公子斑(一说为般)为继承人,得到了庄公最小的弟弟季友的支持。但庄公的另一个兄弟叔牙则支持立庄公最年长的弟弟庆父。季友以庄公的名义,迫使叔牙喝毒酒而死。庆父怀恨在心,杀死了斑,立年幼的公子开为闵公。可是没多久,闵公也被害死,庆父准备即位。季友知道后,带着公子姬申

16、逃到了邾国,并号召鲁国国人申讨庆父,立公子姬申。国人知道庆父凶狠残暴,一起响应季友,把庆父赶到了莒国,共同立姬申为鲁僖公。季友知道庆父躲在莒国,贿赂了莒国人把庆父押送回鲁国。庆父料到自己回鲁国不会有好结果,于是在半路自杀。季友因为扫平庆父之难立了大功,被任命为鲁国的相国。季友死后,他的子孙继续执掌鲁国大权,被称为季孙氏。到了季友的孙子行父主政的时候,因为行父贤能,鲁国得以大治,行父死后被谥为季文子。季文子死后,又有季武子、季平子。季平子季孙意如掌权后,飞扬跋扈,专权独断,这让鲁昭公十分不满。于是昭公联合了与季孙氏有仇的其他士大夫一起讨伐季平子。后来,在孟孙氏和叔孙氏的夹击下,鲁昭公大败逃亡。季

17、孙意如独掌大权,俨然代替昭公成了鲁国的君主。季孙意如死后,他的家臣阳虎独揽了季孙氏的大权。后来阳虎被逐,季孙氏大权回到季桓子、季康子手中。那时的鲁国已经十分衰弱了。2射礼射礼盛行于先秦时期。每年春秋两季,各乡的行政长官乡大夫都要以主人的身份邀请当地的卿、大夫、士和学子,在州立学校中举行乡射礼。乡射礼的主持者,由一名德行卓著、尚未获得官爵的处士担任,称为“宾”。射位设在堂上,箭靶称为“侯”,设在堂正南方三十丈远的地方。侯的左前方有一曲圆形的皮制小屏,供报靶者藏身之用,称为“乏”。弓、箭、算筹以及各种射具陈设在西堂。乡射礼的核心活动是射手之间的三轮比射,称为“三番射”。每番比射,每位射手都以发射四

18、支箭为限。第一番射侧重于射的教练。司射将挑选出来的六名州学弟子搭配成三组,分别称为上耦、次耦、下耦,即所谓“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司射先为三耦作射仪的示范:先将左足踩到射位符号上,面朝西,再扭头向南,注视靶心,志虑专一,再调整步武,最后开弓射箭。示范毕,上耦的两位射手上堂。按照司射的指教,上射先射,下射后射,如此轮流将各自的四支箭射完。接着,次耦、下耦上堂,如法比射。由于第一番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要根据射箭的成绩分出胜负。参加者除三耦之外,还有主人、宾、大夫和众宾。主人与宾配合为一耦,主人担任下射,以示谦敬;同理,身份较高的大夫,也都与士一一配

19、合为耦。先由三耦比射。射手像第一番射那样,轮流开弓射箭。如果射中箭靶,工作人员要“释筭”,就是放一支算筹到地上计数。三耦射毕,由宾与主人配合成的耦、大夫与士配合成的耦、众宾之耦先后上堂比射。比赛结果公布后,胜方射手要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手执拉紧弦的弓,表示能射。负方射手则穿上左衣袖,脱下扳指和护臂,将弓弦松开。各耦射手先后上堂,负方射手站着喝罚酒,然后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第三番射的过程与二番射相同,只是增加了音乐伴奏。乐工演奏诗经召南中的驺虞,乐曲的节拍,演奏得均匀如一。只有应着鼓的节拍而射中靶心者,才抽出算筹计数;否则,即使射中也无效。第三番射的比赛结果公布后,各耦射手顺序上堂,负

20、方射手喝罚酒,并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三番射至此结束。旅酬是射礼的余兴节目,堂上堂下的宾客遍饮酬酒,音乐或间或合,歌奏不已,尽欢而止。乡射礼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体育竞赛。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体育竞赛,其实这种说法是有违史实的。事实上,乡射礼就是一项严格意义上的体育竞赛,它不仅有长度确定的射道、大小规准的箭靶,而且有司射(指挥者兼教练)、获者(报靶者)、释获者(统计成绩者)等工作人员,以确保比赛的公正和有序。计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贯不释”。古代的箭靶用兽皮制作,故又可称为“皮”,如果箭矢没有射穿靶心的皮革,就不能“释筭”计数。第二番射以射穿靶心为目的,即所谓“主皮之射”,所以必须“不贯不释”。比

21、赛结果显示双方力量和技能高下。儒家认为,雅乐具有陶冶性情、调整心志的功用,因而在第三番射中安排了诗的演奏。射义说,要想射中目标,首先要“心平体正”,就是“内志正,外体直”,要求射手在体味雅乐神髓的过程中,调整心志和形体,做到内外和谐,凝神静气,飞矢中的。其次,要把箭靶当作道德目标来射,射义说,“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意思是说,所谓射,就是寻绎。射者身份各不相同,但都应该在习射的过程中寻绎自己的志向,把箭靶作为修身的目标来瞄准。射鹄的过程,就是反复内省、存养、进取的过程。因此,孔子说:“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射义)行乡射礼时,乡大夫要向围观的民众征询对射手表现

22、的评价。评价的项目有“和”“容”“主皮”“和容”“兴舞”等。第一番射,不计成绩,只要求容体合于礼,所以说是“容”。第二番射,属于正式比射,射穿箭靶才能计算成绩,所以说是“主皮”。第三番射,射手不仅要容体合于礼,而且要按照乐节发射,所以说是“和容”;由于射姿与乐节完美地配合,所以又说是“兴舞”。汉儒马融将“和”解释为“志体和”,就是心志与体态相和,最得其旨。只有将“主皮之射”与“和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射手深层修养的外现,方是射礼的最高境界。乡射礼是一种高雅的竞技运动,四肢发达、勇力无比而身心不健康者在此将会无所措手足。乡射礼的胜负是以三耦的上射为一组、下射为另一组来计算的,为了增加比赛的激

23、烈程度,司射将射艺水平接近者合为一耦。对于射手而言,除了本耦中有自己的对手外,其他两耦中也有自己的对手。乡射礼规定,同一耦射手在升堂、下堂等各个环节,都要彼此揖让。不同的耦之间也是如此,无论是上下堂,还是取箭、饮罚酒,只要彼此相遇,都要揖让,以示尊敬。这就是射义所要求的“进退周还必中礼”,颇有些“友谊第一”的意思。儒家希望射手从具体的细节上培养尊重竞争对手的意识。孔子非常赞成乡射礼的这种安排。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所以不妄与人争高低。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比射了。君子在比赛中竭尽全力争胜,但在比赛过程中,却处

24、处与对手揖让而升,下来后一起饮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梁传昭公八年范宁注说:“射以不争为仁,揖让为义。”这可谓深得乡射礼的妙义。据礼记射义记载,孔子与弟子在矍相之地的园圃中举行射礼,围观者层层密密如同墙。立司马时,孔子派子路手执弓矢延请围观者参加射礼,说:“除了败军之将,对国家灭亡负有责任的大夫,以及为了贪财而成为别人后嗣的人之外,都可以入内。”于是,大约有一半人惭愧地离去。比赛结束,将要旅酬,孔子又让公罔裘和序点邀请人就座。公罔裘说:“从少年到壮年都有孝悌之行,到了六七十岁依然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尽天年者,请到宾位就座。”于是又走了一半人。接着,序点说:“有好学不倦,好礼不变,到了八九十岁甚

25、至一百岁依然言行合于道的,请到宾位就座。”于是,刚才留下的人又走了不少。可见,孔子赋予了射礼太多的内涵,只有有德行者,才配参加射礼。射礼中的宾,更是作为道德形象来要求人们取法,只有德行超群者,才有资格担任。这对于提倡正气,形成公众舆论,警世导民,具有重要意义。 (彭林从看中国古代的体育精神,光明日报2008年 8 月 12 日)3王建简介王建(约 767-约 830)字仲初,光辅(今属陕西)人,出身寒微,是大历年间的进士。王建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他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他所作的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

26、集 。4元日早朝简析全诗如下: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帝居在蓬莱,肃肃钟漏清。将军领羽林,持戟巡宫城。翠华皆宿陈,雪仗罗天兵。庭燎远煌煌,旗上日月明。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龙楼横紫烟,宫女天中行。六蕃倍位次,衣服各异形。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左右雉扇开,蹈舞分满庭。朝服带金玉,珊珊相触声。泰阶备雅乐,九奏鸾凤鸣。裴回庆云中,竽磬寒铮铮。三公再献寿,上帝锡永贞。天明告四方,群后保太平。所选四句的大意是说,唐王朝是个泱泱大国,各种礼乐制度都十分详备。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各国使臣和各地官员都来宫中朝贺。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朝贺的官员使臣们已经挤满了宫门。“元正”,即大年初一,

27、农历新年,也叫元日、元辰等。这一天是皇帝会见百官规模最大的日子,各国使臣都要参加,古人称之为“大朝会”或者“大朝贺”。“冠”指官员带的帽子;“剑”指官员佩戴的宝剑,古人用“冠剑”指代官职或者官吏。唐代大朝会这天,官员们都会早早地起床,梳洗,穿朝服,带官帽,早早地到宫门口等待。这一天,参加的人除了京官以外,还有外地寓留京城的官员,以及各地方来中央的贺使、各友邦的贺使。为了表现大唐的国威,这一天的朝会往往极尽豪奢,礼仪也极为周全。因此,也是全国最重要的日子之一。5.论语中论“礼”的相关言论有 子 曰 : “礼 之 用 , 和 为 贵 。 先 王 之 道 斯 为 美 , 小 大 由 之 。 有 所

28、不 行 ,知 和 而 和 , 不 以 礼 节 之 , 亦 不 可 行 也 。 ”( 论语 学 而 )子 曰 : “道 之 以 政 , 齐 之 以 刑 , 民 免 而 无 耻 ; 道 之 以 德 , 齐 之 以 礼 , 有耻 且 格 。 ”( 论语为 政 )子 曰 : “生 , 事 之 以 礼 ; 死 , 葬 之 以 礼 , 祭 之 以 礼 。 ”( 论语为 政 )子 曰 : “人 而 不 仁 , 如 礼 何 ? 人 而 不 仁 , 如 乐 何 ? ”( 论语八 佾 )子 曰 : “恭 而 无 礼 则 劳 , 慎 而 无 礼 则 葸 , 勇 而 无 礼 则 乱 , 直 而 无 礼 则 绞 。君

29、子 笃 于 亲 , 则 民 兴 于 仁 ; 故 旧 不 遗 , 则 民 不 偷 。 ”( 论语泰 伯 )子 曰 : “先 进 于 礼 乐 , 野 人 也 ; 后 进 于 礼 乐 , 君 子 也 。 如 用 之 , 则 吾 从先 进 。 ”( 论语先 进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第二课 乐一、教材解读原文: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八佾)子谓韶 ,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 “尽美矣,未尽善也” 。 (八佾)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

30、1.经典研读(1)整体把握礼乐相辅,自古而然。“礼”最初作为祭祀的典礼,规定了不同身份的人在典礼中的动作、言语、服饰,以及祭祀所用的音乐、器具等等。而这其中,“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古人认为,它跟祭祀本身一样,具有沟通天道的功能。淮南子主术训记载:“乐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此声之宗也。 ”此外, “礼”强调的是差异,尊卑长幼有序,亲疏贵贱有别;“乐”则更多强调齐谐。人们对于“乐”的感受是相通的,因此“乐”可以用于沟通感情,传达情意,最终取得共识,达到和谐。正是因为这样, “乐”一方面与“礼”结合更加紧密,不只用于祭祀,还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 “乐”的重要性也为人们认

31、可,终于被提到了与“礼”同等的地位。诸多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而后西周得以大治。孔子说:“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真正懂得礼乐的古之君子,交流可以不用见面说话,直接靠音乐就能沟通。后人称中国远古文明为礼乐文明,甚至认为礼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虽然略失偏颇,但至少说明了“礼” “乐”的重要性。继本单元第一课以“礼”为主题后,第二课以“乐”为主题,正是出于礼乐相辅的思想来编排的。本课共有三则。第一则是孔子回到离别十四年的鲁国,见礼乐废弛,于是和鲁国乐官探讨音乐时说的话。学生从中既能知道孔子是个具有高超音乐鉴赏水平的人,也可以感受到古人欣赏音乐的方式方法。第二则是孔

32、子对两首古乐的评价,反映儒家对音乐的不同要求和倾向,既强调形式的“美” ,更注重内容的“善” 。第三则是孔子在齐国时欣赏韶乐的具体感受,也反映了孔子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和喜欢程度。所选三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孔子其人,而且让我们能窥见古人对音乐的欣赏和评价的清晰状况。这对于学生把“礼”和“乐”融合起来,从而感受礼乐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本单元以“乐”为主题,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让学生感受一些古乐和今乐,以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字句梳理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语” ,告诉。 “鲁大师” ,鲁国的乐官。 “翕” ,协调

33、。 “ 纯” ,美好。 “ 曒” ,清晰。 “ 绎” ,连绵不绝。这句话是孔子在向鲁国乐师形容音乐演奏的道理。朱熹认为,刚开始奏乐,五音六律齐鸣,所以是一片协调之声。接下来清浊高下相济,听起来清晰而动人,有一种连绵不绝之感。整个过程,从开始从容演奏,到后来音节和谐,节奏分明,连绵不绝,让人感动。子谓韶 ,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 “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舜时期的乐曲名。 “武”,周武王时期的乐曲名。 “美”,表示音乐、舞蹈能打动人,让人有美的享受。“善”,表示音乐、舞蹈表达的意思和内容符合标准。这一则体现了孔子对音乐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也反映了当时音乐利于教化的社会意义。子在齐

34、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料想,想到。“斯”,这,指韶所达到的尽善尽美的境界。在孔子看来,韶乐是尽善尽美的音乐,所以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3)问题研究韶和武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让孔子有不同感受?韶是舜时期的乐舞,有九章,因此也叫九韶。它不仅舞蹈优美、曲调动人,而且因为舜继承尧高尚德行而禅让得天下,所以孔子说韶尽善尽美。武是周武王时期的乐曲,它虽然也和韶一样优美动人,但因为武王是用武力征战商朝夺取天下的,所以孔子认为武不如韶。2. 辅助学习(1)神奇汉字本课汉字选择“乐”字讲解,通过“乐”字的构造分析,并结合图像,详细说明了“乐”的初始意义。课文图文结合,对

35、学生理解“乐”有一定帮助。此外,教师还可以稍作扩展,举些与音乐有关的字来加深印象。如琴、瑟、琵、琶等等。(2)诗歌赏读本课“诗歌赏读”,选取的是著名诗人杜甫的赠花卿。“花卿”,即唐代武将花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锦城”,即成都。“丝管”,代指音乐。“纷纷”,形容音乐接连不断。诗人上元二年(公元 761 年)来到武将花敬定的宅邸,听到府中传出优美的音乐,乃有此作。诗作中也包含着作者对音乐的评价和感受,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外,有条件还可以适当比较杜甫和孔子对于音乐感受的异同。(3)日积月累本模块的讲解与主体课文中第二、三则紧密相关。韶与武,详见问题研究。此部分,教师在

36、授课过程中,可以找一些古代乐曲的音频资料来辅助教学,如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整理的韶或武等。3. 思考和练习说明“说一说”部分要求学生说出几种古代礼乐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这一模块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将课文中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分配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搜寻资料,然后以竞争的形式展开讨论。教师作为引导、组织者,最后点评。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古诗,感受孔子对“乐”的评价。 2.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孔子对韶武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3.能举出生活中与乐相关的例子。三、教学建议1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孔

37、子对音乐的态度。其中,理解孔子对不同音乐不同评价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2.导入本课的主题为“乐”,建议老师利用一首中国古典音乐作为课堂的导入,例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十面埋伏等等,若能找到整理的韶或武就最好了。3.识字、诵读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诵读贯穿始终,采取不同方式让学生多读,达到熟读成诵。建议诵读按照以下几步进行:(1)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能读出声来。老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指出文中要注意的字音。例如“翕”“曒” “绎” “韶” ,尤其要注意第一则“语”应该读四声。(2)矫正字音之后,由老师或者音频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出诵读中的停顿、语气问题等等。例如停顿为:子语/鲁大师/乐

38、。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曒如也,绎如也,以成。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又如,第三则要读出孔子高兴、意料之外的语气和感情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诵读两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读准字音、把握停顿和语气。(3)第三步,让学生一起齐读,老师校正字音、停顿、语气等不完善之处;然后分组读、接龙读、配乐读、指名读和齐读,让学生读得又正确又流利。个别班级,可以鼓励学生当堂背诵后两则。4.内容感悟(1)本课第一则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在讲解时,没有必要

39、过深。其中,“翕”解释为各种声音很协调;“纯”,解释为纯美即可。然后,归纳此则是孔子对音乐演奏道理的描述。(2)本课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结合上一课来展开讲解。例如,可与第一课的射礼以及八佾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礼乐的相辅相成。此外,第二和第三则的讲解,可以和辅助模块中“日积月累”对韶武的介绍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孔子对于不同乐曲的不同评价。(3)可以采用编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的具体意思。同时让学生结合孔子对于音乐的态度,尝试对当代音乐做出一些评价,并给出自己的理由。5.实践将课后练习“说一说”作为实践活动,也可就此展开主题班会,说一说生活中“乐”的作用。四、参考资料1.

40、大师或读为“太师” 。古代大师这个称谓有几种意义。一种是指辅佐天子的官员,也是众官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另外一种是指先秦时期设置的掌管音乐的官员。 论语中大多是指后者。据记载,当时乐官都是盲人充当。汉代经学家郑玄认为,当时乐官约两百多人,其中大师有两人,由贤能而博学的下大夫充当,小师有四人,由上士充当。他们所领导的乐官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有四十、一百、一百六十人。2.孔子正乐孔子离开鲁国十四年,鲁国日益衰弱,礼乐废弛。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 年) ,在季康子的邀请下,孔子回到了鲁国,并订正了音乐,让雅颂之乐各得其所。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归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吾自卫

41、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3.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东二里的瑶湾,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自幼好读书,十四、五岁时诗作逐渐成熟。20 岁后经近十年的漫游,曾先后到过吴、越、齐、赵一带(今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河南一带) ,其间同高适、李白结识。35 岁到长安科考落第闲居十年,写出杰作兵车行 。44 岁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后任左拾遗,又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此时写出传世之作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通称三吏)和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通称三别) 。唐乾元二年(759 年) ,杜甫得友人相助,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一草堂,名“浣花草堂” 。 茅

42、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创作于此。他曾一度在友人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称“杜工部” 。大历五年(770 年)冬,诗人病逝于湖南耒阳。杜甫为后世留下 1400 多首诗,被誉为“诗史” ,他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典范。他擅长五、七言古诗和律诗,又创作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直接开拓了唐朝中期的新乐府运动,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4.赠花卿鉴赏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明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

43、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 “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 。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

44、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锦城丝管日纷纷” ,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

45、情趣。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 ,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 ,那么, “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 ,而且“日纷纷”

46、 ,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清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 、供奉(李白)。 ”(杜诗镜铨 )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年,第535-536 页。)5韶乐沉寂 2000 年后重现魅力新华社济南 11 月 26 日电(记者董学清) 中国的音乐家们用最盛大的古典仪式,在时隔 2000 多年后,再次

47、奏响已失传约 2000 年的韶乐。 韶乐是中国最伟大、也是最神奇的古典乐曲形式。在距今约 3000 年前的周代初期,韶乐就被定为“六乐”之一,为王室专用。据史料记载,公元前 517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大加赞叹:“尽美矣,又尽善也!”但韶乐已失传约 2000 年。 26 日,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齐国历史博物馆,韶乐再次奏响:编钟声起,乐工们用五彩羽毛作装饰,扮成各种美丽的飞鸟,翩翩起舞,款款而歌。乐队吹奏着形似凤翼的排箫,奏出凤凰展翅的旋律打击,吹奏,弹拨,如玉树临风,似大海掀波。 来自台湾的邱正吉先生听完演奏后说:“太美了!这种享受完全胜过世间一切珍馐美味。 ” 韶乐专家刘源说,这次演

48、奏的韶乐名叫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阵容特别庞大,内容极其丰富,比现代的大型交响乐、歌舞的设备和表演阵容还要庞大、丰富得多。 7 年前,一名研究齐文化的学者在古籍里发现了一个古琴乐谱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经古典音乐专家考证,这正是韶乐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古乐专家吴钊通过多年研习,最终将这个谱子演奏了出来,并定谱。 根据定谱,任职于山东歌舞剧院的刘源给这部韶乐编曲、配器。今天的韶乐融入了很多现代的音乐理念及表现手法,同时运用了当代先进的电脑音乐来模拟古乐器。改编后的韶乐既保持了原来的风格和韵味,又考虑了当代人的欣赏习惯。全曲分为祭祀、竽舞、射猎、凤舞、斗鸡、会盟、求雨、火神、巫师和庆典 10 段,都是当时人们典型的生活场景,长度为 40 分钟。 韶乐演奏中运用了钟、磬、埙、笛、箫、排箫、古琴、筝、木鱼、鼓等中国古典乐器,形成“交响共鸣” ,以符合古乐中关于金、石、土、木、丝、革、匏、竹等 8 音的编制。 据刘源介绍,中国现存的民族音乐大都是唐代以后的,以 5 声音节为骨干,而韶乐则有 7 声音节,弦律中有减三合弦,这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是独一无二的。韶乐中还有小 2 度的转调,在欧美音乐中,这种远关系的复杂的转调 19 世纪才出现。 ( 据新华社 2003 年 11 月 27 日报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