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十讲 游艺民俗.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609095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讲   游艺民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十讲   游艺民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十讲   游艺民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十讲   游艺民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十讲   游艺民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讲 游艺民俗1、游艺民俗概述2、中国汉族游艺民俗3、中国少数民族游艺民俗4、中国港澳台游艺民俗5、外国游艺民俗口典型案例口本章小结口关键概念口复习思考题口实训题口自测题教学目的 认识游艺民俗的特色和旅游价值,了解国内外游艺民俗事象,特别是特色游艺民俗本事象,学习各种游艺民俗的文化内涵,掌握游艺民俗的基本知识,为游艺民俗旅游开发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游艺民俗概述游艺民俗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垄断了民间全部娱乐。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应用得最多,也最有特色。什么是游艺民俗?它有哪些类型?旅游价值怎样?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游艺民俗的概念游艺民俗是各种民间娱乐活动的总称。有关

2、游艺民俗的概念,学术界分歧较大。乌丙安认为:凡是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论是口头语言表演的,还是动作表演的,或用综合艺术手段表演的活动,都是游艺民俗,游戏、竟技也不例外。他还对民间游艺的范围作了这样的界定:“非宫廷化的广大民间层的表演活动;非剧场化、非大舞台化的表演活动;非职业化的或半职业化的民间文艺家的表演活动。 ”民间娱乐活动包括的项目很多,从口头的“讲” 、 “唱” ,到民间游乐的“表演” ;从少年儿童的“游戏” ,到男女成人的“竞技” ,都有多姿多彩的活动和自身的传承渊源。由此,我们认为游艺民俗是口承文艺活动、民间歌舞、民间戏曲与曲艺、民间竞技与游戏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模式与传承行为的总

3、称。它包括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民间戏曲与曲艺、民间竟技与游戏等内容。一般而言,游艺民俗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群众性。而“娱”正是旅游六大要素之一(吃、住、行、游、购、娱 )。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活动能满足旅游者求乐、求娱的心理要求。2、游艺民俗类型根据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游艺民俗可以从七个方面进行分类,即口承文学活动类、民间歌舞活动类、民间小戏活动类、民间曲艺活动类、民间竟技活动类、民间杂艺活动类和民间游戏活动类。每一类中又可分出一些小类(见表下表) 。游艺民俗分类口承文学活动类民间歌舞活动类民间小戏活动类民间曲艺活动类民间竟技活动类民间杂艺活动类民间游戏活动类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

4、谚语与谜语民间歌舞民间乐舞民乐宗教戏剧花鼓戏采茶戏秧歌戏傀儡戏影戏戏鼓词道情牌子戏琴书走唱弹词快书、快板“说演”类竞力量竞杂技竞技艺杂耍杂技斗戏动物表演助兴游戏体能游戏智能游戏博戏3、游艺民俗的特色游艺民俗是一种以消遣、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的民俗事象。同其他民俗事象一样,既有民俗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游艺民俗有以下几个特点:(l)娱乐性与竞技性相融合 娱乐性与竞技性是游艺民俗的基本特性。很多的游艺民俗活动,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竞技特征,又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娱乐特征,特别是在民间游戏和民间竞技活动中,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是常常见到的,如打秋千、踢毯子、抛绣球、拉海龟等。在游艺民俗中

5、的口承文艺活动,主要强调两点:一个是口头文学活动的表演性,另一个是口头文学活动的娱乐性。如山歌对唱,既有自娱的特性,又有赛唱歌水平、唱歌技艺的成分。成人游戏娱乐则以赛力、竞技、赛艺为主,有更强的胜负观念。如马上骑射、围棋、角力等。他们的游戏竟技讲究形式,较为规则,因此娱乐性较强。可见,娱乐性和竞技性在游艺民俗活动中相融。补充阅读资料芦笙舞:娱乐性与竞技性相融合苗族(贵州大花苗)和侗族(广西三江)的芦笙舞则是以民族簧管乐伴奏的舞蹈。侗语称芦笙舞为“多伦” 。 “多”是吹、唱、动、跳的含义, “伦”是芦笙。它的基本形式是手持芦笙边奏边舞。据调查,侗族每两年制作一次新芦笙,相应的每两年举行一期芦笙舞

6、活动,各地时间不等,广西三江林溪一带以农历八月十五为大规模芦笙舞活动高潮。参加人数高达 2 万左右。贵州侗族多白天举行,广西、湖南多在夜晚,群众娱乐性芦茎舞有几种表演形式。通常领舞的芦笙头先下场吹跳,这种独舞叫做“伦咿” ;过一段两段后,再加入双人以上的舞,叫做“伦周” 。另外有以村寨为单位,围成大圈跳的形式,称作“伦堂” ,一寨为一二堂,人数每堂四五十人到一二百人不等。跳时有男女合跳,也有男跳女不跳,女只围成外圈为男掌灯。 “伦堂”共十二支舞曲。芦笙舞的比赛形式称作“伦哈” ,是男集体舞,由两队到几十队不等的舞队进行;有合赛、分队赛、决赛等项,赛场乐声震天,热烈奔放。资料来源 乌丙安;中国民

7、俗学 ,2 版,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2)季节性与节日性相结合游艺活动大多有明显的四季感,游艺民俗也多以节日为载体集中演出。在春季,如赏梅、春台戏(请戏班演俗戏) 、春游戴杨柳球等。初夏“斗百草” ,盛暑则有玩“知了” 、“响板”等昆虫以及游泳。到秋季,最为出名的游艺是斗蟋蟀、重阳登高、赏菊花、笼养蝈蝈(俗名“叫哥哥” ) 、斗鹤鸦等,都是秋日游艺的重要内容。冬季,如踢毽子、抽陀螺等。我国在节日的活动中,游艺活动往往是高潮所在。民间传统节日“三月三” ,各地在这一天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以壮族三月三的歌圩和侗族三月三的抢花炮最富民族特色。(3)明显的祭祖与巫术色彩原始民众由于

8、对自然界缺乏知识,认为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都具有一种神秘的同性,即“万物有灵”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神崇拜,并有各种各样的祭祖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自信力日益增强,宗教观念渐趋淡漠,祭祖活动也日益失去其严肃性,由娱神向娱人过渡,最终演变为民间娱乐项目。 “社火”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 杜” ,指土地神,在祭祖土地神的“社日” ,举行的歌舞娱乐活动,俗称“闹社火 。山西南部的中黄高台即高台社火,相传最早用于家神祈祷、人们集中在神庙里,装扮成各种神,在音乐伴奏下表演。后来又走出神庙,串街表演。因观众太多,十分拥挤,看不清楚,就逼出了“中黄高台” ,即把各种神的扮演者请在木板上,抬起来表演,使

9、之由祭神娱神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社火节目。(4)浓郁的乡土特色游艺民俗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孕育产生,并在民间广为流行,由于其形态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又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地方游艺民俗。例如,舞龙是江南地区极其普遍的一种民间活动,但各地龙的形状都不相同,有布龙、板凳龙等。温州滨海地区的船形龙和浙西地区草龙,最具特色。又例如在竟技与游戏游艺民俗方面,北方天高地阔,人们的生产简陋,生活简朴,在与大自然的严酷斗争中培养了勇武精神,因此,赛力竞技游戏发达,如摔跤、角力、驰逐等;南方山环水绕,气候温和,农业精耕细作,物质条件优于北方边地,人们性格柔和

10、、灵巧,富于想象,长于智能游戏和技巧游戏。如猜谜、对联、斗茶、穷棋等。所谓“南方好傀儡,北方好秋千” 。除南北两大地域差异外,还存在着山乡与水滨,高原与平野的区别,游戏娱乐因地制宜,如山乡的竹林竞技、水畔的水嬉、高原的骑射、平野的登高等。4、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游艺民俗是民俗旅游资源中最富观赏性、最具参与性、最有娱乐性的一种,它的旅游价值非同一般。(l)欣赏的价值 欣赏的价值是指游艺民俗的观赏性,通过观赏,美其目而悦其心,看了心里舒服,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实现人们的愉悦性。我们每个人在平常或者在节假日里会欣赏一种游艺民俗活动,人们从心理感觉到一种愉悦荡漾在心头。这种愉悦就是我们所说的欣赏。好的游艺

11、民俗,确实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有些游艺民俗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它的形式与内容确实能给人民以影响,能够作用人民的情感,甚至能够改造人们的生活习惯。这是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就这个过程而言,人们离不开欣赏。(2)参与的价值参与性价值即游艺民俗能使人们(或旅游者)或全部或部分地亲身参与进去,以获取最大愉悦的目的。人有参与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仅受好奇心的驱使,而且受心理补偿、心理满足、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等高层次心理需求的驱动。绝大多数游艺民俗,活动内容不但有极强的观赏性,而且还有较大的参与性。人们只有通过身临其地,参与其事,才能真实地体验其境、感受其情。这种境界是真实真趣之

12、境界,其情才是真情实感之情。因为惟有参与其间,才能缩短主观与客观间的距离,达到情景结合,物我两忘的境地。一般地说,参与程度的强弱是与旅游者的愉悦程度强弱成正比的。这也是广大中外游客喜欢中国民俗旅游的主要原因。须知国际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已从单纯的观光型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参与型;参与型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的新潮流。他们想经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体验别人没有体验过的生活,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人生经历。因此,我们在开发游艺民俗旅游产品时,尽可能穿插一些能让旅游者亲身参与的活动。让旅游者亲身领略民俗活动的魅力,如一些游戏、杂耍、竞技,都可以直接参与其中。还可让异国异域游客试奏一下从未见过的新奇的民族乐器,

13、试穿一下鲜艳别致的民族服饰,都可实现其非凡的愉悦效果。有些游艺民俗,由于艺术性强,技巧性高,对于一般的群众和旅游者来说,只能观赏,不能参与,如苗族、瑶族的“上刀山、下火海” ,刺激性大,观赏性强。(3)娱乐价值游艺民俗大都以流行在民间的群众性十分广泛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内容,以人们喜闻乐见或自发参与表演的形式为标志,如民间口承文学、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歌舞、民间竞技、民间杂艺、民间游戏等。只要具备了竞技激烈性,赏心得到悦目性,知识趣味性,凡能适应这三者之一要求的民间的有愉悦身心快乐而又有趣的活动,都具有较高的娱乐价值。从民间游艺的社会功能来说,主要的一点便是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娱乐性是贯穿于民俗

14、事象之中的特质。也正是这一点,才使游艺民俗事象流传下来,经久不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游艺民俗的娱乐功能逐步加强,具体说来健康有益的娱乐,可以培养人们的智能, “使我们快乐的时光,亦使我们聪慧” ,可以说,就个体素质的培养而言,民俗文化的娱乐功能,对于人们体魄的锻炼、人格的塑造、坚强勇敢的意志力的形成以及树立诚实公正的处世态度,加强群体互助的合作意识,是其他民俗文化的诸多事象难以替代的。丰富的游艺民俗质朴、欢快,散发着泥上的芳香,能以淳厚的地方特色和活泼向上、健康娱乐的生活气息扣动每一个旅游者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旅游愿望 a【案例】导游小李反映,他带团多年,到过许多民俗旅游村寨,客人反映

15、,民歌、民乐优美动听,但听不懂其中的含义。【分析提示】要搞好欣赏游艺民俗,主要是欣赏者作为主体与欣赏容体产生的合一现象才能搞好欣赏。从主体上讲欣赏者作为一个主体,去欣赏一个游艺民俗,首先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生活经验。如侗族的大歌和纳西族的古乐,如果欣赏者对大歌和古乐反映的内容缺乏了解,就不可能去理解其的深刻思想内涵。同时,还得需要欣赏者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略懂一定的乐理知识和舞蹈技巧。没有音乐的耳朵,缺乏起码的音乐知识,游艺民俗的音乐部分他就会鉴别不出精粗美丑和抑扬顿挫。正如哲人讲的“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缺乏艺术修养的人,很难找到欣赏游艺民俗的途径。俗话说,内行看门进,外

16、行看热闹。二、中国汉族游艺民俗我们对游艺民俗的概念、类型、特色、来源的价值进行了介绍,下面接着探讨一下汉族的游艺民俗。1、民间口承文学民间口承文学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并在广大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大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学。它是文学的一部分,以其主要特点口传性区别于作家文学,这一特点使这种文学天然地具备了表演娱乐性质,也是民间口承文学民俗性格的主要标志。民间口承文学包括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谚语与谜语、民间小戏和民间曲艺等类型。民间小戏和民间曲艺是带有职业性的民间文艺,另列一节介绍。(1)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韵文作品。它包括民歌

17、和民谣两部分,可以唱的一般称为歌,只说不唱的称为谣。汉族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是相当丰富的。这歌谣的分类,可从内容上分,可从题材上分,也可从形式特色上分。从内容上说,有劳动歌、政治歌、生活歌、情歌、儿歌、游戏歌、理论歌、长篇故事歌,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等;从题材范围上说,有田歌、渔歌、牧歌、山歌、樵歌、夯歌、拉掉歌、采茶歌、狩猎歌、哭嫁歌、哭丧歌、车水歌等;从形式特点来说,有山歌、号子、信天游、爬山歌、花儿、小调、风俗歌等。现将汉族民歌的几种主要形式介绍如下:山歌 山歌是我国南方各省对民歌的统称,是民歌中风格最强的品种。山歌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唐代,

18、李益在诗中就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 。白居易也有“岂无山歌与村笛”句。明清以来,文人有将山歌收集、整理的专集,冯梦龙辑录的山歌收容量大,名传一时。南方山歌的总体特征是风格清婉悠扬、音域较窄,旋律较少跳动、不像北方民歌粗了雄浑、音域宽、旋律起伏较大。南部有“客家山歌” 、 “弥渡山歌” 、 “兴国山歌” 、“柳州山歌”等。客家山歌流行于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及台湾北部的客家人聚居区,用客家方言演唱,有号子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南方各地,多有赛歌的风俗,互相盘古问今以决胜负。盘歌对唱开始时先唱“歌头” 。唱了歌头,再进行盘问。盘问内容有对花、对事、对历史

19、人物等等,谁回答不出就算输了。常常每村每寨各推出优秀歌手进行对歌,输了全村寨人都不光彩。山歌对唱是常常围得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山歌的形式异彩纷呈,是丰富的民间旅游文化资源。旅游到田间、山野及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常能欣赏到这类民间歌曲。号子 中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因与劳动节奏密切结会、故亦称劳动号子。号子的诞生时间早于其他带词的民谣。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伐木号子、渔船号子、作坊号子等。音乐风格坚定豪迈、节奏律动强烈、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几种,其中后者较多用。号子的歌词内容大多与生产劳动有着直接关系,起着统一劳动步调、引起劳动者的兴奋,解除疲劳的作用。演唱形式一般都是一领众和,领者唱歌词,和

20、者唱衬词。内容大多反映生产劳动。著名的有车水、舂米、打场、薅秧号子等。信大游 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 ,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 )是广泛流行于陕西的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 7字句或 10 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 。花儿 花儿,是流行于西北高原上的一种民歌,它以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

21、等特色,在中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独放奇葩。花儿分两大系统:一系统为洮岷花儿,主要流行于洮河流域;另一系统为河湟花儿,流行于黄河湟水流域。每年阴历四至六月均举办大型“花儿会” 。较著名的有甘肃康乐莲花山、岷县二郎山、和孜松鸣岩、青海民和峡门、互助五峰山、乐部曲坛寺等。其中尤以莲花山花儿会和松鸣岩花儿会最负盛名。小调 小调产生在劳动生活、休息、娱乐、集庆的场合,以日常生活、劳动爱情、风俗习惯、新闻时事、传说故事等为题材,分生活小调和座唱小调两类,小调的音乐通俗流畅,结构规整,格式多样,富于变化,多以二句和四句单乐段曲式为结构,伴有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联缀。有的小调悲切伤感,动人心弦,有的小调

22、旋律柔和优美、细腻缠绵,为了深一步表达感情,曲调中也有不少长结构的典式,如东北民歌瞧情郎 。小调易唱易记,适应性强,无论是城市山村,场院家庭,都是小调传播的场所,都能欣赏到小调。风俗歌 风俗歌,也称为“习俗歌” 、 “风习歌” 。在传统习惯所规定的特定风俗活动中使用,反映风俗活动内容及特征的歌曲,又分为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较有代表性的风俗歌有古歌、酒歌、婚嫁歌和丧歌。(2)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那些以富有幻想色彩或现实性较强的口头散文作品。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四大类。幻想故事,也称为童话,是幻想性较强的故事,这类故事往往充满浪漫色彩。生活故事是现实性

23、比较强的民间故事,它的幻想性较少或完全没有幻想性,因而也称为“写实故事” 。民间寓言是民间哲理性的故事,由动物故事发展而来,一般来说,其形体短小、精用,人物性格十分突出。民间笑话是引人发笑的民间故事,篇幅短小,属口头讽刺幽默小品,强烈的戏剧性是民间笑话的特色,分为嘲讽笑话、幽默笑话、诙谐笑话三类。阿凡提笑话是民间笑话的经典作品。(3)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古迹、山川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它通常与历史上可考的人物、事件和可见的山川风物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历史性和可信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传奇的色彩,所以深受旅游者的喜爱。它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山川

24、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物产传说和技艺传说等六类。民间传说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主要“特”在几个方面:一是传奇性;二是神秘性;三是与一定的自然和实物结合在一起。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由于它的历史性,使得在解释山水胜迹时,常常同一定的历史、民族、地理、民俗、文艺等方面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可以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增加旅游景点的吸引力,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使游客获得美的感受,拓展人民的知识视野,并可使民间传说本身得到一定的传播,这样,既挖掘整理了民间传说,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4)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民间谚语是劳动人民用形象、精炼的韵语,直接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口传语言艺术。它是民间文学

25、中最短小精悍的彝族形式,具有哲理性、训诫性、形象性、通俗性和音韵和谐的特点。按其内容,谚语分为政治谚语、劳动谚语、道德谚语、科学谚语。民间谜语是含蓄的咏物性和有迷惑作用的短谣。其主要的特点是:对事物不直接的描述,而是通过隐喻和暗示去表现,让人根据暗示提供的的根据、线索,经过思考而猜出这个事物,具有文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其结构由谜面、谜目、谜底组成,谜面又叫喻体,是通常的问题;谜底又叫本体,是问题的答案;谜目就是要猜的范围和格式。谜语分为物谜、事谜、字谜三类。猜谜是一种有趣、有益的娱乐活动,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智力、活跃思维、丰富精神生活,并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和认识作用。在旅游过程中,导游让游客

26、猜一些谜语,可以表现、测验和培养游客的智慧,活跃气氛。2、民间歌舞民间歌舞是指载歌载舞或乐舞的民间游艺活动。民间歌舞的产生与生产实践和宗教祭祀有关,最早的民间舞蹈是原始的劳动舞和仪式舞,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间歌舞艺术得到逐步完善与发展,由实用性的娱神歌舞发展成为今天的自娱性娱人歌舞。今天的民间歌舞有着很强的娱乐作用,以表达情感和满足民众审美的需要,成为今天民间歌舞的主要社会功能。从民间歌舞的民俗方式来考察,分为本装歌舞和扮装歌舞。按表演的形式划分,民间歌舞包括民间歌舞、民间乐舞、民乐三种具体表演形式。民间歌舞一般是指以唱歌和舞蹈二者因素为主的各种舞蹈表演形式,包括载歌载舞和歌舞相间两类。

27、以载歌载舞形式表演的舞蹈占绝大多数,此类形式在礼俗性歌舞和表演性歌舞中常见。在表演性歌舞中,汉族的秧歌、采茶、花鼓、花灯等,都存在于小场表演中穿插民歌小调,并辅以简单舞步。民间乐舞是指以乐器和舞蹈二者因素为主的舞蹈表演形式。在抒娱性、表演性舞蹈中较为多见。乐器的使用上以打击乐、吹管乐、弹拨乐较为多见。按乐、舞结合的方式,分为边奏边舞、奏乐伴舞两类。汉族歌舞中,像花香鼓舞、陕北腰鼓舞、晋西花鼓、山东花鼓、单鼓、太平鼓等,皆是挎鼓、背鼓或持鼓而舞,为边奏边舞类型。而秧歌、花鼓戏、花灯的大场舞蹈,常用固定的锣鼓队或吹打乐队在一旁伴奏,数奏乐伴舞类型。民乐是用各种类型的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的演奏配

28、合而成的表演形式。民乐在更多的场合用于伴唱、伴舞,在民间,歌、舞、乐是三位一体的游艺民俗形式。汉族的民间歌舞受地域、气候、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南北不同的风貌。南方有花鼓、花灯、采茶;北方有秧歌、腰鼓。秧歌歌舞中最常采用的,仍然是歌时不舞,舞时不歌的表演方式。甚至很少与其他民间歌舞和小戏穿插表演。南方民间歌舞往往采用载歌载舞,乐器伴和的表演形式。(1)北方汉族歌舞 流传于中国北方汉族地区的民间歌舞品类繁多,其中大都与”秧歌”有关。秧歌专指俗称为“地秧歌”和“高跷”的两类节目。地秧歌又称为“徒步秧歌” ,因双脚着地表演而得名。高跷秧歌的表演者双足踩在何有踏板的木棍上歌舞或跳跃,含有杂

29、技表演性质。秧歌作为我国分布最广的区域性舞蹈,存在众多的地域性类型,其中较著名的山东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与河北秧歌则是北方地区各领风骚的四大秧歌。山东秧歌。有鼓子、海阳、胶州三大秧歌;是山东民众刚直、豁达的性格象征。鼓于秧歌,由伞、鼓、棒、花四种角色组成,角色成双,各类角色比掌伞者多一倍。海阳秧歌,分行进中与广场上的两种表演,前者以两路纵队,队形变化少,对舞前行先慢后快;后者,整体的场面变化虽不多,而各单元组可以自成画面。胶州秧歌,有大场、小场之分,大场是在演小戏前的大跑场,小场是演小戏或有情节的歌舞。扮中年人或老生,称“鼓子” ,挎鼓表演;扮青年人,如小生、武生,持双棒表演,也称“捧担”

30、 ;扮类似戏曲中的青衣,称“翠花” ,持合着的扇、帕起舞;扮旦角的“扇女” ,舞打开的扇与帕。东北秧歌。东北气候寒冷,秧歌的动作强劲有力。以往秧歌艺人多活跃于春节期间,活跃于众多的庙会,平时则组班去近村远镇流动演出。表演时吹响唢呐、敲起大鼓,扮“上装” (女) 、 “下装” (男)的演员舞活了的扇、帕总让人看不够。陕北秧歌。主要流行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大部分地区。给人以深刻影响的是“扭” 、“唱” 、 “场图”的艺术效果。陕北秧歌的场图曲直交错,图案精致优美、队形丰富多变,拥有 300 多个图案,表现内容有民间祭祖、人情风物、古代军事阵图、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等。河北秧歌。流传于河北东部唐山一带。

31、表演“过街”和”打场” 。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走完队形后,即兴组合动作,有即双人、三人、四人表演,灵活多变地进行演出。舞蹈动作强调肩、胯、膝、腕四个部位的有机配合。(2)南方汉族歌舞 南方汉族民众中广泛流行花鼓、花灯、采茶等民间舞蹈,表演班子都由旦(女) 、丑(男女都有) 、生(男)组成,载歌载舞,曲调优雅。歌词多是江南的秀丽景色,美好的爱情生活或与农业相关的事宜等,与广泛种植水稻的农业生产相关。花鼓、花灯与采茶,名称各异,表演形式也有所不同。花鼓。花鼓舞流行于南方的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花鼓舞主要是指以安徽凤阳花鼓为代表的一类民间歌舞,以手持、身背

32、花鼓,载歌载舞表演为主要特征。广义的花鼓包括主要流行于南方的一些表演性歌舞,往往采用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但自不击鼓,由打击乐队伴奏,如安徽的花鼓灯、湖南的地花鼓、江苏的苏南花鼓,以及小型歌舞的综合汇演,如江西的夹湖花鼓等。花灯。花灯是主要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省的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云南花灯在民俗场合的表演有两种形式:一是沿用传统汉族秧歌“走街” 、 “游行”的方式,二是在街头广场、谷场空地等场合,采用“团场歌舞” 的方式演出。表演攀高、过桥,转身时腰部柔和摆动,作挑担行路状时,胯部自然地模拟挑担行路时的“崴” ,手势有如风摆柳,优美轻盈的风韵,是“崴”动时形成的“S”形,成

33、为云南舞蹈的突出特征。采茶。采茶歌舞流行与我国南方汉族产茶地区,以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西、广东、湖南、湖北等著名采茶区省普遍流传。它产生发展于我国风格独特、历史悠久,表现为产茶、种茶、制茶、卖茶、饮茶一体化过程的“茶文化”环境之中。采茶舞由演员载歌载舞,48 名手持工艺精巧茶盘的少女,在优雅委婉的舞曲中踏步出场,表演柔和、纤细、轻快、灵活的采茶动作。歌词描述春光明媚的采茶季节,诗情画意的江南茶园。徐缓而悠然的神态,将观者带人温馨的采茶舞蹈意境之中。3、民间小戏民间小戏是指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民间演唱的戏剧艺术。也可称地方小戏,非指一般的京、川、评、越、昆、梆、闽、粤等剧种。民间小戏是一种综

34、合艺术,它是在民间曲艺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都以歌舞形式出现,带有浓厚的歌舞成分。我国民间小戏种类繁多,大体说来,可归为花灯系统、花鼓系统、采茶系统和秧歌系统。北方地区多为秧歌戏,南方地区多为花鼓戏。此外还有宗教戏剧、傀儡戏、皮影戏等。补充阅读资料民间小戏与地方戏曲的联系与区别民间小戏与中国戏曲有脉息相通的血缘关系。它既为各种大型戏曲不断提供素材和养料(包括题材、脚色、曲调、语言等) ,也受到大戏曲中表演、音乐方面的某些影响;它属于中国戏曲的一个分支(或发展的一个阶段) ,但与大型地方戏曲仍有区别。在内容方面,小戏多反映生产者的生活状况;大戏曲则多反映上层社会和城市生活面貌,有的取

35、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在语言方面,前者采用乡音土语;后者多用文言”韵白” 。在篇幅结构上,前者多采撷生活片段,单场独幕,后者往往叙述故事全过程,成本大套。在形式上,前者多用村坊小曲、民歌秧腔,脚色以“二小” (小丑、小旦)或“三小” (外加小生)为主,表演时载歌载舞,欢快活泼;后者多用宫调联曲、成套板腔,行当分工极细,生、旦、净、丑,各有专行戏,剧中人物繁多。除正剧外,还分为喜剧、悲剧、悲喜剧等,类别甚严。在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城乡文艺交流,特别在明清之际,一些小戏进入了城市,逐渐发展为大戏(如沪、锡、庐、楚等剧) ,但有不少小戏剧目仍保留在其中(如小放牛 、 打花鼓之类) ,所以

36、,这一部分剧目也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资料来源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 ,l 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灯戏 桂林彩调是最早流行于桂北地区乡镇农村的一种民间戏曲,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 。其形成时间,至迟在明末清初。在发展过程中,彩调吸收了桂剧、花鼓、花灯、采茶等剧种的成分。在彩调的传统表演中,主要的道具离不开扇子、手巾、彩带,俗称彩调“三件宝” 。表演时,男角多用矮步健身,手耍花扇;女多用移步、碎步,手耍花巾,载歌载舞,轻松活泼。彩调传统的剧目有王三打鸟 、 孟姜女 、 三看亲 、 刘三姐 、 王婆哭鸡 、 盘花等 560 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

37、戏(丑角一人表演,如“双黄蛋” ) 、对子调(即小调子、小丑、小旦载歌载舞) 、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行当有生、旦、净、丑之分;脸谱有大花脸、老脸、草脸、小花脸等。彩调音乐分腔(有正腔、花腔两类) 、板(即数板) 、调(即民间小调)三大类,伴奏乐器有调胡和鼓锣铙(挠)等。(2)宗教戏剧 属于此类的剧种如地戏和各路傩(音“ 挪”,指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戏(傩戏,又名神剧。是在傩舞(俗称跳神)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一般戏剧,没有生旦净丑之分,也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表演程式。一般由 1 至 3 人着彩衣戴面具表演,格调古朴,模拟动作多,有生活气息。演技受彩调影较大。有大戏、小

38、戏(或称长剧、短剧) 。小戏剧目有梁吴太保进茶山、土地神、鲁班等。大戏剧目有沉香救母、孟姜女、哪吒太子等。艺人称唱本为“神书” ,唱腔、曲牌为 “神歌”。“ 神歌”除原有的傩舞音乐外,还吸收彩调一些声腔,运用联曲手法演唱。没有专业演出队伍,戏班临时组合。多在酬神还愿或进行祭祀活动时演出,有时也作有薄酬的纯娱乐演出。)。这类戏曲都是在宗教性节日习俗中产生和发展的,有着鲜明的娱神特色。其内容多为宗教故事,它们一般是在宗教性活动中演出,和诸神、还愿、除灾纳吉的宗教仪式密切结合,表演者往往是世袭的,剧目内容也是代代传承,有些剧种至今保持着极为原始的面貌。(3)傀儡戏 傀儡戏即木偶戏,由演员操作木偶以表

39、演故事的民间小戏。其来源是古代丧葬礼俗的佣人,傀儡表演仍与丧葬习俗紧密相关,又称道具戏,因操作木偶的方式不同,有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三种形式。杖头木偶形象仅略小于真人,因常到宫廷演出,又称“宫戏” 。布袋木偶,把偶头挖空,伸食指支撑,以大拇指、中指操纵衣袖,称“指头木偶”或“布袋木偶” 。多在街头巷尾表演,北方以河北省吴桥县、南方以安徽凤阳县为盛。 提线木偶,偶形的头颈、眼珠、臂腕、腰腿各处都能活动,凭线索由棚项操纵,大多在街坊茶室表演。形式简单而饶有风趣,妇孺爱看。随着戏曲艺术的成熟,各地木偶艺人多采用当地戏曲声腔或京剧声腔表演故事。 (关于提线木偶,郑板桥在咏傀儡一诗中写道:笑尔胸

40、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为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得意那知当局丑,旁观莫认戏场真。纵教四肢能灵活,不藉提撕不屈伸。 )(4)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戏、灯景戏。用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等以表达故事的戏剧艺术。起源于滦州、乐亭,所以又名滦州戏、乐亭影。它的舞台演出调度,都和人演的戏剧相同。也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皮影戏在我国各地流行,因其影人所用材料和造型种类流布区域不同,而有不同称谓。如山西纸窗影,陕西牛皮娃娃影、湖南影子戏、青海灯影戏、河南驴皮影、广东纸影戏、江浙羊皮影、福建抽皮猴、甘肃兰州影、黑龙江皮影戏、北京蒲团影、河北滦州影等,都有独特的雕镂技艺和操纵方法,不同的表

41、演形式和唱腔山调,流行于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极受群众欢迎。演出时也靠杖头操纵,一人演一影,腿根活动,能跌扑摔打。4、民间曲艺民间曲艺又称民间说唱,它是以说唱为主,包括一些表演因素得口头艺术形式。在中国,曲艺是与戏曲同源异流的姊妹艺术。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 300 多个曲种。曲艺是以说、唱、数为手段,生动、通俗、富有趣味地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曲艺的演出,简便灵活,通常只用一人(主要说唱者)或二三人(二人对说、或伴奏、或帮腔) ,有站唱、坐唱、走唱或单口、对口、群唱、拆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其特点是故事内容与各地方言相配合,与地方乐调相结合,是提炼了的语言和活泼灵巧、优雅动听的民间音乐(

42、曲调和乐器、包括打击乐器)的完美结合。由此,又形成我国南北曲艺刚健柔媚的不同风格。曲艺是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耍资源。在中国各地旅游,欣赏地方的曲艺节目会使旅游情趣倍增,并能达到悦耳悦神之功效。现有外国学子,学习中国的相声表演,说明了中国曲艺的地位与影响不容忽视。按表演手段不同,曲种分成说、唱、数、说唱兼有四大门类。(l)说类 说类有评书、评话、相声、滑稽。评书,又称说书,源于唐代的“俗讲 、 “说话” ,宋代的“讲史” 、 “说经” ,现流行于北京和北方广大地区。评书多讲长篇故事、小说,往往分回分目,连讲多次。现今中央和地方电台都有长篇评书连播节目。评话,流行于南方,用各地方言讲述。有的以描述情节

43、见长,生动曲折,引人人胜,叫做“平说” ;有的以表现某人物形象见长,被誉为“活关公” 、 “活鲁智深” ;有的善讲才子佳人、缠绵排恻的爱悄故事;有的善讲金戈铁马的战争、武打故事,金鼓马嘶,均借艺人之口表达。相声,是以说为主的重要曲种。起源于周秦时的徘(排)优(古代指演滑稽戏的艺人)活动,汉代东方朔式的滑稽讽刺语言艺术以及古代的参军戏等。宋以后,一些瓦舍茶楼常有“滑稽含玩讽”的表演,戏曲表演中有插科打诨(混,戏谑、开玩笑)的对话,这些都给了相声以启示。明清以来,又有称为“象相 (摹声摹形)的“隔壁戏”和“说笑话”发展起来。由“象相”发展到现代的“说、学、逗、唱” 兼备的艺术,这便是相声诞生形成的

44、大致过程。相声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从戏曲、独角戏、口技、说书、杂耍乃至街巷叫卖声中吸取营养,丰富了自身的表演手段。它主要的特点是发扬古代“滑稽玩讽”的传统,不断逗人发笑,在幽默诙谐、貌似轻松的笑声中,表达严肃的主题、庄重的内容。相声的表演方式,多为两人对说。主角叫“逗” ,配角叫“捧” ,一逗一捧,称对口相声;也有单口(颇似独角戏) 、群话(三人以上合说) 。相声吸引听众的特殊艺术手段叫“包袱儿” ,设包袱,抖包袱之间,不仅要像说书那样扣人心弦,更着重在引人发笑,在逗笑中发挥其讽刺的功能。相声起初流行于北京、天津,现在遍及全国。滑稽,又称独角戏,流行在上海、杭州和沪宁线一带约有 50 年的历史

45、。主要特点是讽刺性。滑稽里有不少娱乐性、知识性的作品,大多以学各地方言、市声、戏曲、曲艺腔调,以及绕口令的段子为主。(2)唱类 以唱为主的曲种最多,有大鼓、渔鼓、坠子、琴书、弹词、牌子曲、莲花落等曲种。大鼓,主要流行于北方。影响较大的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等。表演时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以三弦、琵琶、胡琴等伴奏,唱词多是 6 字、10 字韵语,节奏感强,唱腔与当地语言和民间乐调有密切关系。曲目是精彩短篇故事,也有中长篇分回演唱的。弹词,主要流行在南方。著名的有苏州弹词(与苏州评话合称苏州评弹) 、扬州弹词、长沙弹词、四明弹词等。13 人表演,自弹自唱,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伴奏乐

46、器有小三弦、琵琶和扬琴。唱词多为 7 字的语,唱腔多为上下旬反复变化。用当地语言演唱,曲调因地而异。苏州弹词流行于苏南和杭嘉湖地区。唱腔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在苏州,评话称大书,弹词为小书,两者合称“苏州评弹” 。道情,是由“说”和“数”发展为“唱”的一个重要曲艺门类,南北各地都有,盛于南方。因用渔鼓、简板等打击乐器击节伴奏,所以通常称“道情通鼓” 。琴书,以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南北方各有自己的品种,著名的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云南扬琴、北京琴书等。有说有唱,唱为主,说为辅,均用当地方言,曲调也因地而异,有坐唱、站唱等表演方式。(3)数类 数类主要有数来宝、快板、山东快书。数来宝,在北方广

47、大地区流行,南方也有。原是贫苦艺人走街串巷、在店铺门前演唱索钱的手段;艺人夸赞商店货品的精美、服务的周到, “数”得仿佛可以“来宝” (赚大钱) ,因而得名。再由此演化出快板书,打竹板的技巧更高,唱词句式多变,增强了描述情景、刻画人物的表现力。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则有山东快书。快板又叫顺口溜,以北京快板最流行。以叙事、抒情取胜。(4)说唱兼有类 说唱兼有类主要包括鼓书、评弹等。5、民间竞技民间竞技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艺为内容的娱乐活动。争强斗胜是民间竞技的根本特性。 “竞”是比赛争逐的意思;“技”则指技能、技艺或技巧。它包括三大类,即赛力竞技、赛技巧竞技和赛技艺竞技。赛力竞技 即以比赛力量为

48、主要内容的竞技活动。作为传统的竞技项目,既有单个的力量竞技,也有团体性对抗竞技。以个体为上的竞技主坐有摔跤、投掷、举重、爬竿、投腰、推杆等。集体性竞技有拔河、接力赛、龙舟竞渡等项目。它依靠参赛者同心协力,相互合作,方可取胜。赛技巧竞技 即以比赛技巧为主要内容的娱乐项目,大致可分为单一技巧竞技活动和综合技巧竞技活动两种。它与力量型竞技相比,以巧见长,凭借竞赛者身体的上下肢表演踢、跳、蹬、抽、打、举等多种技巧,变化奇妙,多姿多彩。单一技巧,是指在同一活动里比赛其一种技巧的竞技。传统的项目有风筝、跳绳、跳皮筋、踢健子、荡秋千等。综合技巧,是在同一活动中表演多种技巧的竞技活动,主要包括赛马及各种马术比

49、赛。赛技艺竞技,是以比赛技艺为主的娱乐活动。这类竞技的特点是搏击度较弱,竞技娱乐性强、雅俗共赏。以各种民间棋类为代表,主要有围棋、象棋、弹棋、五道棋等。民间竞技活动,以赛力、赛技、赛艺为主要内容的大体如此。但是,还有许多项目介乎三者之间,或是三者的复合项目,甚至有许多民间竞技项目还与游戏项目复合,或又与民间歌舞乐结合,构成多姿多彩的综合游艺民俗活动。6、民间杂艺民间杂艺古代称为“百戏” 、 “把戏” ,是流传于民间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它包括民间艺人的杂手艺、动物表演及诸种斗戏。民间杂艺是以观赏为主的表演性娱乐活动。在民间拥有大量观众,它适应了社会中、下层民众的欣赏口味,观赏杂艺表演无疑是他们的一种休闲方式。从民俗史的角度考察,这些杂艺是古代瓦肆百戏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们往往始终保持着固有的朴素风格和传统的表演技法,成为民俗性格突出的娱乐活动。民间杂艺就其主要形式,大致可区分为民间艺人的杂耍表演、动物的斗戏与表演两大类别。民间艺人的杂耍表演有杂技和戏法、杂技主要是指民问特种的表演性技艺。它包括蹬技、手技、项技、踩技、口技等“杂耍之技” 。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