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9 加几教学内容:教材 96-98 页例题 1、2;以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9 加几的口算。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经历 9 加几的计算过程,获得学习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多种计算方法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9 加几的口算。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每人 20 根小棒教学过程:一、认识凑十法。1.课件示课本主题图,明了图意。师:同学们,学校召开了运动会,你们看,多
2、热闹啊!2.你从图上看到多少人在做什么运动呢?(请学生到屏幕上指述,教师相机贴纸:踢毽子有 9 人,跳绳的有三人,跳远的有 7 人)3.学生看放大的饮料图上,生说出图意:师:谁能说说这幅图什么意思?生:箱子里有 9 盒饮料,箱子外有 4 盒饮料,一共有多少盒呢?(引导学生说出算式:9+4)师:那么究竟怎么算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摆算算.(板贴小棒图,然后巡视)4.生汇报计算方法。师:刚才老师看见很多同学都在认真地摆小棒计算,现在请小朋友出来当小老师,指着小棒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到黑板指小棒图,师归纳出接数法,数数法,凑十法)(板贴三种方法,凑十法排最上面, 十字用红笔标注)5.重点学
3、习凑十法.师:同学们,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那一种呢?(生发表意见)师:老师最喜欢凑十法,因为用它来计算我们能更快地得出结果,你们喜欢吗?现在我们把用凑十法来计算饮料盒的过程写出来,好吗?(师演示整个凑十计算过程,完成数字图。 )师: (缓述 ) 9+4,(手指着 4)把 4 根分成 1 根和 3 根两堆(手指小棒,在在4 的下面写出分成),将分出来的 1 根和左边的 9 根小棒圈起来,再将数字图的 9 和 1 用线连起来,写上 10,(手指 10 和分出来的 3),10 加 3 得 13.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能认真看和听,现在请同位指着数字图互相说说用凑十法想的过程.(同位互说一次)6.一生到黑板
4、指述。同学们说得真认真,现在老师请了一位小老师出来指着图说一说想的过程。7.质疑。师:这位小老师说得不错,我想考考你,为什么要把 4 分成 1 和 3 呢?(直接请出来的学生回答)师:哦,是为了凑成十.你真会思考,掌声!二、运用凑十法过渡:通过观察,对 9+4 的凑十方法大家都说得很清楚,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 9+几(马上板贴课题)重回主题图师:你还能提出其他用 9 加几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指事先贴在黑板的三张纸条,老师指图补充) (板书 9+3, 9+7) 完成例 2师:其实 9+3, 9+7 就是例 2 所要表达的意思,现在请你独立完成 98 页例 2的两道题目.(看谁动作快)生:一生
5、到投影机口述两道题的想法,要声音响亮.)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现在请你任选其中的一条把你的想法告诉同位,看谁声音响亮.三、小结凑十法过渡: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今天我们学习 9 加几,黑板上已经有9+3,9+4,9+7,你还能举出其他 9 加几的算式吗?指黑板上的 9 加几算式,(师指得数个位上的数和 9 加几的几画弧线口述:这两个数关系怎样?( 得数个位上的数比 9 加几的几少 1)过渡:刚才我们算 9 加几都是用凑成十的方法变 9 加几成 10 加几来算的.它的方法是怎样的呢?(板书方法二字)我们来总结一下.师: 师指数字图 的 4 说,把 4 分成 1 和 3, 就是拆小数 ,拆成 1 和
6、几 (板书拆小数),然后将 1 和 9 合起来凑成十(板书凑成十),最后 10 和分剩的另一个数相加得 13.(板书得十几)生质疑.学到这,你还有什么不明白吗?过渡:既然都明白了,现在老师带你去逛水果店,想去吗?水果店的阿姨碰到了难题,你愿意帮帮她吗?现在请你打开 98 页,完成做一做的第 1 题.3.完成练习.师: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做完了,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站投影机前说自己的解题过程,核对答案)师:这位同学表现不错,顺利帮水果店的阿姨解决了问题,真棒!有一位小朋友在跟妈妈逛超市的过程中碰到了计算问题,想请你们帮帮他,可以吗?请你赶快 完成做一做的第 2 题吧.生:生投影汇报第 2
7、 题答案.(看看这位同学能否顺利帮小朋友解决困难.师:同学们表现这么棒,老师特别想和你们玩开火车的游戏,要上火车得有车票才行,想玩的快快完成做一做的第 3 题.四、巩固凑十法.已知 9 根,师报一十几的数,让生猜老师手里有几根.师:这个游戏老师玩得很开心,我还想和你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你们想吗?已知 9 根,师报一十几的数,让生猜老师手里有几根.师:还想不想玩一个知多少的游戏呀?(9 人加几人)五、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凑十法,方法是(指板书说),同学们学得很棒!下课!六、板书设计9 加几9 + 4 = 13 9 + 7 = 16 9+2=11 9+3=12 1 3 1 6 9+4=13 9+
8、5=1410 10 9+6=159+7=169+8=17方法: 拆小数 凑成十 10 加几得十几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主要是想抓住以下几个要点进行有效教学: 1面对真实的认知起点。 传统的 9 加几教学,在复习铺垫时一般分以下三个层次:一个数分成 1 和几,9+1=10,9 加 1 再加一个数。表面上看,这三个层次的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但是,实践表明,如此精细的铺垫设计,同时也可能为学生探究 9 加几的算法时人为地设定了一个狭隘的思维通道(即一定要把 9 凑成 10),不利于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事实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学生在探索 9 加几的计算方法时,会出现多样化的算法
9、,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 。因此,设计复习题时主要侧重 10 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 10 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2组织结构性的学习材料。 10结构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是课堂教学不同于自然认知的重要标志。 因此,例题的出示,明显地表示两数求和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列出算式后,则把重点放在探索计算的方法上。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此时,暂不比较算法的优劣,只是在演示和板书时对其中的一种“凑十”法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关注。 “试一试”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 法的思路。由于 9
10、和 7 都离 10 比较接近,因此,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凑十”(把 9 凑成 10 和把 7 凑成 10)。结合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教师辅以结构化的对应性板书,提炼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然后通过两种“凑十” 法的比较以及“试一试”和例题的对比,使学生对“凑十” 法的理解逐步累积起感性经验,为进一步理解“凑十” 法的内涵做好准备。 3在探索规律中发展思维。 在计算 9 加几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探索计算规律。从课堂板书到组织学生操作和圈画,再到用卡片进行对应计算,以及最后的观察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 9加几的加法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比
11、较和小结时,对 9 加几的算式进行了整理,结合学生的发现和归纳,教师出示了更具结构化的算式,即:9+=1,并让学生进行推算、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 9 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又在引导学生探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品味到数学内在的简洁之美。 由本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数的运算的价值追求,除了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之外,还应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以及有条理地思维的习惯,进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与敏捷的思维品质。简而言之,即要实现“思维方法叫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过渡和提升,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