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二历史选修一测试卷.docx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602991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选修一测试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测试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测试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测试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测试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二历史选修一测试卷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熙宁二年,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熙宁四年,以锡庆院朝集院为大学讲舍,其所教者,以经为主。熙宁五年,又建武学于武成王庙,教以诸家兵法。熙宁六年,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凡命官学人,皆得自占入学。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有方脉科、针科等。摘编自中外名人传记百部王安石传材料二 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 35 个门学科,此外,还有预备科的另设一些

2、科目。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1)概括材料一、二中有关科举、教育改革措施的共同点。(8 分)(2)分析材料二改革内容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8 分)2、材料一 1856 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 1868 年 4 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

3、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摘自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

4、回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6 分)(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4 分)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 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了近代化之路。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1)依据材料一,

5、概括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9 分)材料二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1923 年梁启超:五

6、十年中国进化概括(2)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6 分)4、材料一 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情,考虑“当因当革,当省当并”,限期奏报。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在此情况下,清廷不得不从 1901 年起实行“新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所列变法建议凡 27 条,涉及改革机构、裁减绿营、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学堂、设立学部、鼓励留学、修订法

7、律、废除苛刑、停止捐纳等等,其中许多在戊戌变法时已提出过。何顺果著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的背景。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清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的相同做法是什么?(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6 分)5、材料一 嘉峪关市东北 20 公里处,散布着 1400 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下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材料二 把游牧民和被征服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计口授田,保证政府赋税的来源,同时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北魏经济方式的进一步

8、封建化,并最终使落后的游牧经济为先进的封建农业经济所代替。杨建新浅评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两次少数民族改革(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当时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主要原因。(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变更所产生的影响。(6 分)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体现了宗教改革的宣传形式与内容材料二 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所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吴于廑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

9、潮)(1)据材料一中的内容,概述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6 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何意义?(4 分)7、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据史记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疆”。材料二 据魏书食货志记载:“九年(公元 485 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里说道

10、“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材料三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认为:“西法各种,西人藉以富强,已收实效,皆有程式。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西相领顽”。他在易言中又主张:(中国)“于政事之举废,法令之更张,唯在上之人权衡自秉”,上下“情谊相隔”,不如西方议院制度优越。他把西方议院制度比附为士大夫所向往的尧舜“三代制度”,希望中国能够“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实现“长治久安之道”。材料四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

11、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商鞅变法给秦国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8 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及特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12 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郑观应的主要思想及产生的历史原因。(6 分)(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美国政权构建体现的原则及进步

12、意义。(6 分)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 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

13、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一资治通鉴卷一三六材料四 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然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

14、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 分)(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政治改革在作用方面的共同点。(2 分)(3)据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所产生的影响。从中你得出了什么启示?(4 分)9、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苟子议兵材料三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

15、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16、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3)概括材料三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10、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 1787 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

17、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日本国志1887 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其书若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 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4 分)(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4 分),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4 分)(3)简

18、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2 分)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4 分)(4)自 20 世纪以来,中国在“慕效西法”上经历了什么变化?(6 分)11、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

19、,结束当前的纷争。梭伦传(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

20、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请同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6 分)(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 (3 分)(3)你

21、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6 分)12、阅读下列材料:(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 20 世纪最初 20 年间提出了“宋代近世说”为核心的中国历史时代划分学说和 “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的中日文化关系论。对清末中国的研究,对辛亥革命以后中国陷入政局反复动荡、军阀割据的黑暗时代的失望,促使他去追寻他所看到的这些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现象,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中国史上的什么时期开始形成的?他找到的答案就是“宋代”。他发现“宋代以来的近世”是中国目前弊端的根源,是中国走向未来所必须克服和超越的对象。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他提出“文化中心移动说”,他预言:东洋文化的发展,有时还

22、会越出本民族、本国的界限,形成一个“东洋文化圈”。今后,中国文化的中心将移至日本,将由日本来代替中国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这就是近代日本的国家使命、文化天职。评材料中内藤湖南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3、下列是一组与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材料二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材料三 1876 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

23、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9 分)(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6 分)14、材料一 今欲采西学,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风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饩住院肆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闻英华书院、墨海书院藏书甚多,又俄夷道光二十七年所进书千余种,存方略馆,宜发院择其有理者译之。咸丰十一年(1881 年)冯桂芬采西学议材料二 1905 年 9 月,清政府正式决定废除科举,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可以说其重要性超过了后来的辛亥

24、革命。12 月 6 日,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新机构学部也正式成立了。学部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作出了许多工作。从那时起,中国有了第一批教育法规,新式教育在中国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那里起,中国有了第一册全国统一的教科书,1907 年春初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诞生了;从那时起,中国教育便有了视导、考试制度,这是清末教育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那时起,中国便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学务统计。 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18621912 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桂芬“采西学”的特点。(7 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废除科举,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的依据。(8 分)1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25、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魏书成淹传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列传第七中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请回答:

26、(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5 分)(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10 分)【答案】1、(1)科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或废除死记硬背的考试科目);改试策论。(4 分)教育:大学设置的学科门类较多;重视实用知识(或思想教育与实用知识并重)。(4 分)(2)作用:使知识分子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世界;有利于培

27、养近代建设的实用人才;推动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加速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8 分。任答其中四点即可)2、(1)不同:俄国侧重于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社会。中国主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方针是否得当等。3、 (1)特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学习。(4 分)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2 分)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3 分)(2)原因:日

28、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同时,对外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2 分)中国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同时,不断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2 分)因素: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先进的思想指导。(2 分)4、 (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迸一步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3 分)做法:政治:保留君主政体。经济:推进工业化。(6 分)(2)推动了国家体制和法制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答出三点即可,每点 2 分,共 6

29、分)5、 (1)生产方式:游牧方式、农耕方式。(2 分)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2 分)(2)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赋役来源;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或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并为后世新田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6 分)6、 (1)宗教改革是在宗教外衣下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同时又是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宗教改革的宣传形式是多样的。参加的阶层具有广泛性。(2)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7、 (1)举措: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2

30、 分)影响:重农务耕织可获奖励,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奖励军功,百姓可按军功受爵;土地私有,人民获得了生存的必备条件。(6 分)(2)措施:均田制、穿汉服。(2 分)特点:成年男女均可受田;民族间的生活、习俗相互融合。(6 分)进步作用: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4 分)(3)主要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培养人才,国家才能富强;主张设议院制度;(4 分)历史原因:列强入侵加剧,民旅危机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2 分)(4)分权制衡(3 分)。三权分立,保障民主。(3 分)8、(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1 分)孝文帝

31、改革:采取均田制。(1 分)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 分)(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每点 2 分,任答一点)(3)影响:推动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1 分)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的速亡。(1 分)启示: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法治与德治并重;国家持续发展需要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每点 2 分,任答一点)9、(1)因为秦国地广人稀,希望能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秦国战斗

32、力大大增强。(3)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奴隶主贵族。理由:许多借债购地的人因政府废除所欠的公私债务发展成为富翁。10、 (1)“天下变局”: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4 分)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4 分)(2)基本原则: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4 分)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4 分)(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2 分)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长;仿效日本,维新变法。(4 分)(4)孙中山学习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毛泽东

33、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苏联制度,走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道路;邓小平学习西方市场经济模式,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6 分)11、 (1)6 分:措施:释放负债者方面,解负令。改革政治制度方面,推行国家权力机构改革(,或答“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公民(民众)陪审法庭”)(2)(3 分)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3)(6 分)缓和矛盾,解决社会危机;改革是富强之路;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言之有理亦可得分)12、(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作者意在说明中国文化已不会发展;中国文化的精髓已被包容在日本文化之中;其观点是为日本的侵

34、略政策服务的。(第一层次,04 分,观点不明确,没有结合史实论述,逻辑关系不清楚。第二层次,58 分,观点较清楚,只结合部分史实论证。第三层次,912 分,观点明确,能结合史实多角度论证,史论结合,逻辑关系严谨,层次分明。)13、(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9 分)(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2 分)答哪一点均可 若认为材料一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4 分)若认为材料二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

35、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4 分)若认为材料三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4 分)14、 (1)特点:小范围试点实行;中西学并学;有选择地翻译外国书籍;聘请外国人教学。(7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得满分)(2)依据:废除科举后,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新机构学部成立;有了第一批教育法规,新式教育在中国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了第一册全国统一的教科书;教育有了视导、考试制度;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学务统计。(8 分。答出其中 4 点即得满分)15、 (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 分)。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 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7 分)。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 分)。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 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7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