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数学讲学稿运用的几点建议郭登杰一年来,我们数学组一直探索研究“讲学稿”教学模式,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些许的经验,但发现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编制不科学性“讲学稿”应是集体备课的结晶。具体过程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我们数学组组还未能严格按以上过程操作,导致编制的讲学稿质量受影响,具体表现为:1.省略了集体研讨环节,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主备教师先行备课,完成讲学稿初稿后,我组对初稿的讨论修改虎头蛇尾,最初几年还是像模像样,甚至还请区中心备课组亲临指导,但最近几年几乎是把初稿复印后,发给组员人手一份,其他组员未能对初稿作深入探讨和反复修改,不提出任何修改
2、意见,直接照搬该老师的讲学稿。这样的讲学稿因无法凝聚集体的智慧,难免会有一些疏漏之处。2.交流“教后感”不到位。施行讲学稿后,没能很好地记录课堂上学生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更谈不上反思了。不着边际地写上儿句“教后感” ,只为了应付检查。这样, “教后感”难以作为再生资源用来调整讲学稿的设计,使之更切合学习实际,讲学稿的质量就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3.重视新授课讲学稿的设计,而轻视复习课讲学稿的编写。老师们大多能认真设计每节新课的讲学稿,做到精选精编。但复习课的讲学稿往往变成了单一的复习讲义,只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和题目的训练,没有很好体现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不能根据学生对某知识的掌
3、握情况来设计讲学稿,体现复习课“讲学稿”的特色,这种缺乏针对的复习常常是重复、低效的。二、运用不得法。在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能按新课程理念去用好用活“讲学稿” 。具体表现在:1.不相信学生预习的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用讲学稿前,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讲学稿” ,向学生明确预习要求,指点预习方法,并在上课前批改“讲学稿” ,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但有的教师没有认真落实这一环节,就断言学生不会预习,有时“讲学稿”也不提前发给学生,课堂上再花时间让学生预习,一些原本能通过学生自学解决
4、的基础题,教师却“不放心”还在逐题给学生分析。这种不问学情的盲目教学何来优质高效的课堂?连教学目标都难以达成,何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呢?2.不敢放手让学生质疑探究,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的教师用“讲学稿”进行课堂教学时,仍按老框框,未能摆脱“满堂灌”的模式,不敢放手让学生质疑探究,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有的教师则走向另一极端,讲得过少甚至不讲,干脆把“讲学稿”等同于讲义,以练代讲,该讲的未讲透,该点拨的未到位,把各种课型都演变为习题课,把“讲学稿”变成学科知识点和重点习题的汇编,类似于学习辅导用书。以上是我对讲学稿的几点反思,我深深地感受到那薄薄的讲学稿承载的已经远远不只是知识了,更多的是交流和沟通。它就像一座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也使教师成为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使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