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地理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doc

上传人:pw17869 文档编号:6599142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试卷类型:A高考地理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地理试卷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综合题)两部分;第卷 1 至 5 页,第卷 5 至 8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式签字笔将白己的姓名和考生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须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制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知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

2、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清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选择题(共 70 分) 一、选择题 (共 7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 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 1 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1-2 题。 1、图中 P-Q 两地间有一座桥梁,该桥梁和其下溪谷的高差最接近。A、10 米 B、40 米C、80 米 D、110 米2、当地环保部门在桥下采样检测水质,发现有高浓度的农药残留。这些农药最有可能来自下列哪一个地区? A、甲 B、乙C 、丙 D、丁图 2 为“亚

3、洲部分地面 2005 年 9 月 5 日近地面等压线天气图”(单位:百帕), 读图回答 3-5 题。 3、 受 A 处天气系统的影响,B 城市的风向为 A、东北 B、西北 C、西南 D、东南 4、 图示时刻,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天气为 A、大风降温 B、阴雨 C、晴朗 C、雨加雪 5、 未来几天内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将经历 A、冷锋过境 B、台风过境C、寒潮过境 D、暖锋过境 图 3 为某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剖面图,据 图完成 6-8 题 。 6、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A、2000m B、1500m C、1000m D、500m 7、 图中揭示的降水规律是 A、海拔越高降水越多 B、海拔越

4、高降水越少C、海拔高度对降水的影响不大D、在一定海拔高度内海拔越高降水越多,超过一高度则海拔越高降水越少 8、 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这次暴雨为A、地形雨 B、锋面雨C 、台风雨 D、对流雨 图 4 为“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 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动”示意图,据图回答 9-11 题。 9、 图中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A、四川 B、广东C、海南 D、广西 10、 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的差异造成的B、大城市劳动力短缺造成的 C、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D、城乡差别大造成的 11、 从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不合

5、理的是A、加快经济发展,调控人口承载能力B、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C、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D、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电力生产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读“2000 年我国东北、华北、 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发电量所占比例统计表”,完成 12-13 题。 12、 地区为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C、华东地区 D、西南地区 13、 我国核电集中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核能资源丰富B、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C、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D、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14、 中、美、英、日四国的共同地理特征是A、人口再生产类型均已进入现代型,且均拥

6、有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B、都位于或主要位于 30N 以北,属于“北方”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核心地位C、石油消费量大,均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D、均为或即将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005 年 7 月,以“ 合作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泛珠三角(简称“9+2”)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合作洽谈会在成都举行。本着 “东西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 进,共同发展”的精神, “泛珠三角 ”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 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据此回答 15-17 题。 15、 促进“泛珠三角”区域“东西互动”的前提是 A、交通状况的改善 B、自然资源的开发 C、人口的流动 D、西电东送 16、 关于“

7、泛珠三角”部分省(区)区位优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广西水能、铝土矿丰富 B、广东资金技术力量雄厚C、湖南煤炭、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D、四川水能、天然气资源丰富 17、 “泛珠三角”所辖海域面积大。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做好的工作有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保护温带鱼类资源,减少海洋捕捞 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A、 B、 C、 D、 下表反映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能源强度对比情况(能源强度: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电力强度:单位 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电力消费之间的关系),据此回答 18-20 题。人均能耗吨油当量 能源强度吨

8、油当量/1 000 美元 电力强度千瓦时/美元美 国 8.96 0.27 0.36英 国 4.24 0.18 0.24法 国 4.37 0.17 0.27德 国 4.29 0.16 0.23意大利 3.50 0.17 0.23日 本 4.31 0.13 0.2218、 表中反映出A、单位产值耗油量最大的是英国 B、单位产值耗电量最大的是美国C、法国的能源总量比德国丰富 D、发达国家能源消耗量大大超出发展中国家 19、 日本的能源强度和电力强度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是最低的,这说明A、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 B、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低的国家C、日本经济增长率最快 D、日本一次能源的

9、需求量是最大的 20、 日本的能源强度与电力强度值对我国的启示是A、广开能源进口渠道 B、改进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C、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D、节约能源,加强能源储备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10 小题,每小 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 题全选对者得 3 分,只 选一 项且选对者得 1 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图 5 下部为某岛屿沿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上部是 该区相关地理事物沿 线变化图,回答 21-22 题。 21、 、 两条曲线分别代表的是 A、气压 B、光照 C、降水 D、结冰期 22、 该岛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森林类型的变化,主要

10、由于 A、深受海洋影响 B、深受季风影响C、地处低纬度 D、山脉高差大 读图 6,回答 23-24 题。 23、当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时,此时气候特征相近的点是A、 B、 C、 D、 24、经海水抽样检测,附近的海水水质较差,其原因可能与 A、航线石油运输量大相关B、年降水量偏少,海水稀释作用弱相关C、港口废物的排放相关D、沿岸盛产石油相关 图 7 为中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年均出现次数的等值线图,读图回答 25-27 题。 25、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A、台风 B、寒潮C 、沙尘暴 D、干旱 26、甲地受这种气象灾害影响极少主要原因是A、地处盆地 B、受盛行风影响小

11、C、距离海洋较远 D、纬度较低 27、该气象灾害强盛时A、澳大利亚农民忙于剪羊毛 B、东北平原正要播种小麦C、珠江三角洲早稻收割 D、南极科考队正在考察 图 8 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和少年人口系数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 28-29 题。 28、 关于四条曲线的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A、a 为发展中国家少年人口系数 B、b 为发达国家少年人口系数C、c 为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 D、d 为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系数 29、 从图中可以看出,21 世纪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将是A、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B、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巨大社会和生态压力 C、人口增长缓慢带来的资源开发问题 D、人口大

12、量涌入城市带来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 30、 图 9 中 4 城市所在地区都有水稻分布,水稻种植科技含量较高的是A、甲 B、乙C 、丙 D、丁 第卷 非选择题 共 80 分 二、综合题(共 65 分) 31、 图 10 为我国东部某地,该地区最大海拔高度 为 268 米,读图回答。 (14 分)(1)该地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1 分)(2)简要概括图示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5 分)(3)简述图示地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4 分)(4) 根据图示相关信息,说明图中西部地区发展农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4 分) 32、 图 11 是世界某地的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 分)

13、(1)C 城的地理坐标约为 。 (2 分)(2) 当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C 地气候特征是(1 分) 。 (3) 图中 A 到 B 的地势变化特征是什么?(2 分)(4) 该地区为闻名世界的新工业区,其主导工业是工业。试分析刺激其工业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4 分)(5)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AB 之间的农业带是 。 (2 分) 33、 读“进藏铁路线(已建或待建)方案示意图”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5 分)进藏铁路的选线最初有三个方案:北线(青藏铁路)、中线(川藏铁路)、南 线(滇藏铁路)。在这几个方案中,有关部门最终 决定首先建设青藏铁路,主要原因是因为青藏铁路与其他两条进藏路相

14、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三条 线路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名称 总里程(千米) 投资(亿元) 建设周期 隧道长度占总长度的百分比(%)滇藏线 1960 654 10 年以上 43川藏线 2015 768 10 年以上 42.5青藏线 1118 不到 200 6 年 2.8(1)滇藏线遂道长度占到了铁路线总长度的 43%,其原因主要是 。 (2 分) (2)青藏线的起止点城市分别是和 ,它们分别位于(填河流名称)谷地和(填河流名称)河谷中,这两个谷地地区是所在地形区著名的农业区,请分析其发展农业的条件 。 (8 分) (3) 滇藏线和川藏线起止点城市之间的相对高度比较,较大的是 (填铁路名称) 。 (1

15、分) (4)请综合分析有关部门决定首先修建青藏铁路线的主要原因。 (4 分) 34、 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小题(15 分) 材料一 据新华社 2004 年 1 月报道,2003 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2003 年中国石油 进口大幅度增加, 净进口石油 9700 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36.4%。材料二 一般认为,当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 20%-30%时,就面 临较高风险。我国将在未来 5-10 年遭遇“石油安全”问题, 10-20 年这一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国外 经验表明,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建立必要的 战略石油 储备可以防止石油供应

16、中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圈定浙江镇海、舟山、山东黄岛、辽宁大连 4 个石油储备基地。材料三 读下图材料四 我国进口原油中的 80%都是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 进口的,而一些大国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国内 专家最近提出了从缅甸修一条 输油管道到昆明的计划, 该路径比我国传统方式通过马六甲海峡至少能减少 1200 千米的路程,而且要安全得多。 (1)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原因是什么? (1 分) 。(2)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原因是什么? (2 分)。 (3) 依材料说明:石油储备目的: (2 分) 。 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升趋势,我国应采取的积极能

17、源政策有 。 (从下列五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 (2 分)a、严格控制石油进口数量,不断提高煤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b、建设西气东输工程c、加快西部油气资源开发d、节约能源,大力开发新能源e、相应提高国内能源产品价格 (4)简述中缅石油通道对云南经济的影响。 (3 分)(5)综合分析新世纪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 (5 分)35、 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 分) 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 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 习小组 ,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材料一 研究小组从 M 地出发,如 图所示。沿途

18、能看到阔叶林、混交林、灌木林、草甸等自然景观。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 0.8。海拔 1000 米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低 0.5。翻 过山顶往下,气温每百米升高 1。材料三 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 A、B 两地的气温。 (2 分)(2) 在爬山过程中,同学们能观看到下列自然景色吗?试解释你的判断(6 分)高山积雪: 云海奇观: (3)研究小组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 规律。 (2 分) 三、选做题:(共 15 分) 36、37 题为任意选答其中一题,两题分值均为 15 分。如果两题都答按 36 题计分。 36、 读某地旅游资源

19、图,回答下列问题。 (15 分)(1) 图中可以开发利用的人文旅游资源有。 (1 分) (2) 为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准备修建公路,图中 A、B 两条路各有利弊,其主要表现在: 。 (4 分) (3)请你根据图中相关信息,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简要的评价。 (5 分)(4)当地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可能会对环境带来哪些负面影响?(5 分)37、 读图 18,分析回答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1) 地区草场退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 ,该地区淹没在沙漠中的古代文明遗址有 。 (2 分) (2) -地区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比较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我国正在该地区建设的巨大的生态工程

20、是 。 (4 分) (3)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原因是 。 (3 分) (4) 地区也是我国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酸雨对土壤的危害是 。请你为该地区酸雨的防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6 分)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共 70 分) (一)单项选择: 1-5:CBACA 6-10:DDABC 11-15:CDBAA 16-20:CBBAB(二)双项选择: 21-25:BC、CD、CD、AC、BC 26-30:AB、BD、CD、AB、AC二、综合题(共 80 分) 31、 (1)水稻。 (1 分)(2) 地处低纬度地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丘陵,东部是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

21、充足,河网密布。 (5 分) (3) 特点: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与平原区。 (2 分)原因:地势低平,水源充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 (2 分) (4) 在山地丘陵植树造林,注意防治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发展以林果业为主体的立体农业,粮食生产与林果经营协调发展。 (4 分) 32、 (1)34N、118w(2 分)(2)温和多雨(1 分)(3)A、B 两侧高,中间低(2 分)(4) 微电子(1 分)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每点 0.5 分,共 3 分) (5)蔬菜、水果灌溉农业区。 (2 分) 33、 (1)滇藏线是从云南昆

22、明到西藏拉萨,途中穿过山河相间分布的横断山区。 (2 分)(2) 西宁、拉萨;湟水、雅鲁藏布江(必须与前面的城市一一对应,每空 1 分,共 4 分) ;有利条件:谷地地势低,气温高,风力较小;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原丰富等。不利条件:气温低,热量不足。 (合理即可) (4 分)(3)川藏线(1 分) (4) 青藏线建设里程短;沿线地势平坦,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工程量小,投资少;工程技术难度已基本解决(冻土施工技术) ;周期短;可以加快青海、西藏两省区民族经济的发展和促进民族的团结。 (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得 4 分。 ) 34、 (1)储量丰富,开发利用难度较小。 (1 分)(2)受石油资源

23、条件限制,增产困难;国内石油消费增长加快,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2(3) 防止进口石油中断,保障产业和国家安全。 (2 分)cd (2 分) (4) 促进云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1 分) 加强了我国边境贸易的发展,促进中国贸易通道的形成,增强云南及西南地区的经济活动;(1 分) 扩大西南地区的国际、国内影响,加强本地的对外联系,促进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1 分) (5) 进口地区多元化,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市场国际化,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竞争,节能和提高效益,发展多种形式的替代能源等。 (每点 1 分,共 5 分) 35、 (1)A:22 B:28(2 分)

24、 (2) 高山积雪:看不到,因为根据气温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山顶的最低气温约为 13,因此不会形成高山积雪。 云海奇观:可以看到,根据材料可知,海拔 500-1000M 为饱和、过饱和空气,容易成云致雨。登山 1000M 以上时,可以看到云海现象。 (每题判断正确 1 分,解释 2 分)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2 分) 三、选做题 36、 (1)傣族风情(1 分)(2) A 线路短,建路成本低,但经过农田,会减少耕地;B 线路长,会加大成本,但节约耕地。 (4 分) (3) 优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风情独特,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资源种类多样,搭配协调,经济价值高;独特的地质地貌及傣族文化,具

25、有科学考察及文化研究价值。 (3 分)不足:交通不便,通达性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小。 (2 分) (4) 1、交通、食宿、游览等会带来各种生活污染;2、对当地生物资源产生危害;3、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4、各种建筑物导致自然风光视觉效果的破坏;5、 对当地传统文化风俗的破坏。 (每点 1 分,共 5 分。只要能结合图中的相关信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7、 (1)降水少,气候干旱;楼兰遗址(罗布泊) 。 (2 分)(2)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三北防护林。 (4 分)(3)土壤侵蚀严重;山地丘陵地形,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3 分)(4) 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肥力降低;(2 分)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限制高硫煤的开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 分) (其它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