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目标要求1.掌握新闻常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能给新闻拟标题和导语。2.体会文章准确精炼的语言以及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资讯平台新闻,又叫消息,一般可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新闻的特点是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渡江战役,是 1949 年 4 月 21 日至 6 月 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占领当时中华民国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强渡长江并向国民党军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之战役。此役共歼国民党军 43 万多人,最终中国共
2、产党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解放战争,是指 1946 年 6 月至 1950 年 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队 800 余万人。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鄂( ) 皖( ) 阻遏( )磅礴( ) 绥靖( ) 歼灭( )溃退( ) 要塞( ) 堵塞( )瓶塞( ) 瑰宝( ) 上当( )锐不可当( ) 高屋建瓴( )答案:略2.填空(新闻常识“三五六” ) 。新闻的三个特点是: 、 。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 、 、 和 五部分。新闻“六要素”包
3、括: 、 、 、 、 。答案:略3.2014 年是马年,请按表格反映的规律写出有关“马”的 16 个四字成语,不能重复。马 马马 马马 马马 马马 马马 马马 马马 马答案:略课堂导学初步感知1.这两则新闻的导语分别是:第一则:答案:略2第二则:答案:略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按中、西、东三路军的顺序叙述,请理清“六要素”完成下面表格。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答案:略3.请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答案:略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答案: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重点品读1.
4、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 “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答案:好。 “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2.“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为什么要连用“歼灭”、 “击溃”两个动词?答案:“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3.“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加点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答案:“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
5、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4.第一则新闻的主体部分是按中、西、东、三路大军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叙述?西路军和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答案: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拓展探究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这则消息的导语。抗日战士聚徐州本报讯 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日。 。记者了解到,9 名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济南、南京、长沙等地,但都是徐州籍,年龄最大的 86 岁,最小的也已 83
6、 岁。值抗日战争胜利 69 周年之际,老人们相约在徐州沦陷日前夕,相聚到徐州,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前日上午,他们参观后感叹徐州的变化太大3了。这些耄耋老人谈起徐州沦陷前后的战斗经历,激昂慷慨,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军歌 。答案:当年曾在徐州生活、战斗过的 9 名八旬老人从全国各地齐聚徐州,共忆往昔峥嵘岁月。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能超过 15 个字。合众社联合国 1948 年 12 月 10 日电 “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就。 ”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物伊瓦特博士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经过三年的准备,这个宣言以 48 票比 0 票被大会通过。苏联
7、集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尽管这一宣言详细内容不完全清楚,但它在国际人权法案中规定了人应具有的基本自由。答案:联合国投票通过人权宣言或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 。3.课余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或地方台新闻节目,再体会新闻的特点,结合本课所学的新闻知识,试着就学校最近发生的某一事件拟写一则新闻(要求 100 字左右) ,同学之间互相点评一下。答案:略2 芦花荡目标要求1.积累重要字词,识记作家作品。2.能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并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本。3.学习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综合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构建人物立体形象。4.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5.精读课文,揣摩
8、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它的妙处及作用。 资讯平台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 “四杆铁笔” 。孙犁的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散文集是白洋淀纪事 。本文是“白洋淀纪事之二” ,“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荷花淀 , 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 ,其语言风格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 “诗的小说”美称。写作背景: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作战,亦称“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
9、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 年 8 月)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寒噤( )提防( ) 飒飒( ) 泅着( )剥开( )仄歪 ( )穿梭 ( )窜逃( )疟子( )疟疾( )往上蹿( )答案:略42.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张惶失措( )月明风晴( )殃告( )转弯磨角( )乌蓬船( ) 竹蒿( ) 答案:略3.本文作者 ,原名 ,现代 家、 家。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 , “白洋淀纪事之一”是 。答案:略4.妙对怒斥八国联军。洋人飞扬跋扈出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国人淡定从容对下联:。答案:魑魅魍魉四
10、小鬼鬼鬼犯边课堂导学初步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明确小说三要素,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答案:略2.课文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老头子”的英雄形象,试做分析。答案:略3.第 1 段属于 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答案: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重点品析1.“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找”用得妙,为什么?答案:“找”字妙在利用拟人手法将钩子写活,增添文章的生动性,表达了作者对日寇的痛恨。2.“老
11、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从语言角度赏析该句的表达效果?答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鬼子的头比喻成顽固的老玉米,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头子对鬼子的仇恨。3.“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中“ 过于”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是否含有贬义?“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表明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老头子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 ,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4.请为文中的老英雄写一
12、段颁奖词。 (100 字以内)“答案:略拓展探究采蒲台的苇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5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
13、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
14、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 “不是!” “你村里有干部?” “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 “你村的八路大大的!” “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1.“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答案:因
15、为好看,风景优美;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2. 作者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有什么意义?答案: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采蒲台的苇美,更隐含着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3.“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以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有对敌人的恨,有对同志对乡亲对亲人的爱,还有她们应付敌人的聪明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敬佩、尊敬之情。4. 如何理解“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这句话?答案:句中的“血”含义不同:第一个是指英雄的鲜血在冰上凝固了,第二个是指英雄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意志是坚定的,是不可摧毁的,是永远留在人民心里的。他的死震撼了每个人。5
16、.本文作者善于由眼前的事物展开联想,他由苇草想到了苇塘,又由苇塘想到苇塘里发生的故事。请你也展开几步联想完成下面题目。荷花( )( )背影课堂( )( )博大6答案:荷花(月色)(朱自清)背影课堂(文章)(知识)博大3 蜡烛目标要求1.品味朴实的语言,揣摩意蕴丰富的句子。2.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学习用细节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老妇人”形象,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资讯平台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重人和事的典型性,善
17、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西蒙诺夫(19151979),俄罗斯作家,其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他创作的剧本我城一少年 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诗集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三部曲生者与死者 军人不是天生的 最后的夏天获列宁奖金。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碉堡( ) 堡子( ) 迫击炮( ) 从容不迫( ) 烧灼( ) 拂晓( ) j 躬( ) 地 jio( ) 瓦 l( )屏 zhn( ) sn 立( ) 匍 f( )永垂不 xi( ) 名 f 其实( )答案:略
18、2.任选上面 3-5 个词,写一段不少于 50 字的话,要求语意连贯。答案:略3.写出两句有关“蜡烛”的诗,并说说诗句中蜡烛的寓意。答案:略课堂导学初步感知1.这篇战地通讯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案:略2.作者表现“老妇人”这个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答案:略3.这位“南斯拉夫”老妈妈为什么要安葬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答案:略重点品读1. 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她为什么插在了红军战士的坟头?答案:纪念苏联红军战士,体现了她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2.文中为什么反复描写老妇人的动作(三次“爬”、三次“跪”、三次“休息” )?答案:说
19、明老妇人年老体衰,心力交瘁,也说明了她做这件事的艰辛,由此更说明了她内心对友7军深沉的爱和对敌人刻骨铭心的狠。3. 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道,按要求完成。(1)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结合倒数第四自然段“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揣摩一下,老妇人那一刻在想什么?(150 字左右)(2)倒数第三段中,红军士兵们“小声地谈论着” 。请展开想象,写一段他们的对话。(150 字左右)答案:略4.这篇文章很感人,主要在于作者诗意地表现了深深的“赞美”和“哀痛”之情,这份情浓郁得令读者的心灵为之震颤,你认为作者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20、提示:从题材的感人要素和写作技巧两方面思考)提示:题材感人: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体弱,掩埋烈士吃力;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蜡烛的特殊意义。在感人因素的描写上着力描写。拓展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
21、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 “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
22、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1.本文的线索
23、是什么?答案:母子三人保护情报的事。2.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 ”如果把句中加点词去掉,效果会有什么不同?8答案:体现了男孩的从容、镇静,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真相”的掩饰。3.第五段中为什么把蜡烛说成是“最可怕的东西”?答案:因为蜡烛里藏有情报,一旦蜡烛燃尽,情报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家人被杀害、更多人遭殃、甚至军事失败) 。4.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1)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2)如果就在小女孩端起烛台的瞬间蜡烛熄灭了,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答案:(1)不好,最后一段言犹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2)略4 就英法联军
24、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目标要求1.了解圆明园的艺术成就和侵略者的罪行。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优美而别具特色的语言。3.体会反语修辞手法的效果,学习运用反语手法。4.学习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资讯平台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9 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
25、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赃物 ( ) 惊骇 ( )瞥见 ( ) 劫掠 ( )丰功伟绩 ( ) 眼花缭乱( ) 答案:略2.本文作者 , 国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和 答案:略3根据提示填成语,要求与战争有关。( )勇( )战 百( )不( )兵( )马( ) 草( )皆( )马( )裹( ) ( )合( )众( )草( )蛇 ( )面( )歌( )东( )西 攻( )不( )( )竿( )起 ( )水( )战( )中捉( ) ( )旗( )鼓答案:略4.2014 用干
26、支纪年是“甲午”年,你知道“甲午战争”发生在哪一年吗?课后查找资料,看看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之间怎么转换?9答案:1894 年课堂导学初步感知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用原文的一个短语)答案:略2.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行为时体面的,出色的,雨果怎么认为?答案:略3.结合上下文理解“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答案:略重点品读 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两句话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案:对比、反语。揭示了希特勒的强盗嘴脸,有辛辣讽刺意味;2雨果是一位法国人,在信中却极力赞美圆明园,而把英法联军称为“强盗”,表
27、现他怎样的品质?答案:雨果无奴颜媚骨之态,敢于仗义执言,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3.在文中找出能体现圆明园艺术价值的概况性的句子。答案: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4圆明园毁灭后,雨果曾说:“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如何理解这句话意思?答案:是雨果对代表着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的圆明园被毁灭的惋惜,也是因为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他被毁灭中国无主权可言,无民族自尊可言,所以说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5.你认为保留圆明园被焚烧的遗址好还是恢复圆明园的旧貌好?答案:略拓展探究哭泣的圆明园张晓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
28、,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
29、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10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是一片喧嚣。柳纱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
30、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地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
31、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
32、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蹂躏( )伫立( )浩淼( )不羁( )拜谒( ) 喧嚣( ) 偌大( )噩梦( )断壁残垣( )冷飕飕( )答案:略2.结合第九自然段说说保留圆明园废墟的价值。答案:提示真实的历史;唤醒国人麻木的内心,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和振兴、复兴民族的责任感。3. 标题“哭泣的圆明园”如何理解?(提示:从修辞和内容上理解)答案: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圆明园被辱的伤痛;圆明园里各种不相宜的现象,令有民族自尊心的人感伤不已。4.最后一段写到作者在雨中
33、哭泣,那一刻作者在想什么?答案:略5 亲爱的爸爸妈妈11目标要求1.积累重要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品读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感情。3.读课文,抓住文章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用心体会,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4.通过学习,了解历史,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资讯平台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 年生,湖北武汉人。1949 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一朵小白花 、 台湾轶事 、 失去的金铃子 、 桑青与桃红 、 千山外,水长流等。她的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作者 1988 年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被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杀害的南斯拉夫人民的活动
34、,通过记叙人们冒雨参加悼念活动再现了 47 年前残酷的一幕,以 300 名被杀害的孩子的呼喊为题,以“美丽”和“沉重”为主题词,表达了作者和其他善良的人们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共同心愿。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肃穆( ) 纳粹( ) 蜿蜒( ) 恍惚( ) 屹立( ) 憧憬( ) 杀戮( ) 缭绕( ) 血腥( ) 赤裸裸( ) 响彻云霄( )答案:略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荒缪( ) 头发斑白( ) 键忘 ( ) 响彻云宵( )答案:略3. 请默写出三个描写战争的诗句,并注明作者或出处。 (要写出上下句)答案:略课堂导学初步感知1.用“亲爱的爸爸妈妈”做标题好在哪里?答
35、案:略2.课文的引文有什么作用?答案:略3.请给文章各部分拟小标题。答案:略重点品读1.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沉重”表现在哪里, “美丽”表现在哪里?答案:“沉重”表现在南斯拉夫受到法西斯战争的蹂躏,国土沦陷,人民遭难,连孩子都被活埋,民族自尊心被毁。“美丽”表现在当年英勇就义者的精神;参加纪念者的行为;德国作家的反思品质;人民对西德记者的宽恕。2.文中所述是二战期间纳粹杀害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人民的史实,为何要三次提到“南京大屠杀”?答案:作家是华裔,有民族情节,对中国遭受的侵略有沉痛之情;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不光南斯拉夫有,中国同样深受其害。这
36、样写使得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更加突出。3.文章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答案: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又不会反抗,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被屠杀说明了法西斯是在做着灭绝种族的事,更能体现他们的罪行,激起人们的反战情绪。4.第三部分当中德国作家明赫白和日本人对待侵略战争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对比中我们能看出1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答案:西德作家态度诚恳,日本作家在狡辩,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行。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希望人们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面对战争。拓展探究南京大屠杀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酷、更无人性的了。1937 年 12 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
37、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记录的百人斩” 。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 16 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1937 年 12 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 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 89 人,野田岩少尉,杀死 78 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
38、在继续。 ”1937 年 12 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12 月 10 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了 105 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已经杀了 106 人。 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 100 人。两人约定比赛目标发展到 150人。从昨日开始,他们已经向 150 人的目标努力。”经 1946 年 2 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 34 万人。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记得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还
39、应该记得南京大屠杀。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1.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在 年月,我遇难同胞达 人。为了了解历史,铭记历史,201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 2 月 27 日下午表决通过,决定将 9月 3 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 月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答案:略2. 用文中的词语评价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 答案:残酷、无人性、惨绝人寰3. 第二自然段中“津津乐道”本义是什么?用在本文中有什么效果?答案:本义:饶有兴趣地谈论。有讽刺和嘲讽的
40、意味,刻画出杀人者的兽行和丑态,让人痛心,谴责之情溢于言表。4.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 2013 年 12 月 26 日执政一周年之际,悍然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公然不承认历史。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答案:以史为鉴,要记住那段屈辱史,要有民族气节,要走好现在的路,更要振兴国家。13第一单元测试题一积累运用(32 分)1. 猜字谜(5 分)青一块,紫一块 ( )多出一半 ( )半导体 ( )挥手告别 ( )先生从前住西楼 ( )答案:素 夕 付 军 杉2.成语接龙(5 分)事倍功( )明半( )无天( )新月( )想天( )门见( )高水( )声下( )象万( )军万
41、( )到成( )败垂( )千上( )众一( )口如( )触即( )奋图( )词夺( )直气( )志凌( )淡风轻答案:略3.古诗词积累(5 分)(1)少壮不努力, 。(2)相顾无相识, 。(3) ,何时复西归?(4)树树皆秋色, 。(5) ,万物生光辉。答案:略4.把下面一段文字压缩成一句话。 (20 个字以内)(2 分)人生是什么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 ,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不算什么苦。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
42、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躲也没处躲呀!答案:人生最苦的事情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5. 文化常识填空(2 分)我国古代书法家 被称为“书圣” ,他的作品 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6.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苏联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创作了一尊“铸剑为犁”的青铜雕像,前苏联于 1957 年作为礼物送给联合国,至今仍然摆放在联合国花园内。 (6 分)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雕像内容内容: (2)简要说说雕像的含义: (3)和平的钟声并未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时14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答案:(1)一位身材高大、体魄健壮的俄罗斯
43、男子右手高举着铁锤,左手扶着长剑,剑头朝下,这把久经战场磨洗的剑,在他的重锤敲击下,已经弓腰驼背,曲成了犁的形状。(2)象征着人类要求放弃战争,把毁灭人类的武器变为创造财富的工具,以造福全人类,象征着人类反对战争,期待和呼唤和平。(3)极端的利己主义、霸权主义、种族歧视等都还存在,所以战争不可避免。7.一天,住在同一幢楼的许阿姨见到小军的姐姐说:“你家小军真刻苦,每天晚上 12 点多钟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见他在练琴。 ”(4 分)(1)许阿姨的言外之意是: (2)假如你是小军的姐姐,该这样说: 答案:(1)小军练琴影响了她的休息。(2)许阿姨,打扰了您的休息,真是对不起,我回去一定告诉小军不
44、要在晚上练琴。8.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电脑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大。然而,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也发生了;中学校园内。部分学生迷恋电脑游戏,经常留恋于网吧、游戏厅,甚至于旷课、夜不归宿;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什么感想?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3 分)_ _答案:略二阅读(38 分)日本在 “沉默的 20 年”里做了些什么曾任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王石先生,日前接受了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的采访,他在回答“如果让你去写一本书,你会写怎样的话题”时说:“我会写关于日本的话题,如果中国不能认真地研究日本、学习日本,说实话,对日本倒没
45、什么损失,但对中国的损失却非常大。 ”上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日本经济体开始陷入泡沫经济危机的泥淖难以自拔,导致最终破裂,随后进入“沉默的 20 年” 。在这 20 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处于大衰退的最坏时期,而中国的 GDP 却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二。从表面看,日本好像没什么地方值得中国学习了。“事实恰恰相反,日本这个民族是非常值得中国人学习的。由于近现代中日之间发生的两次战争,让中国人对日本有了一种到骨子里的仇恨。但仇恨归仇恨,该学习的地方还是要去学。如果由于仇恨而影响了学习他们的先进之处,那中国的损失可就太大了。在日本海啸发生之后,日本国民的自律、利他、镇静,更让我们发现日本这个
46、民族真的不简单。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人工是非常昂贵的,在日本考察期间,我看到很多人在很认真地拆手机,而这个过程则需要大量的人工,这样的情景让我感到非常意外。为什么日本人不惜耗费大量人工来拆手机呢?”王石以他自己于 2011 年 8 月在日本考察时看到的真实情况对上述问题做了回答:“当时,我去秋田县看了一个冶炼厂,这个冶炼厂过去是冶炼稀有金属的。日本本身就是贫矿的15国家,但他们的冶炼技术却非常高,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连贫矿也没有了,那他们该怎么办呢?一位日本的朋友告诉我说:看看那个厂发生的变化就什么都清楚了。我去看了之后才发现,那个矿早就停产了,但是那个冶炼厂却还在继续运转。究竟在冶炼什
47、么东西呢?就是从城市废家电中提炼稀有金属。这样提取的金、银、铜、铅、锡的数量,已经大大高于他们过去炼自然矿的数量。“原来,二战之后日本每年进口大量的矿石,冶炼各种金属。他们计算了一下,如果把城市的废家电全部回收利用之后,这些废家电里的铜、金、银、铅等金属的含量,完全可以让日本成为一个富矿大国。这样做,既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又创造了非常好的一种经营模式。 ”王石说:“这就是日本在沉默的 20 年里所做的事情。我之所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真诚地告诉我们自己的同胞,其实日本早已做好了对未来的准备,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否则,悲剧迟早还会重新上演。我说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已经到了我们该彻底清醒的时候了。 ”1. 从表面看,日本好像没什么地方值得中国学习了。这里的“表面”指的是什么?(4 分)答案:在这 20 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处于大衰退的最坏时期。2. 从文中看,日本在“沉默的 20 年”里做了些什么?(4 分)答案:回收废家电从中提炼稀有金属(在做资源回收再利用的事) 。3.文中说:“日本这个民族真的不简单。 ”你认为不简单在哪里?(4 分)答案:在日本海啸发生之后,日本国民的自律、利他、镇静是不简单的;在经济萧条、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日本不惜耗费大量人工做废家电回收创造价值是不简单的。4.“师夷长技以制夷”永远值得我们牢记,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