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表格人教四下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jmydc 文档编号:6594774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110 大小:75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格人教四下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表格人教四下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表格人教四下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表格人教四下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表格人教四下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一、全册教学目标简析: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第二单元单元主题 观察与发现单元教学目 标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析语言,感悟方法,练习运用。 3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4睁大观察的眼睛,述说感悟的心灵。 5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

2、要性。单元教学重难点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教学课时 12 课时 课题 古诗两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 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教法 谈话法 情境法 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学法 讨论法 练习法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词语卡片 课文插图课时安排 2 课时26、养成读书

3、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二、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全册授课时间、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日期 课题 课时 备注1 1、观潮 22 2、雅鲁藏布大峡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73 语文园地一 5、古诗两首 64 6、爬山虎的脚 7、蟋蟀的住宅8、世

4、界地图引出的发现75 语文园地二 9、巨人的花园 76 国庆节放假 7 10、幸福是什么 11、去年的树12、小木偶的故事68 语文园地三 13、白鹅 79 14、白公鸡 15、猫 16、母鸡 610 语文园地四 17、长城 611 18、颐和园 19、秦兵马俑语文园地五812 20、古诗两首 21、搭石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813 23、卡罗纳 24、给予是快乐的语文园地六714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715 2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816 30、电脑住宅 31、飞向蓝天的恐龙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6317 语文园地八

5、 418 复习 819 考试20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3、学习作者按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4、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电子备课模板用表第一单元 课 题 观潮 节 次 2 节教学内容 1、观潮 课 型 精读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6、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教学设计思路教法学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练习法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词语卡片 课文插图4分课时备课模板用表续一教 学 过 程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备注第一课时一、直奔“潮” ,整体感知1、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 ,就是指钱塘江大潮。 “观 潮” ,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

7、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二、品味“奇” ,感觉奇观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

8、、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a、点拨:句 l: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 4k)b精读第 4 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学生谈“观潮”读文 找写时间、地点

9、、事情的句子回答:“这一天” “这里”指什么读 画写大潮“奇特”的句子自由发言谈感悟听 想 评6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 字的精妙)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对

10、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 !请往下读。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 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

11、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深悟“奇” ,回归整体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 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名不虚传! 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第二课时一、读文,理清层次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

12、然段又各写了什么?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二、积累,课外拓展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共有 5 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4、练习课堂作业。说理由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朗读自主品读读句子分小组读段落。尝试分段7板书设计观潮(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有声有色作业设计1、课外拓展:(任选一题)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b合作研究有关

13、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2、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3、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知识链接钱塘江外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课后反思电子备课模板用表第一单元 课 题 雅鲁藏布大峡谷 节 次 2 节教学内容 2,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 型 精读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教学设计思路

14、教法学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练习法等8教学准备 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分课时备课模板用表续一教 学 过 程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备注第一课时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1、课件出示西藏图片,教师配乐解说,激发学生兴趣。2、西藏除了雪域高原的牦牛、金壁辉煌的寺庙和藏族同胞之外,还有更加奇特的景观,那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板题,生齐读课题)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了解?(提纲式)4、小结。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1. 请同学们默读课

15、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3. 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4. 指导朗读:美读 4、5 自然段。四、总结全文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总体把握: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的句子。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奇观的理解。(二)内容探讨:你能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的?齐读课题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

16、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画有关句子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美读 4、 5 自然段说感受感情朗读说对奇观的理解谈体会9(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四) 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写生字板书设计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世界之最 世界最后一块密境作业设计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观。2、课外阅读3、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知识链接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偏北部,包括青海、西藏全部和四川、云南、甘肃、新疆四省区的部分县市。课后反思电子备课模板用表第一单元 课 题 鸟的天堂 节 次 2 节教学内容 3、鸟的天堂 课 型 精读教

17、学目标1、认识“浆、耀”等 14 个生字,会写“隙、暇”等 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 20 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教学重难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教学设计思路教法学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练习法等10教学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3、词语卡片。分课时备课模板用表续一教 学 过 程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备注第一课时一、揭题1、出示“天堂” ,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

18、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学生试读。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精读大椿树部分1、学生自由读课文。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 大榕树) ,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主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5、指

19、名读。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a你为什么这样读?b、 “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c、 “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b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说对天堂的理解读课

20、文交流自由读课文写词把不合适的的词划去自主朗读讨论美读课文 感受奇特11C、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d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e、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二、 、精读写鸟部分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

21、来的呢?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a,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b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c,师读后,师点评: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d13 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

22、自由谈。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 )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点击画眉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看图 感悟想像 朗读自由谈看法板书设计3、鸟的天堂榕树 : 大 茂盛 美丽鸟 :

23、多 欢快 壮观12作业设计抄写句子,积累语言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拓展练习,读写结合“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知识链接1933 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章鸟的天堂 ,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课后反思电子备课模板用表第一单元 课 题 火烧云 节 次 1 节教学内容 4、火烧云 课 型 略读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法学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24、练习法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词语卡片 课文插图分课时备课模板用表续一13教 学 过 程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备注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尝试题(一):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尝试背诵这一段。(2)学生尝试练习。(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25、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尝试题(二)自由朗读第 4-6 自然段;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3)交流学习过程: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一转眼(静态动态) 狮子(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尝试题(三):(任选一题)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

26、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读文 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并背诵这一段有感情的背诵观察火烧云变化时的不同形状讨论感情朗读尝试写话14板书设计4、火烧云颜色 多 快 美 形状 多 快 奇 作业设计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知识链接 火烧云可以预测天气,民间流传谚语“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课后反思电子备课模板用表第一单元 课 题 语文园地一 节 次 4 节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一 课 型 精读教学目标1、通过多渠道搜寻、

27、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3、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4、背诵 4 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教学重难点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教学设计思路教法学法 谈话法 练习法等教学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2、实物投影仪。15分课时备课模板用表续一教 学 过 程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备注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

28、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听众反馈:听了 XX 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4、再次指名交流。a、听众要做

29、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7、联系“宽带网” 。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 。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三课时 ( 习作指导 我的发明,日积月累)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b也可以是

30、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 一角。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交流自己搜集的美景生生交流 互相提问谈感受回忆 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14出来)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b你发

31、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c、最喜欢哪一组? 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5、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6、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7、写作文。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4、欣赏佳作。(实

32、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 “擂主作文”)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c、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 ,派代表发言。自由读,指名读讨论交流作文修改誊写听 读 议 欣赏佳作板书设计作业设计1、 听写字词2、 课外读优美文章3、 做单元测试题知识链接 课后反思16分课时备课模板用表续一教 学 过 程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修订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一、复习望庐山瀑布 ,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 ,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33、。2、理解诗题。自读课文中 1、2 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4、理解前两句。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 、 “侧” 、 “远” 、 “近” 、 “高”、 “低”)。再出示“岭”和“ 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

34、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5、理解后两句。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

35、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三、熟读背诵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分读诗题理解 感知 自由吟诗试说诗句意思找词语 说意思读诗句 回答问题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比较 提出疑问熟读背诵17四、默写全诗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一、整体感知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2、自由吟读。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二、试讲诗意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三、深入体会1、

36、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五、体会名句的引用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7、 ”的诗句。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默写说题意吟诵串讲 试讲 理解词义想象意境体会意境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发现两行中对应的词,说特点18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 成岭 侧成峰,远

38、近 高低 各不同。 实写 观察角度不同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 身在 此山中。 明理 观察效果不同游山西村莫笑 农家 腊酒浑, 丰年 留客 足鸡豚。 (叙事)山重 水复 疑无路,柳暗 花明 又一村。 (写景)作业设计1. 写生字 背诵古诗2. 默写古诗 说诗意3.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知识链接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课后反思签字盖章19课题 爬山虎的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背诵 3、4 自然段。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

39、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观察方法,培养细心观察的兴趣和爱好。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法 谈话法 看图启发法 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 观察法 讨论法 练习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一堵墙上的爬山虎。课时安排 2 课时分课时备课模板用表续一教 学 过 程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修订第一课时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谜语: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

40、特点。 )、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猜谜20)、对课题质疑。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置换角色

41、,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交流:(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

42、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 “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

43、学会主动学习。)2、汇报交流。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想一想带问题,思考抓主要内容概括谈体会回忆自读交流22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

44、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

45、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 “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46、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 ,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47、(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仔细听尝试小结23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叶子美:嫩红 嫩

48、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 贴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作业设计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1、抄写词语2、背诵课文 3、4 自然段知识链接课后反思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签字盖章课题 蟋蟀的住宅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本课 12 个生字,认识 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教

49、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2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法 谈话法 看图启发法 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学法 观察法 讨论法 练习法等教学准备 在课前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课时安排 2 课时分课时备课模板用表续一教 学 过 程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修订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师:小家伙虽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