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亲 油画简介父亲原型是大巴山一位老农民。罗中立出生于四川一个工人家庭,他承袭了父亲在美术方面的爱好。 1964 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在附中二年级时,他来到离家 200 多公里远的四川达县。罗中立 说:“我们学校那个时候因为整个教学的方针就是为政治服务,为要生活,深入火热 的工农兵群众当中去教学,学校在大巴山新村小学。 ”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热情的村民里三层、外三 层,将 罗中立等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们围在新村小学的空场里,村长喊着学生的名字,喊到一个就被一户村民领走。罗中立那天被一个叫邓开选的老人领到了他家的土屋里,罗中立觉得那天的蛙鸣特别响,星星特
2、别 亮。他在那 头 吸烟,那个烟味让我从此都闻不了烟味。我一直不吸烟,但是那个时候都非常喜欢,都闻惯了。 ”罗中立说。在一个十分陌生的环境里, 罗中立很快与自己的房东大爷搞好了关系,夜里就和老人睡在一个床上,邓开选老人也就是后来油画父亲的创作原型。再到大巴山离父亲越来越近擅长用毛笔画连环画的罗中立确实有着同学羡慕的技术。这时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的消息传来,罗中立决定为自己的油画生涯作最后一搏,他又一次到大巴山寻找创作灵感,这时的他离父亲这件作品又近了。三到大巴山终于画出我的父亲在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年,快到农历大年三十 时, 罗 中立在路边公共厕所看到一个收粪的农民,这个场面触动了罗中立。 “看到他
3、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非常湿、非常冷,当时我看他 还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经是大年三十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当时一下子很震动,然后回去马上画了很多关于收粪农民这样一个场面。 ”他认为是又脏又臭的农民支撑着国家,农民才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当时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通知下来了。罗中立准备用收粪的老人创作一幅作品,他对朋友说要画一张大的大头像,原话是“像毛主席像一样大的画”。说完后就大跳,又跳又舞很兴奋。正式 创作以前,罗中立又回了一次大巴山,他把邓开选老人所有的照片能找的都找了出来,能画的都画了出来,然后把这 些综合出来构成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期 间差不多半年时间里,一稿一
4、稿地变化着。等他从大巴山回到学校,画的题目也从收粪的农民变成了我的父亲。1980 年夏天的四川美院,同学们都在为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作准备,学院也非常支持,改变了以前过点熄灯的做法,宿舍的灯整夜不熄。加支圆珠笔表明是新社会的父亲当时有人看了我的父亲说,你 这个是旧社会新社会,你这么搞也看不出来。于是提议加一支圆珠笔,这个圆珠笔放在耳 朵上头。只有解放以后才有圆珠笔,旧社会解放前是没有圆珠笔。罗中立 说:“加一个圆珠笔的话,就表示他是一个新社会有文化的一个农民就不像苦巴巴看到一个旧社会的老头。我很快把这个圆珠笔画上去。为了缩小这个圆珠笔视觉上的强度,所以我把透视画得特别大,基本上是正面透
5、视的一支用竹杆套的那种带圆芯的笔,那个时代很常用的一个圆珠笔的形象。 ”罗中立加上的这支圆珠笔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几乎不容易发现,可是就是 这小小的一笔改动就决定了父亲这一具有历史性的作品和罗中立的未来命运。农民形象的草图几经变化变成了一幅巨形图像, 这件作品在最后时间终于通过了当时的四川省美协的审查,同意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取掉两个字引发对父亲的争论作品送到了北京,罗中立的心提到了更高。 “各方面的一些压力,一些估计,对它都觉得挺 悬。 ”这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看着眼前满 是皱纹苍老的面孔,几乎所有的评委都被深深的的打动了。据说,这一天评委们在画像前站了很久,细细品味着画像
6、的每一个细节。就在这时, 评委吴冠中认为,作品表 现的人物完全是我们上一代的父亲形象的一个概括,用“我的”太小了,应该把 “我的”拿掉,就留“父亲”,就代表父亲那一代。尽管吴冠中的建议只是去掉了两个字,但这恰恰引发了新的争论,新中国成立以后,观众来投票父亲一举夺金奖 1980 年 12 月 20 日,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终于在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序幕,参展作品 543 件。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罗中立的父亲再次成为观众瞩目的对象。由于评委们一开始就对参展作品存在不同的意见,所以如何 给出每一件作品的公正评价也就成了难题。最后 评委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评判 权交给观众,让他们来给作品打分投票。如此重要的
7、全国性展览让观众来打分还是第一次, 观众们会选择哪一幅画呢?当青年美展在北京广受关注的时候,罗中立正在达 县陪伴着即将临产的妻子。一天早晨,广播里突然传来了令他难以置信的消息:罗中立的父亲获得当时标志中国美术界的最高荣誉金奖。热情的观众给他的作品投了 800 多票,比第二名作品高出了 700 多票。一 时间,关于 父亲的美誉之词不胫而走。但是,更让他惊讶的还在后面,获奖 之后,一 场围绕 父亲的更大争论正在悄悄酝酿,而且批评的矛头竟然又一次不可思议的指向了父亲耳朵上的圆珠笔。很多人 认为圆珠笔多余,也有的认为这支圆珠笔加得好。1981 年的 6月,关于圆珠笔的争 议仍然没有结论。这一年,罗中立作 为参加青年美展的优秀艺术家受邀赴北京参加艺术研讨会。这是罗中立第一次以艺术家的身份有机会向专家和老师们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在研讨会上,罗中立终 于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