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议汽车产业集群现象我国在 1978 年给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 2002 年,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在这两个决定的影响下,我国慢慢成为全球化产业转移的地区之一,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并且我国珠江山三角洲和长江三三角洲以及东三省,纷纷出现了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规模宏大,发展良好。汽车产业在整个世界上制造业的发展中,属于一个发展较快的产业,被人们称之为“工业中的工业”,当下人们在衡量一个渔区的工业发展程度时,汽车产业发展程度成为其中的一个标准。汽车产业中的产业链非常长,并且整个产业链中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上游包括冶金、电子、橡胶、石油、机械、化工和纺织等这些工业,下游包括销售、维修
2、服务、保险和通信等这些领域。对现有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汽车产业在获得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推动将近一百个产业获得飞快发展。(刘世锦:汽车业三大预言,中华工商时报2002 年 9 月 19 日)一个汽车生产企业的就业机会可以衍生造就 8 至 9个就业机会。(沈军:汽车行业比其它行业更能够带动就业,新浪财经2009 年 6 月 10 日)。从理论的立场上进行系统性分析,可以发现汽车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集权特征,针对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发达国家中,汽车产业在发展上,开始出现产业集群的现象。着名的汽车产业集群区域有: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城、德国的斯图加特、法国的巴黎、意大利
3、的都灵等。在最近的十年时间内,整个世界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开始出现转变,亚太地区市场上成功销售的汽车数量已经超过了欧洲和美国这些汽车销售市场。其中中国汽车销售数量增速最快,在 2003 年我国实现的汽车销售量为 444.37 万辆,在 2014 年,我国实现的汽车销售量为 2349.19 万辆。时间到 2014 年为止,我国汽车销售量已经在连续的六年时间里,位居冠军,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在国际上的汽车销售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并且在当下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汽车销售国家之一。中国当下拥有的汽车企业在数量上达到一千家,这个规模属于德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整车数量的总和,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上出现产业集群,有
4、效的推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这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发挥的作用是显著的。上海市属于我国的一个经济中心,在六大支柱产业中,汽车产业是其中的一个产业,并且我国拥有的上汽集团,属于全球十大汽车集团之一。2014 年,上汽集团的汽车销量更是首次突破 500 万辆,达到创纪录的 558.37 万辆,在全国各大汽车企业中拔得头筹。在最近的十几年中,上海市汽车产业获得了一系列有效发展,并且当地政府为了给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空间,给出了很多优惠性政策,并且给予一定的资产构建起嘉定安亭国际汽车城,并且在浦东金桥成立了汽车产业园区,这促使大量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和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前来投资。最早对集群现象进行研究
5、的是英国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他在对英国谢菲尔德市的刀具业以及西约克郡的毛纺织业进行长期观察后,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针对“产业区”进行了解释。马歇尔产业区属于一个产业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与大型企业相对立存在,在这种组织模式中,中小型企业能够相互作用,企业群体与周围的社会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产业区内,行业的秘密不再是秘密,各个企业可以逐渐地掌握很多行业秘密。优良的工作能够得到正确的赏识,新思想能被他人所采纳,并能够与他人的意见相融合,从而激发产业区内的创新。产业区的企业可以通过:区域内技术的扩散和信息的交换、共享中间投入品以及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资源而获得“外部
6、经济”,在“外部经济”影响下,很多大大小小的企业前来投资生产和谋取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阿尔弗雷德韦伯( Alfred Weber,1909)在工业区位论属于工业区位理论的建立者,在其著作工业区位论中,第一次就“区位要素”展开探讨,在他的观念中,给工业区位带来影响的因素包括两方面,分别是位置因素和区域因素,并且借助于等差费用来解释产业集群的程度。学者韦伯站在微观企业工业区位的选择立场上,指出产业集群属于一种独立于政府,企业按照经济集聚的需求,按照自身利益的要求对集聚的好处以及成本进行对比判断后自发形成的经济现象。在韦伯的观点中,集群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可以好处可以相互融合或者运费提升
7、的时候,便可能产生产业迁移的现象。巴卡蒂尼( Becattini,1990)等学者针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这些企业集群展开探讨,进一步给出了“新产业区”这个概念。所谓的“新产业区”,指的是有密切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的中小型企业称之为“新产业区”。在新产业区,各个企业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竞争关系,另外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合同和投入产出联系,还包括各种不具有正式性的沟通与交流等,各个企业在发展上不仅需要面对来自同行的竞争,还需要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在新产业区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为创新性、社会文化性和机构稠密性以及学习型。上面的学者针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但是并没有就“产
8、业集群”这个词汇上给出准确性的定义。第一个提出产业集群的学者为美国哈佛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波特(Michael E. Porter),他针对十几个工业程度较高的国家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国家中的产业集群是同工业化共同产生的,它的发展并非是无组织的自然分散,而是趋于地理上的集中。波特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让针对产业集群属于一个领域或者区域中,在发展上存在联系的供应商、协会或者关联产业在地域上出现集中。并且波特在其著作竞争论中,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性的分析,在他的观点中:产业集群是在某一个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
9、互补性相联结的产业空间组织。这些企业包括:提供服务或者生产产品的厂商,设备及其或者零部件的供应商,提供培训和研究等支持性产业的商家。J.A.Theo,Roelandt 和 Pimden Hertog(1998)也提出了他们的产业集群概念:为了能够得到新的技术,在互补资产中获取经济收益,减少学习流程,控制交易费用,减少市场壁垒,将经营风险控制在小幅度内,发展上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机构、知识生产机构和客户,借助于增值链形成一个网络系统,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群。我国学者分析了西方学者研究成果,也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展开了一系列探究。仇保兴(1999)在对国内中小企业集群现象展开探讨后发现,小企业集群,是多个
10、在生产经营中相互独立并且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地域上集成一个体系,这些企业之间有着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我国北大学者王辑慈(2001)在对波特的理论进行研究时发现,波特所给出的产业集群理论中,将产业集群视为经济体系中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没有分析区域系统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对集群范围之外的其他企业间的依赖性展开分析,没有对产业集群在个别区域或者地方经济中,以其他方式发展予以关注。她在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书中指出:标准的产业集群,指的是具备创新性的集群。一些在地理位置上很近,并且在价值观念上统一,有着互补优势的公司、组织、机构等联系在一个系统中,集群区域中有着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专业化。盛世
11、豪、郑燕伟(2004)站在空间产业组织的立场上,针对产业集群给出这样的概念:产业集群属于一种区域性的生产体系,或者属于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在这种组织中,主体是中小企业,支柱是特色产业,基础是网络系统。虽然我国学者在产业集群上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有着如下的共同性:第一,产业集群有着明显的空间相近性和地域性,各个产业集群中,均有着独有的特殊性;第二,产业集群中的每个组织之间有着关联性,一方面这些组织存在着合作:生产企业同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采购商,以及提供各类支持性服务的机构存在着密切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竞争:产业集群区域内,生产相关类似产品的企业,通过竞争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
12、利润等的同时又为集群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要达到一定的量,区域内企业必须累积到一定数量才可能表现出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2.1.2 产业集群的分类学者在研究时候,所侧重的内容有所不同,并且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进行探讨的,因此在对产业集群这个现象进行分析的时候,给出的分析结果也有所差异。马库森(Ann Markusen,1996)站在公司结构上和对内外的关系上进行了分析,将产业集群在类别上划分为四类,即卫星平台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马歇尔式产业区和凭借国家部门发展起来的产业区,(见表 2-1)表 2-1 中为马裤森观点中的产业集群类别和具备的基本特点马歇尔式产业区轮
13、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主要特征规模小;区域中企业管理密切,不予区外企业存在密切关联;区域内自成一个生产消费的完整体系区域内以一个或多个大型企业为轴心,供应商在外围;中心企业和外围供应商之间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其集群为生产性集群;总部在区域之外的大型企业;区域内部的企业之间缺乏上下游关系,缺乏与外围供应商的长期契约关系以国家机构为核心;区域中的企业有着合作,这种合作是短暂的;支持服务缺乏专业性;长期发展依赖于国家实例早期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日本丰田城、美国西雅图的波音飞机制造业东莞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美国的军工、国防企业以及高等院校聚集区域资料来源:Ann Markusen
14、.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Economic Geography.1996, 72(3):293-313.诺尔英格( Peter Knorringa,1998)和斯塔默( Jorg Meyer Stamer,1998)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研究中,应用了马裤森分类模式,把产业集群进行分类,分类后的产业集群包括卫星式产业集群、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林恩( Lynn Mytella,2000)和法里内拉( Fulvia Farinelli,2000)按照产业集群的兴起模式,
15、兴起特点和相关规则,把产业集群分为两种,分别是企业在自发模式下产生的产业集群和在相关政策下产生的产业集群。另外他们针对自发模式下产生的产业集群进行了细分,细分后的产业集群包括制度性的产业集群、非正式产业集群和创新型的产业集群。(见表 2-2)表 2-2 自发形成产业集群具体种类和具体特征项目非正式产业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关键参与者参与度低低到高高企业规模个体、小企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创新几乎没有有些持续技术低中中关联有些有些广泛合作几乎没有有些,不持续高竞争高高中到高产品创新几乎没有有些持续资料来源:杨建文:产业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312仇保兴(1999)
16、根据林恩如以及法理内拉的分类模式,将中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分成三种,分别是混合网络型、锥形以及中卫型。张明龙(2008)按照产业集群产生的各种途径,把产业集群分为三种,分别是引导孵化型、诱致生成型和强制培育型。(见表 2-3)表 2-3 张明龙的产业集群分类及主要特征类型成因实例诱致生成型市场的特殊需求形成以色列灌溉设备产业集群关键企业衍生而形成温州柳州低压电器产业集群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形成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产业集群继承本地工商业传统形成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引导孵化型招商引资形成东莞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专业市场推动产业发展形成鄂尔多斯羊毛制品产业集群强制培育型战略规划导向形成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
17、群大企业的分拆形成日本丰田汽车城资料来源:张明龙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198汽车产品在门类上有很多,比如整车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等,是一个和石油、煤炭、冶金、钢铁、机械、电子、橡胶、塑料、化学、纺织、销售、保险、通信、运输、维修服务等众多产业有着高关联度的产业。在产业链中,上下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汽车产业是否获得有效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是否得以顺利发展,存在一定关联。并且汽车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行业内的准入规则尤为详细。按照当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度,我国汽车制造业一共包括六个类型。汽车产业集群,即在产业集群中,以汽车产业为核心,汽车产业的发展能
18、够将其它相关产业联系起来,共同在一个经济圈内发展。在产业集群中,汽车产业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有着产业集群发展中相同的特征:空间相近性和地域性尤为明显。大量的整车制造企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生产企业、配套的科研机构以及专业性的金融服务机构在汽车产业集群区域内聚集。不同汽车集群区域因自然条件、政府行为的不同而存在地区性差异;产业集群中的各个组织联系密切。在所有产业中,产业链最长的非汽车产业莫属,该产业在上下游的要求上非常严谨;汽车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往往由一家最大的汽车企业为主导,引领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强调了
19、在劳动生产力中,分工的不可或缺性,并且将别针制造业作为分析对象,研究了集群经济现象。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在 1890 年,出版了名为经济学原理的书籍,他在这本书中,针对集群现象展开了深入性的探讨,这部书被专家视为产业集群研究的首例。在之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国内外学者针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进入热潮,在研究上,不仅有着经济性的探讨,还有着管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同时还有很多学者将实际发展案例引入到研究中去,在这些研究中,有着对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带动方面的探讨。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科斯(1937)站在交易费用上进行分析,探讨了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他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到:
20、产业集群领域中,因为有很多生存发展的企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多次交易的方式来降低区位成本,保持交易对象和空间领域的稳定发展,进一步能够将每个企业的交易费用水平控制在较低范围内。企业可以将节约下来的资源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法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佩鲁(F. Perrous,1945)在他的增长极理论中,就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展开了系统性分析。佩鲁认为:经济增长是不平衡的。在区域中独有的增长极,带动着区域中各个组织的发展,并且增长极的产生,源于区域,它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辐射到周边经济体,推动着的周边经济体的兴起和发展。波特(Michael E. Porter,
21、1998)针对竞争优势展开系统性研究,接着对产业集群中的经济现象进行探讨。在他的观点中,国家在国际发展上是否具备竞争优势,和产业是否具备竞争力存在密切联系。而产业是否能够具备竞争力,是以各个国家中是否存在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波特在对十几个国家中的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后,指出在工业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得以产生和发展,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在信息获取发面有着其它经济体不具备的优势,进一步促使产业集群在发展上,具备竞争优势。麦考米克(Dorothy McCormick,1999)针对非洲某些发展中国家就其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究,发现随着工业化的出现,劳动力使用效率得到了提升,这能够促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
22、展,并且作用于工业化。贫穷地区在发展工业的时候,一般通过两个方式:一是依靠当地中小企业;二是吸引外地大企业。大企业在工业化进展中发挥着主推力的作用,但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型企业在数量上很少,并且这些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所以只依靠这些大型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并且社会经济发展中,还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因为这类企业不具备较高的生产水平,所生产的产品很少用于出口,没有现金的设备,在发展上无法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产业集群为大大小小的企业在实现工业化发展上提供了可能,产业集群能够将一定的资源汇聚在一起,扩大生产规模,促使各个企业克服发展上的缺陷,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1.2
2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王缉慈(2001)是我国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的第一批学者中的一位,她对梯队推移、地域生产综合体和增长极等各方面的概念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分析,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区域经济要想实现有效发展,就要在分工上实现合理化,同时更应该发挥集群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优势,特别是应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区域内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魏守华、赵雅沁(2002)针对企业群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指出了产业集群的出现能够更好的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认为企业群的存在,不仅能够促使个体企业的发展能力得以提升,还能够借助于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等这些因素,企业群可以发展形成专业化产业区,在该区域内,通
24、过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企业生产费用,提升区域经济中各个企业综合竞争力。同时,企业群注重区域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中小企业在集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够放大“乘数效应”,通过群体效应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周兵和蒲勇键(2003)针对世界中的产业集群展开探究,认为在产业集群中,可以更好的发挥竞争优势以及聚集经济优势来控制这个区域中在生产上的平均成本,推动该区域中无形资产价值的提高,进一步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本。他们在结合 Solow 经济增长模型与企业集群出现的根本原因,借助于定量分析的模式更好的分析了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联系。沈正平(2004)借助于区域乘数理论
25、来针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增长双方的联系展开了探讨,认为市场经济在发展的时候,区域经济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在收入、生产和就业方面的发展,均会给其它企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任何一个企业在生产上发生供求变动,会影响到其它企业的供求变动,进一步给整个供应链带来影响,这便是连锁反应,在连锁反应的作用下,区域经济总量会出现一个正的增加值。吴勤堂(2004)站在人口集聚的立场上进行分析,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的耦合效应展开了分析,在他的观点中,产业集群的出现势必会引起人口在空间上的汇聚,人口的汇聚,会将大量的劳动力汇聚在一起,并且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为更多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这样企业不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
26、来聘任劳动人员,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惠宁和谢攀(2009)在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框架下,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他们构建起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假设产业集群的产生确实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他们指出:因为消费者在当下呈现出多样性的消费需求,企业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有着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并且在消费需求越多样化的背景下,这种特点越明显,鉴于此,产业集群属于一个内生的发展过程。上海市属于对外贸易的城市,有着深水港区,西面为江苏和浙江两省,路网非常便利,有着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地理优势。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963.4057 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上拥有超过 25
27、00 万的常住人口。上海市在2014 年实现的生产总值为 23560.94 亿元,这个数字在我国各个城市中位居冠军。在上海市,六大发展产业中,其中一大产业为汽车产业,占据整个城市产业总值的百分之十五点六一,在整个上海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3.1 上海市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在几十年之前,上海市的汽车产业便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上海市在 1958 年,汽车装备厂中成功的装配了第一辆轿车,这是上海整车制造的标志性事件,自此,上海正式迎来汽车批量生产的时代。从 1963 年至 1979 年,上海汽车制造厂共生产了 17000 余辆“上海牌”轿车,在当时全国轿车产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时我国公务员
28、用车为“上海牌”轿车。其中,1975 年上海汽车制造厂已经达到 5000 辆的年生产能力,上海在那时便成为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我国在1978 年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上海汽车制造行业开始面对国外引进大量的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专门发展汽车行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海汽车共恶意总公司先后被成立,在 2004 年,上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上市。上海逐渐形成了以上汽集团为核心,以整车制造为主,汽车零部件制造为辅的汽车工业体系,并建成了嘉定安亭和浦东金桥两大汽车生产基地。截止 2013 年,上海市共有 550 家汽车制造企业,23.16 万的相关从业人员,比 2012 年增加了 0.47万人。作
29、为上海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近十年整车产量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如图 3-1 所示。上海汽车生产量在 2014 年为247.45 万辆,销售量为 247.06 万辆。根据上海汽车行业协会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列入该协会统计范围的 125 家企业 2014 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 4309.17 亿元。创造了高达 5547.44 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百分之九点九九。3.2 上海市汽车产业集群的测度根据 2013 年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大陆地区汽车制造企业分布在除西藏以外的 30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整车制造企业高达 306 家。该小节选取我国 3
30、0 个省市为研究对象,以规模以上汽车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主要分析指标,其中包括 30 个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省市汽车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工业总产值。按照空间基尼系数的计算模式,来核算我国每个省市的空间基尼系数。1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虽然汽车产业分布广泛,相关汽车生产企业为数众多,但在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以及坏渤海地区、河南、安徽和湖南为中心的整部地区以及以四川、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这六大地区的空间基尼系数相对较高,在汽车产业上形成了相对较为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从全国范围内来看,2011 年上海市汽车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位列第二,仅次于吉林省,可以说上海市的汽
31、车产业集群程度较高。但从纵向来看,近几年上海市汽车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虽有所提高,但数值依旧偏低。文章上一届针对上海市的汽车产业集群展开了测试,本节开始站在行业的立场上,针对上海市汽车产业集群的具体状况展开探究。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选择上海市中的三十一个行业作为探讨的对象,将上述企业的期末资产总额作为分析标准,这些分析标准包括:上海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期末资产总额、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的期末资产总额、上海市 31 个制造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期末资产总额、全国 31 个制造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期末资产总额,根据区位熵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上海市 2013 年 31 个
32、制造业行业的区位熵指数,结果如下表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13 年上海市制造业范围中共有 17 个行业区位熵指数大于 1,分别为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烟草制品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航天航空等运输;计算机等通信制造业;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印刷以及记录媒介复制业;服装业;电器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其中汽车制造业的区位熵指数为 2.80,位列第三,仅次于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以及烟草制品业,说明上海汽车产业的发展在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集群程度较高。3.3 上海市
33、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条件1.以上汽集团为依托,产业实力雄厚上汽集团属于上海市汽车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在当下已经发展成为 A 股市场中规模最大的汽车上市公司,根据 2013 年财富杂志中公布可以得知,该企业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一名,位居第八十五名,较之 2012 年上升了 18 个名次。上汽集团控股国内最大的两家乘用车制造商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拥有荣威、名爵、上汽大通、跃进、五菱汽车、宝骏等自主品牌。同时,上汽集团的业务线也非常长,目前已涵盖整车(乘用车和商务车)的制造、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汽车服务贸易以及汽车金融服务。在最近的几年中,上汽集团的发展一直呈现出高涨的态势。从 2010 年
34、至今,上汽集团的市场占有率一直是持续性上升的,在 2013 年实现的整车销售量为 510.6万辆,历史性的突破了全国市场占有率百分之二十的大关,为百分之二十点四,在四大汽车集团中位居第一位。(见表 3-3)2.较高的产业集中度,良好的市场优势汽车产业在上海存在较高的集群程度,在全市 31 个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的区位熵指数达到 2.80,这个数据仅仅次于机械、金属制品以及设备修理业和烟草业。在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上海市 2013 年的汽车产量在该区域内所占比重接近 60%;在全国范围内则达到 10%,接近广东、福建两省的产量总值。3.政府大力扶持,汽车产业支柱地位突出早在 1
35、986 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时候,便明确指出了要在嘉定区的安亭集中发展汽车工业。2001 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在嘉定安亭地区重点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随后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完善国际汽车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出台关于加快上海国际汽车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财税、金融、土地等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例如 2009 年出台的关于嘉定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上海市政府将对注册资本在五千万元及以上的国内外知名汽车整车制造以及汽车零部件的研发设计机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单位、汽车质量认证以及检验检测机构给予一次性开办补贴的优惠,并给予购房和租赁的补贴
36、。上海市在 2011 年召开了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提出:汽车产业竞争力要想得到提高,其主要途径便是掌握关键零部件这些核心技术,打造拥有自主权的品牌。并且将新能源汽车基地的打造列为 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目标。政府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上,给出了大量的资金扶持,这为上海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空间。上海市在 2013 年汽车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高达4884.08 亿元,在六大产业中所占据的比重为百分之二十二点六三,实现的工业总产值贡献率为百分之十五点二,属于上海市的第二大支柱产业。4.优越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明显上海地处长江入海
37、口,坐拥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境内有洋山港、外高桥港等大型港口,是 2014 年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强大的水上运输能力是四川、重庆等内陆地区难以匹及的。(见表#)上海有着我国两个国际机场,在 2013 便航空推图量高达 8279 万人次,是我国第二大航空推图量城市。上海的直接腹地为长江三角洲,较之广州的直接腹地珠江三角洲而言,腹地面积更为广阔,且境内绝大部分区域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大型厂区的建设。上海不仅是长三角中的一个核心城市,并且还是中国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当地的汽车产业发展能够获得很多金融机构的支持。另外,上海还汇聚了中国名牌院校,比如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这
38、些知名学府,能够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3.4 上海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汽车产销量在前后五年的时间里,一直属于全国第一,汽车产业发展的速度尤为快。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汽车产业在专利技术、人才储备、品牌影响力、研发投入、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国外汽车产业存在明显差距,在这些问题中,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是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在上海汽车产业发展上,这个问题也无法幸免。虽然上汽集团一直注重产学研的结合,也一直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作为国内最早推出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拥有诸如:双离合自动变速器、St
39、art/Stop 数字智能启停节能系统以及inkaNet 车联网等先进技术,但上汽集团的研发支出却不增反减,呈现出下降趋势。2013 年,上汽集团的研发支出为 27.90 亿元,折合美元不足 5 亿,比2011 年的 37.22 亿元减少了近三成。和世界上五大汽车产业在研发上投入的资金进行对比,上汽集团所投入的研发费用非常低。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得知,国际五大整车制造业在 2013 年在研发上投入的资产为当年实现的营业收入的百分之五,上汽集团在研发上所投入的资金,与这五大整车制造业研发投入资金最少的丰田汽车进行对比,前者所投入的资金要少百分之八十七。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企业研发能力的关键指标,与国际汽车巨头相比,上汽集团不仅在研发投入总额上又很大差距,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中也明显偏低,这对于上汽提高自身竞争力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