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共 9 页)2013 届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浅析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因素学 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 专业年级 2009 级历史 2 班 学生姓名 梁洪燕 学号 20090511697指导教师 邹登顺 职称 副教授 2012 年 3 月 20 日第 2 页(共 9 页)重 庆 师 范 大 学 全 日 制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成 绩 评 定 表历 史 与 社 会 学 院 历 史 学 专 业 2009 级学生姓名 梁洪燕 性别 女 学号 20090511697题 目 浅析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因素完成期限 2012 年 2 月 2012 年 3 月,共 5 周。 指 导 教
2、师 职称 副教授 课题任务完成情况 论文 (字);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评分 (百分制 ): 指导教师 (签字 ): 年 月 日第 3 页(共 9 页)浅析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因素历史与社会学院 历史学专业 2009 级 梁洪燕指导老师 邹登顺摘要:在中国造园思想中,始终渗透着封建礼制思想、天人和一思想和风水五行等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及其审美情趣对中国古典园林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礼制思想、天人合一、风水五行等文化因素来剖析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作用。关键词:文化因素;古典园林;影响一、 古典园林中礼制规范的影响儒家一向将“礼”看成是“天道”的规范,是天经地义的,而“德”是建立在遵
3、“礼”的基础上的。颐和园谐趣园的“涵远堂”匾额“履德之基”即申述其义。皇家园林标榜的是皇帝的德义,而私家园林则体现“遵礼”和“尚志” ,突出体现出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格精神。而士人园林从本质上来说是完善士大夫人格精神的场所,儒家礼制规范深深的印刻在古典园林的布局与装饰等方面。(一) 古典园林的布局与儒家礼制规范“体天象地”是园林建筑格局的原则。由于中华先民认为神秘的“天”是统治万物的至上神,居住在紫微垣星群之中枢的北极。因为北极星移动的十分缓慢,所以给人以北极星是不变的错觉,很早就开始了北极崇拜,认为北极的“光耀”是王者“当天心”的标志,并且与人间的王者相联系。 2因此“象天”就是以
4、想象中的天宫秩序为蓝本,建造人间的宫苑。而儒家一直以“天道”和“人道”合一,所以“象天法地” 、 “天尊地卑”是天经地义的。“礼”体现在古典园林上就是园林的布局形式及其建筑的建造样式上的等级差异。如避暑山庄的选址就体现了“礼” 。山庄所居位置,有独立端严之威:北有层峦叠嶂的金山作为天然屏障;东有磬棰诸山毗邻相望;南可远舒僧冠诸峰交错南去;西有广仁岭耸峙;武烈河自东北折而南流没,狮子沟在北缘横贯,二者贯穿东北,使这块山林地崛起在“丫”形河谷中,环抱的群山呈奔趋之势,有第 4 页(共 9 页)“顺君”之意,众山犹如辅弼拱揖在君王左右的臣僚。后来建造的“外八庙”与山庄呈“众星拱月”之势,正符合康熙“
5、四方朝揖、众象所归”的政治需求。同时,避暑山庄占地面积达 564 万平方米,相比私家园林的精小,它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思想,以及“谁敢与其争锋”至高无上的皇权,而皇权也正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深刻写照。 7北京颐和园以主要建筑龙王庙、排云殿及佛香阁等形成中轴线,控制全园。建筑不仅在山水的焦点处,而且三个建筑所处位置逐渐升高,建筑体量逐渐变大,最终以佛香阁作为全园的视觉中心和构图中心。从佛香阁上观景,有很强的俯视效果,同时能够满足帝王者一览众山小的心理需求。全园内的景区皆以此轴线为中心,层层铺开,好似群臣皆以皇帝为中心并辅佐其左右,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皇权。讲究“以天合人”的儒家,视封建
6、礼制为规范人们回归“天道”的金科良律。古代宇宙论中的盖天说,即“天圆地方”说,极大的制约了园林的选址和布局。8皇家园林中的建筑区和私家园林中的住宅建筑在设计上多是方形或是长方形,由多进院落组成,讲求“顺天理,合天意”的礼制,强调中轴线意识和“天定”的尊卑等级秩序,在南北纵轴线上安排主要建筑物,在东西横轴线上安排次要建筑物,以围墙和围廊构成封闭式整体,严肃、方正,井井有条。(二)古典园林的装饰与儒家礼制规范中国的古典园林主要反映的是精致风雅的士大夫文化,因此园林装饰也浸润着书卷气和浓浓的文化艺术氛围。文字成为园林装饰的重要内容,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尤为突出。留园门厅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顾廷
7、龙书写的“天下名园”匾,大型玉石镶嵌的漆雕屏门上刻有“留园全景图” ,背面为著名书法家吴进贤书的留园记 。有着“江南第一厅”之称的留园楠木厅,正中四面红木银杏屏门,南面刻有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文,北面刻着唐孙过庭书谱180 字,正面写有唐刘禹锡的陋室铭全文。 6而建筑物上悬挂、篆刻的匾额楹联和砖刻、书条石等,成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典雅装饰品,使园林充满了氤氲的文气。 “书画琴棋诗酒花”是文人士大夫的七大韵事,也是他们在园林的主要活动,因此也经常出现在园林的装饰中,如狮子林有古琴、棋盘、函装线书、画卷四个漏窗,成为四雅。它是千年来传统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历代文人雅士的必备之物,象征着生活安逸,并
8、有着高度的知识和修养。儒家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是内法圣人,外讲尊王攘夷,就是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1所以辅佐周王灭商的姜子牙,唐朝东征的薛仁贵,西征的薛丁山,堪平安史之乱,福寿双全的郭子仪等历史人物,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图案。如苏州网师园大厅前的砖刻门楼的图案就是文王访贤,向郭子仪拜寿的戏文的图案。宋朝理学家周敦颐隐居濂溪,种植荷花,并且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一文,这也成为了圆明园的“濂溪乐处” 、 “映水兰香” ,避暑山庄“香远益清”等名景的造景依据。古典园林装饰图案中,基于谐音原理的吉祥符号成为重要的内容。最典型的是蝙蝠形象,蝙蝠的“蝠”跟“福”同音,成为专用的吉祥物,广泛应用在装饰艺术中。蝙
9、蝠为黑暗中的动物,西方认为是吸血鬼的丑恶和阴险的象征符号,而第 5 页(共 9 页)中国诗人却赞美蝙蝠的善于韬晦,养身远祸, “千年风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逃网罗”并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变形移情手法,把原来并不美的形象变的翅卷翔云,风度翩翩。 4飞翔的云纹与蝙蝠在一起,表示幸福从天而降。颐和园仁寿殿上就有一幅巨大的条幅,上面有两百多个寿字,一百多只蝙蝠,象征“福” 。有的直接用花草图案,如江南园林爱用绵绵蔓草的图纹,蔓草滋生蔓延,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吉祥的寓意。有许多花草的寓意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牡丹富贵、菊花长寿、万年春永葆青春、石榴多子以及荷花高洁等,而园林中荷花厅、菊花厅、
10、梅花阁等更是数不胜数。苏州狮子林的问梅阁门窗、地画全是梅花的图案,人到了问梅阁就好像置身于梅花丛中一般。古代传说也有在园林装饰中有所体现。园林建筑小品中出现的葫芦及葫芦形状演化而成的瓶状小品,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宇宙发生论的观念,是葫芦剖判创世的意象。 12中国古代宇宙发生论认为创世之前的混沌状态是以天地合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为特征的,其物化形象是葫芦,其人格化形象是盘古、伏羲、女娲等。从混沌到世界创生的过程,被形象的叙述为葫芦从中央被剖开,即天地剖判,阴阳分离。葫芦多子,有子孙满堂的寓意,园林中门洞、花窗、铺地中的瓶状构图或直接为葫芦形状或由葫芦演变而来。二、古典园林中的“天人合一”的道德观(一)
11、 “天人合一”与皇权的结合“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生态度是重心在内。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中国儒家认为的天是具有义理和道德的“天” 。孟子认为“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畏命也” , 11天道与天性相通,董仲舒认为,人的知识德性源自于天,天所具有的品质,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只要通过“修身省己,明善心以反道”即可。因此,提出“三纲” 、 “五常”作为维护帝国专制秩序的永恒道德规范。孔子是以德配天的至圣之人,是与天合德的典范。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古典园林,通过倾
12、注中华传统道德理念的风景设计,将这些传统道德艺术的物化在园林中,皇家园林“以德利政” ,私家园林则强调在“游于艺”的过程中净化心灵。古代统治者都倡导“君权神授”说,夏代就有“有夏服天命” ,殷代提出“德”是“礼”的辅助,周朝又有“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12而朝代更迭也就成了天命的轮换。因此,标榜“有德”成为皇家园林的精神内核。皇家园林中有很多倾注了理想人品的人化风景点,严子陵崇尚节义、相尚以道,以“士故有志”拒绝了汉武帝出仕的要求,耕钓于富春江畔,表现了高尚的节操。有歌赞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山高水长”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儒家追求天道、天理,实质上是探求人
13、的生命之道、生存之道,儒家将达到天道阴阳两极的“和”视为最完美的人格。网师园中的“蹈和馆”匾额就是这种审美理想的说明。儒家倡导的“蹈和”就是躬行中庸之道、谦和之道。儒家以山第 6 页(共 9 页)水作为道德精神比拟、象征来加以欣赏,它和儒家诗论所说的比兴有着密切的关联。孔子所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为园林美学欣赏的重要命题,追求山水仁德,主张将“情” 、 “志”融入到山水之中,将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拙政园梧竹幽居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怡园的“岁寒草庐”都是其中的代表。(二) “天人合一”与自然的融合天人合一在园林中变现为: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因借自然。顺应自然
14、即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应顺着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中国园林创作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园林建筑正是水乳交融的结合点。 17依山傍水兴造园林建筑,自然而巧妙地再创山水之乐,亭台楼阁与曲径长廊,点缀在山水之间。虽然由人所做,却宛若天成而风景如画。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造型上独具特色,无论是线条、轮廓、形体,还是色彩方面有体现出一种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和谐的自然风格。就像圆明园,就地势低洼,多泉水的天然之势,充分发挥“就低凿水” ,宜于以水构境成景之所长。开凿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散则为溪为河,聚则回环萦绕,曲折蜿蜒,构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水系。 3如园中的脉络,将大小不一的洲渚岛屿连成
15、一体,既为景境的创造提供基地,又将所有的景境融于水网的空间环境中,造成独具自己特色的山水意境。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 9 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尤为突出。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园林虽是人为,却如自然世界的缩影,它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的,具有诗情画意,供人居住、游览的综合艺术。 20它不仅涉及建筑、生物等科学知识,还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传统的自然主义、宗教等哲学观念渗透到园林建设中,以自然天成的形式美展现出来。中国古建筑在审美情趣和创作思路上也极力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例如明朝的天坛祈年殿
16、采用圆形三重檐体制,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很明显的体现出“天圆地方”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17因借自然则是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的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巧于因借”中的“因”,就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即随地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 13寄畅园依山就势,低开水域,引泉入池,形成了山水相依托而相得益彰的大结构。而园内的建筑布局则更是依据这种大结构顺势而立,满足了造景也观景的需要。如水边知鱼槛近观内中“古柯”、远观惠山英姿,“环翠楼”、“涵碧亭”、“凌虚阁”等取景也相当近,因此从环翠楼”极目远眺,园外惠山的
17、美丽风景尽收眼底。园内园外的景观融为一体,达到了身在小园中,尽收园外景的艺术效果,真正做到因借自然。所以,利用借景,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雁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一个普通的草堂,也可以引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空间感触。又如叶绍翁名句:“应怜屐齿印苍白,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第 7 页(共 9 页)三、五行风水说对古典园林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中国古代建筑讲究阴阳五行的生态观,其目的是为了依照山水的自然条件,谋取人类居住的最佳地
18、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水是我国古代有关住宅,村镇及城市等居住环境的基址选择及规划的学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选择风水的标准是:“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其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 13风水主要讲究“生气”,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要后高前低,左右环抱,藏风聚气。风水中要求的生气,除要有适宜的气候环境外,还要有景观价值。我国的古典园林则是通过对山、水、树木、石和建筑等素材的处理、结构组织和主题表达等手段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优美生活环境。 15由于风水和园林讲的都是与人有关的生活环境,
19、风水理论对园林创作理论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返璞归真”的我国传统园林造园理论和意境。造园中非常重视阴阳相生,如果把园林中源于自然的山水、树木等看作是“阴”,纯人工的建筑物看作“阳”的话,在造园过程中,“阴”盛则过于荒凉,“阳”盛则过于造作。造园者追求的是“调整阴阳之气平衡”的关系,从而使整个园林达到阴与阳平衡的状态。因此园林建筑中的轻与重、大与小之间的关系的协调,是园林建筑布局的首要问题。中国园林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有很多很好的范例,如承德山庄、北京颐和园和江南的拙政园的园林建筑的布局都非常成功,并且严格按照阴阳平衡的理念来进行整体布局。除了阴阳平衡问题,还有园林建筑中必
20、须做到疏密有致,黑白分明。在园林布局规划中,如果景物过密,就会使人感到窒息,过疏又松弛无力。疏密关系就整体而言,要做到有疏有密,疏密相间;就局部而言,要做到疏中求密,密中有疏。倘若密处无疏,则少了空灵之趣,显得壅塞;反之,如果疏处无密,则无蕴蓄,使人一览无余,缺乏深邃之感。 16被称为江南名园的网师园在建筑物布局上就不平均,疏密变化及其强烈的表达了黑白分明的效果,其入口两侧“小山丛桂轩”和“琴室”一带,空间紧凑,建筑排列有序,分布集中,使人置身于建筑物围成的天井空间中,加之景物众多,令人目不暇接。随廊而过之后则又有另一番风景趣味,过“濯缨水阁”到网师园中部,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使人视线大开,心
21、理感到放松。这也是“阴阳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风水学认为:“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木盛则主风”,“益木盛则风主也”。 “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槐榆,北栽杏李,大吉大利”这些都说明了树木景观对形成“吉地”“龙穴”具有如此的重要性。 10在风水理论中,植树是改变一方 1廖存主:浅析风水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 , 黑河学刊 ,2010 年第 7 期(总第 155 期)第 20 页第 8 页(共 9 页)风水的有效办法之一,也体现了风水与环境之间的认识,成为风水倡导植树和护林的认识基础。 19通过多植树木,多种果木,保护山水及平地的风水林,保护村头古树大树,形成郁郁葱葱的绿化地带和植被,不仅可以
22、保持水土调节温湿度,造成良好的小气候,可以形成鸟语花香,优美动人,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风水对植物的种植方位,树木品种也有诸多要求,主要基于如下几点来考虑:一是考虑空间的合理布局,空间舒阔者可多植树,空间狭窄者可以不种或少种;其二,考虑树种的位置;其三,考虑考虑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气候条件。在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中既要考虑树木植物的方位、植物的象征意义、植物的形态、色彩之间的搭配与和谐,还要考虑植物的变化和季节的对应,同时也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些原则与风水对植物的要求是一致的,到了现在风水对园林植物的配置也还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古代园林也极为重视修造水景即理水,我国古代园林理水总的艺术风格是摹拟
23、自然水景,它受风水关于水的吉凶观念影响最深,认为吉祥水道都是流速平缓,蜿蜒屈曲,若水流湍急或水路转弯徒急则为大凶。同时还认为吉利的水流向是不能与山脉平行。我国古代园林理水“绕”、“掩”、“静”等诸手法即曾不同程度地受过风水观念的影响。 14所谓绕,就是水顺随着山、石、树、建筑等直立而体量较大的园林景观而环绕。风水把这种水称作“湾抱水”或“腰带水”,若“腰带水绕抱如束带,即金城也”。由此可见,风水对水系的选择与古典园林对水体的设计原则是相一致的。风水学说对园林的路径也是有影响的,园路指园林中各种道路、广场等铺装地坪,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园林的骨架、网络,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是整个园林气
24、的流动路径,是园林的气脉,具有其完整性和连续性,所以,要有曲折和起伏,俗话说:“路要环,水要缠”,这样,才能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这与我国的古典园林在进行园路设计时要求园路要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若隐若现,“路因景曲,境因曲深”,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以丰富景观,延长游览路线,增加层次景深,活跃空间气氛的要求是一致的。 5由于园林中的风向与园路、地势等相关,不符合季节时令的虚风,对人体是有伤害的,为了避免这种虚气对人体伤害,要用风水中气脉的曲折和起伏原则来指导园路设计,因为风水对曲折和起伏有特别的保护偏好,认为只有曲屈回环起伏才能生气止蓄来阻止这种虚风产生。结语:由儒学
25、思想所规范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曾有过至今仍为我们自豪的光辉灿烂的历史,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园林建设应当吸取古代文化的精髓,然而也要摆脱墨守陈规的束缚。这些文化因素不仅对传统的古典园林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今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也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因此我们要对古代的古典园林文化去粗取精,要继承其优秀的方面,更要发展极具魅力的方面!参考文献:第 9 页(共 9 页)1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1,315-3302 何宝通.中国古代建筑及历史演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1-220,3 贾洪波.中国古代建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6、,2005:455-456,4 张驭寰.中国古建筑装饰讲座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12,112-115,5 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76-279,6 王世英、朱德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337-338,7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89-292,8 孙宗文.中国建筑与哲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9-45,9 冯霞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J.工程与设计,2001(4) ,55,10 廖存主浅析风水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J.黑河学刊,2010年(7):20-
27、2111 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33312 曹林娣. 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00205,312-315,13 张家冀. 中国造园艺术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2:191-194,14 张海兰. 古代园林建筑特征漫谈J.北京:民营科技,2010(9):33-3415 王耘著. 论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J .沈阳:东北师大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5,16 赵丽芳.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水美学思想J.太原:山西建筑,2008(1):38,17 张浪中国园林建筑艺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3-224,18 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3-117,260-263,19 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8:12,20 绍忠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