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宋之问为何杀掉刘希夷.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6582252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之问为何杀掉刘希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宋之问为何杀掉刘希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宋之问为何杀掉刘希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宋之问为何杀掉刘希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宋之问为何杀掉刘希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宋之问为何杀掉刘希夷唐诗血案别解白鸦文人相轻,这是曹丕当年给文人下的精准定义,本不足为怪。但若相轻到变态之地步,演变成了相妒,离危险就不远了。初唐大诗人宋之问,只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曾让多少回乡路上的人热泪盈眶。但因史料有含糊记载,宋之问有杀死外甥刘希夷之嫌,所以他作为文人相妒的典型批斗对象,被打上了“卑鄙小人”的醒目钢印,一直被绑在文学史的黑木桩上。窃以为,宋之问是否真的杀了人,尚可商榷,但“因嫉妒而杀人”之说肯定是可疑的。即使宋之问真的将外甥的诗作据为己有,并真的将外甥杀掉了,其动机就是因为嫉妒诗才吗?这桩唐诗血案的真相,恐没有那么简单。一李国文先生在随笔诗人的嫉妒看文学史上的

2、一段悬案中说,宋之问见到外甥刘希夷的诗作代悲白头翁,心生嫉妒,想据为已有,刘希夷不肯,宋之问就将他杀掉。这件事的直接证据来自全唐诗和唐才子传。在全唐诗中,宋之问的有所思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只有一句不同,准确地说,只有三个字不同,宋诗是“幽闺女儿惜颜色”,刘诗是“洛阳女儿好颜色”。以下就是宋之问的有所思,一首蒙上了凶杀色彩的绝美诗篇: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

3、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交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飞。全唐诗在介绍刘希夷时,说他“为奸人所杀”,但没说奸人是谁,只是含糊其辞地补充了一句:“或云:宋之问害希夷”。这一句补充,可就要了宋之问的命了,既把这件事白纸黑字地留在了官方史册上,又用了一种不太肯定的口气“或云”。同样不太肯定的口气还见于刘肃的大唐新语:“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窒之。”还有更要命的,就是唐才子传,不仅非常肯定地说刘希夷是被宋之问所杀,还描绘了杀人的具体细节:“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韦绚的宾客嘉话录也记载了他的杀人方式:“

4、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李国文先生当然也知道,这起凶杀事件未必完全可信,但他列举了一些史料,分析了宋之问的“卑鄙小人”性格,并由此判断,宋之问是一个完全可能因为嫉妒而杀掉外甥的人:一是据新唐书载,宋之问一直巴结女领导武则天的情人张易之,并经常为他捧“溺器”,足见其奴颜婢膝。一是据旧唐书载,宋之问在落魄之时,曾秘密告发他的救命恩人张仲之,使自己重新得宠,由此“深为义士所讥”。我看以上史料,或可说明宋之问这个人的确有些猥琐,但还不足以说明他会因嫉妒诗才而杀掉外甥。宋之问为张易之捧“溺器”,这事儿是真是假还

5、不好说,也许因为坊间传闻他杀了刘希夷,影响搞坏了,有人便捏造一些猥琐的事情牵强附会地加在他身上。而且据西京杂记记载,早在汉代时,就有了一种叫作“虎子”的玩意儿,皇帝走到哪里,侍从人员就提着这玩意儿跟到哪里,以便随时伺候皇帝撒尿。可见,宋之问作为下属,即使偶尔提着“溺器”跟在领导张易之身后,也算不得什么,大约这就是当时的官场风气吧,或谓官方文坛的风气?至于宋之问告发张仲之的事儿,就更不好说了。那毕竟属于政治斗争事件,究竟是武则天应该倒台,还是张仲之应该被捕呢?也许此举正说明宋之问忠于国家呢?张仲之一伙要密谋刺杀女领导武则天家里的什么人,事关重大,他若不告发,岂不要引起朝纲混乱?宋之问也许正是抱着

6、一颗“大义灭恩”的红心,报效朝廷,报效至高无上的女领导呢?当然,要想为宋之问杀人翻案,还是很有难度的。毕竟史料语焉不详,而且他将刘希夷的诗据为己有的说法,已死无对证,全唐诗上又明明白白地收录着两个人几乎一模一样的两首诗,这些似乎已经辩驳不清。但我以为,即使不为宋之问杀人翻案,也有必要为宋之问的“嫉妒”翻翻案。嫉妒之心人皆有之,或轻或重耳,若将宋之问杀害外甥的犯罪动机解释为嫉妒诗才,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二 宋之问何许人也?初唐时相当走红的大诗人,名气远远超过了刘希夷。后人谈初唐诗歌,总是绕不过去“沈宋体”的,因为“沈宋”二人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巨大贡献,这里的“宋”便是宋之问。旧唐书说他被贬谪时,“

7、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足见其影响之广泛。如此大名鼎鼎且深受人们喜爱的诗人,功成名就之后,怎么会嫉妒一个无名小卒的一首诗?而且还是自己的外甥?而且嫉妒到要杀掉他的地步?再说了,宋之问虽是舅舅,但比外甥刘希夷还小几岁,一个才高八斗且很著名的“小娘舅”,嫉妒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外甥”之诗才,实在难以说得通。这其中必有不得已的缘由。我想,宋之问之所以混到因为诗歌杀人的地步,可能与“宫廷诗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一个深得女领导武则天欣赏的宫廷诗人,宋之问一定是有苦难言的,因为他经常要作一些讨女领导欢心的“应制之诗”。啥叫“应制之诗”呢?大约就好比武则天把小手一挥,说我大唐要开奥运会了,我大唐要抗

8、震救灾了,我大唐的神五神六神七要上天了,尔等宫廷诗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肩负起讴歌帝国大好形势的责任。于是乎,宫廷诗人们集体挥毫泼墨,顺应时代要求,写出一些诸如今天的“兆山羡鬼”或“秋雨泪劝”那样的诗。此所谓“应制之诗”也。写应制之诗虽有违本心,但宋之问毕竟才华横溢,所以也经常写得很出色。可不像今天的宫廷诗人如秋雨之流,虽著作等身,架子不小,但终究花拳绣腿,能否有一言半语流传下去,尚令人着急。喜欢唐诗的人都知道,宋之问有一首著名的龙门应制传世,据隋唐嘉话记载,武则天读了这首诗以后龙颜大悦,特地赏赐他一件锦袍。单从这首即兴而作的诗来看,宋之问获赠女领导所赐之锦袍,基本上还是靠真水平的,可不像今天

9、的宫廷诗人如兆山之流,又是“总理呼”又是“主席唤”,虽巩固了省作协副主席的位子,但是否会落得笑柄乃至于让后世儿孙抬不起头来,尚令人忧心。像这样的应制之诗,宋之问其实写了很多,有学者说现存十五首,实际上远不止这些,只是应制之诗大多为博女领导一笑,艺术价值不高,一如现在网络上的“临屏诗”之类,很多没有被全唐诗收录罢了。我们也该替宋之问想想,他经常围绕在一个喜欢诗歌的女领导左右,每隔一两天,就要像交作业一样写个什么应制之诗,既要现炒现卖,又要斟字酌句以防意识形态错误,时间长了,纵使宋之问再有才华,恐也疲于应付,难以出新了。估计他每日夜里做梦都想着女领导武则天,他倒不是想女领导半老徐娘的身体,而是想着

10、明天陪她逛游之时,如何再能博她一笑?但辗转反侧,搜肠刮肚,总觉得江郎才尽,一如长期为同一个富太太提供特殊服务的小白脸,早已穷尽各种云雨的姿势,已难再玩出什么新花样了。最后,宋之问只剩下一个笨办法,那就是平时极力搜集各种美妙诗句,记在心中,事先做好准备,以便应制之需。每当女领导骚情膨胀、雅兴勃发之时,他就在心里挑选合适的美妙诗句,再稍作发挥,一首应制之诗很快就完成了。有了这个笨办法,宋之问应付女领导的压力就缓解了不少。想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个愣头愣脑的外甥刘希夷找上门来了。三宋之问正在忙于搜集各种美妙诗句,以便应制之需,这时候,猛地看到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美句,当然是眼前

11、一亮。不过我以为,当愣头愣脑的刘希夷拿出他的白头吟时,宋之问一开始并无私吞之意,亦无杀人之心。宋之问首先想到的,不是将这首诗据为已有,而是觉得如此美妙之诗,应当拿去应付女领导,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这首诗的价值。就宋之问当时的身份而言,他这么想也是很自然的事。由此进一步猜想,宋之问当时一定和刘希夷商量过,而且反复商量了不止一次。想必刘希夷也很矛盾,先是疑惑,然后勉强同意了,然后又反悔,最终,还是不给舅舅面子,这就等于不给女领导面子。刘希夷反悔的时候,想必宋之问已经将这首诗呈给女领导看过了,一旦被揭穿,就是欺君之罪,是要掉脑袋的。宋之问可能是在被逼无奈之下,才起了杀心。应该说,事情一开始是向好的方面发

12、展的,至于后来为什么出了那么大的问题,闹到杀人的地步,我私下揣摩,事情的经过约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外甥兴冲冲地去找舅舅,呈上新作白头吟,讨个评语自慰。小娘舅热情接待,与老外甥闲坐于客厅,一起喝茶品诗,其乐融融。舅舅毕竟是个大诗人,一眼就看出白头吟与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有气息相通之处,于是大加夸赞,说此诗融会了汉魏歌行、南朝近体、梁陈宫体等诸家之长,自成清丽婉转之风,佩服啊!而且,叙事议论抒情都很棒,对比对偶用典也独到,特别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妙极!颠倒重复,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抒写了时光流逝的无奈,真实动情,真可谓神来之笔!外甥听舅舅如此抬举,激动得快坐不住了,

13、对舅舅佩服的五体投地,连声道:还是舅舅谙熟诗道啊!晚辈受益匪浅。过了几天,事情发展到第二阶段。起因是舅舅又为应付女领导的事烦心起来,再看看外甥留在书案上的白头吟手稿,写的真好啊!遂萌发了索诗之心。于是,舅舅主动把外甥约来喝茶,并试探性地问:“你那首白头吟,还有谁看过?”外甥说没人看过。舅舅便开始了第一次耐心的说服:“这么好的诗,要是呈给武后御览,她老人家一定龙颜大悦。”外甥一听,一开始也有些兴趣,要是因此得到女皇帝的赏识,以后可就衣食无忧了。可是舅舅又说了,这首诗要以他的名义呈给武后,而不是以外甥的名义。外甥听罢一愣,心里马上又动摇了,便搪塞道:“呵呵,舅舅,我可只是个喜欢喝喝酒、弹弹琵琶的主

14、啊,当官的事,我是没啥兴趣的,也不是那块料啊”。舅舅一听此话,顿感无趣,觉得这个老外甥太不识抬举,真是个扶不起来的猪大肠,也罢,由他去吧。就这样,舅舅的第一次说服失败了,索诗未成。但舅舅并未死心。第三阶段,是舅舅成功说服外甥的阶段。想必舅甥二人有过一次推心置腹的促膝谈心。这一次,舅舅除了准备上等好茶,可能还准备了好酒。酒过三巡,舅舅语重心长地说,庭芝啊,你可是我的亲外甥啊!我还能不处处为你着想吗?你幼年丧父,可不能丧志啊,你都这么大的人了,也不考虑考虑自己的前程?不过,好事情总是要慢慢来的,性急吃不了热豆腐嘛,你想啊,我要是直接向上面推荐你,武后一定以为我徇私情,反而把好事搞砸了,所以你最好先

15、把这首诗送给我,等到合适的时机,我一定向武后禀明实情,隆重推荐你,事缓则圆嘛!再说了,把白头吟送给我了,你不还有八首漂亮的江南曲吗?丝毫不也影响你的文学成就嘛!“不会吧,一首诗歌就能定荣华富贵?”外甥虽然已被舅舅的诚恳有所打动,但还是有些不解。“呵呵,我的老外甥啊,这你可就不懂了。你成天游乐玩耍,对庙堂之事哪里知晓?舅舅可是天天围着武后的屁股转啊,她老人家喜好什么样的诗歌,我还能不清楚?你一定要相信舅舅,就凭这首白头吟,就可能为你打开人生的通路。”舅舅如此苦口婆心,外甥深感亲情难却,再加上喝了几杯小酒,脑袋一热,终于经不住劝诱松了口,同意将诗送给舅舅。第二次索诗成功了。最关键的是第四个阶段。外

16、甥前些天之所以同意送诗给舅舅,想必主要是碍于情面,或酒后冲动,后来回家细细一想,又有了反悔之意。外甥为何反悔?或出于维权心理,或受了外人挑唆,不得而知,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外甥这一反悔,舅舅可就骑虎难下了,因为舅舅已经将白头吟改名有所思,呈给女领导看过了,女领导也大加赞赏了一番。这时候如果外甥站出来揭穿真相,舅舅必因欺君之罪而招杀身之祸。被逼到绝路上的舅舅估计与外甥大吵了一架,舅舅说:你身为晚辈,怎么能说话言而无信?以后还想混吗!外甥说:你怎么能将“洛阳女儿好颜色”改成“幽闺女儿惜颜色”?改得真臭!两个人都愤愤然,不欢而散。大吵一架之后,舅舅越想越不放心,这个愣头愣脑的老外甥要是真的弄出什么傻

17、事来,可就不得收场了!于是引出事情的第五个阶段。舅舅只得放下架子,再次主动约请外甥来喝茶,外甥虽然应约去了,但态度很固执,舅舅免不了又是苦口婆心地一番劝说,并用女领导的变态脾气威胁外甥说:“这事儿要是传出去,在文坛弄臭了名声事小,若弄个欺君之罪,我们俩可就都完蛋了!你听说过汉朝时的吕后吗?她将戚夫人的四肢砍去,弄成人彘,你若不知天高地厚,非要胡来,当心武后把你也弄成人彘!”舅舅软硬兼施,还以“诗谶”威胁外甥,说你那两句诗里的“人”和“花”一对比,真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啊!我看你近日精神恍惚,印堂发黑,恐有邪气附身,你要是再闹事,可要当心后果啊!可惜的是,外甥的大脑就是个一根筋,任凭舅舅好说歹说,就

18、是不同意。临走时还威胁舅舅,说要把送诗之事传出去。这可真是把舅舅逼上了悬崖,事情的最后一个阶段,自然是舅甥二人的谈判彻底破裂,舅舅考虑到保命要紧,经历了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万般无奈,遂起杀人灭口之心。舅舅心里想,对付这种智商较弱、不通情理而又固执到底的愣头青,杀人恐怕是唯一的办法!于是舅舅又忍气吞声地主动去找外甥,假意请他来商议最后的解决办法,命下人杀之。可能是被外甥不顾舅舅死活的行为气坏了,舅舅的杀人手法的确有点狠,据传是“以土袋压杀之”。这也实在是被逼急了,不给别人退路,也就是不给自己退路嘛,梁山好汉杀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何况文人?四 其实,宋之问未必就是个卑鄙小人。早在题张老松树那首诗中,

19、他就坦言了自己的人格追求:“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虽然,诗是诗人是人,但宋之问的心胸绝非狭窄,他的很多诗歌,或大气,或脱俗。如初到陆浑山庄:“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又如夜饮东亭:“春泉鸣大壑,皓月吐层岑。岑壑景色佳,慰我远游心。暗芳足幽气,惊栖多众音。高兴南山曲,长谣横素琴”。甚至,宋之问还有一些表现世外主题的诗歌,似乎抒发一种高蹈出尘之志,这首雨从箕山来堪称代表:雨从箕山来,倏与飘风度。晴明西峰日,绿缛南溪树。此时客精庐,幸蒙真僧顾。深入清净理,妙断往来趣。意得两契如,言尽共忘喻。观花寂不动,闻鸟悬可悟。向夕闻天

20、香,淹留不能去。在这个世上,白手起家何等不易,宋之问又不是太子党,没有任何政治背景。也没有任何经济背景,其父留给他的只是所谓“三绝”的精神遗产。写作方面,宋之问固有才华,但在文坛也没有任何裙带关系,没人帮他吹捧,不像现在的什么总编辑的女儿,某教授的媳妇,互相发表、互相写个评论什么的。尽管没人吹捧,宋之问还是靠自己的努力考中了进士,在诗坛混出了名声,武则天破格任用他之前就已经颇有诗名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宋之问也是幸运的,要不是女领导武则天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唐的庙堂之上根本就不会有一个叫宋之问的人。后人讥讽他拍女领导的情人张易之的马屁,其实据史书记载,真实的情况是张易之“雅爱其才”,而且当时与宋之

21、问一起亲近张易之的人还有很多,且都是著名文人,如杜审言、阎朝隐、沈佺期、王无竞、尹元凯、李适、富嘉谟、刘允济,等等,难道那些人就不是拍马屁了吗?至于说他给张易之“捧溺器”,这究竟是奴颜婢膝还是能屈能伸,还真不好说,勾践还给夫差当过马蹬呢,大名鼎鼎的王维还一边故作隐居,一边写信巴结当了宰相的张九龄呢,看看王维在献始兴公那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求官心切,便知这个世外高人的心里是何等猥琐了:“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宋之问的诗中似乎还找不到这等恶心的言辞吧?至于说宋之问不讲恩情义气,秘密告发张仲之,这究竟是忘恩负义还是政治分歧,也不好说。哥们杨炯死后,宋之问写了一篇祭杨盈川文,字字凄切,句句悲凉。而他的

22、很多赠诗,都表现出深长的情谊。如赠司马承桢:“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又如送赵六贞固:“目断南浦云,心醉东郊柳。怨别此何时,春芳来已久。与君共时物,尽此盈樽酒。始愿今不从,春风恋携手”。还有送杜审言:“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其笔下的朋友情谊尚能如此,何况救命恩人?说他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就更可笑了。宋之问做官,最大也就做到五品学士,在大唐那样的太平盛世,五品文官能干出多大的政治事业来?何况他的工作主要是编书,以及在编书之余作些应制之诗取悦女领导。郭沫若的官不比宋之问小吧?胡适的官

23、也不比宋之问小吧?他们的政治作为又在哪里呢?宋之问也不是没有政治理想的,也不是不体察民生,“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便是一例,但时代没有赋予他实现政治抱负的更好机遇,或许他只是为诗歌而生的,所以他选择的道路是一面官场逢迎,一面在诗学实验上创新,完成前人新体诗运动,为后人定型律诗,最终成为继往开来的大诗人。当今中国的官场上,省长诗人市长诗人都有,谁能做到?如果宋之问是一个对骨肉亲情无比冷漠残忍的人,他能在息夫人中发出“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的感叹吗?再看看他写给亲兄弟宋之望的诗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字真句切,流于肺腑,亲情何其浓郁:鹡鸰有旧曲,调苦不成歌。自叹兄弟少,常嗟离别多。尔寻北京路

24、,予卧南山阿。泉晚更幽咽,云秋尚嵯峨。药栏听蝉噪,书幌见禽过。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五刘希夷之死固然遗憾,但宋之问也是这桩唐诗血案的受害者。杀掉刘希夷的凶手,不仅是初唐大诗人宋之问,更是大唐帝国的官方文坛,是女领导武则天喜好“应制之诗”的雅好。杀掉刘希夷的,不仅是身为舅舅的宋之问,更是为博女领导一笑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伟大的人物都是完美无缺的,其实不然,伟大的人物往往都是人格分裂的,只是俗人看不到而已。中国人习惯“有罪推论”,警察忙来忙去就是为了证明你有罪,证明他们抓你抓的很合理,就像这桩唐诗血案,后人说来说去,就是为了证明宋之问一定是因嫉妒外甥诗才而杀人,至于其他缘由,一概不论。西方人则往往习惯“无罪推论”,律师们跑来跑去就是为了证明你无罪。或许是因为宿命因果吧,拍了一辈子马屁的宋之问也曾两次被贬谪,最后还落得个“赐死”的收场。但我坚持认为,一个卑鄙小人在临死前是写不出“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那样的诗句的。无论从刘希夷的死来看,还是从宋之问的下场来看,文人之间似乎都不应相轻相妒,而应相怜相惜。翻开中国的历史闲书,满目悲情,满纸污血,但却不难发现,更多的时候不是文人捅死了文人,而是政治捅死了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