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 “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
2、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
3、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 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决定着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人类实
4、践的基本矛盾。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实质上都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因此,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就成为人们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5哲学的党性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但任何一种哲学流派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唯心主义,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外。坚持哲学史上只有两大基本派别,否认 “第三种路线”的存在,这就是哲学的党性原则。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一般地说,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坚持唯物主义;而反动的没落的阶级坚持唯心主义。 6哲学史上两个对子的关系 在哲学史上,既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也有辩证
5、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交织在一起。辩证法可以和唯物主义相结合,也可以和唯心主义相结合;形而上学可以和唯心主义相结合,也可以和唯物主义相结合。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不是平行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感觉、观念等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
6、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3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往往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自发地结合在一起。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但有其局限性。其一,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其二,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其三,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观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唯物主义
7、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和社会阶级根源。 唯物主义的认识根源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是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分离。人的认识是一个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片断(如感觉或概念)加以夸大,使之变成第一性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还有其社会阶级根源。进步的阶级由于其利益同社会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所以能够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坚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也有其社会阶级根源。反动的剥削阶级由于其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矛盾,所以
8、就要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坚持唯心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基本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坚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唯心主义,纠正形形色色用主观代替客观、决定客观的错误的做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社会条件 19 世纪中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暴露了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 19 世纪上半叶,无
9、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活动的舞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理论来源 19 世纪英、法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论,进而推导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20 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20 世纪后半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创立了邓小平
10、理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
11、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
12、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
13、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14、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
15、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
16、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
17、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18、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