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学期末考试复习题1、思考题:1、儒家指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是谁提出的观点?试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孔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 “孝悌是为仁之本” ,这句话
2、包含了什么意思?试评析这一观点。孝悌是行仁的基础,做人的根本,爱人的基础。爱惜自己,成就事业,父母无忧,以敬为本。3、“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反映了儒家什么样的思想精神?试谈谈你的看法。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 、“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 ,提倡“德治” ,重视“仁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4、 “君
3、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它反映了儒家什么样的价值观?君子为了道德仁义可以志在四方,而不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故土之上,修养不够的人却只顾留恋乡土而不知推行道义;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避免因为违背道德仁义而身遭刑戮,造成对父母的不孝,对亲人的伤害,修养不够的人却只考虑是否有利可图。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
4、念。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 ,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 ,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那么在儒学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那些观念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呢?就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这四大范畴。 5、 “吾十有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你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它反映了儒家什么样的情怀?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
5、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其实是讲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修为逐渐增长,对世事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懂得如何处理,到最后成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不需要思考就叫做从心所欲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所说的,这句并不是说所有人到了这个年龄就这样了。开始就说到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说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后面的修为也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其二、以周易 、 尚书 、 诗经 、 礼记 、 左传等书为经典;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2今天儒家所拥有
6、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形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1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
7、,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2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台湾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 “崇文” 、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华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内圣外王”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 大学中提出的“格物” “致知” “诚意”
8、 “正心” “修身”属内圣范畴,内圣即通过修养成为圣贤的一门学问。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属外王范畴,外王即是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创造和谐社会大同社会的一门学问。 “内圣外王”皆以“仁义礼智”为根本指针,其中“仁” “礼”在“内圣外王”两个层面中的根本意义相同,但在两个层面上有不同的具体解释和具体效用。 如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等等等。 孔子是我
9、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和朱熹) ,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汇,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 2道德价值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
10、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孝”更是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谈何为人,谈何做人,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种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 ) 。这里生命与道义是合理存在的,但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对道义的追求要高于对生命的追求,在
11、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时,要舍生取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信”与“义”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价值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 “学而时习之”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3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
12、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价值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重要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税” “听政于国人” “与民同乐”等。众所周知, “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 “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建设和谐社会很有相似之处。对于当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时代,
13、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这也正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加以吸收,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实现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6、 “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一思想贯穿于大学的始终,根据你对大学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学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大学是小戴札记的第42篇,同礼记中的大部分文字不同, 大学讨论的是儒学的根本问题,对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做了贯通性的叙述。 大学把儒家的成己、成人之
14、学联系起来,并指出了达到成己成人的可行步骤与最终目的,其重点在于阐发“内圣外王”的儒家政治思想。大学的主要内容,朱熹曾概括为“三纲领”与“八条目” 。所谓“三纲领”就是大学开首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而“八条目”乃是为着实现这“三纲领”采取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步骤。以“三纲领” 、 “八条目”等概括大学的内容,主要是朱熹为了突出其“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但这并不足以作为大学思想的原貌。 大学的主要内容在于阐发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7、A:“最近工作有些烦” ;B:“领会了中庸就不烦了!”C:“极高明而道中庸”!当 A 在跟友
15、人聊天发牢骚时,友人 B 和 C 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建议,你对他们的对话有何想法?根据你对中庸的理解,试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认识。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
16、,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4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尽心 )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
17、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
18、、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三是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
19、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8、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这是孟子对如何加强个人内心道德修养所给出的的建议,结合现代高校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谈谈你对孟子这一建议的认识和看法。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
20、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 而不去管它们的
21、,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 死了庄稼。 ” 9、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体现了儒家什么样的孝道精神?先王已死,奉事他好像活着的一样;先王虽亡,奉事他好像存在的一样,真可说是尽孝顺到极点了.从历史学与民族学的角度看,在我们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中,存在着一个与“孝”伦理观念完全背离的“欺老”与“食人”的历史阶段。摩尔根发现,在人类尚未掌握种植淀粉类食用植物技术的蒙昧时代,“食人”之风在全世界普遍存在。孝观念是伴随着父系制家庭以及父子关系的明确而产生的。随着以男子为中心的个体家庭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随着社会分工协作出现不平等的社
22、会关系,孝观念终于“破土而出” 。在孔子仁论思想体系中,孝是逻辑性出发点与前提性条件。孔子孝道有四大基本内涵:1.养亲2.敬亲。3.谏亲。4.慎终追远。鲁国原是周公的封地,是保存周礼最完整的国家,孔子就出生在这一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十六七岁就以知礼而文明于鲁国。周礼是在夏商两代礼仪制度基础上增删改善而成,内涵丰盛,所以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孔子认为有四件事情非常重要:民、食、丧、祭。前两项表明他是一位民本主义者,后两项则与孔子的孝论有关涉。5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 ”“无违”是指“无违礼节”,孔子对此有一个具体的诠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3、”(论语为政)以周礼善待亡亲,也是孔子孝论基本规定之一。在孔子心目中,周武王和周公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懂得孝的内在精髓,因为所谓孝不仅体现在生前如何孝敬父母,也表现于父母死后如何继承前人的遗志,完成前人未竟之事业。 “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礼记中庸)实际上,孔子之所以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其间渗透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孝道精神,更重要的在于这种丧祭之礼可以起到“教民追孝”的社会伦理教化的作用。10、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
24、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 。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 ,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11、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你如何理解儒家讲的孝悌思想?它是人的一种本能吗?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顺了吗?” 其实问题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孔子说了好吃好喝的连狗和马等一般的畜类都可以做到。而人就不
25、同了,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高等动物。有着高级的思维,也有一般的思维。所以我们人类不能和一般的动物相比。我们对于父母孝顺的内容中还应该包括给父母精神方面的满足。即言,一方面要求保证让父母没有衣食之忧,这是最低标准;同时又要让他们有着快乐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说,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后者的需求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孔子在发问背后的潜台词是:一个人若仅仅满足父母的衣食之虑,而没有一个好的态度(色难) ,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孝。 12、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什么意思?它讲了什么做人的道理?试谈谈你的看法。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13、古典时期的“小学”和“大学”分别指
26、什么?你对现在的大学教育有什么看法?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 ,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 , “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小学”在古代就是古汉语文字学一,什么是小学? 即语言文字学古代小学先教授六书,所以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每个文字具有三个部分:1.字形;2.字义;3.字音。在汉代,分别不很显著。宋末王应麟玉海已分成三种:体制.训诂.音韵。清代的四库全书 ,把小学书分为:训
27、诂.字书.韵书三类。小学附庸于经学,以经学为大学,故称语言文字之学为小学。分音韵、文字、训诂三。14、大学提出的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你怎么理解?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 “传”十章。认为, “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 “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6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
28、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 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 “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29、、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 ,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
30、该文从实用主义角度,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国父孙中山作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第六讲题提到;“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 ”15、 “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意思?根据你对老子的阅读和理解,谈谈你对老子人生修养价值观的认识。“致虚极” ,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
31、。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老子认为,注重修养是做人的根本。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不欲以静” 老子三十七章)的地步。 这就是说,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掠夺侵略更惨。所以,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 一个人如何避免成为金钱财富的俘虏?老子认为,应该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 老子认为,缤纷的物
32、欲世界使人目盲,靡靡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所以,老子提倡, “圣人”不要多积蓄,自己的财富要用来济众,完全为人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越感富足充裕。按天道行事,就是利于万物而不为害;按圣人之道行事,就是只施济于民众,而不与相争夺 。 二、解析题。1、在中国古典时期,知识分子一直以“古之学者为己”来督导自己,你对当今“今之学者为人”的现象怎样理解?试谈谈你自己的理解。古时候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 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没有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哪里。72、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益
33、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哪家的思想?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取向?作为大学生,你认为我们在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事上应该怎样做?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儒家。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一些有益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我一日多次反省自己,帮朋友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信?老师传授我的知识复习了吗?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楼主所引用的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原句有几点要注意, “忠”字代表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信”字,有两种含义,一是诚信,二是信用,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人处事立世之根本。假期阅读书目如下:1、儒家:四书-大学 、 论语 、 孟子 、 中庸孝经周易:易经2、道家:老子全篇, 庄子内篇:逍遥游 、 齐物论3、禅宗:信心铭 、 、 坛经 (又名六祖坛经 )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