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华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必修五) 1教学(学习)札记咬文嚼字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思路,理出作者观点。2、品味佳句,培养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迁移应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鉴赏诗句,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谨严精神。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难点: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严谨精神。三、
2、课时划分:2 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词语:【学生活动】利用早读预习完成学案上的字词句的练习【教师活动】点拨重点词句,指导学生积累重要字词1、 正音:婵娟(chn ) 茗烟(mng) 憎恶(zng w) 箭镞(z) 斟酌(zhn zhu)岑寂(cn)付梓(z) 尺牍(d) 烹饪(png rn) 下乘(chng ) 清沁肺腑(qn)2、 解释下列词语: 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杀青:泛指写定著作。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清沁肺腑:纯净的味道、感受渗入人的肺腑或内心。自鸣得意:
3、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点铁成金:传说中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配套练习】1下列划线的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晕车(yn) 红晕(yn) 轮外圆晕(yn) 晕头转向(yn) B咀嚼(ju) 嚼舌(jio) 细嚼慢咽 (jio) 咬文嚼字(jio) C没镞(z) 斟酌(zhu) 蕴藉丰富(yn) 清沁肺腑(qng) 江华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必修五) 2教学(学习)札记D岑寂(cn) 付梓(z) 锱铢必较(zizh) 尺
4、牍宣言(d)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文章要简捷,努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B每讲一题,老师都要告诉我们一些 简洁的解题方法。C我们要养成学习所必须的好习惯。 D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B王祥同学学习上锱铢必较 ,一丝不苟,令人敬佩。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 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摔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1C(沁 qn) 2 D(A B 互换。C 应用“必需”。)3C(ABD 都是贬义词,现被当褒义词用了
5、。)学习目标二:了解朱光潜及其主要著作:【学生活动】阅读学案上的材料,圈记要点,了解朱光潜。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二、简介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
6、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几句句子的差别。【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分析时与
7、日常生活语境相联系一、尝试分析比较下列几组句子的差别:1、尝试分析比较下列几组句子的差别:2、同学集体朗读,请个别同学示范朗读,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江华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必修五) 3教学(学习)札记前句是一个表判断的叙述句,语气一般;后者在骂人的语气上更强,杀伤力远大于前者,表现出强烈的憎恶感。A、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B、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前一句含有假设语气,也带有“你不是”这样一种讽刺的意味;后者反而有了几分调皮的赞许,跟后个分句语气不太搭配。小结:由以上两组句子的分析可见:“你这”式句子并非在
8、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这两句主要的区别是语法上,前一句是主谓宾结构,“有”是谓语动词,“风度”是其宾语;后一句其实不是一句话,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短语,“风度”是中心语。【方法指导】 2、学生讨论分析后,看课文中朱先生的分析,由这些实例的分析,作者引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引出了第三段中的这句话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根据思想感情来“咬文嚼字”。二、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活动】根据下面问题梳理课文,理清思路。问题: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章举了哪
9、几个“实例”? 分别说明了哪些“道理”? 【学生活动】默读 17 段的内容,列出事例。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中的一句台词,后依此又改动另一文(调整句式)水浒传 、 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增减字数)“推敲”的故事 韩愈改字(品味谴词)“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学生活动】体会作者的分析,结合你的理解,与小组内成员讨论各例所要说明的道理,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明确:郭沫若改字“是”改“这”句式不同 感情变化文字与情感有关王若虚改文增与减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文字与意境已经有关 语言表
10、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江华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必修五) 4教学(学习)札记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字有直指意义,有联想意义。文学的文学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
11、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梳理全文结构:(板书如下)D : D D D D D D : D D D D 【小结】:第 1-2 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 3-5 段以史记李广射虎与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 6-7 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 与反面例(“ 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 8 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二课时重点
12、分析学习目标四:了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的优劣一、讨论课后练习二:【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的优劣。明确: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
13、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学习目标五:体会并运用本文的思想来鉴赏诗句【学生活动】鉴赏诗句,体会炼字的妙处。【配套练习】1、“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为 “红杏枝头春意闹” 提示: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提示: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江华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必修五) 5教学(学习)
14、札记3、试一试,给下面的空白处各填上一个动词,使之更有意蕴,并说说理由。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A、舞/隐 B、摇 /映 C、扶/失明确:“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显得和谐,把风人格化了,因而更形象生动;一个“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总结归纳作者提倡阅读和写作要“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3 题。文化要发展 环境需宽松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
15、,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从今年开始,传统的清明节、
16、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
17、果无法断言。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江华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学
18、科教学案(必修五) 6教学(学习)札记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本文来源: 2008-3-15 中国青年报 有删节)1下列不属于 “文化”成为人们热门话题理由的一项是( )A发展文化可以使人幸福,增加财政收入,方便治理。B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因此形成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C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D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概念深层次辨析的讨论,人们迫切希望政府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方向。2下列表述,不
19、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B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D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
20、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D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出现在繁荣和发展的。【参考答案】1A(项是发展文化的目的,且没有定论。注意题干信息“理由”。)2B(项从“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中可知;项从“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可知,因为政府提供一个主导的追求便是权威干预,政府显然是“权威”; 项“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中的“也可以”表明政府还没有“主导的追求方向”;项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3D (、 “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可能是继承“传统文化 ”的一种方式,它不可能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根”的唯一方式。、“建文化城,写繁体字,开国学班”都只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不能说有了这些方式“传统文化”就一定能继承。、原文中没有依据。)教学反思江华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必修五) 7教学(学习)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