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夏商周考古.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568114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商周考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夏商周考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夏商周考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夏商周考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夏商周考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名词解释:1、金石学: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金” ,主要指商周时期的铜器和铭文。 “石” ,主要指秦汉以后的石刻。金石学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希图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金石学著作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材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缺陷是未曾进行深入的研究,故未能发展成为完整的学科体系。2、考古图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北宋吕大临著,共 10 卷。书中收录青铜器 210 件,玉器 13 件。其中除官府收藏者外,并集 37 家私人藏器。书中对每件器物,先绘图形,次摩铭文,并记录器形大小、容量、出土地点

2、、收藏人家以及铭文字数,并加以考证说明。此书为后来著录青铜器开创了一典型体例。3、 宣和博古图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之一。北宋王黼著,共 20 卷。书中共收器物 839 件。除沿用考古图体例之外,王黼把古代器物进行了分类,并定名,沿用至今。4、甲骨四堂”是指对甲骨学做出重大贡献的 4 位专家,因他们的名字(号)中都带有“堂”字,故称。具体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雁堂,又作彦堂5、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学术界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兼用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数学、天文学、现代科技手段等。对夏、商、周三个王朝进行断代探索的大型工程,为 20世纪

3、末中国最大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起因) 20 世纪初,国内学术界存在“疑古学派” ,对司马迁的史记所载三代历史持怀疑态度,认为夏禹是神话人物或动物,甚至否定夏王朝的存在。 国外学术界相当多的学者否定夏王朝的存在。 文献缺乏有关共和元年以前的编年记载。(2. 主要研究成果) 确定武王伐商的年代为公元前 1046 年。 确定了懿王元年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 899 年 4 月 21 日。 确定了商代后期和西周诸王的年代。 推定了夏、商年代的框架。6.前八后五商王朝政治中心变迁的次数。语出张衡西京赋 “殷人屡迁,前八后五” 。 “前八” ,指商王朝建国前政治中心先后有 8 次变迁;“后五” ,是指商族

4、建立商王朝后,曾经有 5 次迁都。(“前八”是:契居蕃,昭明居砥石,昭明又迁商,相土东迁泰山下,相土又复归商丘,殷侯(上甲微)迁于殷,殷侯复归商丘,汤始居亳。“后五”所指:史记?殷本纪 、 尚书序 、 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不一。一般认为是:中丁由亳迁隞(嚣) ,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庇、耿),南庚迁奄,盘庚迁殷。)7.人殉人殉就是在奴隶主死后埋葬时,把活着的人埋进墓室中,成为墓主人的殉葬品。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人们相信生死生活相同的思想。奴隶主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仍想继续保留荣耀地位,故把大批奴隶随葬,供自己死后到阴间使唤。在入墓方式上,人殉者身体完整,或活埋,或勒令自杀,或毒死,一般无砍头、腰

5、斩现象。人殉者身份一般为死者的妻妾、亲信、侍从和生前为其支使的奴仆、武士,一般不大可能用战俘或奴隶去作殉葬者。在时间上,人殉活动一般是一次完成,即墓主人死时同时进行。在位置上,人殉者既可以与墓主人穴,也可在大墓近侧,即异穴;一般同穴者多,异穴者少。人殉现象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齐家文化墓地中8.人祭人祭是把人作为祭品来进行祭祀。人祭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祭品,祈求鬼神保护祭祀者或相关人员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和安全。多用砍头来供俸祭祀对象。其人牲大都是战俘(甲骨文记载,人祭用的牺牲多是外族俘虏最常见的是羌人。 )或奴隶,很少用死者的亲信侍从去作为祭祀时的牺牲。另外,在时间上,杀人祭祀可在死者埋葬时进行亦可在其

6、死后陆续进行,而主要是死后追祭的。杀祭的活动场所既可在死者墓葬附近,亦可在其它特定场所进行。商代十分盛行。人祭的对象有祭社主的,还有上帝、天地、山川、日月、风雨、鬼神,还有祭宗庙祖先的,尤以祭祖先为主。人祭现象在原社会晚期出现。9.白陶是用瓷土(高岭土)做成,但无釉。白陶就是没有上釉的瓷器,即素烧。有的刻纹。陶质坚硬,烧成温度在 1000 度以上,一般胎薄,造型比较规整。它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光辉杰作,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工艺美术作品,被奉为国宝。10.硬陶:硬陶也是用瓷土烧成,但较瓷器粗糙,烧成温度常达 800-1000,高于一般陶器,胎质硬,扣击声脆。器表多有印文,故又叫“印纹硬陶”

7、。印纹硬陶南方十分发达,北方不太发达,但发现较早。至于硬陶起源于北方或是南方,这是目前争论的问题。在南方地区,印纹陶发展到春秋时期达到高峰,至春秋晚期开始走下坡路,汉代后印纹陶逐衰落。11.原始瓷器:用瓷土做成,且上釉。烧成温度高,达 1200左右。质地硬,没有显著的吸水性。其胎有一定的杂质,釉色也不纯正,故称“原始瓷器” 。12.先商文化先商文化是指夏王朝时期商王朝未建立时的商族文化。邹衡先生提出了“先商文化”的命名。(即李伯谦先生所说的“下七垣文化” ) 。先商文化主要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陶器特征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流行细绳纹、弦纹,常见鬲、甗、橄榄状罐等器形。鬲作卷沿圆唇、无颈、

8、鼓腹。鬲足上有绳纹,且是层层包制。邹衡先生把先商文化分成漳河型、辉卫型和南关外型等 3 个类型。13 妇好墓商代后期贵族墓葬。又名小屯 5 号墓。因墓中随葬铜器铭文中多见“妇好”而得名。位于小屯村西北,时代为殷墟三期。妇好墓属中型墓,但出土物品是殷墟墓葬中迄今为止最多的,也是迄今唯一青铜铭文能与甲骨文记载相联系的商代王室墓葬。14.享堂墓祭之所,在墓葬之上建立房屋在战国时期较为普遍,这种房屋建筑称作“享堂” ,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其作用是举行墓祭之所。商代晚期应该也存在墓上建筑。在殷墟有 3 处墓地发现有墓上建筑:一是大司空村 M311 之 F2,二是大司空 M312 之 F3,再就是妇好墓之

9、 F1,至少证明再商代已出现享堂,一直延续到明清。15.亚址墓又称郭家庄 M160,长方竖穴墓,有熟土二层台、腰坑、棺椁。有殉人 4 个,狗 3 只。随葬品丰富,时代属于殷墟三期偏晚。因为出土铜器铭文“亚址”二字最多,故其墓主人可能是亚址族之首领或址族的上层人物。16.长子口墓商末周初墓葬。位于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的太清宫遗址上。因墓中出土铜礼器多带铭文“长子口”而得名。墓平面呈中字形,墓室呈长方形,有棺椁、二层台、腰坑。有殉人 14 个。时代属于商末周初。墓主人为殷商贵族。推测为微子启。17.瓦鬲墓:先周和西周时期墓葬。墓地位于陕西宝鸡市斗鸡台。因墓中皆随葬有陶鬲而得名。这些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

10、穴,均为仰身直肢。其延续时间甚长,大约包括了相互衔连的初、中、晚 3期。其中初期的绝对年代超出西周的年代范围,其所代表的文化也就早于西周文化。瓦鬲墓的发掘,是在周人发祥地进行的最早的考古工作,对探讨周秦文化的渊源具有重要意义。18.瘪裆鬲腹部微鼓,弧形裆,裆部内凹,即“瘪裆”19.土墩墓:西周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墓葬。其形制与黄河流域的西周墓完全不同,有坟堆而无墓穴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在平地上用河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的范围,其上放置随葬品,然后堆筑封土(封土不加夯打) ,形成一个圆形孤堆,当地人叫“土墩” ,故称土墩墓。堆上的花土颜色均匀,土质松软,但经过调伴,墓底铺鹅卵石,可能起着防潮和散水的作用

11、。有的一墩一墓,也有一墩数墓至十几座墓的。一般都没有发现葬具痕迹20 侯马盟书是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盟书遗址位于牛村古城东南 2.5 公里秦村西。载有盟誓文辞的盟书,都用朱笔在玉石片上写成。玉石片上绝大多数是圭形。 (按:春秋时盛行盟誓活动,当时诸侯或卿大夫为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经常举行此项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盟誓时在地面掘坎,而后杀牲取血埋入坎内,并把盟辞放在牲畜上面)21.族葬制周代重要的埋葬制度。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公共墓地”制。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埋葬,按血缘关系安排墓位,且家族成员不分贵贱而葬。这种按血缘关系安排墓位聚族而葬的葬法叫族葬制。西周以后,族葬制成为

12、宗法等级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考古发掘证明,族葬制到战国时仍然盛行。22.块炼铁“块炼法” ,就是把铁矿石在较低温度(约 8001000)的固体状态下,用木炭还原法炼成的比较纯净的铁。用块炼法炼成的铁是块炼铁,有较多的杂质。23.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范围相当广阔:大体包括今京、津、河北北部、内蒙古中部、辽西等地区。年代相当于商代后期。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开始于龙山时代末期,延续到夏代和商代前期。 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以夹砂居多,泥质较少。颜色以灰、褐二色为主;纹饰以绳纹居多,另外彩绘陶也十分发达。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青铜文化。不少遗址里发现有只钻不凿的卜骨,可见也有占卜的习俗。墓葬分为石棺墓和土坑墓两

13、种。房屋多为半地穴.有围墙或濠沟等防御设施。说明当时的社会正朝着有“城郭沟池”的阶级社会发展。夏家店下层文化应该是包括了肃慎、燕亳在内的古代文化。24 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范围位于燕山山脉以北地区,主要包括河北北部和辽西地区。 时间大约相当于西周、春秋时期。陶器皆为夹砂陶,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说明当时的青铜工业已经非常发达。墓葬分两种:一种是石棺椁墓,另一种是土坑墓。房屋遗迹有两种:一种是半地穴式,另一种是地上建筑。由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诸特征不同于中原地区的西周和东周文化,故可推断它应该是包括了“东胡” 、 “山戎” 、 “肃慎”在内的“诸戎狄”文化,较大的可能是山戎文化。25.

14、朱开沟文化分布范围集中于河套地区和岱海地区,东起岱海地区,西入鄂尔多斯腹地,北达阴山南麓,南至延河水系。年代相当于夏商时代。建筑基址可分地面起建和半地穴式两种,而以半地穴式为主。陶器中灰陶约占 90,也有少量的褐陶和泥质红陶、黑陶。手制为主,墓葬分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瓮棺葬两种。26.岳石文化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相当广阔。就目前所知,包括了今山东全省和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陶器器型多子母口、平底、三足器、圈足器,不见尖底器。可分为 4 个类型:即照格庄类型、郝家庄类型、尹家城类型和安邱堌堆类型。岳石文化的时代是晚于龙山文化而早于二里岗上层,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至二里岗上层一期之间,其中东部

15、地区延续年代可能略晚。岳石文化很有可能就是这种东夷文化.27 吴城文化主要在江西省境内,年代相当于商代。发现的吴城文化遗存,包括大量陶器、铜器、石器。其中石范数量甚多,颇具特色。吴城文化还发现大量刻划文字或符号。陶器以夹砂灰陶、红陶为主,铜器基本上仿中原形制,也有本地特征的。此外,还发现少量刻划文字或符号。主要刻在陶器上,也有少量刻在石范上,各期都有发现。早期的字能认识的不多,但同甲骨文大体属于一个系统。二、三期的文字逐渐接近甲骨文,这也许是因为当时更多地受了商文化的影响。.关于其族属,学术界意见不一。比较而言,是越族之一支可能更符合实际28. 湖熟文化在商代主要分布在东至镇江、西达皖南丘陵的

16、长江沿岸地区,即宁镇和皖南地区。到了西周时期,其范围扩展到太湖杭州湾地区。时代相当于商周之际。 遗址一般分布在平地凸起的小土丘上或山脚下,因而常称为“台形遗址”或“山坡遗址” 。 流行土墩墓。 陶器以夹砂粗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其次是泥质黑皮磨光陶和印纹软陶,也有少量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且锛多斧少(越住南斧越少) 。 铜礼器可分为两组:一组与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相似,有个别可能就是在中原铸造而流入此地。早期不仿叫先吴文化,而湖熟文化中、晚期可以称为吴文化29.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地区。时代相当于夏后期到商末周初其性质为古蜀国文化。先后以三星堆遗址群和成都

17、市区为政治中心。发现有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典型遗址有三星堆城址,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简答1有关夏商西周春秋的年代范围及年代争议有关夏、商、西周、春秋的年代范围和年代争议中国有可靠的历史纪年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 841 年)开始的。在此之前的年代,文献记载少且互有抵牾。这个时期最早的夏代以及商代,文献没有具体载明始于何年和终于何年,夏、商更替之具体年代更是不详。后人根据史记等史料推断其夏年大概是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17 世纪;商年是从公元前16 世纪至公元前 11 世纪。关于商王朝的灭亡年代:或者说是武王克殷之年,也可称作西周王朝建立的年代,历来也是众说纷纭,大

18、约有 44 种观点,最早的是公元前 1127 年,最晚的是公元前 1018 年,早晚年代相差 100 余年主要有五说:1以竹书纪年有关记载为据,并参证西周金文纪年以及有关古代历法的文献记载,推算为公元前 1027 年。2以西汉刘歆的三统历为根据,推算为公元前 1122 年。3史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公元前 11 世纪。如中国古代史教材。4考古界一般定在公元前 11 世纪中叶。5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项成果确定为公元前 1046 年。2夏商周分期及各期主要特征大体上,把夏商周时期划分为 3 大阶段 6 个时期:第一阶段:夏商武丁之前:青铜时代开始,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奴隶制产生且初步

19、发展。第 1 期:夏代: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第 2 期:商汤武丁以前:青铜文化有了初步发展,奴隶制国家机器开始加强。第二阶段:商代后期西周早期:青铜文化由发展走向高峰,奴隶制达到鼎盛时期,民族融合大发展。第 3 期:商代后期:奴隶制国家高度发展,中国青铜文化达到了顶峰。第 4 期:西周早期:这个时期的文化面貌与商代后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新的发展。第三阶段: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战国之交:青铜文化趋向衰落,开始走向铁器文化;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开始形成。第 5 期:西周中晚期春秋早期:奴隶社会开始衰落。西周王朝的覆灭,表明奴隶制国家已经一蹶不振。第 6 期:春秋中晚期: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开

20、始兴起。350 年代以来夏商周考古重大发现1殷墟的持续发掘。2郑州商城的发掘,找到了比殷墟文化更早的商代前期文化(二里岗文化)和商代前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 。3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提供了丰富的商代中期白家庄期文化遗存,为探寻隞都提供了珍贵材料。4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夏文化和夏代都城提供了丰富材料。5偃师商城的发掘,发现了与郑州商城年代接近的商代城址,为研究夏、商文化更替和商代早期都城,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6洹北商城的发掘,发现了早于小屯殷墟的商代都城遗址,对于研究中商文化和盘庚迁殷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7湖北黄陂盘龙城的发掘,发现了商代前期城址,为研究商代南土方国(或军事重镇)

21、提供了有益的材料。8江西樟树市(原清江县)吴城村发现的吴城文化,为江南青铜文化的研究树立了年代学标尺。9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使我们认识了夏商时期蜀文化的面貌,为研究古蜀国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10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关中地区的夏商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11陕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垣曲商城的发掘,为研究晋南地区的夏商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12山东青州市(益都)苏埠屯和滕州市前掌大发现的商代大墓,其规模与小屯大墓不相上下,是研究山东地区商文化和方国历史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13河北藁城台西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商代铁刃青铜铖,把中国用铁的历史提前到商代。14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发现的夏家店下

22、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范围遍及京、津、冀北地区,填补了这一地区同时期文化面貌的空白。15陕西西安沣镐地区的发掘以及由此而出版的沣西发掘报告 ,建立了西周考古学文化分期的标尺。16对周原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西周宫殿、宗庙基址,同时也发现了一批珍贵的西周甲骨文。17山西曲村-天马遗址的发现,发现了晋国早期都城遗址,为研究晋文化树立了一个年代标尺。18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的西周墓葬和车马坑,为研究燕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所出土甲骨“成周”二字,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19河南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的发掘和李家窑虢都上阳遗址的发现,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考古学文化

23、断代树立了一个年代标尺。20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十万片铸造铜器的铜范,还发现了盟誓遗址,出土大量盟书,后汇成侯马盟书一书。21河南洛阳中州路和东周王城的发掘,建立了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学标尺。22考古工作者还对河南新郑郑韩故城,湖北荆州楚都纪南城,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等两周城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4夏文化的含义及有关夏文化的争议(一):夏文化所谓夏文化,应该是指夏王朝时期的夏族文化。夏王朝统治下的其它民族文化不属夏文化。夏族建国前的文化不是夏文化,应称作“先夏文化” 。同样,夏王朝灭亡后的夏族文化应称作“后夏文化” 。夏文化是夏代的夏族文化,这基本上已是现今学术界的

24、共识。现今学术界有关夏文化的主要观点(二):学术界有关夏文化的观点众说纷纭。目前有影响的主要有 4 种:1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为夏文化。以安金槐、李仰松、杨育彬为代表。2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王湾三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为夏文化。以吴汝祚、佟柱臣、李伯谦为代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项成果也是此观点。3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是夏文化。以邹衡、郑杰祥、陈旭为代表。4新砦期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为夏文化。以张国硕为代表。上述观点,3、4 目前影响较大。从上可以知道,关于夏文化的起始年代,目前主要有以下 4 种说法:1 河南龙山文化中期说,以安金槐为代表。2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说,以李

25、伯谦为代表。3 新砦期说,以张国硕为代表。4 二里头一期说,以邹衡为代表。从上又知,目前有关夏、商文化的分界,主要有以下 5 种意见:1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之间说,以郑光为代表。2 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间说,以安金槐、殷玮璋为代表。3 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说,以孙华为代表。4 二里头文化四期早、晚段之间说,以王巍、杜金鹏为代表。5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之间说,以邹衡为代表。5二里头遗址的布局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翟镇乡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等村一带以二里头村南为中心,分布范围南起四角楼村前的古洛河北岸,北到今洛河河道,东过圪垱头村,西到北许村,大约南北长 22.5 公里,东西宽 2

26、.5 公里,面积约 3 平方公里以上。布局:该遗址应是一处经过精心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偏东,发现数十处宫殿墓址,年代包括一至四期。分方形和长方形 2种,宫殿区四周均有宽达 10-20 米左右的大路。宫城:呈长方形,沿四周大路内侧修筑。总面积 10.8 万平方米。墙宽 2 米,东墙有门道 2 个。在宫殿区的北面和西北一带,集中分布着与祭祀有关的建筑遗迹。主要包括圆形的地面建筑和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及其附属墓葬,其中前两者往往伴存。青铜冶铸作坊区:遗址南部新村西南地,发现有陶范、铜碴、坩埚残片。陶窑址:遗址北部二里头村西,其它地点也有零星发现,尚不见集中成片的窑址。骨器作

27、坊遗址:遗址东北部二里头村南、圪垱头村西发现有许多骨料、骨器半成品以及制骨器用的砺石。另在遗址内部发现数百座墓葬、灰坑、中小型房基、祭祀遗存,其中以圪垱头村西北墓地最为集中。出土铜器、玉器的墓葬主要集中在宫殿区的周围。6二里头文化的分期特征和文化类型分为两大期:二里头文化早期(包括一、二期)和二里头文化晚期(包括三、四期) 。二里头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有部分黑陶、白陶和少量褐陶、红陶。陶胎较厚。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等。盛行鸡冠耳和花边器口装饰。炊器鼎、鬲相对较少,而以夹砂中口罐为主要炊器。瓦足簋、平底盆、绳切纹小罐(圆腹罐) 、豆、澄滤器(刻槽盆)等为常见的器

28、形。觚、爵、盉等酒器比较流行。生产工具中,石铲、石镰大量使用,也有小件青铜工具。卜骨大都有灼而无钻。二里头文化早期是由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王湾三期文化)发展而来,保留着浓厚的河南龙山文化和新砦期遗存作风。如陶器颜色偏深,有部分夹砂和泥质黑陶;折沿、平底器多、圜底器少;纹饰除绳纹外,篮纹也较常见,有一定数量的方格纹。主要器形有深腹罐、盆、鼎、瓦足簋、花边口沿罐等。二期开始出现酒器,如觚、爵、盉、鬹等。有些盆、罐等器形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相似。二里头文化晚期陶器颜色偏浅,浅灰色较多,少见黑陶;盛行卷沿、圜底或凹圜底器,纹饰以绳纹为主,基本不见篮纹、方格纹,器物内壁多有麻点。器物中,有陶鬲。青铜器增多。

29、大口尊、盆等器与郑州二里岗商文化同类器物相似(图 3,教材 P.31 图) 。可分两个类型:二里头型和东下冯类型。1二里头类型二里头类型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其分布主要在黄河以南的河南地区,西延至陕西东部,其南达湖北长江以北地区,东抵安徽西部。其它重要遗址有郑州洛达庙、巩义稍柴、偃师灰嘴、汝州煤山、洛阳东干沟等。文化特征:普遍常见的是大小不同的浅窖穴,有圆角长方形、方形、椭圆形、圆形等,第四期还有比较规整的深窖穴。2东下冯类型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分布于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及其支流浍水流域的临汾盆地和涑水流域的运城盆地,主要遗址有翼城感军、夏县东下冯、襄汾大柴、垣由古城南关等。7新砦期的

30、特征及与其他文化的联系文化特征:新砦期遗存遗迹目前发展有城墙、大型建筑、壕沟、房屋、灰坑、墓葬和冲沟。其中房屋主要是地面建筑。墓葬有 10 多座,以长方竖穴土坑墓为主。新砦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和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建筑的大型城址,整个城址总面积逾100 万平方米。它不仅是河南省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城址,也是目前确认的唯一的新砦期城址。新砦城址城址平面基本为方形,南以双洎河为自然屏障,现存东、北、西三面城墙,新砦城址始建于龙山文化晚期末段,废弃于二里头文化早期。新砦期陶器有夹砂和泥质两大类。陶色以灰陶为主,部分泥质黑陶,少量夹砂褐陶和泥质红陶,还有极少量的白陶。器类主

31、要有深腹罐、侧扁足鼎、小口高领瓮、折壁器盖、平底盆、折肩罐、折肩瓮、豆、刻槽盆、单耳杯、碗等。器型以平底器较多,三足器次之,圈足器最少,基本不见圜底器(见图 7) 。文化性质首先,新砦期遗存虽然直接来源于王湾三期文化,但与其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新砦期出现一批新器物,令人耳目一新。其次,新砦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的关系比较密切。二者基本器类大致相同。纹饰中的篮纹、绳纹、弦纹、附加堆纹有承继关系,尤其是二里头一期盛行的篮纹加附加堆纹等,在新砦期都已出现。当然,新砦期与二里头一期也有差别。二里头一期的花边罐、圆腹罐、捏口罐等不见于新砦期,新砦期的乳足鼎、敛口钵、斜壁碗等不见于二里头一期。凡此种种,新砦斯

32、应归入二里头文化系统,可当作二里头文化的最早阶段。8.谈谈对夏文化的看法依据现今材料,我们认为新砦期遗存与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最有可能是夏文化。1从年代上看,二里头文化和新砦期遗存的年代符合文献记载的夏代纪年。2从分布地域上看,新砦期遗存主要集中在以嵩山为中心的颍、汝河流域,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豫西和晋南地区,这与文献记载夏王朝的统治区域相吻合。3从文化特征上看,二里头文化是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而新砦期遗存与二里头文化一期关系密切,与周邻其他族属的考古学文化相联系,二者最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4从社会发展阶段上看,新砦期遗存和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阶级社会、青铜时代和文明阶段,这与文献记载的夏王

33、朝社会形态相吻合。9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的布局及性质偃师商城位于偃师市区西南约 0.5 公里的塔庄村一带,北倚邙山,南邻洛河,西距汉魏故城11 公里,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在其西南约 6 公里。由大城、小城、宫城和拱卫城组成。在城内发现有宫殿基质、房屋、手工业作坊、墓葬、祭祀和池苑遗址。性质:偃师商城地据要冲,规模宏大,遗址规格高,文化内涵丰富,其性质绝非一般村落遗址,也非方国小城,其性质应与商王室生活有关。关于偃师商城的始建造者或性质,目前学术界主要有 4 种观点:一是西亳说,二是桐宫说,三是军事重镇说,四是辅都说。西亳说:认为偃师商城是汤都西亳。以赵芝荃、安金槐等人为代表。桐宫说:认为偃师商城是“

34、伊尹放太甲”之地桐宫。以邹衡先生为代表。军事重镇说:认为是偃师商城是商代前期的一个军事重镇,以郑杰祥先生为代表辅都说:认为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始建年代和使用年代接近,二者共存于商王朝前期,都具备都城性质。其中郑州商城是主都,偃师商城是辅都(或陪都、别都) 。以张国硕为代表。从城址的规模和布局来看,虽然多重城垣显示出浓厚的军事色彩,但由于这里建筑有宏伟壮观的城垣设施,有庞大复杂的宫殿建筑群和府库群,城内中北部又有多处贵族和平民居住址以及铸铜作坊等重要遗迹,故可以断言,这里绝非一般的商代聚落遗址,也非所谓的离宫,更不是单纯的军事据点,而应是一处具有都邑性质的遗存。郑州商城:郑州商城是包含有内外城垣的

35、大型城址。建造者有意对城市进行了规划。布局:宫殿区位于内城内中部偏北和东北部一带,在东西 1000 米、南北 900 米的范围内,发现数十座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区和墓葬区大多位于内城外四周。在城北发现铸造铜器作坊遗址和制造骨器作坊遗址;另在宫殿区商城工作站内发现一壕沟,也应与制造骨器有关。在城西铭功路西侧郑州十四中学院内,发现一处制造陶器作坊遗址。在城东北角外的白家庄、城东南隅、城南、城西都发现有集中的墓葬区,其中白家庄有贵族墓葬。另外,在城西、城东南隅、城西南共发现三处青铜器窖藏坑,出土大量青铜器及其它遗物。性质:郑州商城范围广阔,遗存丰富,不仅有高大多重的城墙设施,而且还发现多处宏伟壮

36、观的宫殿建筑和各种各样的手工业作坊,以及出土有大型方鼎、圆鼎、精美玉器和原始瓷器等珍贵遗物,这些无不说明这里决不是一般的城邑遗址,而应为商代前期的都城性质。郑州商城到底是谁的都城,现在还有争论。有四种意见:隞都说:认为郑州商城是仲丁所迁之隞都,二里头遗址或偃师商城是西亳。以安金槐为代表,此外,还有方酉生、殷伟璋等。郑亳说:以邹衡为代表。认为郑州商城是汤都亳,偃师商城是桐宫。主都说:认为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都具备都城性质,其中郑州商城是主都,偃师商城是辅都。邢都说:日本人见塚茂树,认为郑州商城是祖乙迁都之邢(庇) 。10商族起源的争议关于商族的来源问题,自司马迁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主要有西方

37、说、东方说、河北说、晋南说、辽西说等观点。1. 西方说史记?殷本纪说契“封于商” 。 集解引郑玄:“商国在太华之阳” 。西晋皇甫谧说:“今上洛,商是也。 ”六国年表也认为商人起源于西方。2东方说王国维首创。他考证“商”即今河南商丘, “亳”在今山东曹县。东方说得到当今许多学者的支持。如徐中舒,郭沫若,安金槐则认为豫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就是先商文化。3. 东北说傅斯年指出商族发迹于东北、建业于渤海与古兖州的观点。后来,吉林大学金景指出商人远祖昭明所居之砥石在辽水发源处。商人沿陆路先到河北,继而到河南,最后往西灭夏。随着红山文化的新发现,干志耿等人认为商文化起源于幽燕。4. 豫北冀南说丁山认为“漳河”

38、即“滳河” ,商人居滳河而得名商。5. 晋南说认为商人起源于晋南。以李民、陈昌远为代表。李民认为, “山西南部是商族的摇篮” , “豫北地区则是商族兴盛发展的历史舞台” 。陈昌远认为契所居之蕃在晋南,把垣曲古城认定是汤之亳都。11,商前期的方国遗存殷商时代,在商王朝直接统治区周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方国。这些方国有的是商王朝的封国,有的是臣服于商王朝的附庸国,有的长期与商王朝作对,有的则对商王朝时叛时服。目前可以确定的方国都城遗址主要有以下几处:(一)盘龙城遗址目前有争论。主要有两说:一说认为是商王朝方国遗存,另一说认为是商代南征的一个军事重镇。学术皆一般倾向于前者。(二)台西遗址位于河北藁城台

39、西村。范围较大,其中相当于殷墟一期阶段的材料较其它遗址丰富。台西遗址位于商王朝的北土,既有与郑州二里岗、安阳殷墟文化相同的地方,又有一些受周围文化影响的特征。(三) 老牛坡遗址老牛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主要发现如下:1.木椁墓边箱形式的出现 2.头坑、脚坑和角坑的首见 3.殉人之风盛行 4.殷墟之外首次发现商代车马坑。有人认为属崇国宗族墓地。年代为二里岗期(下层)至殷墟二期。(四)垣曲商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南关。发现有大型城垣、城壕和宫殿基址,出土有青铜礼器,故其绝非一般村落遗址,应为商代前期与商王朝关系密切的方国都城。可能为商代亘方方国的都城遗存。(五)东下冯城址位于山西省夏县,该城遗址

40、城垣形状不详,虽没有发现宫殿基址,但其有大规模的城垣和城壕,不排除其为某一方国都城的可能性。(六)府城遗址该城遗址北距太行山 15 公里,南至沁河约 20 公里。有城垣及大型宫殿基址,说明遗址规格较高;文化遗物既与商文化有较多一致性,又有自身特征,故推测其当为商代前期商王朝西北方某一方国遗存。(七)大辛庄遗址位于洛南市王舍人镇大辛庄村东南部,进行多次发掘。年代从白家庄期延至殷墟文化三期。其中出土甲骨文 14 片,可识别字 34 个,年代属殷墟文化二、三期之间。属殷墟之外首次发现卜辞。此属方国都邑性质遗址12,殷墟的布局布局:宫殿区:位于小屯村北到洹水一带,南北 280 米,东西 150 米。绝

41、大部分甲骨文出土于宫殿区,以 1936 年殷墟 127 坑出土带字甲骨最多,达 1.7 万片。另外,在小屯东北地、小屯南地、花园庄东地(H3)也分别发现较多的带字甲骨。墓葬:王陵区在侯家庄、武官村以北的西北岗一带,共发现 12 座大墓和 1 座“假大墓” 。其中司(后)母戊鼎就出在这里。贵族墓地在高楼庄的后岗、孝民屯村东、宫殿区都有发现。1976 年在宫殿区西部,发现著名的妇好墓。另外,大司空村、小司空村、四盘磨、殷墟西区等地都发现有集中的平民墓地。手工业作坊:发现有铸铜、制骨和制陶作坊。在苗圃北地、孝民屯西地、小屯东北地、薛家庄等地,发现有铸铜作坊遗址。北辛庄南、大司空村东南地发现有制骨作坊

42、,以生产骨 笄为主。在王裕口南地曾出土过大批烧流了的陶器,估计那一有制陶作坊。防御设施:迄今为止,以小屯为中心的殷墟还没有发现城墙遗迹。只在小屯宫殿区之西面和南面,铲探出两条相互交接的巨大壕沟。两条沟连在一起,全长 1700 米,北起洹水,向南到花园庄村西南,然后东折与洹水相接。此沟宽约 721 米,深 510 米。壕沟与宫殿区东、北面的洹水河湾,共同构成宫殿区的防御圈。13 宫殿基址(1)形制与结构:宫殿基址形状各种各样,主要是长方形或近方形,还有凸形、凹形、条形和圆墩形等。(2) 营建方法 建基一种是依坚而建,不打夯;一种是挖基填土施夯而建;另一种是先平地,再夯筑而建。还有一种在平地上夯打

43、成基而建。 置础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挖础穴,内置础石,上立柱,在柱坑隔间填土夯实;另一种是先把地面实,在地面上置础,础上立柱,即明柱础石。柱础也有两种:一种是石础。础石多半是河床上的天然漂砾,直径约 1030 厘米,厚约 10厘米,一般都不加琢磨,把较平的一面向上,以便立柱。另一种是铜础。又有两种:一种是特制的,呈器盖状,上面平滑稍凸,下面中心微凹,很易放平。直径约 15 厘米,厚约 3 厘米。另一种铜础是不呈固定状的铜片。铜础之下往往有一个平面向上的石础,铜础与石础间还有深约 20 厘米的灰土,大约是木质之类的支垫物的残迹。柱子则直接立于铜础上,其直径约为 15 厘米。 立柱和筑墙殷墟宫殿的

44、地上部分几乎全无保留,房子的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需要复原。大概也是用草盖房。 (3)宗教仪式 奠基仪式先挖几个坑,举行祭祀,以人和狗埋在坑内,然后再夯台基。 置础仪式。即在放柱础石的地方,在没立础之前,埋入人或兽(牛、羊、狗) ,有的础石直接压在其上。 安门仪式在门左右前后,挖坑埋人、兽。埋人多是武装侍从,分置门的两侧和当门处,有的持戈持盾,有的持戈,多作跪状,人数多的有 56 人,其中不少是活埋的,有的还是小孩。 落成仪式一般在房基外进行。有些在房基外的祭祀坑有可能是为落成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在宫殿基址中,殉葬人和兽,无非是奴隶主害怕鬼神作祟的迷信心理的反映。通过以上这些仪式,他们天真地认为就可

45、防止死鬼来侵扰。人、兽是保护奴隶主安全,起到维护、震摄作用。 14 墓葬及其相关问题(一)墓葬类型与阶级关系晚商时期的墓葬发现数量相当多。根据墓室面积的大小,墓道的有无,棺椁的设置情况,人祭人殉情况,随葬品的多少来分析,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大类型。1. 大型墓墓室面积在 50 平米以上,墓坑深度为 10 米左右。较大的墓葬有东、西、南、北 4 个墓道,小的有南北 2 个墓道,有的墓室和墓道长达几百米。都有棺、椁,有腰坑。殉人多则达数百人,少则几十个。在王陵区发现大墓旁有附属的祭祀坑。随葬品种类多,数量大。大型墓集中分布在武官村、侯家庄北的西北岗一带,在后岗也发现 3 座大型贵族墓。2. 中型

46、墓墓室面积在 505 平方米之间,墓室为方形和长方形,无“亞”字形。一般无墓道或有一墓道(南) 。都有棺、椁、腰坑。都有殉人,多则几十个,少则十几个、几个。一般无附属祭祀坑。在随葬品中有成组青铜礼器、工具、武器,个别有乐器、车马器,不见或少见白陶及大理石雕刻。在后岗、小屯、孝民屯、大司空村都有发现,其中以大司空村 M53 和妇好墓(小屯 M5)为代表。3小型墓数量很多。墓室一般呈长方形,无墓道,面积平方米。一般有棺无椁,一部分也有椁。多数墓有腰坑,多殉狗,个别有人。随葬品主要是仿铜的陶礼器和陶制生活用品。随葬一件器物者一般是鬲。随葬铜器的墓葬较少,有铜器者一般是觚、爵或戈。通过以上可知:大型墓

47、是商王和后妃的墓葬,也有个别是重臣之墓。中型墓应该是王室贵族和方国高级贵族之墓,是中等奴隶主之墓,也可能有一些与商王有关的人的墓葬。同时,也要看到,商代前期已经出现的贵族内部的等级差别,到商代后期更加明显,表现在随葬器物和殉葬的人数。小型墓分两种:个别有殉人、随葬青铜礼器者应是最小的奴隶主;而一般只随葬陶礼器的应该是社会上的平民(族众) 。在小型中,有一部分是无随葬品的墓。这说明自由民阶层在分化,他们中少数人可能上升为官僚贵族,而为数不少的人则相继破产,不断地加入到贫民的队伍。无墓室的非正常埋葬者,当是奴隶和俘虏。(二)人殉、人祭制度的广泛应用(三)关于墓上建筑在墓葬之上建立房屋在战国时期较为

48、普遍,这种房屋建筑称作“享堂” ,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其作用是举行墓祭之所。商代晚期应该也存在墓上建筑。在殷墟有 3 处墓地发现有墓上建筑:一是大司空村 M311 之 F2,二是大司空 M312 之 F3,再就是妇好墓之 F1。15 商代后期的方国遗存商代后期,方国林立。考古发现的属于商代后期的方国遗存,著名的是山东青州苏埠屯墓地、滕州前掌大遗址和墓地以及河南罗山息族墓地、鹿邑长子口墓、陕西清涧李家崖城址等。(一)李家崖城遗址李家崖遗址位于陕西省清涧县李家崖村。出土遗物与商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又有许多地方特色,说明李家崖一带应为商王朝时期的某一方国分布区,而李家崖城址可能就是某一方国的政治中心所

49、在地。据史家考证,李家崖古城可能系鬼方方国之都城。(二)苏埠屯大墓苏埠屯 M1 和殷墟商代大墓相似。除殷墟“王陵”外,这还是目前发现商代最大的墓葬。年代大致相当于殷代晚期。由于墓葬本身的规模,加以苏埠屯的位置和文献中的薄姑相近,因此可以推测苏埠屯大墓有可能是殷末薄姑氏君主的陵寝。(三)信阳罗山息族墓地墓地出土的 26 件青铜礼器上,均有族徽“息”字,说明墓主人是商代息族奴隶主。此地墓地跨越殷墟文化二期至四期,相当于武丁至帝辛时期。(四)长子口墓商末周初墓葬。位于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的太清宫遗址上。因墓中出土铜礼器多带铭文“长子口”而得名。时代属于商末周初。墓主人为殷商贵族。有学者认为“长子口”即 “微子启” 。(五)前掌大遗址位于滕州市南前掌大商代遗址,文化内涵表明可能是某一方国都邑所在。墓地排列有序,有十分罕见的彩绘牌饰,表明墓主人生前当为某方国首领。16.商代的玉器商代以前的玉器,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现。在商代,制玉工艺已从石器制作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同时,青铜工具在制玉工艺中的应用,促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