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6章,系统实施,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2,本章概述,当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完成之后,系统工作的重点就从创造性思考的阶段转入具体的实践性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系统转换、维护与评价。程序设计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达到预期目的;系统测试是保证系统质量的关键步骤;系统转换、维护与评价是使新系统按预期目标政党运行,发现系统的不足及薄弱环节,提出系统改进和完善建议的重要措施。,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3,主要内容,6.1 程序设计6.2 系统测试6.3 系统转换、维护与评价,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4,通过本章学习,可以
2、了解(或掌握),程序设计的有关内容系统测试的步骤和方法系统转换的步骤系统维护的有关内容系统评价的有关内容,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5,6.1 程序设计,6.1.1程序设计语言 集成编程工具 关系型数据库软件 程序开发工具的选择6.1.2程序设计方法 程序设计的划分方法 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 程序设计的步骤6.1.3 结构化程序设计,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6,用某种语言编写程序的过程,称为程序设计。程序设计是系统实施的最重要的环节。 在进行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选择系统的开发工具(或者程序设计语言)。从我国的实践来看: 80年代90年代初期 MIS开
3、发主要以Xbase 系列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主; 90年代以来,主要采用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集成化的开发工具和大型关系数据库系统。,6.1.1 程序设计语言,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7,基于C/S结构的开发工具主要有以下两类1 、集成化的编程工具 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如下: VISUAL BASIC VISUAL C+ POWER BUILDER DELPHI,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8,、关系型数据库软件代表性的产品如下: ORACLE DB2 INFORMIX SYSBASE SQL SERVER此外,还有桌面型的关系型数据库如:ACCESS,
4、VISUAL FOXPRO,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9,面对众多的开发工具,从信息系统实施的角度出发,选择开发工具应该考虑以下原则:用户的要求便于日后的系统维护语言的人-机互动功能提供美观友好的用户界面软件工具丰富的软件工具,便于系统的实现和调试开发人员的经验 选择程序开发人员熟悉的语言软件可移植性通用性好的开发工具,便于在不同环境下系统能正常运行,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10,程序设计的目的在于实现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中提出的管理方法和处理构想。编写程序的过程要遵循软件工程化的要求,目的在于提高软件开发的工作效率,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和可修改性。 程序设计阶段的工作是
5、在系统设计阶段工作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的,它是将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实现的过程。根据系统功能结构的不同,可以将程序设计过程划分为两种: “自顶向下的开发策略” “自底向上的开发策略”,6.1.2 程序设计方法,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11,在程序设计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策略,都要考虑如下的基本要求 程序的正确性 程序的可理解性 程序的可靠性 程序的可维护性 程序执行的效率,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12,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如下:,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13,进行程序设计不仅要让计算机能够正确地执行程序设计的意图,而且还需要满足其他人员读懂程序的需要。因此需
6、要注意编程风格问题:1)标识符号的命名 适当选取,使其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2)程序的书写格式 注意每个语句简单而直接3) 程序的注释 适当增加注释语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4) 程序的输入和输出 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和格式应当方便用户使用,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14,结构化程序设计(SP,structured programming)方法是由Dijkstra最早提出的。它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和单入口,单出口的控制技术。使得程序具有结构清晰,容易阅读和修改,容易验证其正确性等优点。许多程序设计设计语言都支持结构化程序设计。 SP方法利用三种基本结构来表示程序逻辑。1966年Bo
7、hm和Jacopini证明了所有程序逻辑都可以归结为这三种基本结构,因此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也就要能够正确应用这三种基本结构。,6.1.3 结构化程序设计,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15,1) 顺序结构,顺序结构的程序,始终按照程序语句排列的先后次序,逐条执行语句。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结构,语句1,语句2,语句4,语句3,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16,2) 分支结构,If endif,If Elseendif,Do case case case otherwise Endcase,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17,3) 循环结构,循环结构是指对一段程序不断地重复
8、运行,直到循环的条件不满足为止。,Do while loopexitenddo,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18,6.2.1系统测试的目的、原则和过程6.2.2模块测试: 模块测试的基本方法 动态测试的实现原理 等价类划分法 边界值分析法 逻辑覆盖测试法,6.2.3子系统测试: 子系统测试方法 渐增式测试的实现6.2.4系统测试: 总调 用户测试 系统说明文件,6.2 系统测试,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19,1963年美国用于控制火箭飞行的Fortran程序中,把一个循环语句“DO 5 I=1,3”误写成”Do 5 I=1.3”。在系统测试中这一错误又没有被发现,导致飞
9、往火星的火箭爆炸,造成1000万美元的损失。有统计表明,开发较大型的系统,系统测试的工作量大约占整个软件开发工作量的4050。对于高可靠性的、复杂系统的测试工作量还可能是其他工作量总和的若干倍。,6.2.1 测试的目的、原则和过程,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20,1、系统测试的目的 进行测试的原因: 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所出现的错误 编程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目前,尚无法证明大型复杂程序的正确性 系统测试的目标: 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好的测试方案可以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 成功的测试是发现至今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21,2
10、、系统测试的基本原则,测试人员应当避免测试自己设计的程序;测试用例应分别考虑输入和输出;测试数据的选取应当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检查程序是否执行了规定以外的操作;注意保留测试用例;,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22,3、系统测试的过程,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23,1、 模块测试的目的: 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发现编程的错误,包括语法错误和语义错误。目前,语法错误已经可以由系统自动检测,语义错误则需要程序员来检测。一般的软件开发都提供错误检测工具,程序员可以设置断点,或者让程序单步执行,指导发现错误为止。2、 模块测试的基本方法静态测试 阅读程序
11、和人工执行程序,发现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动态测试 上机执行程序,发现错误。,6.2.2 模块测试,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24,3、动态测试的实现原理,黑盒测试,输入,输出,白盒测试,模块的内部结构是否符合要求,输入,输出,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25,4、动态测试的方法,等价类划分 把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划分为有限数量的等价类,并假定用一个等价类的典型代表值测试等价于这一类其它值的测试。 边界值分析法在测试过程中以刚好等于、大于或小于边界值的数据做为测试数据,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逻辑逻辑覆盖测试法 尽量执行多一些程序路径,以发现错误,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
12、研室,26,语句覆盖判断覆盖条件覆盖判断/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27,1、子系统测试的目的 在模块测试的基础上,把各模块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子系统的测试过程。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各模块之间相互调用的协调和通信问题,重点在于测试子系统内部各模块的接口。2、子系统测试的方法 非渐增式测试 分别测试各个模块,再把所有模块按设计要求结合在一起测试; 渐增式测试 采用每次增加一个模块的方法进行测试。,6.2.3 子系统测试,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28,3、渐增式测试的实现,自顶向下的测试 自底向上的测试,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29,1、总调
13、 在所有子系统测试成功以后,可以进行系统测试,主要解决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和数据共享等问题,以及满足用户要求的测试2、用户测试 在总调结束以后,需要进行用户的验收性测试,通过在实际应用环境中所进行的真实数据的测试,检查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3、系统说明文件 在测试工作完毕以后,提供给用户使用和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文件,包括:用户手册、系统开发报告、有关程序的所有资料、系统操作说明等。,6.2.4 系统测试,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30,系统转换: 人员培训 系统转换方式系统维护: 维护的定义 维护的内容 维护的过程,系统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报告,6.3 系统转换、维护与评价
14、,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31,系统转换是由现行系统的工作方式向所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方式的转换过程,也是系统的设备、数据、人员等的转换过程。1、 人员培训 事务管理人员 系统操作人员 系统维护人员2、系统转换方式 为了保证原有系统能够有条不紊地正常工作,在系统转换之前应该拟定好方案和措施,确定具体的步骤。,6.3.1 系统转换,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32,(1)直接转换指将旧系统彻底抛弃,从一个确定的时间开始使用新系统。这种转换有一定的风险,因为新系统可能有遗患,必须在使用才能发现和纠正。采用以下两种策略比较保险。(2)平行转换是指新旧系统并行工作一段后再使用
15、新系统。这是一种安全的策略,因为一旦发现新系统有问题还可以使用旧系统来解决。但是有时这种策略很难实行,因为它要求工作人员同时用新旧两系统工作,相当于在这一定时期内他们的工作量加倍。(3)分段转换是经常采用的策略。实际上,这是以上两种策略的一个混合。也就是将整个系统的转换分成一些步骤,每次转换部分子系统。例如,每次转换一个分店的系统。,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33,维护工作是指因业务或者技术环境的变化,企业对于投入运行的系统所做的检查、增强和修改调整工作,如数据的修改和局部程序的变动等。 1、维护的定义正确性维护: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经发生而在系统测试过程尚未发现的错误。适应性维护
16、:为适应用户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发生变化,对系统提出新的要求而进行的修改。完善性维护:为进一步扩充系统功能和改善性能进行的修改。预防性维护:为减少或避免以后需要进行的上述三类维护而进行的维护。,6.3.2 系统维护,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34,2、维护的内容 程序的维护数据的维护代码的维护设备的维护3、维护的过程 确定维护目标,建立维护人员组织建立维护计划方案修改程序及调试修改文档,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35,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以后,需要对系统的技术性能及达到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价,以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如何,
17、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计算机的硬件软件资源的使用情况,经济效益是否合理,社会效益如何等。同时,还要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方法。最后,综合这些意见,写出评价报告,为以后系统的改进或者扩展提供依据。,6.3.3 系统评价,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36,1、评价指标(1)、系统性能指标系统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以表述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处理速度,联机响应时间以及系统的吞吐量,估算系统的利用率;系统提供的人机交互能力及操作的灵活性和简易性;系统故障诊断、排除及恢复的难易程度;系统安全保密措施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数据的规范性、完整性、一致性与正确性及精确度;系统
18、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系统的功能满足业务管理需求的程度;文档资料的规范、完备与正确性;,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37,(2)、直接经济效益指标 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成本费用,二是系统收益。前者包括对系统的投资及系统的运行费用,或者是指系统投入运行后产生的新增效益,并算出投资回收期。成本费用组成系统的网络、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开发工具的购置费用,设为C1;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系统配套的外部环境(如机房)开支的费用,设为C2;系统的开发运行费用,包括人力、外协等需要开支的费用,设为C3;系统的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系统投资折旧费,硬件日常维护费,还有电费,管理人员费用等,设
19、为C4,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38,系统收益新增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质量提高,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资金占用额减少,人工费用减少,能耗降低,销售利润增加等方面。逐项计算,求和并记为B。投资回收期。通过新增加效益来逐步回收投入的成本费用所需要时间,它是评价系统收益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投资回收期的简化计算公式如下(以年为计算单位,未考虑银行利率): 其中:T为投资回收期(年),t为资金投入到开始产生效益所需要的时间(年),I为投入的成本(万元),即I=C1+C2+C3,B为每年新增加的效益(万元/年),C为每年运行所需要的费用,即C4(万元/年)。,李怡佳,统计与信
20、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39,(3)、间接经济效益指标主要是管理效益或称社会效益。它只能做定性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业务的重组,结构的改革,新管理模式的推行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促进了管理层观念的转变,拓宽了思路,使他们学习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具有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全面地提高了他们的业务素质;改善了企业形象,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及竞争实力;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作,使得企业进行决策有了科学依据,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从而能从信息资源的利用获取效益;使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和标准,计算与代码等基础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李怡佳,统计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40,2、系统评价报告 系统评价报告既是对新系统开发工作 的评定和总结,也是今后进一步进行维护工作的依据。包括如下内容: 有关系统的文件、任务书、文件资料等; 系统性能指标的评价; 直接经济效益指标的评价; 间接经济效益指标的评价; 综合性评价; 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