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余鸭修订说明大余麻鸭是大余劳动人民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历史悠久,大余麻鸭是制作板鸭的原料。主产于江西省大余县,同时分布周围的南康区、遂川县、崇义县、信丰县、赣县、永新县等赣西南地区及广东省南雄市。 “南安板鸭” (大余县古称南安府) ,它具有皮薄肉嫩、骨脆可嚼、腊味香浓、皮肤洁白、定型美观的特点,1850 年广东商人作为礼品馈赠港澳亲友而出名,畅销港澳和东南亚市场,久负盛名。市场的需求刺激了“南安板鸭”的生产及大余麻鸭的饲养。大余鸭具有生长速度快,产蛋多,皮薄,毛孔小,肉质细嫩,适应性强等特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对鸭肉消费的需求不断加大的同时,对鸭肉
2、品质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由传统的只重视鸭屠体重转为更加重视鸭肉产品的质量及风味。这一转变改变了我国肉鸭产品的供需关系,促进了我国地方品种和具有地方鸭血缘的杂交鸭等优质肉鸭的饲养量不断增加。当前使用的大余鸭标准于1994年制定,由于当时缺乏国家畜禽行业相关标准,已经不适应现在形势发展需求,即在格式及与现在标准化工作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根据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36177-2018 畜禽品种标准编制导则 家禽、 NY/T 823 2004 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NY 627-2002 北京鸭、GBT 25244-2010
3、高邮鸭、NYT 2830-2015 山麻鸭等相关标准,同时根据江西省质监局赣质监办发201855号文件、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及江西省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8.9.19)催办函要求特对该标准进行修订,以此作为大余鸭鉴别、规范大余鸭开发与利用、组织生产、监督管理之依据。通过大余鸭标准的制定,将有利于促进大余鸭品种鉴别,有利于大余鸭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随着该标准制定,既能促进大余鸭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有效转化利用更多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兽药行业、大余鸭加工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
4、从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农民增收,使农业增效,促社会和谐,获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将有利于大余鸭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有利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修订内容包括本技术规程中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和部分内容。以下标准由于 1994 年以前没有制定颁布实施,此次修订作为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NY/T 823 2004 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NY 627-2002 北京鸭GBT 25244-2010 高邮鸭NYT 2830-2015 山麻鸭同时更换标准照片 2 张,公母照片各一张。特制定本标准,但限于水平,肯定有不少问题,恳请指正。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本标准修订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大余县畜牧兽医局本标准主要修订人:唐维国、黄江南、季华员、魏岳、陈小连、刘林秀、韦启鹏、兰功平、朱慧敏、廖达红、钟荣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 36/T 176-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