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1引 言蔡文姬,名琰,蔡邕之女,原字昭姬,晋时为避讳司马昭,改字文姬,东汉末陈留人,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主要成就是创作了五言体的悲愤诗和骚体的胡笳十八拍 。五言体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悲愤诗出现以前的中 国 诗 歌 ,多 为 抒 情 的 , 叙 事 的 很 少 。 诗 经 绝 大 部 分 是 抒 情 诗 只 有 少 量 的 叙 事诗 ; 稍 后 的 楚 辞 也 是 如 此 。 到 了 汉 代 乐 府 , 叙 事 的 成 分 逐 渐 加 强 ,出 现 了 十 五 从 军 行 、 孤 儿 行 那 样 的 叙 事 诗 , 但
2、相 对 说 来 还 比 较 简略 , 结 构 上 也 不 够 完 整 。 只 有 到 了 蔡 文 姬 的 这 一 首 五 言 悲 愤 诗 出现 , 中 国 的 叙 事 诗 才 真 正 成 熟 了 。 可 以 说 它 与 稍 后 产 生 的 孔 雀 东 南 飞 双 峰 并 峙 , 是 中 国 叙 事 诗 真 正 成 熟 的 标 志 。 唐朝时期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 、 北征深受悲愤诗的影响。 胡笳十八拍不仅仅是长篇骚体叙事诗,更是一首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颇有影响、极其感人的一首琴歌。蔡文姬创作的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 ,来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悲苦命运,其一生的不幸全体现在她留传下来的作品中,因此,后人在
3、对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的接受过中逃离不了对蔡文姬自身文学形象的接受。本文主要从蔡氏人、蔡氏诗并结合历代读者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后人对蔡文姬极其作品的接受规律,理清其接受脉络。然而,笔者文笔浅陋,仅能从此角度略作探索。一、魏晋南北朝时的接受蔡文姬之父蔡邕在当时是很有名望的大文豪,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文姬从小耳濡目染,也具有一定的才气。博学有才的丁廙在蔡伯喈女赋中是这样描述蔡文姬的:伊太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曜鲜。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玄。 11欧阳询著, 文艺类聚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第 855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2“才朗悟而通玄”是赞文姬聪明、有才、博学。
4、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在其编撰的后汉书中对蔡文姬有这样的评价: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2西晋人陆云曾作诗陈留吊古蔡文姬来吊念蔡文姬:少小闺中慧辨弦,胡风汉月泣婵娟。归来剩蝶闲花地,可是秦源别一天。 3此诗歌颂了文姬自幼精通音律,年少有才。蔡文姬从小就受到多才多艺的父亲蔡邕的熏陶,博学有才,精通音律。在文姬很小的时候,民间就流传有关她“听音辨弦”的故事。一天,蔡邕在抚琴,一家人都沉浸在动人的旋律中,忽然, “嘣”的一声,有根琴弦断了,正在隔静听的文姬听到弦断了,便对父亲说是第二根琴弦断了,父亲十分的惊讶。换好琴弦之后,继续弹奏,在高潮时,父亲故意弄断
5、一根琴弦,同时问文姬段的是第几根,文姬毫不犹豫的答出是第四根。这时父亲蔡邕也不得不佩服文姬了。这些情节在太平御览卷二十引刘昭的幼童传中有记载: “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 邕曰:偶得之耳。 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 并不差谬” 。 4文姬回到汉朝,与曹操有一段对话,主要内容是关于蔡文姬家传的典籍是否留传下来:操因问曰:“ 闻夫人家先多 坟籍,犹能 忆识 之不?”文姬曰:“昔父赐书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篇耳。 ”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 ”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 给纸 笔,真草 为命。 5“今所诵忆,裁四百篇耳”说明文姬记忆力强, “乞给纸笔,
6、真草为命” 说明文姬擅长书法。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也受蔡文姬的影响。这在唐人张彦远的法2范晔编撰,章惠康主编, 后汉书 ,华夏出版社,2012 年,第 1538 页。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尉氏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尉氏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政协尉氏县委员会,2007 年,第 115 页。4李昉编纂, 太平御览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年。5范晔编撰,章惠康主编, 后汉书 ,华夏出版社,2012 年,第 1538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3书要录中有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6综上所述,魏晋六
7、朝时期,主要是对蔡氏人的接受,多赞她“博学有才,精通音律,长于书法” 。对于蔡氏作品的接受,却体现得较少。由于历史的散失,魏晋六朝时期的有关蔡氏人及蔡氏诗接受的作品是我们无法看到的,如魏文帝曹丕所作的蔡伯喈女赋已经失传,但有序文的残文保留在太平御览中。此外,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在吸收受蔡文姬书法的基础上,推动着中国书法技艺向前发展。二、唐时的接受(一)对蔡氏人的接受-以诗传诵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繁荣时期,蔡文姬坎坷一生的苦难遭遇,坚韧的性格,非凡的才华,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诗人舒之舆,以曹操嫁文姬的事,来歌颂李翱因为恋旧,把韦夏卿的沦为舞妓的女儿嫁给士人这一义举:湘江舞罢忽式
8、悲,便脱蛮靴出绛帷。谁是蔡邕琴酒家,魏公怀旧嫁文姬。唐代诗人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 7可见,李颀高度认可文姬所做的胡笳十八拍的艺术魅力。唐人戎昱所做的听杜山人弹胡笳也是咏蔡文姬的诗,这首诗传达了胡笳十八拍的内容和它的传播媒介以及唐代那种“世上爱筝不爱琴”的时风俗流:绿琴胡笳谁妙弹?山人杜陵名庭兰。6张彦远著,洪丕谟点校, 法书要录 ,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14 页。7陶今雁注, 唐诗三百首详注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63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4杜君少与山人友,山人没来令已久。当
9、时攻琴四十年,琴声在音不在弦。座中为我奏此曲,满堂萧瑟如穷边。第一第二拍,泪尽娥眉无蕃客。更闻出塞入塞音,穹庐毡帐难为情。胡天雨雪四时下,五月不曾芳草生。须臾促轸变宫徵,一声悲兮一声喜。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回鹘数年收洛阳,洛阳士女皆驱将。岂无父母与兄弟,闻此哀情皆断肠。杜陵先生证此道,沈家祝家皆绝倒。如今世上雅风衰,若个深知此声好?世上爱筝不爱琴,则明此调难知音。今朝促轸为君奏,不向流俗传此心。 8诗中“山人杜陵名庭兰”指的是董庭兰。董庭兰把胡笳十八拍的绝技传给杜山人,他听了杜山人的弹奏之后,用诗歌的语言传神地写出了文姬当时一喜一忧的神态。白居易在其所做的吾雏中用“蔡邕恋文姬”的情
10、怀来表现父亲对独生子的疼爱之情:吾雏字阿罗,阿罗才七龄。嗟吾不才子,怜汝无弟兄。抚养虽骄呆,性识颇聪明。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8藏维熙著,戎昱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第 21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5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婴。缅想古人心,慈爱亦不轻。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 9这首诗是说出老年得子的心态,感叹没有兄弟陪伴,父亲对独生子的疼爱,也描写了孩子的可爱。(二)对蔡氏诗的接受1.对悲愤诗的接受文姬留传下来的悲愤诗 、 胡笳十八拍 ,对唐代诗人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杜甫的影响。 “诗圣”杜甫继承了蔡文
11、姬的五言诗,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由描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乱象到终收结于“幼子饿已卒”一事;又如北征从“苍茫问家室”、“生还对童稚”进而细写“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来映衬“胡命其能久,黄纲未宜绝”的期盼。这两首诗的构思方式都如五言悲愤诗,都是以亲情聚散的情怀来深切体验战祸离乱的哀伤,继而抒发悲愤的感受。王闺运评论悲愤诗对杜甫的影响,认为“此篇(悲愤诗)杜子美一生祖述,浅人乃疑其伪,试观杜集述怀北征二首,方知此篇神力耳”。 10此外,杜甫的北征也基本上采用蔡文姬悲愤诗的叙事形式。“诗王”白居易的长恨歌大体上也与蔡文姬悲愤诗的情境叙述相近,表现出很
12、浓的抒情意味。9白居易著, 白居易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年,第 247 页。10邱燮友著, 中国历代故事诗蔡琰的悲愤诗,三民书局,1969 年,第 81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62.对胡笳十八拍的接受同样的,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也影响杜甫骚体诗的创作。如杜甫的同谷七歌,风骚极致,出语豪放,遣词造句,均与胡笳十八拍诗十分相似,尤其是每首歌的结句,如一歌的“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五歌的“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及七歌的“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等句,除气魄情感一如胡笳的豪迈奔放外,语句的结构也皆本于胡笳。唐代诗人刘商很欣赏胡笳十八拍 ,他曾官居合肥县令,在
13、被罢免后,他模拟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创作了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 。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的第一至第二拍: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动干戈兮征战频。哀哀父母生育我, 见离乱兮当此辰。纱 窗对镜未经事,将谓珠帘能蔽身。一朝 虏骑 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忽将薄命委锋镝,可惜红颜随虏尘。马上将余向 绝域,厌生求死死不得。戎羯腥膻岂是人,豺狼喜怒 难姑息。行尽天山足霜霰, 风土萧条近胡国。万里重阴鸟不飞,寒沙莽莽无南北。 11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的第一至二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 尘 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
14、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 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 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与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相比较,刘商的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 ,一章为一拍的结构模式,一看就知道是克隆胡笳十八拍 。11郭茂倩著, 乐府诗集(第三册) ,中华书局,1979 年,第 868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7胡笳十八拍不仅是一首好的长篇骚体叙事诗,还是一首优美的古乐府琴曲歌辞。蔡文姬把汉族和胡人的音调协调的糅合成一体,并加以适当的调试变化,将胡笳的音调融进了琴的曲调,谱成了胡笳十八拍 。在琴曲中,文姬移情
15、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后世的音乐家、史学家、文学家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后世的音乐家以这个题材写了不少作品,皆以纯器乐曲(琴曲)为主,配有歌词的几乎没有。在唐代,形成了大、小胡笳十八拍两种琴曲,影响最大的是著名琴师董庭兰的大胡笳十八拍琴曲。刘商创作的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是给董庭兰的大胡笳十八拍琴曲配上辞,使之实现了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从而使之更有影响力,因而使它更为广泛的传播开来。此外,唐代琴家董庭兰以擅弹此曲着称。宋人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引李肇国史补曰:“唐有董庭兰,善沈声、祝声,盖大小胡笳云” 123.对蔡氏书法的接受蔡文姬的书法一直传到唐代,
16、颜真卿也与其一脉相承。唐人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有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 传之王献之,王献之 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虞世南传之,授予欧阳询,询传之李阳冰,阳冰 传许浩、 颜真卿、周彤、韦玩、崔邈,凡二十三人,文传终于此矣。 13由于历史的散失,蔡文姬的书法真迹留传下来的几乎没有。留传下来的只有两句:“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后人因之命名为我生帖。关于我生帖的最早记载是宋太宗时期的淳化阁帖。此帖基本字字独立,牵丝连带只“之后”两字一处。虽然为行草书,却保留着隶书
17、的笔意。此外,12郭茂倩著, 乐府诗集(第三册) ,中华书局,1979 年,第 861 页。13张彦远著,洪丕谟点校, 法书要录 ,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14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8我生帖极其精到,透露着一股浓浓的古典美。又不失女性书法的清丽与纯净。综上所述,在唐代,蔡文姬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对象与题材。蔡文姬的悲愤诗影响着唐代诗人的创作,杜甫继承了蔡文姬悲愤诗的创作手法与创作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五言叙事诗的发展。如果说蔡文姬的悲愤诗标志着叙事诗的成熟,那么杜甫对于五言诗体的发展却发挥到了极致。唐人不仅在诗歌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创作手法与创作风格,还
18、在琴曲方面给胡笳十八拍谱曲加辞,使胡笳十八拍变成优美的曲谱,也使胡笳十八拍诗与音乐结合起来,扩大胡笳十八拍的传播范围。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追本溯源可到蔡文姬。可以说,蔡文姬对唐代的诗、曲、书法影响深远。三、宋时的接受(一)对蔡氏人的接受-以画、诗传诵蔡文姬一生命运坎坷,幼时随父流放、亡命江南,成年后适逢战乱,被掳往匈奴,流落匈奴十二载,又抛稚别子、回归中原。命运对她也实在太残酷了,即使是在她那个时代也具有传奇性。历代的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尺幅中、乐曲里,创造了众多不尽相同的蔡文姬的艺术形象。从宋代开始,“文姬归汉”的故事开始从音乐、诗歌转入戏曲、绘画方面。留传下来的以绘画来表现“文姬归汉”
19、的作品较多,但原稿大多出自于宋代,且出自南宋时期的较多。一方面是绘画比以往的诗歌更能直接地表现“文姬归汉”的故事,另一方面与宋当时所处环境有关:北宋末年,宋徽宗父子屈辱投降,京城汴梁沦陷,皇帝被俘,金人占有江北土地,蹂躏人民。这对宋人来说是国家之耻,名族之辱,百姓之苦。这时,沦陷于北方或生长在北方的画家,在残酷的战乱中,饱经忧患,出于切身感受,便经常以“文姬归汉”这一人民所熟悉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画出许多主题相同风格不同的连环故事画。在这些绘画中,画家陈居中创作的文姬归汉图极有价值。图中,陈居中选取的是左贤王为文姬辞行的场面:左贤王转身酌酒,但仍回眸凝视文姬,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9恋恋不舍,而小女
20、儿抱着母亲痛哭;黄沙土坡,枯树短草,人马齐备,整装待发,行者无言,送者无奈。场面萧条荒芜,情绪悲凉凝重。此时的文姬是悲愤难言的。陈居中创作的文姬归汉图主要以悲凉基调,与他同时代的金人张瑀的文姬归汉图则另辟蹊径,避开了伤怀别离的场面,选取文姬逆风而行入画。画面上文姬头戴貉冠,足蹬皮靴,胡装未解。双手坚持缰绳,风尘仆仆,仪态端庄。尤其那凝视前方的眼睛,透出急切与期待。和前后随行的汉朝使节,护送的胡兵胡将藏头缩身不禁风寒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时的文姬是坚定执着的,没有一丝感伤的情绪。对于蔡文姬的不幸人生,王安石深表同情和理解,因此,他创作了胡笳十八拍集句,创造了一个历尽坎坷而又风姿绰约的女子形象
21、:中郎有女能传业,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生抱恨常咨嗟。良人执戟明光里,所慕灵妃媲萧史。空房寂寞施穗帷,弃我不到白头时。死生难有却回身,不忍看重旧写真。暮去朝来颜色改,四时天气愁人东风漫漫吹桃李,近日独行春色里。自经丧乱少睡眠,莺啼燕语长悄然。14对于此集句,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赞赏道:“集句为荆公最长,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 15南宋诗人李刚评价道:“昔蔡琰作胡笳十八拍,后多仿之音。至王介甫集古人诗句为之,辞14王安石著, 王安石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 1 版,第 8 页。15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1983 年,第 18
22、9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10尤丽缛凄婉,能道其情致,过于创作。” 16宋人陈造曾作赠琴妓二首,以蔡文姬为意像,表现琴技的无奈生活:梦中曾揖蔡文姬,焦尾亲传半夜衣。莫向诗人弹别鹄,免烦衰泪对君挥。 17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因此,对于文才出众的蔡文姬也赞赏有加。三字经上说,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18 据宋代朱文长琴史记载,蔡邕震惊于女儿听音辨弦的的天分,开始教女儿学琴,两年之后,文姬琴艺学成,蔡邕将自己的焦尾琴送给了女儿。(二)对蔡氏诗的接受-真伪之争的产生1.悲愤诗真伪的产生从宋代开始,对于悲愤诗是否为蔡文姬所做开始有了争论。关于悲愤诗的
23、真伪争论始于宋代的苏轼,在其东坡题跋题蔡琰诗有记述: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 颇类世所传木兰诗, 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现,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 为在父殁之后。董卓被诛,伯喈方遇祸。而此诗乃云为董卓所 驱兵虏人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蔚宗荒浅,遂 载之本 传,可以一笑也。 19苏轼认为时间上不对,董卓被诛,蔡邕因受牵连而歿在前,蔡文姬被掠入胡应该在董卓被诛之前,不应在后。因此,怀疑悲愤诗非蔡文姬所做。宋人蔡居厚主张悲愤诗两首为蔡琰所做,他在蔡宽夫诗话中说:后汉蔡琰传载其二诗,或疑董卓死,邕被诛 ,而 诗叙以卓乱流入胡,为非琰辞,此盖未尝详考于史也。
24、且卓既擅废立,袁绍辈起兵山东,以诛卓16李刚著, 梁溪全集 卷二十一 ,岳麓出版社,2004 年。17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28255 页。18王应麟著, 三字经 ,中华书局,2011 年 5 月第 1 版,第 44 页。19苏轼著,屠友祥注, 东坡题跋校注 ,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年 8 月第 1 版,第 77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11为名,中原大乱。卓挟献帝迁长安,是时士大夫岂能皆以家自随乎 ?则琰之入胡不必在邕诛之后。其诗首言“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兵,共欲诛不祥”,则指绍辈固可见;继言“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纵猎围城邑
25、,所向悉破亡”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人关,道路险且阻”,则是为山东兵所掠也。其末乃云“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则邕尚无恙,尤亡疑也。 20蔡居厚的这段话中提到“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表明蔡文姬被掠入胡时,蔡邕还无恙,从而得出蔡文姬被掳入胡不必在蔡邕被诛杀之后的结论。蔡居厚的这段话是与苏轼所主张的蔡文姬被掠入胡不能在董卓被诛之后相反,驳斥了苏轼的观点。2.对胡笳十八拍的接受-传播范围的扩大相比悲愤诗 , 胡笳十八拍是否为伪作在宋代出现质疑要少一些,宋人朱长文的琴史认为胡笳声应为唐人董庭兰所作,李颀诗中的董大就是董庭兰。而朱熹认为是真作,他在楚辞集注中说:“胡笳者,蔡琰之作也
26、。东汉文士有意于骚者多矣,不录而独取此者,以为虽不规规于楚语,而其哀怨发中,不能自己之言,要为贤于不病而呻吟者也。范史乃弃不录,而独载其悲愤二诗。二诗词意浅促,非此词比,眉山苏公已辨其妄矣。蔚宗文下固有不察。” 21宋人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完整的记录了胡笳十八拍 ,并说明其作者是蔡琰。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也是最早记载胡笳十八拍的文献资料。从宋代开始,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及同名琴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南宋灭亡后,汉人做了亡国奴。南宋遗民诗人汪元亮为身在狱中的文天祥弹奏胡笳十八拍,以抒山河破碎之“无穷之哀”,胡笳十八拍也因此在南宋的旧臣逸民间很快流传开来。根据琴书大全的记载,此曲引起了空前的共鸣。有人说,“
27、怊怅悲愤,思怨昵昵,多少情,尽寄胡笳十八拍。” 22并20郭绍虞著, 宋诗活辑佚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年,第 378-379 页。21朱熹著,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第 259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12出现了如“拍拍胡笳中音节,燕山孤垒心石铁”和“蔡琰思归臂欲飞,援琴奏曲不胜悲”等感怀旧国的诗句。四、元明清时的接受(一)蔡氏人的接受-画、诗、戏曲,竞相传诵进入元明清之后,以蔡文姬为素材的创作从从音乐、诗歌界转入戏曲、绘画方面。有关文姬题材的绘画有元代绘画大师赵孟頫所画文姬归汉图 ,清人王翙画的蔡文姬画像等,这些或表现蔡文姬的人物形象,或表现“文姬归汉”的某一个场面,各
28、有千秋,多属佳品。在元明清三朝,有关蔡文姬的诗很少,清代被誉为神童的文学家赵翼曾作诗赞颂蔡文姬凭记忆撰写四百篇续汉书的事情:逸典能抄四百篇,不烦十吏校丹铅。谁知书籍归王灿,翻赖流离一女传。 23自宋元以后以蔡文姬为素材的戏曲开始传演,但由于历史的散失,很难知道当时上演的剧目有哪些,情节如何。明代有陈与郊所写的文姬入塞 。在清代,上演文姬归汉的戏目较多。如尤侗的弔琵琶杂剧,顾彩的后琵琶 、高宗元的续琵琶记 、叶鹤图的笳声拍 、张捐的蔡文姬归还等。清初有一目叫中郎女的杂剧。先写曹操为了续修汉史,想起蔡文姬的故事;接着写文姬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及他和子女、丈夫分别的情景;然后写她与董祀完婚,最后写文姬
29、继承父志,续写汉史。(二)蔡氏诗的接受-欣赏与品评在明清两代,对于蔡文姬的作品还是很欣赏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极力称赞五言悲愤诗到:“文姬悲愤以长篇叙事,犹褚先生学太史,但得其皮肤耳,精意妙语,不啻千里。读此乃知孔雀东南飞不可及。” 24明人22蒋克谦著, 琴书大全 ,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年,第 98 页。23赵翼著, 赵翼诗编年全集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年,第 261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13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对胡笳十八拍评论道:“东京风格颓下,禁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是激烈人怀抱。” 25清人施补化岘佣说诗中说:“奉先咏怀及北征是两篇有韵古文,从文姬
30、悲愤诗扩而大也。” 26清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卷四中云:“悲愤诗首章笔调古宕,情态生动,甚类庐江小吏诗。彼所多在沉痛惨怛,皆绝构也。” 27清代诗论家张玉毂在古诗赏析中写到:“汉五古,如苏李、十九首,多用兴比,言简意赅,固是正宗;而长篇叙事言情,局陈恢张,波澜层叠。若文姬此作,实能以真气自开户牖,为后来杜老咏怀北征诸巨制之所祖”。 28清诗论家沈德潜对文姬的诗作悲愤诗评价道:“段落分明,而灭去脱却转接痕迹。若断若续,不碎不乱,少陵奉先、咏怀、北征等作,往往似之。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作振,沙砾自飞。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使人忘其失节,而只觉可怜,由情真,亦由情真也。 ”29(三)蔡氏诗-真伪之争
31、延续明清两代延续着对悲愤诗真伪的争论。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文姬悲愤诗,如“玄云合兮系日星,北风厉兮肃泠泠,胡笳动兮边马鸣”。又“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迫持我兮走茕茕”。状景莽 苍,诉情委笃,较 十八拍“我生之初尚无为”等语,何啻千里! 30胡应麟认为骚体的悲愤诗的艺术高于胡笳十八拍 ,可见他是支持骚体的悲愤诗为蔡文姬所做。明诗论家许学夷在其所著 诗源辩体中说:蔡琰(字文 姬)归后感伤乱离,迫怀悲愤,作诗二章。愚按:“ 五言一章与焦仲卿之妻相类,陈绎曾 谓真情极切,自然成文,是也。但篇首十数语,稍24胡应麟著, 诗薮 20 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第 130 页。25
32、山齐编著, 挑着刺儿读历史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年,第 280 页。26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编,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 第 5 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第 142 页。27陈祚明著, 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12 月,第 32 页。28郑文笺注, 汉诗选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第 150 页。29沈德潜著, 古诗源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9 月第 1 版,第 56 页。30胡应麟著, 诗薮 20 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第 129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14见鄙拙耳。胡元瑞调犹褚先生学太史者,非。其楚 调 一章,语虽狠凡
33、,然自是琰作。 胡笳十八拍出于伪撰无疑。 ”31可看出许学夷推崇五言悲愤诗 ,并认为两首悲愤诗为蔡文姬作。前面提到的陈祚明、沈德潜显然认为悲愤诗为真作。清代学者阎若璩持苏轼的观点,主张悲愤诗伪作,他在尚书古文疏证说道:如东坡谓蔡琰二诗东京无此格,此虚会也;谓琰流落在董卓既诛之后,今诗乃云为董卓所驱掠入胡,尤知真,此实证也。 传 本云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胡中十二年,始赎妇。 兴平凡二年,甲戌、己亥,距桌诛于初评三年壬申已后两三载,坡说是也。 32关于胡笳十八拍真伪的争论。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到:文姬自有骚体悲愤诗一章,虽词气直促,而古朴真至,尚有 汉风。 胡笳十八拍或是从此演
34、出,后人 伪作,盖浅近猥弱, 齐、梁前无此调。33胡应麟认为胡笳十八拍不可能出现在齐、梁之前,因此,他主张胡笳十八拍为伪作。主伪的还有许学夷,他在 诗源辩体中提到:“胡笳十八拍出于伪撰无疑。 ”34沈德潜也支持许学夷的意见,他在蔡琰悲愤诗中做出评论:世所传十八拍,时多率句,应属后人拟作。 35元明清三代,关于蔡氏诗的争论还在延续。宋以后,戏曲、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对蔡文姬的接受也扩大到戏曲、绘画领域, “文姬归汉”的故事被多次传演,画家或截取某一个片段,或从某一个角度,展示不同风格的“文姬归汉”图。在戏曲方面,有陈与郊的文姬入塞 、尤侗的弔琵琶 、顾彩的后琵琶等。31许学夷著, 诗源辩体 ,人民
35、文学出版社,1987 年 10 月北京第一版,第 66 页。32阎若璩撰,黄怀信、吕翊欣校点, 尚书古文疏证 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52页。33胡应麟著, 诗薮 20 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第 129 页。34许学夷著, 诗源辩体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年 10 月北京第一版,第 66 页。35沈德潜著, 古诗源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9 月第 1 版,第 56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15五、近现代的接受(一)蔡氏诗的接受-争论的加剧在近现代,关于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真伪的争论更加的激烈,甚至引起激烈的论战,形成鲜明的主真派和
36、主伪派。对于悲愤诗,主伪的以近人张长弓为代表,他认为悲愤诗为伪作,他在蔡琰悲愤诗辨伪中提出以下几点理由:(1)时间不合。文姬流离于兴平中,诗言为重卓胡兵所据。(2)解释不易。 “长驱西人关”,或释关指居庸关言。居庸关在今河北昌平县西,其误 妄甚明,然而西入必自东来。而文 姬原在关中,西入不可解。又“悠悠三干里“,千里固为词家夸饰语。然平阳上党不三日即至孟津 (魏黄初间郭钦上疏) ,何至多用三千里?(3)胡地景象不合。 “处所多霜雪,胡 风春夏起”、 “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等不是山西南部所应有。(4)两诗意思相重,写法层次亦同,一为五言,一 为楚调。 显系不知何人拟作后又有人重拟一篇
37、。(5)骂董邑可疑。董卓擢用蔡邕,邕随卓死,二人同病。文姬如伤痛父亡,亦应伤痛父执,则诗之开笔 骂卓可疑。(6)抄董卓传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两句颇富诗意。检三国志魏志卷六董卓传,有:“尝遣军到阳城,适值二月社,民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 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 头系车辕轴 ,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 岁,人开阳城门,焚 烧其头,以 妇女与甲兵为婢妾。 ”诗句显系本此而来。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16(7)诗词明白感慨,不似东汉人风格,又不似建安体诗。(8)钟嵘不读文 姬诗。 悲愤诗两首,六朝未有论及者。 36主真派以余冠英、郑振铎为代表。余冠英认为五言的悲愤诗是真作,骚体的那
38、首为伪作 。 。为此,他在论蔡琰悲愤诗 提出三点论证:一、 “惟被方今远阳精,阴气凝今雷夏零,沙漠蛮今尘其其,有草木今春不荣。 ”余冠英认为诗里体现的是蔡琰所居之地为穷北荒漠之地,不是蔡琰被虏后的河东平阳的景象。二、 “岁聿暮今时迈征,夜悠长今禁门肩,不能床今起屏营,登胡殿今临广废。乐人兴今弹琴筝,音相和今悲且消” 。余冠英认为居宫廷,娱丝竹,简直似乌孙公主、王昭君身分了,不付蔡琰的身份。三、 “身执略今西人关,历险阻今之羌迎。 ”余冠英认为称匈奴为“羌蛮” ,且似谓禁淡被虏于羌,直至其国,显然是错误。所以,他说:“我以为蔡淡如曾做诗来写她的悲愤,可信的倒是五言这一首,而骚体的首断然非真,因为
39、五言悲愤诗所叙事实一一和史籍相合,而骚体的一首描写不切于实际的情景。 ”37郭沫若也坚持骚体是魏晋文人所作,他在蔡文姬序言中说:有关蔡文姬的史料,为了读者的方便,我尽可能地收集了起来作为附录。骚体的一首悲愤诗,在我看来是假托的,但也假托于魏晋文人,仍不失为重要的史料。 38郑振铎则与余冠英、郭沫若的观点相反,认为骚体为文姬所作,对五言的悲愤诗则持否定态度。他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五言体的一首悲愤诗,一开头便说到:“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不像蔡琰的口吻。她的父亲和董卓是好友;卓被杀不久,邕也因卓党遇害。她照理是不应该破口骂董卓的。 3936张长弓,蔡琰悲愤诗辨伪J,
40、东方杂志 (47 卷第 7 期),1945,437余冠英著, 汉魏六朝诗论丛 ,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 年 12 月第 1 版,第 60 页。38郭沫若著, 郭沫若作品经典(第卷)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年,第 149 页。39郑振铎著, 中国俗文学史 ,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 年 12 月第 1 版,第 58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17又说:如果蔡琰写过悲愤诗,则最可靠的一篇,还是楚歌体的,她幼年接受的文学教养很深,这样的诗,她是可以写得出的。 40郑振铎还在他所著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再次强调骚体为真,五言为伪的观点:后汉书:“琰 归董祀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则此二
41、章,五言体的与楚歌体的,皆是琰作的了。但所谓二章,未必便指的是不同体的二篇。或者原作本是楚歌体的;成后,乃再以当时流行的五言体重写一遍了吧?不过细读二诗,楚歌体的文字最浑朴,最 简练,最着意于炼句造语造语;一开头便自叹薄祜遭患,门户 孤单,自身被 执以北;以后便完全写她自己在北方的事。没有一句空言废话 。确是最适合于 续的悲愤 的口吻。琰如果有 诗的话,则这 一首当然是她写的无疑。琰在学者的家 门,古典的习气极重,当然极有采用了这个待体的可能。至于五言的一首,在字句上便大增形容的了。且琰的父邕原在董卓的门下,终以卓党之故被杀。琰为了父故,似未便那么痛斥卓吧! 41主真的除了上面几位,还有吴阖生
42、的古今诗范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等。现今多数读者认为五言体的悲愤诗为蔡文姬所著较为可信,但对骚体的悲愤诗仍存在不同的意见。相比悲愤诗 ,后世读者们对胡笳十八拍是否为蔡文姬所作的争论更大,用郭沫若的一句话“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的遭遇,比蔡文姬本人的遭遇似乎还惨” 42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胡笳十八拍的遭遇之所以比悲愤诗还惨,是因为在记载蔡文姬的史书后汉书的董祀妻传中只完整的记录了两首悲愤诗 ,没有胡笳十八拍的记载,其他的史书晋书、 宋书中也没有记载。40郑振铎著, 中国俗文学史 ,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 年 12 月第 1 版,第 58 页。41郑振铎著,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
43、版社,2009 年,第 101 至 102 页。42郭沫若著, 郭沫若作品经典.第卷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年,第 224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18与后世读者对悲愤诗的争论一样,对胡笳十八拍的争论也分为主真与主伪两派。 胡笳十八拍的真伪问题,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引发了一次大讨论,在这次争论中,胡适、刘大杰等主伪,郭沫若、高亨等则坚决主真。郑振铎认为胡笳十八拍和两首悲愤诗的内容完全是一个样子的,叙说的都是蔡文姬的经历:由黄巾起义开始,到她被虏入胡,再到受诏而归,不想归来却不得不不归;同一个故事,连续写了三篇,且结构层次完全相同。因此,郑振铎认为胡笳十八拍是后人的著作,他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44、中说:胡笳十八拍一篇,乃是沿街卖唱的人的叙述,有如白发宫人弹说天宝遗事的样子,有如应伯爵盲了双目,以弹说西门故事 为生的情形。 难道这样的一种叙事诗竟会出于蔡琰他自己的笔下么?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三篇之中,胡笳十八拍不成 问题的是后人的著作;且也显然可见其为悲愤诗的放大。 43胡适认为胡笳十八拍为伪作的原因只有一个:不能证明胡笳十八拍的出现早于唐以前。他说:世传的胡笳十八拍,大概是很晚出的伪作,事 实是根据悲愤诗,文字很像唐人的作品。如云“杀气朝朝冲塞门,胡 风夜夜吹边月”,似不是唐以前的作品。 44刘大杰坚持胡笳十八拍为伪作的理由也简单:胡笳十八拍所表现的地理环境与蔡文姬的身世不服。他说:
45、当日蔡琰入南匈奴,地点是在山西南部的平阳(今临汾附近),而诗中有“夜闻陇水兮声 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 ”之句,十七拍中又有“ 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之句。由山西临汾至陇水、 长城,远至二千里,何能朝见长城夜闻陇水? 45与胡适、刘大杰同时代的主伪的还有刘开阳的关于蔡文姬及其作品、李鼎43郑振铎著,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第 101 页。44胡适著, 白话文学史 ,岳麓书社,2010 年 1 月第 1 版,第 52 至 52 页。45文学遗产编辑部编, 胡笳十八拍讨论集 ,中华书局,1959 年 11 月第 1 版,第 48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19文
46、的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作的吗? 、王远津的胡笳十八拍非蔡琰作补正 、王运熙的蔡琰与胡笳十八拍 、刘盼遂的谈胡笳十八拍非蔡文姬所作 、胡国瑞的关于蔡琰胡笳十八拍的真伪问题 、王先进的根据蔡琰历史论蔡琰作品真伪问题 、祝本的关于胡笳十八拍 、卞孝萱的谈蔡琰作品的真伪问题 、谭其骧的蔡文姬的生平及作品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胡笳十八拍非蔡文姬所作。主真派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郭沫若是最强烈支持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所作,他说:我要替胡笳十八拍呼吁一下。务必请大家读它一两遍,那是多么亲切动人的作品呵!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的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我是 坚决相信那一定是蔡文姬作的,没
47、有那种亲身经历的人,写不出那样的文字来。 46针对各种主伪的观点,郭老总是给以反驳,如宋人朱长文的琴史认为胡笳声应为唐人董庭兰所作,李颀诗中的董大就是董庭兰。郭老为此反驳说,那是由于所根据的的古书在抄录时漏了一个字造成的误会,且是这个误会扩大化的结果。再如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提出两首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源出同一个故事,连续写了三篇,且结构层次完全相同。因此,郑振铎认为胡笳十八拍是后人的著作。对此,郭老反驳说,屈原写的离骚与九章的情调相同,司马迁把自己的悲愤重复写在史记自序和报任少卿书中。因此,总不会怀疑离骚与九章不都是屈原所写、史记自序和报任少卿书属于不同的作者吧!郭沫若先生始终坚持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的真作,为此,他写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再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三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四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五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六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等六篇文章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主伪派的观点。46郭沫若著, 郭沫若作品经典(第卷)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年,第 225 页。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20与郭沫若同时代的古文学家高亨是主真派的支持者,针对主伪派中刘大杰提出的“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