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唐诗鉴赏教案.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561735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2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鉴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唐诗鉴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唐诗鉴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唐诗鉴赏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唐诗鉴赏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初唐诗歌的大体特点,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赏析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设想】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把握作者的感情。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

2、哲理。【教学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王勃滕王阁【教学过程】1、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背景介绍晋陵,唐郡名,即今江苏省常州市。陆丞相,名元方 ,晋陵人 ,武则天时期为相,与杜审言颇有交往。陆元方有早春游望诗寄给他 。因有感于陆元方能够在宦游中赏玩春光,而自己却在异乡为“归思 ”所苦 ,于是杜审言将自己的感想结构成篇,作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一诗以和原唱。(二)自读研究结合课文注解理解课文(三)鉴赏备要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起笔就从同为“宦游人” 的角度来应和陆元方早春游望的心理感受,说明只有宦游他乡的人,才对自然界的物象和气候的

3、变化特别敏感。而诗人与陆元方都同为客居异乡的人 , “独” 字和“偏”字,既是对陆元方诗中感受的充分肯定,又表现了“ 宦游人” 对于岁月流走的特殊敏感性,显得警拔有力;一个“新”字紧扣题中的“早”字,这两句主要是写情,以共同的感受拉近两人间的距离,但也概括地显示了早春“物候新”的非凡景象,为下文粗笔勾勒了总体画面轮廓。颔联和颈联,是“物候新” 的具体化,展示了题中“ 游望”的详细内容。颔联“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是说清晨太阳从东海海面升起 ,曙光乍现,云气被朝阳折射 ,变成绚烂的彩霞,布满东方天际,从江北来到江南,忽见早春的江南梅树已经开花,杨柳也遍抽新绿,仿佛梅柳一过长江就染上了迷人

4、的春色一般。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望”字。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是说江南那温暖的春的气息,似乎在催促着黄莺婉转早啼;江南那明媚的阳光,也使水中的萍草颜色愈染愈绿。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游”字。这两联中, “云霞”、 “梅柳 ”, “黄鸟” 、 “绿蘋 ”、 “曙”、 “春”、 “淑气” 、 “晴光” 色彩鲜明,给人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感,而“出” 、 “渡”、 “催”、 “转”四个动词,尤具传神之妙,它们赋予“云霞”等四“物”人格化的性灵,从而使诗歌画面呈现着一种流动的美感,把江南早春的气候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中间这两联在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融注了诗人对江南春光的无比惊慕、喜悦之情

5、。江南春景越美,但在“宦游人 ”眼中 ,越容易引起令人触景伤情的“归思 ”。因为更容易引起对故乡春色的回忆,从而也就更能加重身在异乡的客游感。从诗的总体上加以考察,这两联铺衬“归思” 宕然而生,有了它的渲染,才使尾联的“归思”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四句诗二十个字已穷形尽意地绘制出一张江南早春游望图,图中的远景近景层次分明,大景小景相映衬,格局匀称优美,着色明丽和谐。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过:“诗在意远,固不以词语丰约为拘。?状景物,则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似此之类 ,词贵多乎哉 ?”他所称赞杜审言的是能“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词约而意丰。这也正是中间两联诗的精彩所在。长期“载笔下寮”

6、的诗人,宦游千里之外,置身于良辰美景之中 , “虽信美而非吾土” 的情思便油然而生。他以写景来寄情,异乡的景物写得愈美好,怀乡的情思表现得愈沉挚。诗人善于化景物为情思,为尾联的直抒胸臆作好准备。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人正陶醉于江南佳景,忽然读到陆元方寄来的格调古朴的游春诗,乡思不禁油然而生,几乎要潸然泪下。这里一个“忽”字,在突兀中寓有对陆诗表示惊喜的感情,又使上文对江南美景留连忘返的诗情陡转,由兴发而转感伤,由眼前景而勾起归乡情,从而给画面景物进一步浸染了感情的色彩,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深沉感。(四)总结这首诗在结构上也富有特色。一般的“和诗”是依循“ 原唱” 的内容或韵脚作诗;

7、唐人的和诗多是和内容,宋代才流行和韵之作。而杜审言的这首诗却二者兼而和之,不仅合原唱“人新春蘋襟”的韵脚,而且也巧妙地合其诗中“ 早春”之意。首联以“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起句,中间两联紧扣题中的“游望 ”二字工笔细描“物候新 ”,末联以“ 忽闻歌古调 ”,很自然点明和意,而以“归思欲沾巾”照应篇首“ 宦游人”作结,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2、王勃滕王阁(一)赏析首联: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明确:特点“高” 。 “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此句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明确:(1)场景: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场

8、面十分豪华。 (2)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 (3)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明确: 空间:高。 时间:逝。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二)赏析颈联:1此联两句紧扣住首联的哪个字来写景的?明确:高。2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明确:(1)意境:冷落、凄凉。 (2)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3此联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

9、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 ”,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4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明确: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5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三)赏析颔联:1教师提示:此联为转,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2提问:“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明确: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四)赏析尾联:1 “槛外长江空自流” ,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2此

10、种以偶一开一合,使人只觉其流动,不觉得对偶。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等。(五)风格:流丽深静。(六)主旨: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杨炯从军行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教学过程】1、杨炯从军行(一)背景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地区的不断骚扰,成为我国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胁。许多爱国志士为国分忧踊跃从军 ,加入保疆卫国的战斗行列。据旧唐书高宗纪载 :“永隆二年(681) ,突厥寇原庆等州(今甘肃固原、庆阳一带地区)遣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师讨突厥温傅部

11、落 。 ”当时正值杨炯充崇文馆学士,升迁太子詹事司直不久 , 从军行一诗借此抒发了他对温傅部落疯狂进唐犯边疆的愤慨之情,显示出诗人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畏的英雄气概。(二)自读课文,研读课文(三)鉴赏这首诗歌在艺术上突出了感情奔腾激越的特色,然而诗情却把握得颇有分寸,整体艺术画面热烈奔放而不失之“散漫 ”,洋溢着一种跌宕婉转、起伏有致的含蓄美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战争烽火传报边疆遭劫而点燃诗人心中的愤慨之火,从而点明唐军挥师出兵是正义的自卫。长安与原庆诸州远隔千里, “烽火”之光焰无论怎样也不可能“ 照” 到长安,但是,诗歌却运用强烈的夸张手法,囊四海于胸,笼千里于咫尺,形象

12、逼真地写出了战火逼近的急迫。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难之际,诗人义愤填膺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这两句将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画面巧妙地联缀起来,既揭示了感情激荡的渊源所在,也为下文诗情的起伏“跌宕”做好了道义上的铺垫。次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描绘了唐军出发的威武英姿和直捣敌巢的压顶气势 , “牙璋”指代携皇帝“ 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队,同时,也包含着此次兵发西北 ,负有保家卫国之重任的意味 。一个“ 辞 ”字,简洁精当地把将士慷慨激昂的出师阵容再现出来。 “铁骑”两字,不仅显示了唐军军力的强大,锐不可挡,而且隐含了必胜的自信和藐视敌人所向披靡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一个“绕”字

13、则形象地刻画了唐军迅猛抄袭顽敌的气势,使人顿觉雄兵有如从天而降,伏兵四起,敌人插翅也难飞越金刚铁桶。这两句看起来,好象“景语 ”,但实际上却饱含感情,读后让人豪气荡然满胸。第三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重点勾勒的是唐军将士不畏苦寒鏖战疆场的图画。长风急雪的环境中战斗激烈的进行着。大雪飞扬,遮天蔽日,旗帜上的彩画在风雪交加中变得模糊难辨,但是,将士们尽管冰雪凝甲,仍然顶着呼啸的北风擂响战鼓奋力拼杀,勇往直前。诗歌从视听感官两方面来渲染血洒疆场的困苦,来烘托战士高昂的斗志和其激越难抑的报国热情 。浅层次来看 ,这一联的画面似乎有些冰冷,其实,如果拂去外表景色的遮盖物反复咀嚼,我们就会感触到诗人

14、炽烈的赤子之心,凸显出诗人借景喻情的高超手段。末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首尾遥相呼应,言志抒怀。本来,诗人少年得志,仕途青云,生活优裕无忧,可是他不以功名利禄之事为己念,而欲展鸿鹄之志,报效国家,脚踏实地干一番保国安邦的赤诚事业 ,诗人觉得假如真能从戎报国,御险杀敌,即使只让担任一名低级军官,也胜过埋首于故纸之中、老死于蓬窗之下的愚腐儒士。在这个选择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杨炯的人生观比之那些一味偷机取巧、舍义逐利置国家民族利益于己之下的人来说,的确有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末联是诗人胸臆抒怀的点睛之作,也将全诗感情的高潮推向了极致。至此,在全诗感情洪流的奔泻之中,一个充满血肉富于立体感的

15、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随即呼之欲出。(四)小结除此以外,该首诗歌风骨雄健,在形式上也独有建树 。 从军行原来是乐府旧题,以叙述军旅战争为本色,杨炯却创造性地把它移花接木,借旧题而抒心意,并且写得对仗工整,明快简练,浑然一体。故王夫之高度赞赏杨炯“裁乐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这一评语不愧是中肯之谈。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一)背景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二)自读1、利用积累的诗歌鉴赏方法试读,看看能不能在

16、“六问”上作些回答(六问:什么人、地、时、事(景) 、情(理) 、法(手法) 。2、讨论,交流,代表发言(三)鉴赏“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 ,着一 “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 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 劝君更尽一杯酒” 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首联用对起格,语言富于对称美,同时也使得眼前景物形象

17、鲜明,在对比中显出色彩美。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绮筵,华美的筵席。这一联遣词华丽,铺陈宴会隆重热闹场面,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筵席虽然丰盛,但它是为送行而设,因此不免又笼罩上一层离别气氛,使在座的人于欢声笑语之外渐渐产生惆怅与伤感之意。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一联,承首联而引出离别的主题。这一联自谢朓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谢诗显得出语更自然意境更深远,明确地抒写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离堂”离别之地。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今“琴瑟和鸣”比喻融洽

18、的感情,多用于夫妻) “山川 ”表示道路遥远,与“ 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互相挽着胳膊) ,伤“ 琴瑟”之分离;“别路 ”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描写夜空的景色。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这里一个“隐”字,一个“ 没” 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却没有散去,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

19、于到来了。这一联表面看象专写夜空,实则紧扣夜宴。写双方难舍难分,时间在不觉中逝去,通过夜宴之长,衬托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有感染力。篇末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这两句说: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写自己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全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浸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由于诗人此行是满怀信心地去求取功名,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

20、抑之感。(四)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 “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 离夜 即

21、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 ,也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22、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他一生仅留下两首诗,也因这一首诗,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孤篇盖全唐)这首诗

23、便是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的春江花月夜 ,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二、朗读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诵读指导:理性的把握:理解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

24、声。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2、配乐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用情感去点燃情感。三、层次结构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 ”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 昨夜闲潭梦落

25、花 ”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四、情感把握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诗由“ 情” 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我们在上一部分的学习中在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形象,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但要想更深层次的把握作者的感受和情感,一方面需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 另一方面还需要对诗歌中呈现的意象、措辞进行深刻的分析,从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句诗行里去仔细捕捉,再把它们连缀起来,组合

26、成我们对诗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了解和感知。1、教师出示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下一步探讨的材料依据。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2、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1)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 “江水”、 “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2)教师点拨指导,小组同学交流探讨成果。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

27、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3)研究材料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 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 王昌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宋 苏轼)“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江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28、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落花“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唐? 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 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 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 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 (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明月: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 意化

29、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 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江水: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落花: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

30、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 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

31、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 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五、赏析备要1、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题中的五个字中又有重点,这就是月 ,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 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

32、月共潮生。这里的“ 海” 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 缴足了 “春江花月夜” 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 ”, “白沙 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33、,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 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 悠” 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 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

34、已”的人生就和“ 年年只相似 ”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 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 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 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

35、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 “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 枫” “浦” 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以下“可怜”八句承“ 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 月” 拟人化, “徘 徊” 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

36、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 “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 和 “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

37、家 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 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 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 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 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结句的“ 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

38、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 “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 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 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

39、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 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

40、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 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 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 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 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

41、谐美。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 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 ”

42、、 “月”二字为中心。 “春”字出现四次, “江”字十二次, “花”字二次, “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 、鱼龙 、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 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

43、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 ”,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 “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

44、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 只看得见月色而“ 看不见” 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 、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八句由岸汀江天 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

45、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 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的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 的一个“ 孤 ”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 “孤” 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 ” 四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

46、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 “不胜” 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 “明月楼 ”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 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 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 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 “卷不去”、 “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 际上

47、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广 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最后一段,天已将晓 :“ 斜

48、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 “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离妇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至重、意境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 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3、分段释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

49、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开首这八句,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青枫 ,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琴棋书画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