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秦玉器分析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简析河北科技大学 文法学部环艺 081 班 贺伟强学号 08L1204102指导老师 郑以墨课程 中外设计史内容概要 一 中国悠久的玉器文化二 先秦玉器三 课堂演示文稿提出的问题解答四 玉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一 中国悠久的玉器文化中国玉文化是一首凝固的史诗,有着浓浓的历史沉淀感。她以优美而精练的笔法、绚丽而朴实的语言记刻着我们民族古老、艰辛而灿烂的历程。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其萌生、发展的历史不下万年,这已逐渐在考古发掘工作中得到证实。若以起源之早、延续之久、用途之广、工艺之精、艺术之美等特点来衡量,则中国堪称世界玉器产地之巨孹。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
2、,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原始先民在打制和使用玉工具过程中,发现了玉的质地细腻、色彩美丽,可使用于非生产性的装饰上,其时间相当于考古学文化上的兴隆洼、查海文化时代(公元前 6200 年前 5400 年)。相传至黄帝时代,人们便视玉为神物,或以玉为媒介去沟通神灵,听取他的旨意,这一历史阶段相当于考古学文化上的红山文化、大溪文化时期。在古代,玉有很多别名。如“琬” , 书顾命:“弘璧、琬琰在西序。 ”“玦” , 左传闵公二年:“公与 石祁子 玦,与 甯庄子 矢,使守。 ”还有瑰、瑜、璐、琪、瑶等。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经
3、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无所不能,无处不用玉,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延七千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二 先秦玉器1 红山文化中的玉器 红 山 文 化 是 距 今 五 六 千 年 左 右 , 存 在 于 我 国 辽 西 的 辽西 河 、 西 拉 木 论 河 一 带
4、的 一 个 文 化 类 型 , 它 是 我 国 新 石 器时 代 北 方 原 始 文 化 的 代 表 红 山 文 化 出 土 的 成 批 玉 器 中 多 数为 动 物 造 型 的 装 饰 品 , 构 成 这 一 文 化 的 显 著 特 征 。 我 想可 能 是 在 物 质 极 度 缺 乏 的 当 时 , 人 们 崇 拜 的 对 象 就 是 能 提供 给 自 己 衣 食 之 源 的 东 西 。现 在 众 所 周 知 的 出 土 于 “内 蒙 古 翁 牛 特 旗 三 星 他 拉 ”红山 文 化 遗 址 中 的 “c”型 玉 龙 , 就 是 红 山 文 化 的 遗 物 , 由 于它 已 经 具 备
5、了 龙 的 基 本 特 征 , 而 且 是 现 在 发 现 的 最 早 的 龙文 化 的 实 物 , 因 此 被 喻 为 “中 华 第 一 龙 ”。 红 山 出土 的 这 件 c 形 玉 雕 龙 无 足 、 无 爪 、 无 角 、 无 鳞 、 无 鳍 , 它代 表 了 早 期 中 国 龙 的 形 象 , 表 明 史 前 中 华 民 族 就 已 经 崇 尚龙 、 信 奉 龙 。 考 古 界 普 遍 的 观 点 认 为 , 这 条 c 形 玉 雕 龙, 是 以 蛇 的 身 躯 为 主 体 的 多 种 动 物 的 复 合 体 。 但 是 在 龙 的头 部 , 是 什 么 有 很 多 说 法 , 较
6、为 常 见 的 有 动 物 说 、 自 然 物说 、 植 物 说 。 同 类 的 动 物 造 型 玉 器 还 有 玉 猪 龙 、 玉 猫 头 鹰等 。特 点 : 玉 器 通 体 均 素 面 , 制 作 手 法 简 练 , 但 雕 琢 却 出神 入 化 , 造 型 栩 栩 如 生 , 非 常 传 神 是 这 一 时 期 玉 雕 的 特 点。2 二 里 头 文 化 ( 夏 代 ) 玉 器二 里 头 遗 址 位 于 河 南 洛 阳 偃 师 二 里 头 村 , 于 1959 年发 现 , 遗 址 距 今 大 约 3800 3500 年 , 相 当 于 中 国 历 史上 的 夏 , 夏 代 是 一 个
7、不 断 改 写 中 国 历 史 之 最 的 朝 代 , 用5 个 “中 国 之 最 ”来 形 容 : 这 是 迄 今 可 确 认 的 中 国 最 早 的 王朝 都 城 遗 址 , 发 现 有 迄 今 所 知 中 国 最 早 的 大 型 宫 殿 建 筑 群、 最 早 的 宫 城 、 最 早 的 青 铜 礼 器 群 及 铸 铜 作 坊 , 还 发 现 了最 早 的 车 辙 痕 迹 , 将 中 国 发 明 双 轮 车 辆 的 年 代 前 推 了 300 多 年 。 夏 代 的 礼 仪 玉 器 中 , 兵 器 形 玉 器 占 了 重 要 地 位 。 这 种突 出 “玉 兵 ”的 现 象 , 值 得 探
8、 讨 。 夏 王 朝 经 过 血 雨 腥 风的 长 期 的 战 争 才 得 以 建 国 和 巩 固 政 权 。 它 们 所 反 映 的 是战 争 与 战 争 特 殊 文 化 形 态 , 是 促 使 强 化 的 主 要 天 神 力 量, 代 表 是 ”七 孔 玉 刀 ”。 这 标 志 曾 经 过 激 烈 的 武 力 争 战 后, 夏 王 朝 统 治 地 位 的 确 立 与 巩 固 后 , 对 武 力 的 重 视 。 夏代 玉 器 种 类 主 要 生 产 工 具 有 玉 斧 、 玉 铲 、 玉 城 ; 装 饰 品 有管 、 珠 、 锡 形 器 、 绿 松 石 饰 、 嵌 绿 松 石 兽 面 纹 钢
9、 饰 牌 ; 礼仪 器 有 戈 、 铀 、 圭 、 刀 、 牙 湾 、 柄 形 饰 等 。 夏 代 玉 器 以几 何 型 器 物 为 主 , 以 直 方 形 为 主 ( 如 斧 、 圭 、 刀 ) , 绝 大多 数 为 光 素 。二 里 头 文 化 的 玉 器 制 造 业 并 不 十 分 发 达 ,表 现 在 尚 未形 成 规 律 性 的 用 玉 制 度 。 三 期 的 玉 器 数 量 和 种 类 都 达 到 高峰 ,这 一 现 象 与 三 期 二 里 头 遗 址 夏 代 王 都 文 化 繁 荣 的 景 象 是密 不 可 分 的 ;四 期 的 玉 器 出 现 明 显 衰 落 的 趋 势 ,数
10、量 和 种 类大 大 减 少 ,体 现 了 夏 商 政 权 交 替 对 手 工 业 生 产 所 带 来 的 影响 。夏 代 玉 器 历 史 意 义 : 作 为 中 国 奴 隶 制 社 会 第 一 个 朝 代的 玉 代 玉 器 、 它 是 新 石 器 时 代 玉 器 的 历 史 总 结 , 它 的 成 果为 商 代 玉 器 的 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 虽 然 我 们 所 见 的 夏 代 玉器 很 少 ( 可 能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玉 器 尚 未 发 现 ) , 但 其 一 些 造型 ( 如 刀 、 圭 、 戈 、 钺 、 桐 形 饰 ) 与 纹 饰 ( 如 兽 面 纹 ) ,均 成
11、 为 商 玉 制 作 的 根 据 。 据 此 , 夏 代 玉 器 在 历 史 交 替 时 期的 承 上 启 下 的 价 值 是 显 见 的 。3 商 代 玉 器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 墓 在 河 南 省 安 阳 市 小 屯 村 西 北 约 100 米 处 , 属殷 墟 第 二 期 。妇 好 墓 玉 器 的 艺 术 特 点 不 仅 继 承 了 原 始 社 会 的 艺 术 传统 , 而 且 依 据 现 实 生 活 又 有 所 创 新 , 如 玉 龙 继 承 了 红 山 文化 的 玉 龙 , 仍 属 蛇 身 龙 系 统
12、 而 又 有 变 化 ,头 更 大 ,角 、 目 、口 、 齿 更 突 出 , 身 施 菱 形 鳞 纹 , 昂 首 张 口 , 身 躯 卷 曲 , 似欲 腾 空 , 形 体 趋 于 完 善 。 玉 凤 是 新 创 形 式 , 高 冠 勾 喙 , 短翅 长 尾 ,飘 逸 洒 脱 ,与 玉 龙 形 成 对 照 , 山 海 经 上 说 : “凤 鸟 首 文 曰 德 , 翼 文 曰 顺 , 膺 文 曰 仁 , 背 文 曰 义 , 见 则 天下 和 。 ”足 见 凤 在 当 时 还 是 道 德 、 仁 义 的 象 征 , 也 许 当 年妇 好 佩 此 玉 凤 , 除 了 表 示 高 贵 , 还 寓 吉
13、祥 之 意 吧 。 玉 象 、 玉 虎 等 动 物 玉 雕 来 自 生 活 , 用 夸 张 概 括 的 象 征 性 手法 准 确 地 体 现 了 动 物 的 个 性 。 玉 人 是 妇 好 墓 玉 器 中 最 为 珍贵 的 部 分 , 如 绝 品 跪 形 玉 人 , 头 戴 圆 箍 形 , 前 连 结 一 筒 饰 ,身 穿 交 领 长 袍 , 下 缘 至 足 踝 , 双 手 抚 膝 跪 坐 , 腰 系 宽 带 ,腹 前 悬 长 条 “蔽 ”, 两 肩 饰 臣 字 目 的 动 物 纹 , 右 腿 饰 S 形蛇 纹 , 面 庞 狭 长 , 细 眉 大 眼 , 宽 鼻 小 口 , 表 情 肃 穆 。
14、 其 身份 是 墓 主 人 妇 好 还 是 贵 妇 , 难 以 确 辨 。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玉工利用了白玉的褐色外皮,用来做鳖盖,身略扁圆,两眼圆凸,四足平伸向前爬行,头部上翘向左,半龟缩状,呈欲行欲止状。最引人注目的是,玉料的黑色部分被巧妙地作成鳖的背部和双目,而灰白色部分作成鳖的头、颈、腹和足。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制俏色作品,在玉器制作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也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
15、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中间,无 论 是 玉 禽 、 玉 兽 还 是玉 人 , 均 为 正 面 或 侧 面 的 造 型 , 这 是 妇 好 墓 玉 雕 以 至 整 个商 代 玉 器 的 共 同 特 点 。3 西周玉器从 周 朝 开 始 , 进 行 境 内 各 个 民 族 与 部 落 不 断 融 合 的 过程 , 在 这 期 间 , 华 夏 族 的 逐 步 形 成 , 成 为 现 代 汉 民 族 的 前身 , 其 它 还 有 夷 、 蛮 、 越 、 戎 狄 、 肃 慎 、 东 胡 等 诸 多 少数 民 族 。周 王 朝 有 严 格 的 礼 制 和 刑 罚 , “礼 不 下 庶
16、 人 , 刑 不 上大 夫 ”。 周 礼 以 父 系 社 会 体 制 之 下 形 成 的 宗 法 制 为 基 础 ,用 以 调 解 和 调 节 统 治 阶 级 内 部 的 矛 盾 和 关 系 。西周玉器的最大变化,是表现在玉器品种上。新石器时期至商代盛行的实用或不实用的玉制工具,至此时已逐渐消失;仿实战武器而作的玉制仪仗器中,玉刀、玉戚等至少在中原地区已不能见到;玉戈、玉戚已步入衰亡期,具体表现是不仅数量不多,且器形也向小型化发展,其用途也变为象征性的;周代非常注重礼制的建立,从而促进礼仪玉器的发展,周礼中对礼仪用玉的形状、颜色都有严格的定制,“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17、,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总体来看西周玉器较商代种类减少,数量也减少,礼器中的玉琮,在西周王室所在地,特别是今陕西省周原一带,有大批发现,玉璧多已趋向小型化,玉璜、玉琥(即写实的玉虎型器)突然增多,玉圭首次在玉器群体中出现,玉璋则仍未见实物;此期的玉佩,一个重大的变化是突破以往多为单个为佩的习惯,而向成组并有一定规格及组佩方向发展。其形式多由若干件玉璜和甚多不同质色的管珠等成组串缀而成,佩挂在胸前至腿足,给人一种光彩夺目和富丽堂皇的新鲜感。此外,以兽面为本摹作的嵌饰品和专供死者陪葬用的缀玉覆面(又名玉面罩)首次出现也给人深刻印象。玉制写实性动物形器,虽数量极可
18、观,但品种较殷商时期为少,即由殷商期的数十余种减至十余种,常见有牛、羊、猪、兔、鸟、虎、鹿、龟、蝉、蚕、鱼、螳螂等。龙之形亦有很大的发展变化,除一部分保留殷商间瓶形角和双足龙外,还新出现了两龙或多条龙相互交接盘结式和口吐长舌的无足龙。这些神鸟神兽的突然增多和更加变态神秘,说明当时的人们从早期崇奉自然和写实动物为主转向崇奉神灵为主。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4 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社
19、会动荡,各诸候都大力制造青铜器、玉器,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僭越活动作礼仪上的准备。现存世的此期玉器数量颇丰,除东周王室玉器之外,还有春秋的郑、晋、齐、吴等以及战国的韩、魏、赵、鲁、楚、秦等诸侯国玉器。这些玉器,或细密婉约,或粗犷豪放。物主生前所用及佩带玉器大多精致无比,令后人无法企及,这与使用铜铁砣及玉人操作更为熟练有关。由于统治者对玉器标准甚高,故推动玉人碾琢玉器的技艺更加精进。当时的玉器已不仅是最高统治者的生活器皿和自身装饰品,它的使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如有的武器已用玉饰,甚至还出现了祭玉。(1)春秋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
20、时期。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春 秋 时 代 周 王 的 势 力 减弱 , 诸 侯 群 雄 纷 争 。 春秋时期稍早的玉器,在器型、图案和做工上仍保留着西周玉器的遗风,比较之后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玉器已由西周时的平面化、简约化,向隐起化、繁复化方向演变,为战国玉器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春秋玉器特征主要为:出现大量和田玉质的玉器;礼器减少,佩饰增加,玉璜多为三分之一圆形片状,玉龙多似蛇形;纹饰玉器众多,从平面向浮雕、隐起发展,纹饰排列规整,镂空、透花
21、技术十分娴熟。(2) 战国 春 秋 之 后 , 也 就 是 周 朝 的 后 半 期 , 进 入 了 七 国 争 雄 的时 代 , 在 后 来 西 汉 末 年 刘 向 编 著 的 战 国 策 中 记 载 这一 时 期 , 所 以 人 们 称 之 为 战 国 。战国早期的玉器具有由春秋玉向战国玉演进的过渡色彩,战国时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仔玉,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青白色较多,偶见白玉。中小贵族均用地方玉材,是一些价格较低的本地或相距不远之地的美石。 战国琢玉技艺精湛,战国玉器上的线条,包括造型的轮廓线和纹饰的阴阳线,均锋利挺劲,准确流畅。 龙的形象占有突出地位, 龙居战国玉器神瑞动物图案中的首位
22、,其次是虎,再其次是凤。龙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由虎豹等猛兽演化而来的,较多的保留了虎的形象与性格上的特征;另一种则头长、 身细、 尾尖、四足,是从蟒蛇变化而成的。战国玉器特征主要有:新出现玉带钩、玉剑饰、玉印章;玉龙造型从“C”形龙变为 “弓”形龙,身上多琢谷纹,龙角如耳成鸟冠,无足,长身,龙头上唇长大,下唇短小,饰马头;人物、动物玉器更趋于写实,造型极富动感,如翩翩起舞的玉人;兽面纹、蒲纹、乳丁纹、谷纹、龙纹、鸟纹大量出现,玉璧也多纹饰,分蒲纹璧、谷纹璧、龙纹璧等等;玉器雕琢也表现高超技术,由于工艺和工具进步出现俗称“游丝描”的细线纹,刻划细而利,走势扭曲委婉。些扁平玉器边缘常有刀刃感。镂空
23、技术更加精湛。三 课堂演示文稿提出的问题解答问题:怎么证明二里头文化中的玉戈是龙山文化中玉戈的沿承?分析:首先,这里所说的龙山文化是河南龙山文化,并不是海岱龙山文化,二者虽同属豫西地区,但后者发展为岳石文化,并且有,很大的倒退。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是豫西地区前后相承的文化。 1 龙山文化消失和二里头文化消失时间非常吻合2 二里头文化除了龙山文化,在中原地区在熬夜找不到渊源(从陶器的特点可以看出)出现差异的原因 : 公元 2000 年左右,洪水迫使龙山文化迁徙,与当地文化融合及东方文化的渗入,这是二里头文化产生的原理。四 玉 器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关 系中 国 以 玉 比 德 ,
24、从 春 秋 时 期 儒 家 兴 起 开 始论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里仅“ 山”、 “静”、“寿”三个字就高度概括了中华精神的精髓,而“玉” 恰能概括这三个字所意蕴的文化内涵。玉有山的坚硬、稳固和高大,屈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玉的品质符合中华文化的道义、伦理的博深与崇高;它又是静的,饱满却不张扬,深邃而不外露,是中华精神含蓄、有内蕴的体现;它寿,因为能够长久保存,而不变纹理,不变质与量,正如中华文化超越所有乱象,依旧庄严、神圣。玉是权力的象征周礼中记录了六种被称为“瑞” 的玉器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璜、玉琥,统治者用它们来祭
25、拜四方天地。此时,玉是代表与天对话的法器,代表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对玉器的膜拜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安定。中国古代社会是阶级意识很浓厚的社会,各阶级各守本分,而不僭越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这一点在玉文化上有很明显的体现。玉器的颜色、大小、造型都象征着不同的等级,至高无上的天子用权力获得最上层的宝玉,不同品级的官员也因为权力大小而获得不同品质的玉器,这一点在封建的法律文典上有明确的规定。战国时代的和氏璧价值十五座城池,为了争夺它,秦国和赵国险些发生战争。君主拥有最宝贵的玉器,就代表着他拥有至高的权力,所以他们不惜发动战争来争夺玉器。玉是身份的标志我们的民族历来有一种很坚固的文化信仰,叫“执身如
26、玉”,人们以玉的品质作为自身德行的标准。玉,由于其自然属性,加之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历来受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厚爱。他们常以玉喻身,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不同身份的人,佩戴不同质地的玉来寻找同类;一个人的修养和身份,也通过他所佩戴的玉器来直观的表现。在举手投足间,让玉器相互碰撞出清脆而有节律的声音,这种声音代表着这个社会的主旋律,能净化人的灵魂。玉是财富的体现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将玉与黄金连在一起,比如“玉堂金马”,“金枝玉叶”,“ 玉质金相”等等;黄金是极其珍贵的,但人们却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可见玉器的极高的价值。在重视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古代社会,玉作为
27、这些重要文化的载体,影响可见一斑。在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玉文化虽然有所淡化,但无疑它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因为它融入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民族性的元素。 结语:孔子提出的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之说,不仅是对玉的文化底蕴的高度概括,而且还精辟地阐述了玉文化的思想内涵,确是中国人审美观的理论基础。秦汉以后,由于文学、音乐、戏曲、建筑、绘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国人民审美观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玉的色彩美、音律美被重新探讨、逐步深化,古玉的欣赏与收藏成为新的社会风尚,由此派生的沁色美、残缺美等新的审美视角被爱玉者察觉,但这仅仅是某些社会群体在特定文化领域的审美要求,对中国人的审美观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交流而已,不能与上古审美观相提并论。千言万语,归结一句话,玉是中国人审美观的基石。确切地说,玉应是中华民族审美观的基石,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华人均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