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应宽进严出的参考资料 1 2007 年两会上,部分人大代表提议取消高考制度,大学实行宽进严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范谊指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为了选拔人。高等教育宽进严出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8 月 31 日是浙江大学大一新生报到的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报到的新生带着电脑到校的少了。之前,浙大在寄送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随寄了一本精致的新生手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郑重提醒:大学第一年不要带电脑来学校。 大一新生自控能力不强,加上学习环境宽松,学校害怕他们沉迷网络。因为网络成瘾耽误学业,上学年浙大有 60 多名学生退学。 (8 月 31 日中国青年报 )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电脑视作“潘
2、多拉的盒子” 。其实,最近几年的大学毕业们都知道,这样的说法绝不为过。无独有偶,8 月 31 日信息时报报道说,武汉理工大学近日组织学生补考,补考人次多达 8466 人次。如此大规模的补考,在该校师生中引起较大反响。部分教师认为,补考学生多,说明目前高校的学习气氛不浓,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或热衷于社会活动,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其实,浙江大学的禁带电脑和武汉理工大学组织大规模补考的目的,都是为了给那些“混”大学的学生们提个醒,让他们珍惜大学时光,力争学有所成。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实质又触动了那个讨论多年悬而未决的老话题高等教育要不要施行“宽进严出” 。我们知道,持续多年的扩招,已经导致了高等教育
3、的“宽进” 。而因为没有保持必要的跟进的“严出”机制,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信誉和信任危机。也就是公众和社会对大学生群体具备的实际能力越来越感到怀疑和失望。导致高校公信力持续走低,以及大学生素质能力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国内高等教育没有必要的、具备实际操控性质的“严出”机制,才是症结所在。高等教育建立“宽进严出”机制势在必行,这是由其“非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因此,它必须强调学生走出学校的时候达到某种特定而严格的标准,并将“不合格、非达标”的学生通过入学考试与中途淘汰加以必要的排除。将所有的学生都一窝蜂的推向毕业的
4、做法,实质是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初衷,亵渎了高等教育的尊严,混淆了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区别。众所周知,大学毕业生实际素质和能力与高校宣称的培养目标普遍相差太远,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用人单位用人成本大增。高等教育“严出”的最大目的和意义,其实是高校对社会义务负责的最好表现。高校是一种收费教育,甚至是一种昂贵的收费教育。既然是收费教育,就应该确保教学条件与师资达标,并通过“严出”机制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毕业达标。如果高校做不到这些,那便是对家长和学生的欺骗,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放任不符合毕业标准的学生毕业,表面上看,是为了这些学生的利益,实质上是高校对自己失职行为的掩盖和隐藏。它
5、直接导致了社会对高校信任的下降,同时,它也侵犯了合格毕业生权利,它更导致学校对在校学生的督导失去权威性,从而进一步降低学校教学质量。人民日报 21 日报道并分析了首都经贸大学“清考”的消息,一大批某项单科不合格的毕业生被留级,无法参加工作。对这一事情,学生认为学校平时疏于管理,应该负有管理不严的责任;校方认为学生应该从自身找原因,不合格的就应该继续学习,直到考试及格。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天之娇子也遇到了不合格不能毕业的困境。严酷的实际拷问我们奉为经典的高考制度、学习方法、教育模式和用人理念。学生通过千辛万苦的考试,进入高等院校,为了什么?讲大道理,当然是为了学知识,将来为国效力。但是实事
6、求是的讲,在现实的制度基础上,很多学生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这一目标,有的人就可以不择手段,或者不愿勤奋学习,在学校混几年,只要拿到文凭就足矣。我们不能过多地去责备学生。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人之常情,如果有机会,可以不需付出艰苦的劳动即能成功,谁不抢着上?要求一个人自律,遵守社会的公平秩序,很难,也靠不住。惟有制度设计牢牢固定了公平,才有可能让公平成为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部门不妨学一学人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比如国外一些学校实行的“宽进严出” 。所谓“宽进” ,就是允许有志于成材的学生、有条件的学生通过各类考试,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上学。我们的高考看起来很公平,但是,由于需
7、要上学的人太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东西南北的巨大差异,仍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有的是家庭贫困,有的是分数障碍,有的是教育体制本身的不公平。一些孩子到民办高校、自学助考、成人高校、远程教育等院校读书,还受到制度性的歧视。教育制度改革的缓慢,导致了每年的高考依旧成为“一考定终生”的命运考试,依旧牵动全体国民的心,依旧成为一场没有多少意义的作文比赛。那么,我们能不能多开一些门,多制造一些公平的机会,少一些不公平的倾斜,少一些歧视性的政策和偏见,通过“宽进”这条路,让大多数希望上学的孩子实现他们求知的梦想呢?所谓“严出” ,就是要严格把握教学质量,不准许次品出校。现行的高等教育时间大多是专科两年、本科四
8、年,还有两到三年研究生。学生考入大学就对于进了保险箱,学不学都能够毕业。这与国外的一些大学有巨大的差别。其实,学生考入大学只是第一步,必须通过艰苦的学习和研究,取得完美的学分,才能正式完成学业。不客气地说,如今有的所谓名牌大学,本身课程设置就十分不合理,本来只需要两年学的课程,非要拖到四年,结果造成学生读了一年书,就急着到处找工作。 “严出”在很多地方仅存幌子。我到佩服首都经贸大学,敢于对不合格的毕业生说“不” 。学生四年毕不了业,那么就五年、六年,在教育制度比较成熟的地方, “严出”就是常态。我国各高等院校办有自学考试,其实就是“宽进严出”的类型。这些学校实际上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自学了,而是通过全日制的教学,最后经过国家统一的考试,以取得文凭。国家应该重视这类学校的试验和实践,给以政策上的扶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的比那些从所谓名牌学校“混”出来的学生的质量还高呢。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能否把眼光放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