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考情预览】,技法提分点 10 聚焦语境速推断,掌握方法明答案,六方法巧解文言实词题,读文支招 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概览全文,确定文体从文题判断,这篇文章是袁枚老来重回沭阳的一篇游记,以记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属于叙事性散文。,第二步:细读全文,理清层次第1段,故旧诚邀。第2段,回归故地。第3段,故地重游。第4段,依依惜别。,第三步:把握文本,勾画要点 1.议论“书”情。文章起始深情写道:“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叙事之前议论式抒情,情感真挚动人。 2.细节“撩”情。故地重游,善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
2、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3.质朴“增”情。惜别之际,“不能答”“不忍答”,语言质朴,不加藻饰,情真意切。4.点睛“助”情。结尾“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说明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写文明志,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升华感情。 第四步:审读题目,落实解题(具体见14题“解析”),典题文本,(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个题目。
3、 重到沭阳图记 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议论式抒情】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
4、亦不自解其何故。【细节描写,与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年老多危,伤感不已,故矛盾心态】然
5、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交代写作目的】,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注】 风世:劝勉世人。,对点解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
6、.奉母闲居 奉:侍奉,解析 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巧用语境推断法,即联系上下文,结合文言实词所处的语言环境,据境析文,依境解文,推断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继而推测词语意思的正误。B项“说当时决某狱”,意思是“谈论当时判决某人的诉讼案件”,所以“决”,判决。 答案 B,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7、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项,“多数事已忘记了”并不是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而是作者袁枚,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答案 C,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解析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
8、中得分点:“迟明”,天快亮的时候;“延候”,迎接;“峄亭延候于十字桥”,状语后置句;“骈辚同驱”,驱车一同前往。第二句中得分点:“奋”,奋发;“而”,连词,表递进;“于”,介词,引出对象;“亲炙”,亲受熏陶、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答案 (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解析 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风世”,根据注解可知是劝勉世人的意思。作答时需要从全文概括,可以从作者在沭阳为官离任后重到沭阳的情形及最后
9、一段分析。 答案 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往往对过去任职所在地多次问候。大概是贤能的人把老百姓看得如同家人,担任官职而不能忘记任职所在地的人,那地方的人,也不能忘记他。我在沭阳担任县令两年,乙丑年,调迁到南京。现在已是戊申年了,感动于吕峄亭观察使连写三封信邀请我,我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钱君本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清瘦并且留着胡子,接三长得很像他,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他反而不很清楚。这是我离开沭阳时,他才断奶的缘故啊。,夜深了摆下酒宴,听到车声辚辚,是峄亭派遣使者来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
10、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工夫,看见城墙挡在前面,知道这是沭阳城新建的。几十位官绅争着来扶车。大概昔日的儿童,现在已是老态龙钟拄着拐杖的人了。,第二天,进入县衙游览,到之前人们准备膳食的地方,姊妹斗草玩耍的地方,昔日会见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缓步行走,盘桓逗留,潸然泪下,伤感地擦拭着眼泪;即使是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口井、一处排水的阴沟,也对此生情,也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有张、沈两个官吏过来,年纪都已八十。他们说起当年我处理某个案件,担任科举阅卷官时推荐某个考卷,我完全不记得了。重提旧事一下子醒悟过来,如同整理儿时的旧书,如同失去的东西重新得到。县中朱广文擅长写诗,吴中翰精
11、于鉴赏,解、陈二位年轻人擅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经常到了深夜,嘴里还在滔滔不绝。我有时饮酒,有时吟诗,有时下棋,有时画人物小像,有时品评书画,有时谈论上下古今,有时招人过来,有时叫车前往,没有片刻闲暇。于是就忘记了自己是在做客,也忘记了自己年老并且衰朽了。,住了半月,冰雪渐飞,一年将要结束了,不得已苦苦地辞别主人。主人仍然送到之前迎接我的地方,替我整理好行装,牵好缰绳完毕,握着我的手问道:“何时能再见到先生?”我不能回答,不是不回答,是不忍心回答。唉!我今年已经七十三了,忍心欺骗他说能再来吗?忍心伤害他说不再来吗?然而以五十年前县令的身份,到过去任职的地方拜会,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四品的尊贵官员,奉养母亲闲居在家,还能想到五十年前的老县令,世上像吕君的人更少啊。离散而又聚合,聚合而又离散,离散可以再聚合,但人老了却不能再年少。这一别之后,我不能学,习修养高的人忘记喜怒哀乐之情,所以绘制两图,一幅用来送给吕君,一幅用来自存,传给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可以重来旧地,做官的人可以这么想,迎接旧官如同新官,主人也可以这么想。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记下这件事,可以劝勉世人,又不仅仅是对区区几个朋友的聚散而生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