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工起搏器的应用,心脏起搏器(cardiac pacemaker)就是一个人为的“司令部”, 它能替代心脏的起搏点, 使心脏有节律地跳动起来。,知识点,心脏起搏器是由电池和电路组成的脉冲发生器,能定时发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起搏电极导线传输到心房或心室肌,使局部的心肌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通过细胞间的传导扩散传布,导致整个心房和(或)心室的收缩。,(一)适应症 (1)心脏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 双侧分支和三分支传导阻滞、伴有心动过缓引起的症状尤其有阿-斯综合征发作或心力衰竭者。,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室率极慢引起心力衰竭、黑矇、晕厥或心绞痛,伴有心动过缓-心动过
2、速综合征者。,(3)反复发作的颈动脉窦性昏厥和/或心室停搏 (4)异位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者,应 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或自动复律除颤器。,(二)并发症 1)电极移位,起搏失效。2)起搏阈值增高,起搏器感知障碍。 3)电极或导线损坏和断 4)心脏穿孔。,(5)胸壁、膈肌或腹壁肌肉抽动。(6)血栓栓塞。(7)心律失常。(8)局部感染。(9)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发展史,人类第一台起搏器 美国纽约贝斯-大卫医院胸科医生Hyman,在1932年设计制作了一台由发条驱动的电脉冲发生器,该装置净重达7.2公斤,脉冲频率可调节为30、60、120次/分,Hyman将之称为人工心脏起搏器,1951年,加拿
3、大医生 Callaghan用心导管成功地进行了体外右心房起搏,1952年,他又用胸壁电极板进行了经胸壁心脏起搏。成功地救治了一名心脏骤停的病人。几百年、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人工心脏起搏技术逐渐形成并最后确立。,经过数代科学家、医学家的不懈努力,确立了体外临时起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但由于其携带不便和容易并发感染,促进了全埋藏式起搏器的研究。1958 年10月15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的Karolinska医院植入了世界首例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1995年,首例起搏阈值自动夺获型起搏器问世,这一技术开创了起搏器自动化的新时代。其特点为根据佩带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其在体内工作的各种参数。,起搏器植入过程
4、,起搏器安装手术由心内科医生施行,通常在局麻下进行。方法是,将电极导线从手臂或锁骨下方的静脉插入,在X线透视下,将其插入预定的心腔起搏位置,固定并检测。然后在胸部埋入与电极导线相连接的起搏器,缝合皮肤,手术即可完成。,起搏器术后的自我护理,术后短期内注意事项: (1)术后24 h 内绝对卧床,取平卧位或低坡 卧位,禁止翻身,术后第2天可适当术侧卧位。术后1周内术侧肢体制动,并加强观察心律变化。,2)术后早期应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敷料碰湿或脱落要及时更换。在拆线后仍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术后康复期的护理: (1)一般来说安装起搏器术后患者原有的头晕乏力等症状会随之改善,但如果术后持续出现上
5、述症状,尤其是心室起搏患者,应到医院诊察是否发生了人工起搏器综合征。,2)术后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切口愈合。锻炼应循序渐进,扩胸或“爬墙”等运动,直到手臂可举过头顶摸到对侧耳垂,尽早恢复正常肢体功能,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保证。,3)一般来说在患者出院后起搏器的工作已趋向稳定,但很多病人时常担心起搏器会突然故障或停止工作,因此必要的解释是解除其心理压力的关键。,当患者无意中进入了高压电磁场或不小心超越了手提电话与起搏器的安全距离时,患者就可能出现一些全身异样的感觉。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此时患者不必惊慌,只要离开现场,起搏器就会很快恢复正常。,严重的起搏器依
6、赖患者可能会重新出现黑蒙、眩晕等症状,自测脉搏会发现心率减慢至正常以下。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将患侧肢体制动,并携带好起搏器卡(上面记载着起搏器的植入时间,类型等重要资料),尽快赶到医院,接受医生检 查,起搏器功能的监测 : (1)术后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因为检查脉搏是监测起搏器工作情况既简便又有效的方法。监测脉搏时要保证每天在同一种身体状态下,如每天清晨醒来时或静坐15 mim 后。,2)安置起搏器的早期往往起搏阈值不稳定,需要及时调整。因此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一般术后1个月内每2周1次,3个月内每月1次。,引起阈值升高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与电极位置有关外,睡眠不足、饱餐、抗心律失常药物、高血压等因素可能有影响。因此术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情绪,保证有规律的生活及作息制度,避免一切可能的不良因素。,知识回顾点,心脏起搏器(cardiac pacemaker)的工作原理 心脏起搏器的自我监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