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DB61T -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doc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6540770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1T -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61T -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61T -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61T -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61T -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备案号:DB61陕 西 省 地 方 标 准DB 61/T XXXXXXXX小 麦 吸 浆 虫 防 治 技 术 规 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wheat midge1. (送审稿)-发布 -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2.3.前 言本标准由陕西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小军、魏会新、卫军锋、郭海鹏、梁春玲、杨兆森、贾育恒本标准为首次发布。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吸浆虫名词术语、调查方法、防治策略及主要防治技术等。本标准适用于小麦吸浆虫防治。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中

2、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标准,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NY/T616 小麦吸浆虫测报调查规范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 1 部分:禾谷类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小麦吸浆虫 wheat midge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分为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Cehin))和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

3、tici( Kirby)两种,在陕西省造成主要危害的是麦红吸浆虫。3.2经济损害允许水平 economic injury level人们可以容许的作物产量、质量受害而引起经济损失的水平。一般以防治措施的期望效益(经济、生态、社会的效益)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经济损失量或损失率作为经济损害允许水平。3.3 防治指标 control index 需要采取防治措施时的害虫发生数量。在小麦生长期采取的防治手段主要为化学防治,辅之以轮作和合理排灌等田间管理及使用抗虫品种等农业防治技术。这里的防治措施是指采取药剂防治,故防治指标是在采取药剂防治措施时的指标。3.4 一般田块 general fields 小麦

4、吸浆虫亩虫量 12 万头以上(含 12 万头) ,30 万以下的田块。3.5 达标田块 standard fields 小麦吸浆虫亩虫量 30 万头以上的田块(含 30 万头) 。3.6 重发田块 fields where pests severely occurred 小麦吸浆虫亩虫量超过 100 万头以上(含 100 万头)的田块。3.7 样方和样方虫量 sampling square and number of insects in the sampling square根据 NY/T 616,一取土样器取的土(100 220)为一个样方。一个样方中所含各有效虫态的数量为一样方虫量,用以

5、表示幼虫、蛹等虫态在土壤中的虫口密度。3.8农业防治 agronomic control利用农业技术措施防治害虫的方法。 3.9化学防治 chemical control利用各种化学物质及其加工品,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以下的防治方法。3.10施药适期 optimal stage for pesticide application在害虫或作物某一生育时期施药,能取得最佳防治效果,将害虫密度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以下,且用药量和副作用(农药残留量和对天敌的不良影响等)最小,即为施药适期。3.11成虫期防治 insect pest control at adult stage小麦抽穗至扬

6、花前,即吸浆虫侵入麦穗前施药杀死吸浆虫有效成虫。3.12有效成虫 adult having normal oviposition ability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前羽化,能正常交配产卵的成虫。4 调查方法4.1越冬基数普查 survey on the overwinter number of wheat midge秋冬季(10 月中旬11 月中旬)和春季小麦拔节期,按照小麦吸浆虫测报调查规范要求,统一采用淘土调查的方法进行普查。4.2系统调查 systematic survey 4.2.1早春幼虫上升活动调查 survey 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increasing

7、larvae in early spring调查时间:小麦拔节开始,每 5d 调查 1 次,连续调查 56 次。选择上年剥穗虫量大、有代表性的麦田 23 块为系统观测田,每块田面积不少于(2667)m 2。调查方法:每块田按照单对角线 5 点取样,用取土器按 07cm 、714cm、1420cm三层取土。然后淘土记录幼虫数量。4.2.2 蛹发育进度调查 survey on development progresses of pupae在系统观测田中,从始见前蛹开始,至蛹盛期后止,每 3d 调查 1 次。把淘土得到的长茧和裸蛹带回室内镜检,分辨蛹级,计算化蛹率。4.2.3成虫调查 survey

8、on the occurrence of adults在系统观测田中,从始见中蛹时开始,到成虫终见后 3d 止,每天调查 1 次。采用网捕法,每块田随机选 5 点,每日 1518 时,顺麦垄逆风行走,网口下部紧贴小麦穗颈,边走边左右往返捕虫,每点捕 10 复网,计载捕获成虫数。4.3剥穗普查 survey by stripping wheatears幼虫危害盛期(小麦扬花后 10d 至幼虫脱穗前)剥查 1 次。每县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10 块以上。每块田单对角线 5 点取样,每点任选 10 穗,放入纸袋内,带回室内剥查,逐穗 、逐粒查清总粒数、受害粒数、虫数,袋内若有幼虫,也应一并计数,并计算为

9、害损失率。5 防治策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兼防一般田块,普防达标田块,统防重发田块”的防治原则,推广“系统监测,穗期保护,分级化防”的防治技术路线,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的防控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制,达到有效防控,减灾保粮的目的。6主要防治技术6.1 农业防治 agricultural control 6.1.1 选用抗虫品种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insect-resistant varieties选择穗型紧密、颖缘毛长而密、扬花期短而集中,麦粒皮厚、浆夜不易外溢的品种种植。种植抗虫品种应执行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 GB 4404.

10、1。6.1.2 轮作crop rotation 吸浆虫重发区,实行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以减轻为害。6.1.3 灌溉 irrigation 错时灌溉,避免春灌,减少虫源化蛹率。6.2 化学防治 chemical control 加强小麦生长期虫情的调查,以成虫期防治为重点,根据调查结果,按照虫口密度的大小,分级分类治理,决定施药时间和用药次数。6.2.1防治指标 control index 农业部新颁布的吸浆虫监测标准规定防治指标为 30 万头亩,按照陕西省吸浆虫发生实际,从粮食安全角度和经济阈值考虑,建议淘土亩幼虫量达到 12 万头时即可实施喷药防治。6.2.2一般田块防治

11、general fields control 小麦吸浆虫亩虫量 12 万头以上(含 12 万头) ,30 万以下的田块,可结合“一喷三防”,混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兼治。6.2.3达标田块防治 standard fields control 小麦吸浆虫亩虫量 30 万头以上(含 30 万头) ,但在 100 万头以下的田块,一般可于小麦抽穗 60%-70%时,结合发生期预报,普遍用药防治 1 次。6.2.4重发田块防治 the control of fields where pests severely occurred小麦吸浆虫亩虫量超过 100 万头以上(含 100 万头)

12、 的重发生田块,在小麦抽穗 10%-20%时,进行第 1 次施药;在小麦抽穗 60%-70%时,进行第 2 次施药,两次间隔时间 5-7天。第 2 次施药时,可结合“一喷三防” ,混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兼治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麦穗蚜等病虫,达到防虫、防病、防早衰的作用。通过田间调查,对于防效较差,特别是亩虫量超过 300 万头的特重发生田块,施药后成虫发生量仍达防治指标,须再次施药补治。6.2.5群防群治,统防统治 joint prevention and zone control实施防治时,应组织群众开展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对集中连片的重发田块,应开展专业化大面积的统防

13、统治。6.2.6防治用药品种 pesticide varieties 可选择有机磷类、菊酯类等残效期较长的农药品种。如用 40%毒死蜱乳油每 667m2用量 45ml70ml、2.5%溴氰菊酯乳油每 667m2 用量 10ml15ml、4.5%高效氯氰菊酯每667m2 用量 50ml70ml 兑水喷雾。在晴天无风条件下,于下午 4 时至黄昏前将药液均匀地喷洒到小麦植株上。化学防治应执行 GB 4285、GB/T 8321.2、GB/T 8321.4。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4.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根据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的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 2014 年第一批地方标准

14、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陕质监标【2014】2 号) ,由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主持承担陕西省地方标准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的起草工作。1.2 协作单位渭南市农技推广中心、咸阳市植物检疫站1.3 主要工作过程2014 年 1 月由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向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申请的陕西省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获得批准立项。4 月份,陕西省植保总站开始了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的起草工作。(1)2014 年 4 月,成立项目组,制订编制计划。(2)2014 年 5 月至 2014 年 6 月,开始收集国内相关技术标准,对小麦吸浆虫目前防治技术发展情况进行调研。(3)2014 年 7 月至 201

15、5 年 3 月,开始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标准的起草工作。(4)2014 年 4 月至 2015 年 6 月,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完成,在省内广泛征求意见,征求相关建设单位和专家的意见。(5)2015 年 7 月,根据征求意见情况,对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标准进行了完善修改。1.4 起草组组成人员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1)冯小军:负责人,负责本规程的总体框架制订;(2)魏会新:联系人,负责本规程的资料收集、起草、标准意见汇总、编写工作;(3)卫军锋:成员,负责本规程的编写、修改工作; (4)郭海鹏:成员,负责本规程的编写、修改工作;(5)梁春玲:成员,负责本规程的编写、修改工作

16、;(6)杨兆森:成员,负责本规程的编写、修改工作;(7)贾育恒:成员,负责本规程的编写、修改工作。2.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2.1 标准编制原则本标准是通过对我省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已积累的成熟理论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我省小麦病虫防控机制、防控技术模式,防控宣传、防控组织形式等情况,在符合当前生产实际的前提下,制订本标准。标准的编制遵循“适用性、先进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注重标准的简便性、可操作性,本标准严格按照 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 、GB/T 20000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 20001标准化编写规则等的规定进

17、行编写和表述。本标准的目的主要是规范我省小麦吸浆虫防控技术体系,提高全省小麦吸浆虫防控水平,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危害,确保小麦生产安全。2.2 主要技术内容和说明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的术语与定义、调查方法、防治策略及主要防治技术等。本标准适用小麦吸浆虫防治。3.试验验证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与渭南市农技推广中心、咸阳市植物检疫站合作,多方搜集已有资料和当前小麦吸浆虫防治情况,对国内外其他省份的小麦吸浆虫防控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其情况,并对我省提出的小麦吸浆虫防控新技术进行前期实验研究。本标准通过大量试验、田间大面积实施,结果表明,符合陕西省小麦生产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长效性。4.知识产权说明

18、本项目的最终知识产权归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所有。5.采标情况下列标准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标准,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NY/T616 小麦吸浆虫测报调查规范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 1 部分:禾谷类6.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不存在重大意见分歧。7.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本标准建议发布为推荐性标准。本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均以我省小麦吸浆虫防控实际为背景进行过论证且可实施,故要求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建议进一步总结经验、收集相关实践数据。8.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无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程编写组2015 年 7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