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湘潭大学硕士课程论文格式范文.doc

上传人:w89153 文档编号:6539970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潭大学硕士课程论文格式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湘潭大学硕士课程论文格式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湘潭大学硕士课程论文格式范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湘潭大学硕士课程论文格式范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湘潭大学硕士课程论文格式范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隶书、小初号字、加粗、居中)题 目: QQ 群谣言传播及解决对策 (以下各项目宋体、三号字、加粗)打印要求:用 A4 纸打印;左边距 3 厘米、右边距 2 厘米、上边距 3 厘米、下边距 2.5厘米;行距 20 磅;页码居中学 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易 蓉 完成日期: 20 年 月 日 5目 录(宋体、四号)专题资料目录索引(各章节宋体、四号)专题论著评论 专题论文: 一、QQ 群谣言及其特点 4二、QQ 群谣言的传播机制 7(一)QQ 群的“一对一”传播人际传播(宋体、小四号) 7(二)QQ 群的“一对多”

2、传播群体传播 8三、QQ 群谣言传播的影响 8(一)助长网络道德失范谣言愈加泛滥 8(二)导致网络暴力影响社会稳定 9(三)权威部门失声、信息迟滞政府公信力下降 10四、针对谣言在 QQ 群内传播的解决对策 11(一)提升网民素质 11(二)提升 QQ 群管理员“把关人”的道德水准和专业能力 12(三)政府进行信息公开 512(四)通过法律途径对恶意造谣传谣者进行惩治 12结 语(结语不要标序号) 13注 释 13(正文不要放在英文关键词后面,要另起一页。前言如果短小,就不要标“前言”这两个字)流传于民间的口传谣言大家早已见怪不怪,但近两年来谣言又活跃于网络空间,尤其是为人们所常用的即时通讯工

3、具 QQ 群,而且声势和影响都非常之大。笔者亲历了 2010 年冰岛火山爆发后肆虐于 QQ 群内的“750 年一遇酸雨可致皮肤癌” ,曾经一度相信过这则谣言,并对其进行了无意识传播。事后群内有人发布消息辟谣,说“750 年一遇酸雨可致皮肤癌”是谣言。在收到辟谣信息后笔者进行了思考,QQ 群本是熟人或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之间进行交流、联络的空间,为何此地成了谣言集散的场所。而且,谣言在 QQ 群内传播时为何人们的防范意识如此薄。就笔者而言,对这则谣言进行转发时,本着想要尽快告诉自己关心的人目的,但却未曾想过先进行核实。虽然这则谣言没造成像今年 3 月日本地震后我国多地“抢盐防辐射”的乱象,但一定

4、程度上也造成了人们心里的恐慌。加之 2010 年正月里的“山西等地震”事件,这几件流传于 QQ 群内谣言共同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想要一探究竟。到底为何一条 QQ群谣言能忽悠大半个中国,QQ 群谣言到底有什么的特点,它的传播机制是什么,到底会对人们生活造成何种影响。带着以上的疑问,笔者想要找出解决方法来阻止这种态势继续蔓延,让公众可以安心上网、放心聊 QQ,真正的享受网络时代的便利,而不是担心自己随时被骗、被误导。(一级标题和上个部分之间要空一行,而其余不要空行)一、 QQ 群谣言及其特点(一级标题要顶格,其余的都必须空两格)卡普费雷称谣言是一种“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

5、所辟谣的信息” 。 1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则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 ”2 我国著名学者陈力丹认为:谣言是公众应付社会生活的一5种应激状态,是公众解决疑难问题的不得已形式。笔者看来,网络时代的谣言具备了以上三者的共性,可谓:与当时某重大事件相关,流传于坊间或网络,公众自发进行传播的确切性未经证实的信息。 QQ 群谣言,除了具有传统谣言的自发性,还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及破坏性大的特点。首先,谣言具有自发性。谣言自古以来就是以公众自发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由于所传播的谣言本身是公众特别关

6、注的,因此无需外力进行胁迫,公众会依据自己的兴趣或事件与自身相关的程度对谣言进行传播。在 QQ 群内谣言的传播方式表现为:自发对谣言进行转帖、链接、略述或是批驳几种方式。传播方式的差异代表了信息发布者对该信息的信任程度。 进行全文转帖表示对此信息十分信任且关注程 1度高; 未进行转帖只是进行链接,表示希望 QQ 群成员,依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可 2进行关注,也寓意此问题值得关注; 只进行转述且还是略述,表明作者认为此问题 3不足以引起重视,6只是对 QQ 群成员进行告知; 未进行任何正面信息的转达,而是通过批驳的方式提 4到所涉信息,此时信息发布者只想表明立场而已。其次,谣言传播速度快。21 世

7、纪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由此可知,信息有如插上了翅膀,用飞速形容信息传播的速度一点都不为过。任何一条信息经由 QQ 群成员由网络转帖至 QQ 群内,群成员在热议之余,经常会将自己关心的信息转发至自己加入的其它 QQ 群。因此,一旦传播的信息是谣言,也会在瞬间“飞”到任何地方。今年 3 月中旬,日本地震核污染在我国掀起的“抢盐”狂潮便是例证。本来日本地震并不应该影响到我国正常社会秩序,然而事实是我国的许多人确实“恐慌”了。 “抢盐”过后,各方人士分析,事件缘起网上有人发帖称吃含碘的食物可以防辐射,后来“抢盐”盛行时,这一说法也确实为很多人认可。这则谣言真正的始发地绍兴,由于 3 月正是绍兴人制作

8、梅干菜的季节,而梅干菜是经腌制而成,因此少不了要购买盐,而且所购的数量会比平时多。但这一顺理成章的行为经口口相传后就添油加醋成了“吃盐可以防辐射” ,充分验证了谣言形成过程中的添加过程。后来人们再买盐的时候就会把吃碘盐可防辐射加入其中, “买盐”演变成了“抢盐” 。随后,当地人把这一信息传到网上,再有人将此信息加以添加、删减、转述和总结后发入 QQ 群内,经过“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传播,全国上下便都知晓了这则谣言。再次,谣言传播范围广。谣言总是与人们当时所关心的消息相关。所以,一则吃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言才能够忽悠到如此多的人,从绍兴出发一路以疯传之势席卷了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山东、北京、

9、吉林等全国多省市,可谓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另外, “吃碘盐防辐射”的谣言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如此之广泛,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宁可信其有”的观念驱动,二是事关自身和亲近的人。最后,谣言的破坏性大。上述消息经政府辟谣为谣言后,很多人傻眼了,囤积了那么多的食盐损失是一定的。且全国范围内出现囤积食盐哄抬物价现象的不只一地,而最终利益受到损害的还是老百姓自己。一则谣言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如此巨大的市场动乱和群众的心理恐慌,可见,谣言的破坏性不可谓不大。此外,QQ 群谣言有一个有别于其他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QQ 群属于即时通讯工具,交流过程中常伴有视频、音频、图片等文件的传输,但交流方式仍是以文字交流为主

10、,QQ 群内传送方式多为转发,因此,信息在传送过程中,有时从信息发布到讨论出结果,所传信息甚至能够保持“原貌” 。如下面这则关于冰岛火山灰致 750 年一遇的酸雨的谣言:“从今天到 28 号,请大家不要淋到雨。750 年一次的酸雨,被淋到后患皮肤癌的几率很高。因为欧洲的一个火山的大爆发,向高空 喷发了大量硫化物,在大气层 7000-10000米的高空形成了浓厚的火山灰层,强酸性。 请大家注意,把这个信息转发给你身边的人,做一个有情的人 ”7这则谣言在 QQ 群内历经多次转发,但谣言传到最后也基本保持了这个样子,相关信息基本没有任何改动,其情辞恳切且又关系每一个人的利益,因此大家都是进行的原文转

11、发,笔者也曾被这则谣言误导,且对其进行了转发。 二、 QQ 群谣言的传播机制QQ 群作为网络传播工具的一种,既具有网络传播的共性,同时它也具有自身的特性。在建立之初,一般是由一个网友创建群,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面聊天。因此群内成员多为熟人,亲戚、朋友或是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这种特殊地构成方式决定了 QQ 群内信息的可信性较其他网络载体高。人们常常怀着一种心理,即亲近的人一般不会害自己,因此心理防线相对较为松懈。而这种心理往往助长了 QQ 群内的谣言传播的气焰。QQ 群一般以两种传播方式为主,一是“一对一”的人际传播;二是“一对多”的群体传播。同时 QQ 群传播还具有组织传播

12、和大众传播的作用,但就目前现状而言,仍是以前两种为主,尤其是以群体传播的形式发挥作用。下面就QQ 群的人际传播功能和群体传播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一)QQ 群的“一对一”传播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是指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3 传统的人际传播主要是采取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而 QQ 群中所展现的人际传播则是以 QQ 群为中介进行的信息交流。因此 QQ 群人际传播可定义为:以 QQ 群为中介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个人与个人的信息传播活动。传统的人际传播由于采取的是面对面交流,因而相对容易识别对方的目的和所传递信息的真假,但在 QQ 群中则不然

13、,因为进行交流时面对的不是一个有表情和动作的人,只是一台作为中介的电脑,因此在交流时,很难辨别藏在电脑背后的人的真实意图,由于看不到交流对象的表情,即使想进行猜测,也很难进行。当笔者在接到 QQ 群内“ 750 年一遇的酸雨可致皮肤癌 ”的谣言时,第一时间没有想到如何去辨别,而是想到传递信息。在事关自身利益的时刻,每个人都很难做到理性镇定地分析原因及信息真假,反而更容易冲动地选择去相信,亦即“宁可信其有” 。由于当时笔者是在一个老乡群里发现的信息,群成员都来自一个地方,大家平时私下也有交流,因此谁都不会考虑别人是不是有什么意图以及其它。于是,笔者就将信息进行转发至自己关心的高中同学群和自己加入

14、的社团群,传播动机很简单,只是单纯想要告诉自己关心的人。以善意为出发点,但这一善意的行为却引起了群成员一定程度上的恐慌,很多人担心自己会不会是 750 年一遇酸雨的受害者以及自己是不是有可能得皮肤癌等。谣言在 QQ 群内疯传了几天后,有人出来辟谣,称权威部门发布信息“750 年一遇酸雨”是谣言,并对相关疑点进行了各个击破。此时,各方才得以安心,渐渐从谣言的担忧中8走出。此事表明,电脑这一中介只是单纯地传播信息,并不能传播一个人的真实意图,即使是两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很多时候也很难猜透对方的真实想法。就如这条谣言的传播历程,有些人如笔者是毫不知情,本着热心及关心进行传播。但难保在传播的人群中没有浑

15、水摸鱼者和别有用心人士,但是因为隔着一张张屏幕,任何人都无法猜透另一台电脑后面的人想什么。(二)QQ 群的“一对多”传播 群体传播QQ 群最常表现出的传播形态即群体传播,由于 QQ 群始终是作为一个虚拟的群体而存在,而既然为群,群成员就不止一个两个人。每当群内有人发布重大消息时,不管是“灌水”还是“冒泡” ,总有人会立刻响应,直到形成所谓的“一致意见” 。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乏坚持或反对两种意见,但最终的“一致意见”一般都较为明确,因为强大的声音总是能压过甚至压倒反对的声音,而所谓的强大的声音则是基于两者,要么是多数派的观点,要么是意见领袖的观点。在今年 3 月风行全国的“抢盐”风潮中,可能谣言

16、始发于绍兴尚处于口口相传阶段的时候,有人提出过质疑,但为什么质疑声越来越小直至被淹没,正是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历经了先到网上后进入 QQ 群,而 QQ 群虽然存在于虚拟社区,但仍具有群体力量,一种凝聚群成员的向心力,即群体归属感。作为一个孤立的人,很多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站在群体中时由于有了群体做后盾,个人的声音也愈加响亮。正如一个英国绅士在足球场上可以变成一个足球流氓一样,因为他是以群体的名义。尤其很多平时不敢表达自己观点的人,一旦站在群体的队伍中就一反常态地敢于冒险、敢于宣扬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人始终相信“法不责众” 。最初在网上传播“碘盐防辐射”的人可能是出于对身边人的关心,但当“

17、抢盐”风潮出现后还继续鼓吹造势的人难保不是别有用心。无论信息是真是假,很多作为信息接受者的群成员还是选择了相信,因为这时他们头脑内不只存在自己的意念,还有群体的意念,他们相信群体并潜移默化的受到来自群体的暗示和感染,之后形成群体认同,并对群成员的行为进行模仿,加入“抢盐”行列,将群体行动付诸实践。三、QQ 群谣言传播的影响QQ 群兼具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于一体,使信息的传递愈加便利,既可以“一对一”私下传播,也可以“一对多”群体传播。因此,谣言一旦经由 QQ 群发酵后,传播的后果难以想象。(一)助长网络道德失范 谣言愈加泛滥由于网络技术具有虚拟性,可以使网络行为不留下任何痕迹,因此人们在 QQ

18、群内进行讨论交流时根本不担心交流对象知晓自己的真实身份,在 QQ 群这个虚拟群体中,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匿名人。一位记者曾经说过,在网络中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9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处于其行为可以不被发现,并且可以逃避监督和处罚的情况下,无论是什么身份和地位的人,都极有可能不遵守道德准则。因此,网络虚拟性、匿名性为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QQ 群成员不自觉地被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毫不知情的信息接受者;第二种是接受信息并根据自己的信任程度进行跟帖的人;第三种是不在乎自己是否有意见本着“重在参与”的“哄客” ,充当着“网络水军” ;第四种则是恶意造谣传谣者。2010 年

19、3 月 21 日凌晨,山西省几百万人因为一则地震谣言,离开家门跑到街上“等地震” 。谣言最先由一名在校大学生发起,他本来只是觉得好玩,在网络贴吧发布了一条近日有地震的消息,但这则信息刚开始并未引起关注。后各路网民结合山西省近来进行“应急演练” ,并添油加醋后进行再传播,效果十分“明显” ,一则普通的网络谣言由网络贴吧奔向各个空间,QQ 群自然是难以脱逃。3 月 20 日谣言就在 QQ 群内大肆传播,至傍晚时更是愈演愈烈,作为最普通的公众,他们没听到权威的进行澄清的声音,在事关生命的事情面前,大多数人选择相信。这样“凌晨有地震”就一传十、十传百,一个晚上震荡了大半个山西。3 月的北方,天气仍然十

20、分寒冷,但比身体寒冷更难熬的是群众心里的无助,就这样在露天场所折腾了大半夜,终于有些地方的政府出面辟谣,告诉恐慌的群众这一切都是谣言。 网络道德失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能因为躲在电脑后面说话,就可以肆无忌惮造谣生事。对于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无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在虚拟空间,都应该严格遵守。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也是不被允许的。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失范意味着“社会在个体身上的不充分在场”和“社会的缺席” 。 4 总之是社会规范在个人身上没有得到贯彻。QQ 群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绝不应该成为谣言的集散地,更不应该纵容“失范”行为。对于谣言任何人都应将其尽早扼杀,对于造谣的人也应严惩不贷。漠视谣言

21、的后果是谣言越传越泛滥,容忍造谣的后果是谣言甚嚣尘上。因此,不能让谣言横行于 QQ 群,更不能让网络道德继续滑落。(二)导致网络暴力 影响社会稳定QQ 群作为一个虚拟群体存在,但它的成员常常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网络空间成员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并渐渐对某些事情的立场态度产生趋同倾向,即形成所谓的群体归属感。一个人一旦对一个群体产生了归属感,他的思想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转变,在做决定时会不自觉地放弃个人与群体相悖的意见,转而对群体意见采取服从的态度,即形成群体认同。这时,一旦群体采取某种过激行为,群成员往往也会抛却理性,盲目跟从群体行动。这一系列行为的产生,很多时候对社会而言是巨

22、10大的威胁,因为群体中的人往往不具备理性,只具有热情。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对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的心理机制也做过如下分析;“不管人们认为这多么无足轻重,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正如所有处在暗示影响下的个人所示,进入大脑的念头很容易变成行动。无论这种行动是纵火焚烧宫殿还是自我牺牲,群体都会在所不辞。 ”5现实中的群体行动往往事关自身利益,而网络中的群体行动“愤怒”的则是他人的事情,且行动中往往打着“道德卫士”的幌子。QQ 群群体行动也延续网络“道德

23、卫士”的身份,对事件当事人进行声势浩大的网络讨伐。然而虚拟世界的暴力影响的并不只虚拟空间,其影响早已经蔓延至现实生活,较为严重的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网络暴力不容小觑。2006 年的“铜须”事件,一男子将其老婆与网名为“铜须”的网友的聊天记录贴到网上,称其老婆与在校大学生“铜须”发生一夜情,并指责“铜须”破坏其家庭等等。事件最初只是一场简单的家庭事件,但这位“丈夫”发帖后,随即引来了无数网友的同情,对“铜须”进行人肉搜索,并将其个人信息贴到网上,继而对其进行评价。多数人在只闻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下,就对“铜须”恶语相向,甚至有网友发起了“网络追杀令” 。追杀令中公开了铜须的真实姓名、所在学校、照片和

24、视频,呼吁社会封杀铜须, “呼吁广大机关、企业、医院对(铜须真实姓名)及其同伴进行抵制。不录用、不认可、不理睬在他做出彻底的、令大众可信的悔改行为之前,不能对他表示认同。 ”“铜须”作为一名在校学生,他的正常生活和学校正常秩序以及家人的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干扰。 “铜须”先是被迫回到家中,后又不得不出面道出事情原委。他声称自己并不像那位丈夫说的那样,也没有发生“一夜情” ,但网友们对“铜须”给出的解释根本不理会。最后,发帖男称自己所发的聊天记录和所述事实有夸大成分,多为杜撰。事件发展到最后,受伤的人毕竟受伤了,发帖者不管是污蔑还是陈述实情,在晒自己的私事的同时,对他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而作

25、为巨大推手的网络群体则是网络“刽子手” ,对一个很有可能无辜的人进行“民意审判” ,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这种暴力行径的影响一点都不比现实中的暴力来的轻,甚至其后果比身体上的伤害更加严重,恢复起来更加困难。今年 3 月,我国的“抢盐”事件是另一种暴力的体现,QQ 群谣言,造成大众的心理恐慌,公众在“抢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自己生命的担忧。 “抢盐”还引起了市场秩序紊乱,群众心理恐慌,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网络谣言的传播确实会随着网友的淡漠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如果对网络谣言可导致网络暴力的后果估计不足的话,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单独的网络事件影响的并不只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11(三)权威部

26、门失声、信息迟滞 政府公信力下降网络开放性、匿名性足以使一个恶魔伪装成一个天使。山西地震谣言在“瞬间爆发”前竟获得了 40 余天的发酵、流变时间,并在“瞬间落幕”前拥有了长达多个小时蹿升的时空。专家指出,谣言只是导火索,社会心态才是炸药包, “如果只抓造谣者,而不从政府公信力、应急能力入手,那只是治表,而未治本。 ”6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QQ 群谣言传播也同样,地震谣言之所以能够在QQ 群内大肆传播, “得益于 ”权威媒体失声,正是因为缺乏权威部门声音,谣言才能使大众由迷惑到相信。卡普费雷曾经有过经典论述:“当公众对一切都无法相信的时候,那么他们就会相信一切。 ”7 QQ 群内谣言肆虐之

27、时,最需要听到的是来自权威的声音。虽然网络是开放、自由的空间,可以允许多种声音,但是当有人企图混淆视听时,需要的是正确的话语,这时的话语代表着地位和权威,也是政府部门提升公信力的良机,如果错失良机,政府的公信力必然下降。QQ 群内的信息交流既实现了人们表达的权力,又满足了人们对表达的效果和力量的追求。因此,谣言泛滥于 QQ 群也不难猜出原因。相较于传统媒体是权力机关的传声筒,QQ 群终于给了普通公众表达的机会,QQ 群成员可以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因此QQ 群也变成了平民狂欢的场所。福柯说“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一些人得保持沉默(至少在某些场合下) ,或者他们的话语被

28、认为不值得关注。语言系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产生抵制;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 ”8 对话语权的争夺即是对权力的争夺,争得话语权也意味着群体或个人至少在某个层面拥有权力,普通公众当然也想获得这种权力。然而在一个愈加开放的层面,竞争经常会变得无序,很多人开始渐渐抛弃规则,追求某种虚拟层面的东西。当别有用心者妄图通过传播谣言来对话语权进行控制时,政府不应该过于保守,网络的开放会在瞬间改变很多事情的本质,因此以静制动的方针早已被网络时代所淘汰。如果山西“地震谣言”在传播初期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并且权威部门较早进行辟谣,那么几百万人午夜时分在街头

29、“等地震”的事情估计就不会发生了。因此,权威部门应及时的进行信息更正,给公众一个说法,只有政府部门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公信力才会自然而然的提升。四、针对 QQ 群谣言传播的解决对策(一)提升网民素质QQ 群谣言之所以会盛行,是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与群成员内心潜在的狂热、盲目因素相合拍,谣言的产生表达了冲突和危机场景中信息的流动性和模糊性。 9 奥尔波特和波斯曼曾提出谣言传播的基本法则,谣言的流通量(R)= 问题的重要性(i)*证据12的暧昧性(a) ,正是因为信息重要证据模糊,才造成谣言肆虐。谣言传播造成了人们交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并与产生误解和重提的可能性交织在一起。因

30、此,谣言传播总是越传越乱,越乱越传。 要想使 QQ 群中的谣言传播得到有效遏制,一定不能忽视培养 QQ 群成员自律意识并提高其识别谣言的能力,引导群成员理性发泄情绪,尽量避免盲目跟从群体,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思维。如果群内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那么谣言的削平、添加、磨尖便无从谈起,谣言自然无法生存,也就不存在遏制的需要了。谚语说:谣言止于智者,其实谣言止于责任。网民在网络空间发表观点时应时刻牢记自己肩头的责任,如果每个人都能扛起自己的责任,谣言便无所遁形。(二)提升 QQ 群管理员 “把关人”的道德水准和专业能力QQ 群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属于小众传播,很难进行人工监控,但作

31、为 QQ 群管理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对群内成员进行正确引导,在关键时刻应发挥虚拟空间意见领袖的作用。 在发现重大谣言时,及时发布提醒信息,提醒群成员不要上当,不要盲从。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单靠管理员一方的力量很难根除谣言,管理员要引导传播者与受传者共同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只有群内成员都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鉴别意识,及时阻断谣言传播,才能建设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 QQ 群。(三)政府进行信息公开政府在重大事件发生或重大谣言涌动时,一定不能以静制动,望其自己平复。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权威媒体失声只会导致谣言越传越离谱,后果越传越恶劣。所以,媒体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对公众欲知而未知的事件进行公布,避免公

32、众先接触到不实信息,那么在公众间就可以省略平复惶恐之心的环节。QQ 群传播属于群体传播,媒体如果能够及时发出声音,群成员也会进行传播,这时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发挥作用,群体认同自然将谣言推向自我毁灭。权威的声音无需奔走相告,自然有人进行辟谣。政府及时发布权威声音是阻断谣言的上上之选。谣言永远止于真相,真相一旦大白,谣言无处藏身。上文提到的奥尔波特和波斯曼合作的流言心理学曾提出假设分析,即关于谣言传播的基本法则,谣言的流通量(R)= 问题的重要性( i)*证据的暧昧性(a) ,由此可知,一旦社会上出现了谣言,其传播速度和范围是由事件的重要性和证据是否充足决定的,如果两者都较为模糊,那么谣言疯传便是

33、任谁也阻止不了的。而且根据信念偏差效应原理,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或重大危机时倾向于接受负面信息。尤其是这一信息又事关自身。因此,作为大众信赖的权威声音发出者的政府,一定要及时让谣言止于真想。(四)通过法律途径对恶意造谣传谣者进行惩治想要通过法律手段阻断 QQ 群谣言传播不太具有可行性,但对在 QQ 群内传谣造谣13的人决不能姑息,情节严重也可以援引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惩治。我国刑法 、 突发事件应对法 、 治安管理处罚法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惩处散布谣言的责任者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 10 因此在处理 QQ群谣言传播时,也可依据法律法规对借突发公共事件恶意造谣、传谣危及社会治

34、安、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的人进行打击和严厉惩治,同时也可以对其他传谣者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努力使谣言“止于法律” 。相比重刑更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是普法,着力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虽然公众道德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但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绝对应是谣言“止于责任” 、 “止于真相” 、 “止于道德” 、 “止于人心” 。但在目前人口素质不足够高的情况下,可以以法律辅之。结 语QQ 群谣言传播尚未成为网络传播的主流,但任何可能威胁社会的苗头都要将其扼杀,早发现、早遏制始终都是上策。QQ 群作为公共空间的一环,在传达信息和表达观点方面已是十分鲜明地具有群体性。在网络空间任何一个人的事情都可能变成

35、一个群体的事情。因此,不能让“山西等地震”的谣言闹剧重演,作为普通公众和政府机关都有责任还给公众一个干净、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本文主要从 QQ 群的传播特点及谣言的特征及传播特点着手,对 QQ 群谣言传播机制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力图找出可行的方法建立安全的网络环境,但后面的路还有很长,安全网络、健康 QQ 群还有很艰巨的任务要完成,但我们相信法律和自律并行,那一天应该不远。注释:1. 卡普费雷. 郑若麟,边芹译.谣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8.2. 卡普费雷. 郑若麟,边芹译.谣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3. 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6、64.4. 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8.5. 于松大学生造谣 :山西等待地震谣言始末 . ,2010-02-25.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6-97.7. 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等译.问话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1.8. 安德鲁斯特拉森,帕梅拉斯图瓦德梁永佳,阿嘎佐诗译.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9.9. 张扬.论突发公共事件中公安机关的角色定位J.法制与社会,2010(7):183.1410.郭超海.浅谈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应对措施J.新西部,2010(8):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育范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