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DB61陕 西 省 地 方 标 准DB61/T XXX2016岚皋魔芋标准综合体(修订稿)2016-X-XX 发布 2016-X-XX 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2DB61/T XXX2016前言本标准按GB/T1.1-2009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岚皋县魔芋产业发展局、安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岚皋县农技推广中心、岚皋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列平 崔 鸣 王晓兵 刘立友、李建国、陆 骏 谢利华 张安平 成岁明 韩芙蓉 陈 艳 周益斌 储 志 彭兆成。本标准首次修定。3DB61/T XXX2016魔芋种质材料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
2、定了魔芋种质材料中魔芋种子、魔芋种和根状茎的定义、分类规格要求、标识、包装以及贮藏管理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魔芋种质材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等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406-84 种薯标准 植物检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魔芋 花魔芋(A.Koniac)3.2 魔芋种质材料魔芋种子、魔芋种和根
3、状茎统称为魔芋种质材料。3.3 魔芋种子魔芋经开花授精后形成的浆果。3.4 魔芋种芋生产上用魔芋种子、小球茎或根状茎扩繁的球茎。3.5 魔芋根状茎魔芋缩短茎段的侧芽发育而成,形似鞭状的繁殖材料。3.6 无病选留不带病的魔芋种和根状茎。3.7 无伤不能有因收获或运输途中碰撞造成的损伤。3.8 成熟度魔芋浆果为橘红色,就表明魔芋种子成熟;魔芋植株自然成熟倒苗后,魔芋叶柄形成层与魔芋种自然分离,即表明魔芋种已经成熟。4 魔芋种子、魔芋种及根状茎规格要求4.1 种性符合魔芋品种固有的特性特征。4DB61/T XXX20164.2 规格要求4.2.1 魔芋种子本规程所指的魔芋种子就是魔芋浆果,其形状为椭
4、园型或球型,浆果内有种子 1-4 粒,幼果呈绿色,成熟后为橘红色。种子应符合附表 1 的规定要求。4.2.2 魔芋种魔芋种为近球形或碓窝状,叶芽呈倒“V”字形,芽长 1左右。生产上 100以下魔芋种作扩繁种芋材料,100以上魔芋种作商品魔芋的繁殖材料。作扩繁殖材料的魔芋种应符合附表 2规定要求;作商品魔芋的魔芋种应符合附表 3 规定要求。4.2.3 魔芋根状茎形似鞭状,长 10-20,有若干节,每节有芽,是良好的魔芋种繁殖材料。规格应符合附表4 规定要求。5、魔芋种质材料贮藏及管理5.1 魔芋种子将收获的种子清洗晾干后,平铺在竹簸箕(或藤簸箕)中,按照一层魔芋种子(1 粒种子厚)一层干沙,平铺
5、 3-5 层放置在距离地面 20以上通风透光的屋内即可。5.2 魔芋种和魔芋根状茎5.2.1 原地留种由于各地冬季温度、湿度各不相同,魔芋种或根状茎安全越冬的保管技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海拔 1000 米以下的区域,全部实行原地越冬管理。魔芋自然成熟倒苗后,浅锄培土堵住魔芋叶柄枯萎留下的孔洞,覆盖 10 厘米左右树叶、秸秆等保温材料, 达到安全越冬的目的。海拔虽然在 1000 米以下,但种植地块特别背阴沙化,冬季积雪长时间不融化,经常出现冻害的魔芋种子地块,必须采用室内越冬管理。5.2.2 室内保温贮藏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区域,全部实行室内越冬管理。注意贮藏期都要保持温度 8-12 度,相对
6、温度 75%左右。其方法主要采用竹笆楼(或木板楼)烟熏法。将挑选好的魔芋种,通过太阳晾晒,使其脱水 10-15%,然后用竹筐装好,覆盖保温材料,整齐排放在农户灶房(或烤木柴火)的竹笆楼上,通过烟熏减少水分,杀灭病菌,增加温度。保管过程中,每隔 1520 天,竹筐要相互调换,避免局部烟熏过重,造成种子干硬,影响来年种子发芽。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开展室内保温架藏法。 6 包装魔芋种或根状茎采用多孔硬质塑料筐、木(竹)筐或藤筐,规格 60cm 45cm 30cm,分层铺5DB61/T XXX2016垫洁净的干草或纸屑、木屑,上部覆盖草(纸)并加防压盖。7 标识每一包装上应标明魔芋种质材料的品种名称、
7、产地、植物检疫证号、生产单位名称、详细地址、规格和包装日期,字迹清晰、完整、准确。表 1 魔芋种子分级标准级次项目一级 二级 三级发芽率(%) 80 70 50千粒重(g) 250 220 180纯 度(%) 100 100 100特征 浆果全部呈现橘红色,种子深棕色且有褐色斑点,籽粒饱满具有光泽,无霉变、个体优良。表 2 种芋的魔芋种分级标准表 3 商品魔芋的魔芋种分级标准级次项目一级 二级 三级 单个重量(g) 200300 300400 200 以下 芽长cm 1.0 1.0 1.5 种龄(年生) 2 3 2 发芽率(%) 98 96 92 纯 度(%) 100 100 100 特征 芽
8、口平、窝小、叶茎短、粗状,呈长椭圆型或碓窝状,无破烂、霉烂及级次项目一级 二级 三级重量(g) 50100 1050 10 以下发芽率(%) 98 96 92纯 度(%) 100 100 100感 观 表皮褐色或淡黄色、无病、无伤、无杂质、无霉烂、个体优良。6虫眼病斑,个体优良。 。DB61/T XXX2016表 4 魔芋根状茎分级标准级次项目一级 二级 三级节芽(个) 5 3 2单个重量(g) 50-80 30-50 30 以下长度cm 15 12 8特征 节间密紧、短粗肥壮,光滑无损、无霉烂、个体优良。7DB61/T XXX2016魔芋培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魔芋种和商品魔芋选地、整
9、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适时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魔芋种和商品魔芋生产、经营和使用等活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61/T xxx-2016 魔芋种质材料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魔芋种:采用魔芋种子、魔芋根状茎繁殖的小球茎。3.2 商品魔芋:采用魔芋种生产出来的,且符合魔芋企业加工魔芋干(片、角、条)的魔芋球茎。4 环境要求秦巴山区,海拔 500-1300m 地带,年均气温 12. 0-15O,10
10、年活动积温 4000-5000,年降水量 600l300mm,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通气排水良好、pH 值 6-7 的沙壤土、黄棕壤和黄褐土。5 轮作倒茬魔芋主要有软腐病、白绢病等病害,同一地块连作 3 年必须实行倒茬。轮作期间必须避开姜科、茄科及十字花科等作物。6 间作套种6.1 间作套种原则魔芋是一种半阴性植物,喜散射光和弱光,忌强光。生产上根据温度和光照强度进行间作套种。海拔较低、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的地方,采用 60%-90%荫蔽度为宜;海拔较高、温度较低、光照较弱的地方采用 40%-60%的荫蔽度;光照不足的区域可不进行间作套种。86.2 间作套种模式6.2.1 芋粮间套。魔芋与禾本科
11、(高杆)作物,如玉米、高粱等间作套种,根据光照强弱每两行高杆作物之间栽种魔芋 2-4 行,海拔 900m 以上地块间作套种带型为 167200cm;海拔 500-900m 地块间作套种带型为 150-170cm。6.2.2 芋经间套。魔芋与经济植物,如桑树、茶树、蓖麻、猕猴桃等间作套种,根据光照强弱每两行高杆作物之间栽种魔芋 2-4 行,海拔 900m 以上地块间作套种带型为 167200cm;海拔 500-900m 地块间作套种带型为 150-170cm。7 种植技术7.1 整地深耕翻地,平地开沟起垄。在雨水充足区域,垄高 25cm 以上,垄宽依据套种带型确定。7.2 施肥施肥以底肥为主,底
12、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每 667 平方米施用 3000kg 以上,同时配合使用魔芋复混肥 1020 公斤。7.3 播种7.3.1 选种生产魔芋种芋应按照 DB61/T xxx-2016 魔芋种质材料技术规程中作种芋的繁殖材料应符合表 2 规定生产商品魔芋应按照 DB61/T xxx-2016 魔芋种质材料技术规程中作生产商品魔芋的繁殖材料应符合表 3 规定要求。7.3.2 播种时间地下 10 cm,气温稳定在 5以上,冬季没有冻害的地区,可以在“霜降”前后随整地随播种;春季一般在“清明”至“谷雨”进行播种。7.3.3 种植密度依据间套带型确定每亩的种植密度。由于魔芋大小不同,要实行分类种植,套带
13、内魔芋的种植密度一般以魔芋种直径的 6 倍为行距,4 倍为株距。 7.3.4 覆盖魔芋播种后先覆土 15-25cm;然后覆盖作物秸秆或易腐烂的杂草树叶等,覆盖厚度 3-5 cm。8 田间管理8.1 除草魔芋出苗后散盘前, 人工拔除杂草。8.2 追肥对于底肥施用不足魔芋田块,魔芋出苗后散盘前,每 667 平方米追施魔芋复混肥 15-20kg。8.3 病虫害防治魔芋病害防治按照魔芋病害防治技术规程执行。9 收获魔芋生理成熟自然倒苗后,选晴天进行收获。9D61/T XXX2016魔芋复混肥(复合肥)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魔芋复混肥(复合肥)的元素含量指标、检测规则、标识、包装、贮存、运输等。本标准
14、适用于魔芋复混肥(复合肥)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等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50632009 复混肥(复合肥) 3 技术要求 3.1 球形,颗粒均匀,无明显杂质。 3.2 组成成分 3.2.1 大量元素(主要养分)氮、磷、钾。 3.2.2 中量元素(次要养分)钙。3.2.3 微量元素(微量养分) 硼、锌、铜。 3.3 辅料造粒剂,粘合剂等。 3.4 理化指标应符合下表所规定。指 标项 目高浓度 中浓度 低浓度总养分(N+P 2O5+
15、K2O) 40 30 25氮(N) (%) 14 10 8磷(P 2O5) (%) 4 4 4钾(K 2O) (%) 22 16 13水溶性磷占有效磷比例(%) 60 50 40微量元素(分子态)(%) 1.0 1.0 1.0含水量(%) 2.0 2.5 5.010粒度(1.00mm4.75mm 或 3.35mm5.6mm)(%) 90 90 80注:单一中、微量元素0.5%DB61/T XXX20164 检验方法按 GB 150632009复混肥(复合肥) 标准规定执行。5 检验规则按 GB 150632009复混肥(复合肥) 标准规定执行。6 标识符合 GB18382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的规
16、定。7 包装7.1 产品用编织袋,内衬聚乙烯薄膜或内涂膜聚丙烯编织袋包装,应按 GB8569 规定执行,每袋净含量(500.5)kg、 (400.4)kg、 (250.25)kg。7.2 在规定每袋净含量范围内的产品中添加物时,必须与原料混合均匀,不得以小袋形式放入包装袋中。8 贮存、运输产品应贮存于阴凉干燥处,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潮、防晒、防破裂。11DB61/TXXX2016魔芋病害防治技术规程1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魔芋软腐病、魔芋白绢病等主要病害的识别和综合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17、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61/T xxx-2016 魔芋种质材料技术规程DB61/T xxx-2016 魔芋栽培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魔芋软腐病魔芋软腐病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P. c. c.)和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 P. ch),其主要致病菌为P.ch,且同一地区存在两种病原菌并存的现象。 属一种系统性侵染极为广谱的细菌病害。3.2 魔芋白绢病该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
18、小核菌属的罗氏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Sacc),为无性世代危害魔芋的真菌性病害。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830,适宜生长 pH 值为5.08.0,适宜碳源为葡萄糖、麦芽糖、蔗糖、甘露聚糖。4 魔芋病害綜合防治技术4.1 农业防治(物理防治)4.1.1 选种与晒种按 DB 61/T xxx-2016魔芋栽培技术规程执行。4.1.2 种植区域按 DB 61/T xxx-2016魔芋栽培技术规程执行。4.1.3 轮作倒茬按 DB 61/T xxx-2016魔芋栽培技术规程执行。4.1.4 间作套种12按 DB 61/T xxx-2016魔芋栽培技术规程执行。4.1.5 及
19、时拔除中心病株当大田零星发病时,应立即拔除中心病株焚烧或深埋,并对病穴和四周撒生石灰或硫磺粉,防止病菌传播蔓延。4.2 化学防治DB61/TXXX20164.2.1 土壤处理4.2.1.1 预防病菌对连作田必须进行土壤消毒处理,以减少病原菌数量,控制发生与传播。办法是在整地前每667 平方米撒施石灰 50-1OOkg,撒匀后深翻,一周后播种。4.2.1.2 预防地下害虫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杀虫剂预防地下害虫。4.2.3 田间防治4.2.3.1 预 防 在魔芋出苗后至散盘前,选用预防真菌、细菌或真菌细菌兼用型有机铜杀菌剂,按使用说明进行 1 次叶面喷雾或灌根。 4.2.3.2 大田防治当魔芋
20、田块病株率达到 1%时就应防治,选用真菌、细菌或真菌细菌兼用型有机铜杀菌剂, 根据使用说明进行防治。一般连续防治 2-3 次,每次间隔 7-10 天。13DB61/TXXX2016商品魔芋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商品魔芋的分类、检验规则、包装、运输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商品魔芋的收购和销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3 术语及定义商品魔芋:田间收获重量在 0.25 kg 以上,魔芋加工企业用于加工魔芋干(片、角、条)的魔芋球茎。4 技术要求4.1
21、分级商品鲜魔芋根据球茎重量分为 3 个级。一级: 单个重 0.25-1kg。二级: 单个重 12kg。三级: 单个重超过 2kg。4.2 成熟度自然倒苗后收获的球茎。4.3 净度去净泥土、杂物,净度达到 95。4.4 完整度无损伤、无虫蛀、无腐烂。5 检验规则按本标准 4 规定的商品魔芋标准进行检验。6 包装商品魔芋根据魔芋加工企业的距离分别包装。运输距离在 ld 内能到达的,可用网袋或麻袋包装;2-3d 才能到达的,应选用硬质通气材料进行包装,如用竹筐或藤筐,规格为60cm45cm30cm。147 运输商品魔芋要随包装随运输,运输过程中要轻拿轻放,注意防冻、防淋、防晒和碰伤。运输时间过长,商
22、品魔芋容易出现腐烂,从而影响企业加工魔芋干(片、角、条)的质量,还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受损。DB61/TXXX2016魔芋干(片、角、条)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魔芋干(片、角、条)的加工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检测方法、标识、包装、运输、贮存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魔芋干(片、角、条)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等活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GB 549l 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NY/T 494 魔芋粉3
23、术语和定义下列述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不完善魔芋干(片、角、条) ;3.1.1 虫蛀干(片、角、条):被虫蛀蚀的魔芋干(片、角、条) 。3.1.2 霉变干(片、角、条):表面生霉变质的魔芋干(片、角、条) 。3.1.3 黑心干(片、角、条):干(片、角、条)心可见有黑色或褐色的物质。3.1.4 病害干(片、角、条):腐烂病等病害造成伤害的魔芋干(片、角、条) 。3.1.5 冻伤干(片、角、条):鲜魔芋在低温冻伤后烘烤成的魔芋干(片、角、条) 。3.1.6 焦糊干(片、角、条):鲜魔芋在烘烤过程中因局部烘烤温度过高造成的焦糊干(片、角、条) 。3.2 杂质除魔芋干(片、角、条)以外的其它有
24、机和无机物质。3.3 精干(片、角、条)率按NY/T494 魔芋粉标准规定挑选出来生产特级普通魔芋精粉的魔芋干(片、角条)百分率。 4 要求154.1 原料要求生产魔芋干(片、角、条)的原料(鲜魔芋)应符合 DB61/T382.5-2006 商品鲜魔芋标准规定。4.2 魔芋干(片、角、条)质量符合下表规定DB61/TXXX2016魔芋干(片、角、条)质量指标 不完善魔芋干(片、角、条)等 级精干(片、角、条)率%水分% 杂质% 二氧化硫(以 SO2 计g/kg)出粉率%总量% 基中:霉变干(片、角、条)%色泽 气味一级 80 10 5 1 白色 正常二级 60 11 10 3 淡黄色 正常三级
25、 50 121.5 1.0 5315 5 灰褐色 正常4.3 保质期常温下 12 个月。5 检测方法5.1 色泽和气味色泽和气味用感官检查。5.2 水分按 CB 5009.3 标准规定方法执行。5.3 二氧化硫的测定按 NY/T 494 魔芋粉标准规定执行。5.4 杂质的测定称 1Okg 样于回孔筛(直径 30mm)经过,并放置足见光亮的选台中,将有机和无机杂质选出,连同筛下物一起称重,杂质含量按下列式计算。 X= Wo/ W1 lOO%式中:X-杂质含量,%;W。-杂质重量,kg;W1 - 样品重量,1Okg。5.5 不完善魔芋干(片、角、条)的测定在足见光亮的选台中挑选出 5.4 条筛网上
26、不完善魔芋干(片、角、条)并称重,不完善魔芋干(片、角、条)比例按下列式计算。Y= Wo/ W1 lOO%式中:Y-不完善魔芋干(片、角、条)含量,%;Wo-不完善魔芋干(片、角、条)重量,kg;16W1-一样品重量,10kg。5.6 出粉率的测定称取魔芋干(片、角、条)5kg,放入国产 MJ-450 魔芋精粉机内加工 3 分钟后,再经 50-120 目筛选出魔芋精粉并称重,出粉率比例按下列式计算。Z= Wo/ W1 lOO%式中:Z-出粉率(%);Wo-普通魔芋精粉重量(kg);DB61/TXXX2016W1-魔芋干(片、角、条)重量(5kg)。6 检验规则按本标准 4.2 检验,以 1Ot
27、 产品为一组批。7 标识、包装、运输及贮存7.1 标识7.1.1 标签上应标注产品名称、等级、净含量、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产品标准代号等。7.1.2 产品合格证书上应有合格印章、检验员印章或代号,检验日期等标志。7.2 包装7.2.1 产品采用塑料编织袋包装。7.2.2 塑料编织袋应符合食品袋标准要求。7.2.3 包装规格分为 10kg/袋至 25kg/袋或按合同要求包装。7.3 运输7.3.1 产品在运输、装卸时应轻拿轻放,严禁撞击、挤压和避免日晒雨淋。7.3.2 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质混装混运。7.4 贮存7.4.1 产品应贮存
28、在干燥、防潮、通风的库房中。最适宜的温度是 520。7.4.2 产品不得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味的物质同库贮存。17DB61/TXXX2016林下魔芋栽培技术规程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魔芋A.koniac在林下栽培选地、整地、播种、除草、适时挖收、种子越冬和后续管理等技术要求。本规程适用于林下魔芋生产、经营和使用等活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61/T xxx- 2016 魔芋种质材料技术规DB61/T xxx- 2016 魔芋栽培技术
29、规程DB61/T xxx- 2016 魔芋复混肥复合肥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荫蔽度:阔叶林遮挡阳光直射地面的比例叫荫蔽度。32 林下栽培:在阔叶林下种植魔芋叫林下栽培。4 、立地条件41 海拔:秦巴山区,海拔 400-1300区域。42 气温:年均气温 12.0-15.0,10年活动积温 3500-4700。43 降水量:年降水量 800-1250。44 无霜期:200-270d。45 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通透性好,保水、保肥、pH 值中性偏酸的黄棕壤或砂壤土。5 、种植技术51 选择林地:选择土层至少为 30以上、质地疏松、有机质丰富,PH 为 6.0
30、-7.0,通气排水良好的阔叶林地。一般选择豆科林地,尤以刺槐林地为最好。52 疏林整地:依据树龄年限和海拔高度的不同,将树林间距整理为 2-5m,荫蔽度达到 40- 90%18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的区域 6090%,光照弱、温度较低的区域 4060%的林地,深翻 25以上,然后打碎土块,清除石块杂物。5.3 种芋选择:按照魔芋种质材料技术规程DB61/Txxx-2016执行。54 播种541 播种时间:海拔 700以下没有冻害的地区在“霜降”前后随整地随播种;容易出现冻害的地区一般在“清明”至“谷雨”进行春播。542 播种密度:种植密度以种芋大小确定,行距是种芋直径的 56 倍,株距是种芋的 4
31、5倍。种芋 100 克以下种植 45005500 株667;种芋 100-200 克种植 35004500 株667;种芋 300 克以上种植 2000 株左右667。瘠薄地播种时每亩放入 100 公斤左右腐熟油饼作底肥即可。543 播种方法:坡地采用窝播,平地既可以采用窝播,也可以采用条播。安放种芋时,相邻两行呈三角形排列,种芋宜斜放于窝或行,以免芽窝积水。种芋上覆土 15 厘米以上。55 除草:魔芋播种后出苗前 10 天,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化学除草剂,根据林地草量,每亩用药 100200,每袋50兑水 15喷雾,除去杂草。56 适时挖收:林下种植魔芋按照长势,在“霜降”前后,魔芋苗自然
32、倒伏,采用“挖大留小”的方式进行挖收。 57 种子越冬:冬季没有冻害的区域,魔芋种全部采用就地越冬保管。但必须待魔芋苗自然倒伏后,要人工轻锄土壤盖住魔芋倒苗后留下的“孔洞” 。有条件的区域,也可以播种早油菜或其他越冬作物,通过冬苗盖住地块保证魔芋就地安全越冬。冬季容易出现冻害的区域,当年种植当年挖收,魔芋种子采用室内保管越冬。6 、后续管理能够安全越冬的林下魔芋,一次播种,多年收获。从第二年起,必须按照栽培技术规程中的有关技术环节,每年都要做好除草、适时挖收和种子越冬管理工作。对于由于多次收获,造成养分缺失的林地,可以在魔芋散盘前,每 667追施魔芋复混肥 1520;对于由于多次收获,留地种芋
33、少,可能造成次年亩基本苗严重不足的地块,根据实际需要,酌情给予补种;对于由于树龄增加或树木枯死,造成枝叶繁茂或减少,从而影响荫蔽度,要人工进行间伐或补植新的树苗,以此持续满足魔芋在林下健康生长的环境条件。19DB61/TXXX2016岚皋魔芋地理标志产品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岚皋魔芋地理标志产品的检验规则、方法、标识、包装、储存、运输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岚皋魔芋地理标志产品的种芋、商品鲜魔芋、魔芋初级加工品以及以岚皋魔芋为原料加工的其他魔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
34、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491 粮食、油料插样、分样法GB/14769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NY/T494-2010 魔芋精粉DB61/Txxx-2016 魔芋种质材料技术规程DB61/Txxx-2016 商品魔芋标准DB61/Txxx-2016 魔芋干(片、角、条)生产技术规程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岚皋魔芋地理标志产品:是指原料产自岚皋县范围内,受地理标志保护的商品鲜魔芋、魔芋初级加工品和魔芋其他产品。3.2 商品鲜魔芋:田间收获重量在 0.25 kg 以上,未经去皮切剖加工的魔芋球茎。3.3 魔芋初级加工品:鲜芋去皮,切剖成干(
35、条、角、片)状,经烘炕加工而成的干制品。3.4 魔芋其他产品:魔芋干制品经粉碎、筛选而成的魔芋原粉或以魔芋原粉为原料经糊化、蒸煮、成型、漂洗、冷冻或不冷冻、切剖成块、条、片、丝状或其它形态,经烘炕或不烘炕、拌料或不20拌料制成的魔芋食品以及其它加工方法制成的魔芋产品。5 技术要求5.1 商品鲜魔芋应符合表1的规定。5.2 魔芋初级加工品应符合表 2 的规定。DB61/TXXX2016表1项 目 要 求品 种 具有岚皋魔芋特有的褐色及斑纹净 度 无泥土、杂物形 态 形态完整,无损伤、无腐烂种芋 商品商品芋 单个重量0.25 0.25表 2有缺陷魔芋干等级 精片 率 水分 杂质二氧化硫(以 SO2
36、 计g/kg) 出粉率总量 霉变片色泽 气味1 80 10.0 5 1 白色 轻微鱼腥味2 60 11.0 10 3 淡黄色 轻微鱼腥味350 12.01.5 1.0 53.015 5 灰褐色 轻微鱼腥味215.3 魔芋深加工制品5.3.1魔芋精粉按 NY/T494-2010标准规定执行。5.3.2魔芋其他产品按国家、行业、地方或企业现行有效标准执行。6 检验方法:6.1 商品魔芋按本标准5.1规定执行。6.2 魔芋初级加工品按本标准5.2规定执行。6.3 魔芋精粉按NY/T494-2010标准规定执行。6.4 魔芋其他产品按国家、行业、地方或企业现行标准执行。DB61/TXXX20167 检
37、验规则7.1. 组批7.1.1 商品魔芋以DB61/T XXX-2016规则执行。7.1.2 魔芋初级加工品以DB61/T XXX-2016规则执行。7.1.3 魔芋精粉按NY/T494-2010标准执行。7.1.4 魔芋其他产品按国家、行业、地方或企业现行有效标准执行。8 标签、标志8.1 标签应按GB7718的规定标注。8.2 标志应按国家、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及岚皋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9 包装、储存9.1 商品魔芋就近加工为宜,短途运输应用网袋或麻袋包装,不能及时加工的,应堆放在通风、干燥、防雨、防晒处储存。魔芋种芋应用硬质通气包装箱包装。9.2 魔芋精粉和魔芋其他产品按相关标准规定执行。10. 运输商品魔芋应及时运输销售,避免大量堆积,造成腐烂损伤。运输过程中应轻拿轻放,注意防冻、防淋、防晒。魔芋初级加工品、魔芋精粉和魔芋其它产品按相关标准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