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DB61T - 旧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规范.doc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6525840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1T - 旧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DB61T - 旧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DB61T - 旧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DB61T - 旧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DB61T - 旧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XXXX XXDB61陕 西 省 地 方 标 准DB61/2013旧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规范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uide of Cement Stabilized Base Cold In-place recycling on Old asphalt pavement 2013发布 2013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61/2013目 次前 言 11 范 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旧路路况调查与分析 25 材 料 36 再生混合料设计 57 施工准备 78 试验段施工 109 施工工艺 1110 施工质量管

2、理和检查验收 1511 养生及交通管制 1712 环境保护 17附 录 A(规范性附录) 再生层结构组合设计 19附 录 B(规范性附录) 劈裂试验 20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设计实例 21DB61/20131前 言本标准由陕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首次发布。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公路研究院、陕西省公路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平、舒森、马庆伟、欧阳海霞、韩君良、朱钰、张娟、吴德军本标准由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负责解释。DB61/20131旧 沥 青 路 面 水 泥 稳 定 就 地 冷 再 生 基 层 施 工 技 术 规 范1 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旧沥青路面全深式水泥稳定就地冷

3、再生技术的原材料技术要求、设计技术、施工技术、施工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本标准适用于大中修、改扩建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底基层和二级及其以下公路的基层、底基层的施工。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成为本标准的条款。本标准中条款与下列文件中条款不相符者,以本标准为准执行;本标准未涉及内容以下列文件中条款为准执行。JTJ 034-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73.2-2001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 H30-2004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 土建工程)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4、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F41-2008 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 H10-2009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E51-2009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 cement cold in-place recycling采用专用的就地冷再生设备对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进行处理,并掺加一定比例的新集料,再加入一定剂量的水泥,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常温拌和形成再生混合料,通过整形、碾压、养生等工序一次性形成符合设计要求的道路基层或底基层的技术。3.2 再生深度 recycling depth

5、DB61/20132指再生机设定的铣刨深度,也即旧道路标高与再生层底部标高之差。3.3 再生厚度 recycling thickness指再生层设计顶面标高与底面标高之差,也即再生层碾压成型后的顶面标高与底面标高之差。 3.4 再生工作宽度 recycling working width指路面段落宽度与再生机工作宽度在最优组合下的单机再生宽度。4 旧路路况调查与分析4.1 一般规定旧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工程实施前,应对旧沥青路面的技术状况进行调查和评定,主要结合不同病害路段进行检测,了解路面结构形式,损坏的范围和深度,各结构层铣刨回收料的级配,为冷再生设计(再生方案的确定、配合比设计)和

6、施工提供依据。4.2 收集查阅旧路面资料4.2.1 收集旧路面设计资料、竣工资料等,一般包括旧路面的结构和各结构层配合比等方面的资料。4.2.2 收集旧路面运营期间的维修养护的详细资料(包括维修段落、维修工艺、材料等) ,并结合施工资料、竣工资料,分析病害成因。4.3 旧路状况调查与评价4.3.1 旧路状况调查内容包括:路面状况指数 PCI、路面强度系数 SSI、车辙深度、旧路面结构厚度及类型。检测频率和要求参照 JTG E60-2008 的相关要求。4.3.2 根据路面破损情况和路面强度系数 SSI,对每一路段每公里每车道至少取芯两个,取芯位置在车道轮迹带内,取芯方法按照 JTG F41-2

7、008 中附录 A 进行。4.3.3 钻芯取样(挖探)主要用于确定旧路各结构层厚度、材料、现场含水率和观察各结构层的破损、级配状况等。4.3.4 对旧路面病害进行损坏分类与原因分析,为再生设计提供依据。4.3.5 沿线构造物检查,主要针对桥涵通道铺装层到路面顶面的高度,以便纵坡顺接。4.4 交通量调查4.4.1 对大修和改建路段交通量进行调查,为再生路面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提供依据。调查内容包括近十年的交通量大小及轴载情况等。DB61/201334.4.2 通过交通量调查,为再生工程的交通组织方案提供依据。如果交通量太大,应考虑在施工过程中采取车辆分流措施;无法分流车辆的,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施工组

8、织设计或综合比选其他路面养护维修方法。4.5 现场承载板试验4.5.1 测试拟再生层底部下承层顶面的综合回弹模量,为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参数依据。4.5.2 根 据 工 程 所 在 地 的 气 候 情 况 , 现 场 承 载 板 试 验 宜 选 在 一 年 中 最不利季节进行。5 材 料5.1 一般规定5.1.1 旧道路沥青混合料、级配碎石、未筛分碎石、砂砾、碎石土、砂砾土、煤矸石和各种粒状矿渣等铣刨料均可用作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的材料。铣刨料单颗粒的最大粒径一般不应大于再生层厚度的 1/3。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用做底基层时,铣刨料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 37.5mm;用做基层时,单个颗粒的最

9、大粒径不应超过 31.5mm。5.1.3 对进场的水泥,必须采取防雨防潮措施,并在规定的保质期内使用。5.1.4 外购材料进场,必须分期分批按规定频率取样进行试验检测,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5.2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评价在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施工前,应对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回收沥青路面材料的含水率、级配、砂当量、塑性指数指标检测。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应按照表 1 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表 1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的技术指标要求材料 检测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含水率 实测级配 实测砂当量/% 50JTG F41-2008 中附录 ARAP塑性指数 实

10、测 JTG E40-20075.3 新掺加集料5.3.1 级配不良的铣刨料应通过掺加部分新集料以改善其级配,对新集料应取所定料场中代表性样品进行颗粒分析、细集料塑性指数、相对密度、碎石或砾石压碎值、硫酸盐含DB61/20134量(必要时做)的试验。新加粗细集料质量应满足 JTG F40-2004 的要求。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2 要求。表 2 集料的技术指标要求指标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集料压碎值/% 30 T0316表观相对密度 2.45 T0304针片状含量/% 20 T0312小于 0.6mm 的颗粒液限指数/% 28小于 0.6mm 的颗粒塑性指数/% 9.0T03545.3.2 碎石

11、的规格应根据目标配合比及铣刨旧面层和基层材料的级配和掺加量来确定,建议碎石规格为 10mm30mm。5.4 水泥再生结合料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初凝时间应在 3h 以上,终凝时间宜在 6h以上,不应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水泥应疏松、干燥,无聚团、结块、受潮变质。水泥技术指标见表 3。表 3 水泥技术指标水泥种类 技术指标 规范要求初凝时间 3h终凝时间 6h安定性(雷氏法) 5mm3d 17.0抗压强度/MPa28d 42.53d 3.5抗折强度/MPa28d 6.5标准稠度 30%烧失量 5.0%比表面积 300 m2/kg 450m2/kg细度 /80m 筛余量10%28d 干缩率

12、 0.10%42.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耐磨性 3.6/m 25.5 水路面基层用水和养护用水,一般采用人畜能饮用的水,如采用其他用水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DB61/20135(1)硫酸盐含量应不大于 2.7mg/cm3;(2)含盐量不得超过 5mg/cm3;(3)PH 值不小于 4;(4)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污水、沼泽水、强酸水不得使用。6 再生混合料设计6.1 一般规定6.1.1 采用重型击实仪对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6.1.2 对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的结构组合设计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A 的规定。6.1.3 采用本标准附录 B 确定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劈裂强度。6.1.

13、4 对于二级及以上公路,再生层的厚度宜在 15mm22cm 之间;对于三级及以下公路,再生层的厚度宜在 15cm35cm 之间;其中沥青层厚度占再生厚度的比例不宜超过50%。6.1.5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中大于 4.75mm 的集料含量一般应在 65%以上。6.1.6 再生层的下承层应完好,下承层厚度要确保至少形成一个结构层,不宜小于12cm,且满足所处结构层的强度要求。6.2 技术要求6.2.1 级配范围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底基层和二级公路基层时,再生混合料级配宜满足表 4 中 1号级配范围要求;用于二级公路底基层和三级及其以下公路基层时,再生混合料级配宜满足表 4 中 2 号级配范围

14、要求;用于三级及其以下公路底基层时,再生混合料级配宜满足标4 中 3 号级配范围要求。表 4 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混合料的级配范围筛孔尺寸(mm) 37.5 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1 100 90100 7289 4767 2949 1735 822 072 100 90100 6790 4568 2950 1838 822 073通过质量百分率(%) 100 50100 17100 0306.2.2 压实度和强度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压实度、7d 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残留劈裂强度比应符合表 5 的规定。DB61/20136表 5 水泥稳定就地

15、冷再生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要求检测项目 高速公路和一 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及以下公 路基层 2.53无侧限抗压强度 /MPa 底基层 1.52.5 1.52.0 11.5基层 97压实度/%底基层 97 96残留劈裂强度比/% 756.3 室内配合比设计6.3.1 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的确定6.3.1.1 分别按 4、4.5、5、5.5的水泥剂量制备不同比例的混合料(每组试件个数为:偏差系数 1015时为 9 个,偏差系数 1520时为 13 个) ,用重型击实法确定各组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6.3.1.2 水泥剂量不应大于 5.5、集料级配中 0.075mm 以下颗粒含量不宜大于

16、3、碾压前含水率应略低于最佳含水率(通常为 1%) 。6.3.1.3 根据设计配合比确定的新旧料比例进行配料,配料时大于 37.5mm 的材料筛除掉或者二次破碎。6.3.1.4 按公式 1 确定试样的干质量。Msample=Mair-dry/(1+(W air-dry/100) ) (1)式中:M sample试样的干质量,g;Mair-dry试样的风干质量,g;Wair-dry风干试样的含水率,。6.3.1.5 按公式 2 确定水泥的用量。Mcement=(C add/100)M sample (2)式中:M cement水泥用量, g;Cadd水泥的百分比,;Msample试样的干质量,g

17、。6.3.1.6 按照 JTG E512009 中 T080494 规定方法确定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6.3.2 材料准备DB61/201376.3.2.1 根据公式 1 计算试样干质量。6.3.2.2 根据公式 2 计算水泥用量。6.3.2.3 按公式 3 确定加水百分比,并按公式 4 确定需要加水的质量。Wadd=Womc-Wair-dry (3)Mwater=(W add/100)(M sample+ Mcement) (4)式中:W add试样的加水百分比,;Womc试样的最佳含水率,;Wair-dry风干试验的含水率,;Mwater加水质量,g;Msample试样干重,g;

18、Mcement稳定剂添加量, g。6.3.3 成型试件根据确定的最佳含水率,拌制再生混合料,按要求压实度静压制备混合料试件,试件尺寸为 150mm150mm。6.3.4 养 生6.3.4.1 将制好的试件脱模称重后,放到相对湿度在 95以上、温度 202的养护室内养生 6d,取出后浸入 202恒温水槽中,并使水面高出试件顶约 2.5cm。6.3.4.2 将浸水 24h 的试件取出,用软布吸去试件表面的可见自由水,并称试件的质量。计算前 6d 养生期间试件质量损失,质量的减少要求不超过 10g,质量损失超过规定的试件应予作废。6.3.5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养生后,按 JTG E51-200

19、9 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件抗压强度的平均值按公式 5 计算。Rd/(1Z aCv) (5)_R式中: 试件抗压强度平均值;_RRd设计抗压强度,见表 5;Cv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 ;Za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或置信度 a)而变的系数。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保证率为 95%,Z a=1.645;其他公路:保证率为90%,Z a=1.282。 )DB61/201387 施工准备7.1 施工机械、试验仪器及人员准备7.1.1 根据施工任务、合同工期、质量要求,综合生产能力,配置主要机械设备及辅助器具,且应满足表 6 和有关招标文件的要求。表 6 水泥就地冷再生施工主要机械设备及

20、辅助器具 单位:台工序 机械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备 注再生 就地再生机 WR2500S或 WR2000 1 优先选择 2500S 型加水 加水车 8t 以上 1 新旧程度为 90以上运输 自卸车 15t 以上 满足需要 新旧程度为 90以上刮平 平地机 18t 以上 满足需要新旧程度为 90以上,自动找平,1 个作业面2 台凸块式振动压路机(羊足碾) 20t 以上 1 新旧程度为 90以上钢轮振动压路机 20t 以上 1 新旧程度为 90以上胶轮压路机 26t 以上 1 新旧程度为 90以上碾压小型手扶式振动压路机 1t 满足需要 夯实边角养生 洒水车 8t 以上 满足需要 新旧程度为

21、 90以上,自动喷洒式7.1.2 试验检测仪器必须满足表 7 的要求。表 7 水泥就地冷再生试验检测仪器序 号 仪器、设备名称 型 号 数 量1 灌砂法仪器 2 套2 3 米直尺平整度仪 2 把3 钢尺 30m、50m 各 2 把4 微波炉 各 1 台5 击实仪 1 台6 压力机 50t 1 台7 取芯机 1 台7.2 封闭交通7.2.1 整个施工及养护过程中,对再生路段要完全封闭交通。7.2.2 未进行再生路段应设置标志牌,提醒司机及行人。7.3 旧路面准备7.3.1 对旧路面进行调查,详细记录路面损坏情况、旧路面各结构层厚度、面层以下坏DB61/20139毁深度、基层以下粒料含水率、RAP

22、 级配情况等。7.3.2 必须对旧路面弯沉值加密复测,对弯沉变异点和路面的翻浆、车辙、沉陷、波浪、坑槽等病害彻底处理,确保旧路强度均匀,再生下承层挖补时换填材料的拌和、碾压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挖补厚度较厚时,应分层碾压,并做好养生工作。7.3.3 施工前旧路面现场应清扫干净,不得有尘土、杂草、树根及积水。7.4 施工放样7.4.1 在再生施工之前,应在道路的两侧放置一系列的标桩(杆)作为基线,用来恢复道路的中心线。 7.4.2 标桩(杆)的间距,曲线距离不应超过 20 米,直线距离不应超过 40 米。7.4.3 对于再生路段,再生前后路线纵坡保持不变。7.5 准备水泥和新集料7.5.1

23、 计算水泥和新集料用量7.5.1.1 优先采用水泥稀浆车和粉料撒布车撒布水泥,无条件时采用石灰画方格方式进行人工撒布。7.5.1.2 采用水泥稀浆车或粉料撒布车时,应计算水泥浆的喷洒量;采用人工摆放和撒布水泥时,应根据水泥剂量,计算每平方米再生层所需的水泥用量,并确定每袋水泥摆放的纵横间距,然后用石灰在旧路面上画方格确定。7.5.1.3 根据再生路面室内试验结果,确定每平方米新集料的添加量。根据每车料的质量或体积,计算每车料的堆放距离。7.5.2 布料7.5.2.1 新加集料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等。7.5.2.2 在同一料场供料的路段内,由远到近将集料按计算距离卸置于旧路面的中间。

24、7.5.2.3 将新加集料均匀地撒布在旧路面上,并检查新加集料撒布是否均匀。7.6 再生工作宽度的计算根据再生路段的路面宽度计算每一次再生机的工作宽度。再生工作宽度应不小于2m。7.7 水泥预布长度和再生长度确定根据水泥的初凝时间来确定再生作业长度。一次(不停机)再生的长度一般为150m250m,可选取上限以减少横向接缝;预 布 宽 度 应 大 于 每 次 再 生 宽 度 10cm 以 上。DB61/2013107.8 冷再生机组就位7.8.1 就地冷再生机的切削深度应可精确控制,喷洒水计量精确应可调,并与切削深度、施工速度、材料密度等联动;喷嘴在工作宽度范围内均匀分布且配备自动清洁功能,各喷

25、嘴可独立开启与关闭。7.8.2 使用推杆连接再生机组,并连接所有与再生机相连的管道。7.8.3 使用水泥稀浆车时,应检查水泥稀浆车内的水泥和水是否充足。7.8.4 排除系统中的所有空气并确保所有阀门均处于全开度位置。7.8.5 检查再生施工中所需要的其它机械设备是否运转正常。8 试验段施工8.1 一般规定8.1.1 投入与正式生产一样的机具设备,一样的人员组织,在统一组织管理下进行。8.1.2 每一工程开工前应铺筑试验段,水泥稳定再生结构层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8.1.3 根据道路结构形式和损坏状况选取试验段,使试验段具有代表性。8.1.4 通过试验段的施工,确定以下主要项目:(1)

26、验证用于正式施工的混合料配合比是否与试验室中进行配合比设计的样品相似;(2) 通过筛分确定混合料设计是否恰当;(3) 确定就地冷再生基层的标准施工方法,确定再生机行进速度和转子速度;(4) 确定当含水率接近最佳含水率,达到规定压实度时压实遍数;(5) 确定混合料的施工工艺;(6) 确定每一个作业面的合适长度;(7) 确定压路机的碾压工艺及碾压遍数;(8) 确定施工组织和交通管制。8.2 试验方法8.2.1 试验路应选择直线段,其长度为 200m 左右,便于各个工序的衔接和交通管制。8.2.2 试验应按室内试验的成果,且得到驻地办认可的方案进行,试验不合格时,应及时总结,提出解决办法,并重新试验

27、。DB61/2013118.2.3 根据经验和所用再生机械的特点,制定 3 种5 种不同的再生机行进速度和转子速度的组合方案,按再生深度对旧路进行铣刨,取铣刨后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送往试验室进行筛分,选择级配最接近理想级配的方案作为施工时再生机行进速度和转子速度的方案。8.2.4 按照确定的再生机行进速度和转子速度,根据再生深度对旧路铣刨,取铣刨后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样品送往试验室进行室内配合比设计。8.2.5 按照室内试验结果,在旧路上摊铺新加料,但不添加水泥稳定剂,按确定的方案进行铣刨,取铣刨后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样品送往试验室进行筛分,如果筛分后的级配与室内设计级配超过工地允许波动范围,应调整再生机

28、速度和转子速度,使铣刨后的级配与室内设计级配的波动值在允许范围内。8.3 试验段检测8.3.1 试验段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工序都要进行跟踪检测,取得必要而准确的数据,做好详细记录,妥善保管,作为总结和分析的依据。8.3.2 混合料配合比组成测试和分析(1) 含水率:就地冷再生给混合料加水时应扣除铣刨旧路面材料实际天然含水率。为加快检测速度,宜用微波炉烘干测试,烘干的时间可通过对比试验确定。(2) 结合料剂量:结合料剂量测定用 EDTA 滴定法测定仪测定(Xi) ,保证Xi1.645S 在标准剂量0.5% 范围内。如在试验段统计的保证率系数达不到 95%以上时应查找原因,进行调控。待工作正常后

29、再投入大面积生产。(3) 混合料级配:取水泥就地冷再生的混合料,在室内采用水洗法,通过 2.36mm的筛孔,对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级配结果与室内试验级配结果进行比较,混合料级配应符合设计级配范围要求,其计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8.3.3 压实度的检验方法和确定:采用现场取样重型击实和现场压实方法,核定室内击实最大干密度是否同现场相符。8.3.4 混合料再生厚度的确定:在施工过程中用钢尺对再生层的厚度进行测定,使其满足设计要求。8.3.5 最佳压实组合分析试验步骤:8.3.5.1 按本施工技术标准规定压实程序,用各类型压路机按顺序进行碾压;8.3.5.2 复压过程中,每压实一遍用灌砂法抽查一次压实度(

30、不少于 6 点) ,并做布点标记;8.3.5.3 用统计评定值绘制压实曲线,经过各曲线比较,选择呈上升趋势,能在规定DB61/201312时间内达到规定压实度,且压实后平整度好,表面无裂纹为可行的压实组合形式。9 施工工艺9.1 一般规定9.1.1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结构层施工时,应遵守下列规定:(1) 添加的新集料和水泥应摊铺均匀。(2) 应严格控制再生层厚度和高程,其路拱横坡应与面层基本一致。(3) 应在混合料含水率略高于最佳含水率(通常为 1%)时进行碾压,压实度应达到规定标准要求。冷再生结构层碾压工序应在水泥初凝前完成。当采用配置自重 26t 以上的大吨位单钢轮振动压路机时,压实度宜提

31、高 1%2%。(4)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结构层初压和复压时采用 20t 以上的凸块式压路机或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当在再生层厚度较厚时(即大于 22cm) ,复压宜采用 26t 以上的单钢轮振动压路机,终压时采用 26t 以上的胶轮压路机碾压。9.1.2 再生层施工期间,应随时检查拌和情况,抽检配合比、水泥剂量、含水率是否变化。对于配合比、水泥剂量,每工班至少检测次。再生后含水率的测定,应采用微波烘干法。9.1.3 每天要对现场就地再生混合料取样,经试验确定再生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以控制压实度标准。9.1.4 每天开始铣刨前,应检查再生路段旧路面材料的含水率,计算确定当天的外加水量,拌和含水率应控

32、制在最佳含水率1.0%以内。高温作业时,早晚与中午的含水率要按温度变化及时调整。9.1.5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施工必须有严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合理的施工工期。气温低于 5和雨天不得进行施工。9.2 施工工艺流程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的工艺流程宜按图 1 的顺序进行。原材料试验 配合比设计 路况调查配合比验证铺筑试验路 确认合理地施工工艺 监理批复成果DB61/201313撒布水泥 原材料摊铺 摊铺碎石再生机铣刨拌和检查含水率,松铺厚度,水泥剂量,配合比 合 格 返 工 处 理 不 合 格7d 无侧限抗压强度检测稳 压测 标 高整 平碾压密实压实度检测合 格 不 合 格稳压至合格高程、横坡检测合 格

33、适当处理 不 合 格养生/交工验收图 1 就地冷再生工艺流程9.3 铣刨拌和9.3.1 铣刨拌和前,拟再生路段布料长度应能满足水泥初凝前按标准完成铣刨拌和、整形、碾压等工序的最大长度的需要。9.3.2 启动施工设备,按照设定再生深度对路面进行铣刨、拌和。再生机组必须缓慢、均匀、连续地进行再生作业,施工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无故停机时间。9.3.3 冷再生机行进速度应根据新添加集料厚度和再生深度进行调整并严格控制。冷再生机行进平均速度一般为 4m/min8m/min,转子速度一般为 100 转/min200 转/min,后刮板压力一般为 5bar15bar。山区路段坡陡弯急,网裂严重地段应结合配合比

34、设计参数及试验段施工情况合理的调整行进速度和转子转速。DB61/2013149.3.4 再生机后应有专人跟随,随时检测再生深度、水泥含量和含水率,并配合再生机操作员进行调整。9.3.5 带有熨平板的再生机,应经常检查熨平板后混合料的厚度。9.3.6 再生机后宜安排 4 人 5 人处理边线和清理混合料中的杂质以及每刀起始位置的余料。9.3.7 施工中再生深度的检查以相邻已经再生或旧路面为准,用钢纤刺入下承层顶面中,测量其刺入深度,看其深度是否合格。应在再生机每次下刀的两侧进行检查,其他路段30m50m 检查一次。9.3.8 应在作业面边缘固定导向线以引导操作者。9.3.9 多幅施工时,搭接的宽度

35、应不小于 15cm。当道路宽度小于 6m 时,不宜半幅施工。9.3.10 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合料的级配、再生深度、水(或水泥稀浆)的喷入量有任何疑问时,应停止施工,待问题解决后再继续施工。9.3.11 每段再生结束后,应检查铣刨毂的刀座、刀头,发现损坏立即更换。9.4 碾压整形9.4.1 经过拌和、整形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宜在水泥初凝前并在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碾压,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无明显的轮迹,最后采用胶轮压路机收面。9.4.2 每一作业段半幅路拌和完成后,紧随就地冷再生机,采用钢轮振动压路机静压 1遍,采用钢轮振动压路机或凸块式(羊足碾)高幅低频强振 2 遍3 遍。9.4.3 直

36、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路段,由路肩向路中心碾压;设超高的平曲路段,由路面低处向高处碾压。压路机应重叠 1/2 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 1 遍。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宜采用 1.4km/h1.8km/h,之后宜采用2.0km/h2.5km/h。9.4.4 平地机进行初平 1 遍,人工配合平地机精平,应尽量缩短施工时间。 9.4.5 对于山区道路施工,平地机无法掉头时,对其整平后左右两侧产生富余废料,必须人工配合及时予以清理。9.4.6 整形时应将高出料直接刮出路外,不应形成薄层贴补现象。9.4.7 整形过程中,严禁任何车辆通行,并保持无明显的再生机轮迹和粗细集料离

37、析现象。9.4.8 整形后,当混合料的含水率接近最佳含水率时,应立即采用振动压路机按照先高DB61/201315幅低频振动模式碾压 1 遍2 遍,再低幅高频模式碾压 1 遍2 遍进行压实。9.4.9 终压建议采用胶轮压路机碾压 5 遍8 遍。9.4.10 终压完成后,质检组及时检测密实度,个别达不到要求的地段,及时补压。9.4.11 碾压过程中,再生混合料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喷洒补水。若再生混合料含水率过大,出现“弹簧”、 “松散“和”起皮”等现象,应及时翻开加适量水泥进行处理。9.4.12 禁止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一定要保证再生层表面不受破

38、坏。如机械必须到已压成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上调头,应采取措施保护调头作业段。一般可在准备用于调头的约 8m10m 长的再生层上,先覆盖一张厚塑料布或油毡纸,然后铺上约 10cm 厚的砂或砂砾。9.4.13 过村镇路段压路机振动受限制时,应提高静压吨位与压实遍数,确保压实度的要求。9.4.14 碾压整形设备及工作时间参照表 8,具体机械组合吨位及压实组合根据实际再生层厚度而定。表8 机械组合及其他工作时间(路段长100m)9.5 接缝的处理9.5.1 纵向接缝的处理(1) 道路宽度小于 6m 时,不宜半幅施工,应考虑全幅施工,以减少接缝数量,提高施工效率;(2) 纵向再生层重叠宽度应不小于 1

39、5cm,同时应在接缝处适当增加水泥用量;(3) 纵向接缝的位置应尽量避开慢行、重型车辆的轮迹。9.5.2 横向接缝的处理机械名称 工作时间 工作遍数/遍 备 注就地再生机 0min 60min 1 包括倒车调整时间20t 以上振动压路机(初压) 1 碾压紧随再生机20t 以上振动压路机或凸块式压路机60min 90min23平地机 342032t 振动压路机(复压) 90min 120min 24 强振 12 遍,弱振 12 遍26t 胶轮压路机(终压) 120min 150min 58每 100m 施工时间为 2.5h,再生机前水泥最大摊铺长度为 150m。DB61/201316停机超过水泥

40、初凝时间,再生机再次施工时,必须将整个再生机后退至再生过的路段1.5m 以外的距离,并重新在路面上撒布适量水泥。10 施工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10.1 一般规定10.1.1 水泥的质量应符合要求。重点检测其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强度及安定性。10.1.2 水泥用量准确,撒布均匀。10.1.3 材料应满足混合料组成设计中相关要求。10.1.4 冷再生机的行走速度要严格控制,以确保混合料拌合均匀,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夹层。10.1.5 确保拌合深度达到设计厚度。10.1.6 碾压达到要求的压实度。10.1.7 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强度检测包括两方面:一是再生过程中取再生混合料在室内进行试验检测,二是 7d

41、 后在现场取芯样进行检测。10.1.8 施工结束后,至少养生 7d,采用覆盖薄膜或土工布覆盖养生,防止水泥冷再生层的表面失水干燥。10.1.9 纵向再生层重叠宽度应不小于 15cm,同时应在接缝处适当增加摊铺水泥用量。10.1.10 冷再生前一定要对旧路局部点病害进行彻底处理。10.2 检查项目10.2.1 施工前,应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按表 9 要求对原材料进行试验。表 9 水泥就地冷再生原材料的试验项目试验项目 材料名称 频 度含水率 碎石、大修路段基面层旧料 确定料源、配合比试验前、施工前时,随时取样检测液限、塑限 0.5mm 以下的集料使用前测 2 个样品,在施工过程中每 2000m3测

42、2 个样品,配合比试验前、施工路段发生变化时,随时取样检测针片状、压碎值 碎石 每 1000m3 抽检 1 次单粒级配、0.075 含量 碎石 每 2000m3 抽检 1 次水泥技术指标 水泥 水泥按批次进行抽检,水泥每 50t 抽检一次10.2.2 水泥再生旧沥青路面材料检查项目、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及频率如表 10 所示。表 10 水泥冷再生检查项目、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 检测时间DB61/2013171 天然含水率 符合室内试验结果 采用烘干法,每 500m 每车道 1 点 再生前2 水泥剂量 符合设计要求 路表面已做好标记,直接计算检查水泥的使用

43、量,每 200m 每车道 1点再生前3 混合料的级配 符合设计要求 通过筛分,筛分结果满足设计级配,每 500m 每车道 1 点 再生前4 含水率 符合室内试验结果 采用烘干法,每 200m 每车道 1 点 再生过程中5 拌和深度 /mm 达到设计厚度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再生过程中表 10 水泥冷再生检查项目、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续)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 许偏差 检查方法 检测时间 项次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底基层97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基层976 压实度/%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底基层96按 JTG F80/1-2004 附录 B 和 JTG E60-2008 要求检查,每 200

44、m 每车道 2 处碾压完后7 平整度 /mm 10 3m 直尺,每 200m 测 2 处10 尺 碾压完后8 纵断高程 /mm 10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面 碾压完后9 宽度 /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每 200m 测 4 处 碾压完后均值 -1010 厚度/mm 单个值制、 、-20按 JTG F80/1-2004 附录 H 和JTJ059-95 要求检查,每 200m 每车道 1 点碾压完后11 横坡/% 0.3 水准仪,每 200m 测 4 个断面 碾压完后12 强度 /MPa 达到设计要求 按 JTG F80/1-2004 附录 G 检查 再生第 7d13 外 观表面平

45、整密实,无浮石、弹簧现象,无明显压路机轮迹目测 随时11 养生及交通管制11.1 养生11.1.1 每一段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开始养生。基层的养生期不宜少于 7d。11.1.2 宜采用覆盖(吸水土工布等)进行养生。养生结束后,必须将覆盖物清除干净。11.1.3 养生期结束后,如再生层上为沥青面层,应先清扫基层,并立即喷洒透层油并做DB61/201318下封层。如其上为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层,应洒少量水湿润表面。11.2 交通管制11.2.1 在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应封闭交通。12 环境保护12.1 材料生产12.1.1 材料生产时,应在厂内设立垃圾堆放和排污设施,以避免水源污染。

46、 12.2 施工过程12.2.1 施工路段行经居民区时,应采取措施减少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减弱作业噪音,以及扬尘污染。12.2.2 施工废水、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入农田、耕地、灌溉渠和水库,严禁排入饮用水源。12.2.3 施工路段必须进行交通管制,避免与其他工序交叉干扰,以减少施工和运输污染。DB61/201319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再生层结构组合设计A.1 旧路大修、改建时,应根据收集调查的交通量数据,确定交通量增长率,计算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结合路面等级及路面类型,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理论,计算设计弯沉值,大修设计年限 8 年。A.2 根据对旧沥青路面状况指数 PC

47、I 和路面强度系数 SSI 的测定,划定出小于设计弯沉值的段落,对这些段落进行补强处理,并对点病害进行彻底处理。A.3 根据交通量、原路面结构组合和路况调查中得到的路面损坏情况,预估冷再生结构层厚度,并检测冷再生结构层下承层的当量回弹模量,试算后确定再生层的厚度。再生层设计参数应以实测值为准,当缺乏室内试验条件时,可参考附表 A.1 中试验值:表 A.1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设计参数参考值水泥剂量/% 20抗压模量 /MPa 15劈裂强度 /MPa4.05.0 8001000 0.40.6A.4 按设计弯沉值和容许拉应力验算结构层厚度,验算结果符合要求则进行再生层结构组合设计,如验算结果不符合

48、要求,则重新拟定结构层组合进行计算,直至验算结果满足要求为止。DB61/201320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劈裂试验就地再生好的混合料以马歇尔法双面各击实 75 次成型试件,试件尺寸为101.6mm63.5mm,在室温下放置 24h 后,放入 40通风烘箱养生 72 小时。养生后的马歇尔试件分为干湿两组,一组直接浸泡于 25水浴中 24 小时后进行劈裂试验,另一组放入 25烘箱中保温 12 小时后进行劈裂试验,由两组试件试验结果可得到残留劈裂强度比(TSR) 。根据各水泥用量下的干、湿劈裂强度以及残留强度比综合确定最佳水泥用量。劈裂试验采用马歇尔稳定度仪,加载速率为 50mm/min,试件放在劈裂试验夹具上,下压条固定在夹具上,压条宽度为 12.7mm,内侧曲率半径 50.8mm,压条两端均应磨圆,可上下自由活动。试验具体步骤参考 JTJ052-2000 中 T0716 和 T0729 的规定。DB6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国内外标准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