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李店初级中学 黄欣,一、说教材,1、说地位 2、说联系 3、说课标 4、说内容,二、说教材处理,本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对后面的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教学放在下节课中。在拓展延伸方面,对前面的知识如方位、比例尺,后面的知识如经济的发展等进行了串联。,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即海拔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地图上识别六种地形。 (2.)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地不同部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局部地形的丰富性,热爱自然,逐步树立因地制宜、人
2、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四、说重点难点,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基本形态,并会综合应用。,五、说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以图片引导为主,运用观察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原则进行教学;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拓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动手临摹,观察对比,对现象尝试合理解释,并进行小组交流;,六、说教学手段,教师以图片教学为主,辅助以多媒体备进行引导。,七、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2分钟)。 2、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 3、课件展示内容( 18 分钟)。 4、综合应用(10分钟)。 5、小结作业(2分钟
3、)。,你游览过中华山吗?你是怎样登山的?你玩过蹦极吗?蹦极通常在什么地方?你想当一名山区经济的综合设计师吗?,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2、掌握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坡度的方法。 3、掌握六种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并会综合应用。,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甲地的海拔高度,乙地的海拔高度,甲相对与乙的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即两地的海拔高度之差。),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都是海拔。,练习,甲山的海拔为 米, 丁山的海拔为 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1500,1000,1500-1000=500,海平面,
4、等高线的绘制:,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 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2) 同线等高 (3)等高距全图一致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峭壁处出现。,图中的等高距是 米, 如果B是在等高线上,那B的海拔是 米。,100,400,N,M,如果M和N都在等高线上,M与N的相对高度 是 米。,300-100=200,地形坡度与等高线的关系,你替两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 并且说说原因。,甲,乙,A,B,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陡坡,缓坡,练习,甲,乙,甲乙哪条登山路线省力些?
5、为什么?,甲省力。 因为甲路线上的等高线稀疏,是缓坡。,判读山地里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 等高线重合。,便于登山,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便于修建水库,山顶,山脊,山谷,学习区分山脊和山谷:,40,40,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为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弯曲为山谷,陡崖,例1.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 甲处是 丙处是A处是 B处是处是,山顶,盆地,鞍部,A,B,山谷,山脊,10千米,0,D,2、若在丙地修建一个水库坝址应选在什么地方? 3、乙处与丁处相比,相对来说在哪发展农业要好?在哪发展果林业要好?,练习:下面是一幅
6、1:200000地形图,判读后回答:,1、李村在余村的什么方向-,3、以王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是 米。已知王村气温是10,按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一般规律,丁山的气温应是 。,4、从王村修建公路到余村,有甲乙两种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好,为什么?,2、若量的王村与余村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那么王村与余村的实际距离为多少?,甲,乙,650,6.1,乙方案好,因为乙通过路线的坡度平缓,施工较易。,小结,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等高线地形图坡度的判断比较 等高线的六种地形,作业,1、临摹等高线地形图。 2、同学们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绘制自己家乡某座山的地形图。,八、说板书设计,海拔 相对高
7、度 山顶 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 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 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 两山顶之间的部分 陡崖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九、说课后反思,本节课重点讲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定方法和应用,讲练结合,效果较好。但学生对等高线的制作与临摹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很好掌握,学生记忆不深刻。在下节课教师还要进行指导。,谢谢指导,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地形图分析是以后学习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的重要基础,所以这节课通过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怕图到习惯用图,到综合分析地图,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说地位,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紧密相连,如方位的判断、比例尺的计算、经纬度的应用,同时对学习后面的知识也有铺垫作用,如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聚落的形成、环境的治理与改善。,说联系,说课标,根据初中地理课标要求,学生能由实际具体情况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本节课就是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地形图,来为生活和生产服务。,说内容,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一节的第二部分地形图判读部分。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掌握判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