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1第 一 部 分 项 目 介 绍一 、贵 州 省 梵 净 山 文 化 旅 游 发 展 有 限 公 司 项 目 佛 教 文 化 苑佛教文化苑是 2007 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建筑面积 1064 亩,总投资 4.6 亿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寺庙区、僧侣隐士居住区、商业服务区、停 车场、广场、道路及人行步道等。梵净山佛教文化苑是一个培养精神修炼境界的地方;是一个领悟人生价值的地方;是一切有识之士充分发挥才能的广阔天地。二、佛教文化苑解说词一一一 梵 净 山 介 绍梵 净 山 ,位 于 贵 州 省 东 北 部 地 区 西 面 印 江 、江 口 、松 桃 三 县 交 界 处 ,
2、总 面 积 567平 方 公 里 。 梵 净 山 ,全 境 山 势 雄 伟 ,层 峦 叠 嶂 ;坡 陡 谷 深 ,群 峰 高 耸 ;溪 流 纵 横 ,飞瀑 悬 泻 ;古 老 地 质 形 成 的 特 殊 地 质 结 构 ,塑 造 了 它 千 姿 百 态 、峥 嵘 奇 伟 的 山 岳 地 貌景 观 。国 务 院 于 1978 年 将 梵 净 山 确 定 为 国 家 级 自 然 保 护 区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于1986 年 将 梵 净 山 接 纳 为 全 球 “人 与 生 物 圈 ”保 护 网 的 成 员 单 位 (中 国 有 十 个 成 员 单位 )。曾 先 后 荣 膺 (yng)
3、2008 年 度 和 2009 年 度 的 “中 国 十 大 避 暑 名 山 。”梵 净 山 乃 “武 陵 正 源 ,名 山 之 宗 ”。典 籍 上 考 证 ,梵 净 山 唐 朝 以 前 称 “三 山 谷 ”、“辰山 ”、“思 邛 (qing)山 ”,明 代 以 后 称 “梵 净 山 ”, 得 名 于 “梵 天 净 土 ”,“梵 净 ”乃 “佛 教 净地 ”。梵 净 山 的 闻 名 与 开 发 均 起 源 于 佛 教 ,遍 及 梵 净 山 区 的 四 大 皇 庵 、四 十 八 脚 庵庞 大 寺 庙 群 ,奠 定 了 梵 净 山 乃 著 名 “古 佛 道 场 ”的 佛 教 地 位 。梵 净 山
4、是 全 国 著 名 的 弥勒 菩 萨 道 场 ,与 山 西 五 台 山 、四 川 峨 眉 山 、安 徽 九 华 山 、浙 江 普 陀 山 齐 名 的 中 国 第五 大 佛 教 名 山 ,在 佛 教 史 上 具 有 重 要 的 地 位 。贵 州 省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 、贵 州 省 宗教 事 务 局 对 梵 净 山 原 有 佛 教 文 化 设 施 荒 废 破 坏 ,落 后 的 现 状 与 其 在 宗 教 界 的 地 位不 适 应 ,也 严 重 制 约 了 铜 仁 地 区 以 梵 净 山 为 龙 头 的 文 化 旅 游 产 业 的 发 展 。建 设 梵 净山 佛 教 文 化 苑 等 项
5、 目 ,铜 仁 地 区 和 江 口 县 根 据 佛 教 寺 庙 建 设 的 有 关 规 定 ,拿 出 对 现有 的 镇 国 寺 等 主 要 寺 庙 的 改 造 和 恢 复 方 案 。梵 净 山 佛 教 文 化 苑 大 金 佛 寺 ,根 据 此 方案 在 梵 净 山 村 寨 沙 组 重 新 修 建 。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2(二)佛教文化苑 项目(适用沙盘、实地项目):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位于寨沙对面江梵公路鸟瞰整个佛教文化苑景区。佛教文化苑项目位于距县城 30 公里处的梵净山村寨沙组,规划总面积 1064 亩,总投资 4.6 亿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寺庙区、僧 侣隐士居住区、商业服务区、停
6、车场、大型广场、道路等等。一期项目,金殿及礼佛步 阶工程已于 2007 年 8 月 27 日施工建设、金佛于 2009 年 4 月 29 日开工敬造,至今金殿及礼佛步阶、金佛部分已用资金 1.5 亿元人民币整。沿公路下去是为景区配套可以容纳 1000 多辆小车的大型停车场,经过风雨桥进入景区入口处。风雨桥是于 09 年 12 月 16 日动工建设的,现在桥墩已经建好,今年五一景区开放时风雨桥初步成型并投入使用。穿越山门,踏入佛之极乐梵天净土。矗立在 视平线之上的这组宏伟的建筑群就是梵净山弥勒主道场大金佛寺。穿过前牌坊,首先看到的,(这句话目前只适合讲解沙 盘,如果在 现场就应该改为“一年之内,
7、修建好后的景象是”之类的语言)是广 场中央的放生池,通 过山门,两边是钟、鼓楼;前面是天王殿;左边是文殊殿,右边是普贤殿;穿过天王殿看到的是广场中央的七宝莲花池,前面是大雄宝殿;左边是观音殿,右 边是地藏殿。过大雄宝殿后,山势陡然上升,虔诚 礼佛信众,须徒步上一百六十二步石阶,象征佛教修行,须历经漫漫长路、千辛万苦,才能修成正果。再经三座石雕牌坊,穿越 过去、 现在、未来,最后到达未来佛弥勒世界,即色界四重天兜率天。兜率为梵语音译,意 译为“知足”、 “喜足”、 “妙足”等。兜率天宫,金瓦、金柱,四面环 水,背靠山峦瀑布,面向太平河,坐落于三层汉白玉雕琢的须弥座之上,气势恢宏,无比神圣庄严!兜
8、 率 天 除 前 后 门 ,还 有 侧 山 门 。前 门 可 以 直 视 100 户 土 家 寨 子 。从 西 门 可 以 直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3接 看 到 100 户 侗 寨 。到 后 山 门 可 以 感 受 到 飞 瀑 悬 河 的 气 势 雄 浑 。为了方便信众和游客,我们还在景区建了相应的配套设施:有为游客结算、咨询定购票务游客服务中心;为旅客休闲购物提供方便的商业文化街;以及将素斋与佛文化、精神休养融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休闲文化的茶禅一条街,让游客吃斋饭、喝佛茶,完全放松身心,荡涤凡世尘 埃;宾馆有:真如隐士别墅、净住居士驿馆、妙 觉民俗客栈。另外,为让信众和游客将修
9、行、礼佛、休 闲与游玩观 光融为一体,景区以金佛殿为中心,东面的云散水景观组、西面的水流花开景观组、南面的静水流思景观组、北面的一朝水月景观组。从整个沙盘可以看到景区形成一个佛教的“ 卐”字符号,将整个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囊括在佛法的照耀之下。当游客游完整个景区后通过西面的道路直通约 2.5 公里的梵净山景区。(三)金玉天冠弥勒介绍:十几位大师们,现在正在车间敬造世界上最大的弥勒菩萨像。佛经记载:“ 造像之德,其功德不可思议” 。这边就是制作间了,是 师傅们敬造佛像的车间。现在(根据现场情况讲解)现在我们所看见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金玉弥勒,有可能在看见本尊金玉弥勒像时心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是
10、咱们平时见到的大肚弥勒呢?我们现在看见的是一尊“汉藏结合,显密圆融”的天冠弥勒像,是弥勒的原身像。在 东汉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便是以天冠弥勒的造像传入,至五代后才渐渐转化为大肚弥勒的造像开始盛行,所以说大肚弥勒只是弥勒的化身像。这是佛教汉化的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金玉弥勒采用了中国特有的传统宫廷精细工工艺及精錾工艺敬造而成,金身玉座,也符合了“金胎合曼 ”的仪轨 。金玉弥勒,从佛台至佛光圣像高五米,由佛光、金身、千叶宝莲、木雕须弥底座四个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4部分组成,整个金身耗用了两百五十多公斤的黄金熔金经手工压片、剪拼、 锻打成型、最后焊接为一体,真可谓是“天
11、衣无缝,精美 绝伦” 。金玉弥勒,宝相庄严殊胜,眼观无量大众,慈悲接引,嘴姿微妙似在演 说佛法,而面与肤采用喷砂工艺敬造出肌肤感,头顶佛祖舍利塔,头戴五方佛冠,五方佛分 别用五种不同颜色的宝石雕刻而成,据菩提心论称,如来具有五种智慧,为教化众生,化 为五方五佛,分别表示五智圆满之德。中央大日如来佛(材质:金白玉;智拳印);东方阿閦(ch )佛(材质:黄色青金石);南方宝生佛(材质:黄色玛瑙;施与愿印.禅定印);西方阿弥陀佛(材质:红色玛瑙);北方不空成就佛(材质:绿色松石;施无畏印.禅定印)。菩萨眉心中间镶嵌有六克拉的钻石。胸前佩戴的璎珞、腰 间外裙及佛光上镶嵌有珍珠、 玛瑙、珊瑚、松石等奇珍
12、异宝;臂镯及手镯上镶嵌有红、蓝宝石及钻石。天衣天裙及飘带上经手工錾刻有宝相花、祥云及祥龙等吉祥 图案。金玉弥勒菩萨双手持说法印,其左右手各持一缠枝莲花,分别至有法器,右 边置有法轮,代表佛陀的手掌,在佛教引申为佛法无坚不摧,而且如同车轮般转动不止,可以破除邪见。左 边置有净瓶,净瓶上镶嵌有两千多颗红宝石,净瓶颈小肚圆,代表佛陀的颈,佛德一切诸法源此出,教义圆 融,可改善众生的人 际 关系,使之 处理的恰当。 。金 玉 弥勒菩萨结善跏跌坐姿(弥勒菩萨唯有坐姿)端坐于木雕须弥底坐上,足踏白玉莲台。 现正居于兜率天内院 为天众宣说妙法。 现 我 们 看 见 的 巨 大 佛 光 上 半 部 分 ,所描
13、 述 的 是 据 弥 勒 上 生 经 中 记 载 的 兜 率 净 土 妙 乐 之 事 ,弥 勒 上 升 兜 率 时 ,有 五 百 万亿 天 众 以 如 意 宝 珠 供 养 。其 光 映 澈 旋 ,香 云 花 雨 梵 音 法 乐 自 然 流 通 佛 光 中 众 仙女 翩 翩 起 舞 ,吹 拉 弹 唱 ,祥 云 升 腾 ,日 月 同 辉 。巨 大 佛 光 的 下 部 分 ,描 述 的 是 据 弥勒 下 生 经 中 记 载 的 于 五 十 六 亿 七 千 万 年 后 弥 勒 菩 萨 下 生 于 娑 婆 世 界 ,舍 家 修 道 ,端 坐 于 龙 华 树 下 ,三 会 说 法 ,并 觉 悟 成 佛 。
14、上 面 雕 刻 的 九 条 龙 ,也 寓 意 了 梵 净 山 曾有 “九 龙 山 ”之 说 。佛 光 外 设 装 饰 有 108 尊 小 佛 ,至 高 点 位 置 一 尊 高 浮 雕 金 錾 释 迦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5牟 尼 佛 祖 像 ,召 示 前 来 顶 礼 膜 拜 金 玉 弥 勒 佛 的 芸 芸 众 生 ,以 慈 心 愿 力 ,净 化 自 净 心之 愿 行 ,修 种 种 功 德 即 可 成 佛 。据 弥 勒 上 生 经 记 载 :“若 有 礼 敬 弥 勒 者 ,除 却 百 亿 劫 生 死 之 罪 ”。今 天 咱 们 能有 幸 瞻 拜 到 本 尊 弥 勒 菩 萨 ,福 报 是
15、非 常 大 的 ,最 后 祝 大 家 法 喜 充 满 ,六 时 吉 祥 。注 :大金佛寺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文殊菩萨殿、观音菩萨殿、普贤菩萨殿、地藏菩萨殿,及礼佛步阶、兜率天宫组成。其中礼佛步 阶 、兜率天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 这四大菩萨加之天王殿、大雄宝殿与梵净山弥勒佛主道场大金佛寺就形成中国佛教的一个整体。金玉弥勒手工艺用词:镕金、压片、 锻打、剪拼缠枝叶工艺:掐、填、攒、 焊、堆 垒、织编(四)沿途介绍干溪沟和省溪司上车后请各位坐好,现在我们将要去的是佛教文化苑施工现场。江口政府为大力发展江口旅游,对原有道路设 施进行扩建。云 贵高原独特的山势地貌形成了神奇俊美的江口县,沿江梵公
16、路我们就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我们首先经过的是位于县城 5 公里处的干溪沟大峡谷与省溪司。干溪沟大峡谷是避暑胜地,最宽的地方落差 200 米,最窄 处只有 23 米。据史料记载 省溪司是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 1181 年)由诚州刺史杨再思八世孙再西率子政强开辟。元世祖十九年(公元 1282 年)正式建置省溪司军民蛮夷长官司,至今已有 700 多年的历史了。后因历史及诸多原因省溪司文化被破坏,现在只是普通村寨了。神龙洞贵州独特的喀什特地貌形成了很多岩洞,织金洞、九龙洞这边就是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神龙洞了,神龙洞深不可 测, 现在还在开发之中,已开放的有三个大厅:观音厅、动物厅、天宫厅。里边有被誉为“
17、亚洲第一石瀑” 飞来神瀑。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6中国梵净山攀岩基地05 年 4 月贵州省成立第一家户外攀岩基地,这边石壁上请看“ 中国梵净山攀岩基地”,攀岩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出来的集健身、竞技、娱乐 一体的户外运动。05 年举办了全国攀岩邀请赛;2006 年在这里成功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攀岩精英挑战赛。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神龙泉,古话说,神龙见首不见尾,泉水敢名神 龙,就意在说明该泉是一道神秘莫测的自然奇观。神龙泉占地面 积一百多平方米,形如一品铁锅,是一条流量充沛的地下河冒水口,常年出水水量每秒达 144 立方米,水温冬暖夏凉,年平均在 1520 度。神龙泉不仅水量大,而且水质优良,经权
18、威部门检测,水质 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神龙泉的奇导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气象预报站”和旱涝协调站“天气久晴,神龙泉水就开始涨潮,不几天天必下雨,泉水便倒回神龙塘内,甚至让河流断流,不几天天必转晴,老百姓只要凭神龙泉水涨水消,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难怪要被誉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了造纸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神秘的神龙泉给云舍送来了充沛的溪水,富 饶的后山给云舍带来了丰富的翠竹,云舍的土家群众很早就在神龙泉边建起一座座传统的造纸坊,成为云舍百姓从古到今一笔丰厚的副业收入。铜鼓山庄 江口县政府大力发展江口旅游,提高梵净山旅游接待量,提倡在沿途修建农家宾馆及旅社。 (灵活讲解)太平河漂流太平河位于贵州省江
19、口县武陵山脉中段,是 梵净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太平河自然风光优美,而太平河漂流,被中外游客誉为 “中国第一佳景矿泉水漂流胜地”。起点是在梵净山南麓的黑湾河,终点是太平乡的伐木场,全长 12.8 公里。沿途主要以姿态各异的山、古树林以及田园 风光组成,充 满 探险、野趣,很富有挑战性。在漂流中途还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7可以去尝一尝农家饭,领略一下少数民族的热情。太平河风景区的交通、接待情况已取得很大发展,非常便利。苗匡野生大鲵生态繁殖基地大鲵俗称娃 娃 鱼 (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 ),人 鱼 ,孩 儿鱼 ,狗 鱼 ,鳕 鱼 ,脚 鱼 ,啼 鱼 ,腊 狗
20、 ,是世界上 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 两栖动物。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大 鲵 生 性 凶 猛 ,肉 食 性 ,以 水 生 昆 虫 、鱼 、蟹 、虾 、蛙 、蛇 、鳖 、鼠 、鸟 等 为 食 。大 鲵 一 般 都 匿 居 在 山 溪 的 石 隙 间 ,洞 穴 位 于 水 面 以 下 。娃 娃 鱼 有 很 强 的 耐 饥 本 领 ,饲 养 在 清 凉 的 水 中 二 、三 年 不 进 食 也 不 会 饿 死 。它 同 时 也 能 暴 食 ,饱 餐 一 顿 可 增 加体 重 的 五 分 之 一 。贵 州 黔 东 南 ,其 中 贵 州
21、贵 阳 贵 定 县 岩 下 乡 成 为 “中 国 娃 娃 鱼 之 乡 ”。冲底大型户外运动场所,是自驾游的好去处。寨抱村野鸡生态养殖基地从这里过去 200 多米的月亮坝就是养殖基地。柑子湾距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停车场还有 4 公里麻栗湾乡村旅游馆建筑群正在建设当中,这两边的房屋已经建好,正在 进行装修,届时可以看到这两边的繁荣景象。这里离我公司项目地点很近了,转过这两个湾就可以远眺大金殿及礼佛步阶,从各位右手的窗户看过去,金殿、礼佛步阶无比辉煌、庄 严。停车场以后旅游车全部从这个路口进入我公司与江口县政府合作修建的大型停车场,现在我们还是沿寨沙村的道路进入景区,这边在修建后是电瓶车车道。项目现场贵
22、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8各位请下车,项目地点到了。 (现场据情况讲解)风雨桥是 2009 年 12 月 16 日动工建设,现在桥墩已经建好,在今年开放的时候初步成型并投入使用。第二部分 弥勒菩萨一、弥勒(一)弥勒介绍弥勒全称是弥勒阿逸多。弥勒是其姓,是梵语 Maitreya 的译音,汉语意译为“ 慈氏”。阿逸多是其名,是梵语 Aiita 的译音, 汉语意译为“ 无能胜” 。“慈”的意思是给众生至高的快乐,“ 无能胜” 的意思是大慈之心无有能胜过他的。弥勒是公元前 6 世纪时期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真实人物。他出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是波罗摩达王辅相的儿子。据说出生时即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
23、好,身紫金色,姿容挺特,聪明异常。按当时的印度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以卜命运。 辅相请来相师为其子看相,相师一见 惊讶地说:“此儿具足轮 王之相,长大必当成为转轮圣王。”不料此话传到国王的耳朵里,国王十分恐惧。深怕失去王位,马上派人杀害此子。弥勒的父亲深感大祸将临便把弥勒藏匿于其舅父波婆黎家中,得以避过此难。弥勒长大后,舅父把他送人佛门。弥勒 发心学佛的 时间,比 释迦牟尼还要早,但勇猛精进的程度不如释迦牟尼。由于释迦牟尼后来居上,故先于弥勒成佛,广渡众生。弥勒愿为释尊弟子,协助释尊弘扬 大法。 释 迦 牟 尼 在 他 的 众 多 弟 子 中 ,对 弥 勒 总 是 另 眼 看 待 。他
24、选 择 弥 勒 作 接 班 人 ,予 以 授 记 ,“次 当 作 佛 ”。佛 经 记 载 ,再 过 五 十 六 亿 年 ,弥 勒 当 下 生 于 阎 浮 提 ,证 得 佛 果 。那 时 阎 浮 提 的情 况 大 致 如 下 :(1)自 然 条 件 :国 土 长 一 万 由 旬 ,广 八 千 由 旬 。土 地 平 坦 如 镜 ,名 花 软 草 ,遍 覆 其地 。种 种 树 木 ,花 果 茂 盛 ,其 树 悉 皆 高 三 十 里 。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9(2)居 民 :人 寿 八 万 四 千 岁 ,智 慧 威 德 ,色 力 具 足 ,安 详 快 乐 。唯 有 三 病 :一 者 便利 ,二
25、 者 饮 食 ,三 者 衰 老 。女 人 年 五 百 岁 ,尔 乃 行 嫁 。(3)城 市 :城 市 次 比 ,鸡 飞 相 及 。有 一 大 城 ,名 翅 头 木 ,街 巷 道 陌 ,广 十 二 里 ,洒扫 清 净 。有 明 珠 柱 ,皆 高 十 里 ,其 光 照 耀 ,昼 夜 无 异 ,灯 烛 之 明 ,不 复 为 用 。时 世 安乐 ,无 有 怨 贼 劫 窃 之 患 。城 邑 聚 落 ,无 闭 门 者 ,亦 无 哀 恼 、水 火 刀 兵 及 诸 饥 馑 毒 害 之难 。人 常 慈 心 ,恭 敬 和 顺 ,调 伏 诸 根 ,语 言 谦 逊 。(4)政 治 :时 有 转 轮 王 ,有 四 种
26、兵 ,以 威 武 统 治 四 天 下 ,王 有 七 宝 ,又 有 四 大 藏 ,各 有 四 亿 小 藏 围 绕 。珍 宝 涌 出 ,无 守 护 者 ,众 人 见 之 ,心 无 贪 著 。弥 勒 下 世 ,也 如 释 迦 有 托 生 、出 家 、成 道 、说 法 种 种 示 相 。(1)托 生 :有 大 婆 罗 门 名 曰 妙 梵 ,女 曰 梵 摩 波 提 ,弥 勒 托 生 以 为 父 母 。弥 勒 生 后 ,肤 紫 金 色 ,身 高 千 尺 ,胸 广 三 十 丈 ,面 长 二 十 丈 四 尺 ,具 足 三 十 二 相 ,相 好 端 正 无 比 。(2)出 家 :弥 勒 观 世 五 欲 ,致 若
27、 甚 多 众 生 沉 没 在 生 死 海 ,甚 可 怜 愍 。如 是 正 念 ,不乐 在 家 。感 王 施 物 ,终 归 毁 坏 ,知 一 切 法 ,亦 皆 幻 灭 ,修 无 常 想 ,出 家 学 道 。(3)成 道 :弥 勒 成 道 ,坐 于 龙 华 菩 提 树 下 ,即 日 成 就 无 上 道 果 ,应 时 三 千 大 千 世界 六 种 震 动 。地 神 乃 至 诸 天 ,各 相 告 曰 当 今 弥 勒 已 成 佛 道 。(4)说 法 :时 有 魔 王 ,名 曰 大 将 ,率 欲 界 无 数 诸 天 至 弥 勒 佛 所 ,请 说 施 论 、戒 论 及生 灭 之 论 ,乃 至 诸 佛 所 说
28、 ,苦 集 灭 道 。时 座 上 有 八 万 四 千 天 子 ,得 法 眼 净 。弥 勒 有 三会 说 法 :初 会 有 九 十 六 亿 人 ,得 阿 罗 汉 。二 会 有 九 十 四 亿 人 ,得 阿 罗 汉 。三 会 有 九 十二 亿 人 ,得 阿 罗 汉 。弥 勒 说 法 常 赞 释 迦 功 德 。弥 勒 寿 命 八 万 四 千 岁 ,般 涅 盘 后 遗 教存 世 一 万 四 千 岁 。(5)弟 子 :儴 佉 王 将 八 万 四 千 众 ,往 至 佛 所 ,求 作 沙 门 。大 臣 长 者 ,亦 复 如 是 ,各自 念 言 :虽 复 千 亿 岁 ,受 五 欲 乐 ,不 能 得 免 三 恶
29、 道 苦 ,妻 子 财 产 ,所 不 能 救 ,世 间 无常 ,命 难 久 保 。我 等 今 者 ,宜 于 佛 法 而 修 梵 行 ,念 已 出 家 。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10(6)涅 盘 :弥 勒 寿 命 八 万 四 千 岁 ,入 涅 盘 后 ,遗 法 留 存 一 万 四 千 岁 。(二)兜率天根据佛教经书记载。弥勒修炼成道,先于 释迦牟尼入灭,上生到兜率天内院,成 为补处菩萨。兜率天是梵文的音 译, 又 译 作 睹 史 多 天 、兜 驶 多 天 等 ,意 译 为 妙 足 天 、知足 天 、喜 足 天 、喜 乐 天 。为 欲 界 六 天 的 第 四 层 天 。佛经中说,这里的一昼夜
30、,相当于人间 400 年,居者彻体光明,能照耀世界。所谓的内院,就是指高幢内院。兜率天内院是“佛国净土”。这里谷物丰盛,人民富足,珍宝遍地,土地平整,用香叶洒地,四时顺节,也被称为“ 弥勒净土”,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居处“ 弥陀净土 ”并称为佛教两大净土。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并称 为“佛教两大信仰”。 许多佛教高僧和信徒都以死后上生到弥勒 净土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三 ) 弥勒信仰弥勒既是菩萨又是未来佛,于是弥勒的净土也有两个:一个是上生经所描述的兜率净土,即兜率天的后院天 宫,位于 “欲界天” 的中间一层,也是弥勒菩萨为天众说法的地方;另一个就在下生经描述的“阎浮提” ,于五十六亿年后弥勒
31、菩萨下生娑婆世界(即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出家成道,在龙华树下说法。完整的弥勒信仰包括上生和下生两个部分。(四 )弥勒造像历史上弥勒造像有三种形象,早期的弥勒造像,多以印度弥勒为原型, 头戴天冠,有些身披璎珞等饰物.身材修长,造像的姿势基本采取交脚坐式,有些造型为说法相,有些以手支颐,作思维状。到北魏,弥勒造型定型,主要有两种:一为菩萨装,头戴宝冠,坐姿为交脚式,呈说法相或思维 相;该 形 象 依 据 弥 勒 上 生 经 ,说 他 本 是 世 间 的 凡 夫 俗 子 ,受 到 佛 的 预 记 ,上 生 兜 率 天 ,成 为 登 十 地 成 等 正 觉 的 菩 萨 ,演 说 佛 法 ,解 救 众
32、 生 。另一为佛装, 头梳发髻,多为站姿式或交脚坐姿,施 转 法轮印或无畏印。该 形 象 依 据 弥 勒下 生 经 ,说 他 将 由 兜 率 天 下 到 人 世 间 ,接 替 释 迦 牟 尼 佛 进 行 教 化 ,由 菩 萨 变 为 未 来佛 。这两种弥勒造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弥勒造像的主要形式。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11至五代始,又以布袋和尚为形象的弥勒造像。 该 形 象 依 据 后 梁 时 期 一 个 自 称 弥 勒化 身 的 僧 人 契 此 的 模 样 。最 后 这 个 形 象 不 再 具 有 以 前 形 象 那 种 庄 严 凝 重 的 宗 教 意蕴 ,变 得 随 和 ,贴
33、 近 生 活 。由于大肚弥勒的出现,它逐渐呈现世俗化的态势,在民间广为流行。 而弥勒造像的转变 ,是佛教中国化的外部标志或数千年中华文明史反复证明:任何一种外来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逐步结合,才能得到传播和发展。作 为代表古印度文化的佛教也不例外。在它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等)不断互相影响、吸收。布袋弥勒的造像,如此普及,长盛不衰,受人喜爱,不是偶然的。他相当充分地体现了某些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笑口常开,显 示了积极乐观,无 忧无虑,和蔼可亲。大肚皤(p)腹,显示了大度 宽容,与人 为善。轻松自在,显示了他平民化的身份,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体现人间 弥勒、人 间佛教的精神
34、。(六) 弥勒佛功德凡是听到弥勒佛真言者,绝不会堕入地狱、 饿鬼或畜生等恶趣。持 诵真言,也能实现所有的愿望,能够兴旺。据佛经记载,众生“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弥勒兜率净土。二 、著 名 寺 院(一) 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已有历史 1350 余年。据史书记载,慈恩寺始建于隋开皇 9 年(公元 589 年),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8 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 为追念他母亲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的 规模很大,共有 13 个院落,897 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
35、复殿,异常豪华。唐代高僧玄奘受朝廷圣命,为首任上座住持,并在此翻译佛经十余年。大雁塔系唐永徽三年(公元 652 年)由唐三藏玄奘,为安置从印度带回的经像、舍利,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12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现塔高 64.5 米,共七 层,塔底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 25 米,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全貌,令人心 旷 神怡。塔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有中国名塔照片展览、佛 舍利子、佛脚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大雁塔北面的玄奘三藏院,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殿内壁面布满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生平事迹巨幅壁画,为铜刻、木雕和石雕。
36、是当前 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馆,供游人瞻仰参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来此参 观,誉玄奘三藏院 为当代敦煌。 (二) 白马寺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 ”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即摄 摩 腾 ,Kyapamtanga,全名 迦 摄 摩 腾 ,迦 摄 即 迦 叶 ,意 译 饮 光 ,摩 腾 意 译 大 象 ,中 天 竺 人 )、竺法 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
37、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 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 “白马寺”。 “寺”字来源于当时负责 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 鸿胪寺的“ 寺”,此后,“ 寺”便成为了寺院的泛称。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 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 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 祖庭”和“释源” 。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 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在全国有好几座白马寺:安 徽 省 桐 城 市
38、白 马 寺 、青 海 省 互 助 县 白 马 寺 、江 西 抚 州 白马 寺 、山 西 省 晋 城 市 白 马 寺 、青 海 贵 德 县 白 马 寺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13(三) 法门寺法门寺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北约 10 公里的法门镇,东距西安 120 公里,西距宝鸡96 公里。法门寺因存有流 传千年的佛指舍利而闻名于天下,更有多种文物珍宝,是一座罕见的文物宝库,被誉为“关中塔庙祖”。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据记载所言,二千多年前,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后结成舍利,印度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法,散佛舍利于世界各地,凡得舍利处皆要建塔供养。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如今的法门寺包括真身舍利塔
39、、大雄宝殿、地宫以及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馆)等四大部分。寺内圣塔原为四级木塔,毁于明朝隆庆三年(公元 1569 年)的地震。万历七年(公元 1579 年)又有重建。宝塔共 13 层, 为八棱形,高 47 米,为仿木构式砖塔。塔内二层以上,每层均置有铜佛像一尊,全塔共有 88 尊。1987 年,寺内发现了封闭了千年的神秘地宫。地 宫内部金碧辉煌, 历经千年的古物依旧熠熠放光,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是地宫之内发现了令世界瞩目的当今佛教最高圣物四枚佛指骨舍利。三 、中 国 佛 教 史 上 部 分 高 僧(一 )法 显法 显 (334 年 420 年 ),佛 教 高 僧 ,俗
40、姓 龚 ,东 晋 司 州 平 阳 郡 沙 门 (今 山 西 临 汾地 区 )人 ,一 说 是 并 州 上 党 郡 襄 垣 (今 山 西 襄 垣 )人 。他 是 中 国 佛 教 史 上 的 一 位 卓 越革 新 人 物 ,是 中 国 第 一 位 到 海 外 取 经 求 法 的 大 师 ,也 是 杰 出 的 旅 行 家 和 翻 译 家 。法 显 大 师 3 岁 出 家 ,20 岁 受 大 戒 。为 求 取 佛 律 ,于 东 晋 安 帝 隆 安 三 年 (399)自长 安 出 发 ,西 渡 流 沙 ,越 葱 岭 至 天 竺 求 法 ;后 又 由 海 路 经 耶 婆 提 国 (在 今 印 度 尼 西亚
41、 爪 哇 ),于 义 熙 八 年 (412)抵 青 州 长 广 郡 牢 山 (今 山 东 青 岛 崂 山 )。历 时 14 年 ,游历 29 国 ,历 尽 艰 险 。次 年 达 建 康 (今 江 苏 南 京 ),于 道 场 寺 ,与 佛 陀 跋 陀 罗 译 6 卷 本 。另 撰 有 佛 国 记 。法 显 65 岁 出 游 ,前 后 共 走 了 三 十 余 国 ,历 经 十 三 年 ,回 到 祖 国 时 已 经 七 十 八 岁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14了 。早 在 玄 奘 之 前 两 百 多 年 ,就 有 人 已 经 完 成 了 一 次 取 经 大 业 ,此 人 就 是 高 僧 法 显
42、。中 国 西 行 游 历 第 一 人 是 公 元 260 年 西 征 的 朱 士 行 ,他 因 读 道 行 经 ,觉 得 尚 未尽 善 ,遂 往 于 阗 ,求 得 梵 书 正 本 九 十 章 ,遣 弟 子 送 归 ,经 竺 叔 兰 、无 罗 叉 译 出 ,即 今本 放 光 般 若 经 。最 后 士 行 终 老 于 阗 ,所 以 法 显 成 为 西 行 取 经 回 国 第 一 人 。(二)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梵语 Kumrajva )(公元 344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q)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 童寿”。东 晋时后秦高僧,
43、著名的 佛经翻译家。与 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又说为不空(705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原 籍 天 竺 ,生 于 西 域 龟 兹 国 (今 新 疆 库 车 县 )。幼 年 出 家 ,初 学 小 乘 ,后 遍 习 大乘 ,尤 善 般 若 ,并 精 通 汉 语 文 ,曾 游 学 天 竺 诸 国 ,遍 访 名 师 大 德 ,深 究 妙 义 。他 年 少精 进 ,又 博 闻 强 记 ,于 是 备 受 瞩 目 和 赞 叹 。在 东 晋 后 秦 弘 始 三 年 (公 元 401 年 ),姚兴 派 人 迎 至 长 安 (今 陕
44、西 西 安 石 井 阿 福 泉 欢 乐 谷 )从 事 译 经 ,成 为 我 国 一 大 译 经 家 。佛 教 成 实 师 、天 台 宗 ,均 由 其 所 译 经 论 而 创 立 。著 名 弟 子 有 道 生 、僧 肇 、道 融 、僧 叡 ,时 称 “四 圣 ”。(三 )真 谛真谛(公元 491-569 年),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他是西天竺优禅尼国人,出生婆罗门种姓。少时博访众师 ,学通内外,尤精於大乘之 说。他以弘道为怀,泛海南游,止於扶南国。梁武帝大同年间 (西元 535545 年),派直後(官名)张汜送扶南国的使者返国,访求名德和大乘诸论. 真谛门下,以僧宗、法准、慧恺、慧旷、法泰、
45、道尼、智(白 方 文)及居士曹毗等为最著名。(四)玄奘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15玄 奘 (602 664),名 陈 袆 (hu),洛 州 缑 氏 (今 河 南 偃 师 滑 国 故 城 )人 。梵 文 音 译 名 :摩 诃 耶 那 提 婆 (拉 丁 字 母 写 法 :Mahynadeva),唐 言 中 文 :大 乘 天Mah 摩 诃 (大 )yna 耶 那 (乘 )deva 提 婆 (天 )世 称 三 藏 法 师 ,俗 称 唐 僧 。唐 高 僧 ,佛 教 学 者 、旅 行 家 ,与 鸠 摩 罗 什 、真 谛 并 称为 中 国 佛 教 三 大 翻 译 家 ,唯 识 宗 的 创 始 者 之
46、一 。出 家 后 遍 访 佛 教 名 师 ,因 感 各 派 学说 纷 歧 ,难 得 定 论 ,便 决 心 至 天 竺 学 习 佛 教 。唐 太 宗 贞 观 三 年 (公 元 629 年 ,一 说 贞 观 元 年 ),从 凉 州 出 玉 门 关 西 行 ,历 经 艰 难 抵 达 天 竺 。初 在 那 烂 陀 寺 从 戒 贤 受 学 。后又 游 学 天 竺 各 地 ,并 与 当 地 学 者 论 辩 ,名 震 五 竺 。经 十 七 年 ,贞 观 十 九 年 (公 元 645年 )回 到 长 安 ,组 织 译 经 ,共 译 出 经 、论 七 十 五 部 ,凡 一 千 三 百 三 十 五 卷 。所 译
47、佛经 ,多 用 直 译 ,笔 法 谨 严 ,丰 富 了 祖 国 古 代 文 化 ,并 为 古 印 度 佛 教 保 存 了 珍 贵 典 籍 ,世 称 “新 译 ”。曾 编 译 成 唯 识 论 ,论 证 “我 ”(主 体 )、“法 ”不 过 是 “识 ”的 变 现 ,都 非 真实 存 在 ,只 有 破 除 “我 执 ”、“法 执 ”,才 能 达 到 “成 佛 ”境 界 。所 撰 又 有 大 唐 西 域 记 ,为 研 究 印 度 、尼 泊 尔 、巴 基 斯 坦 、孟 加 拉 国 以 及 中 亚 等 地 古 代 历 史 地 理 之 重 要 资 料 。历 代 民 间 广 泛 流 传 其 故 事 ,如 元
48、 吴 昌 龄 唐 三 藏 西 天 取 经 杂 剧 ,明 吴 承 恩 西 游 记 小 说 等 ,均 由 其 事 迹 衍 生 。(五 )善无畏善 无 畏 (公 元 637 735),梵 名 Subhakara-simha,中 印 度 摩 伽 陀 国 人 ,唐 代 高 僧 ,为 唐 代 密 宗 胎 藏 界 的 传 入 者 ,与 金 刚 智 、不 空 合 称 开 元 三 大 士 ,共 同 奠 定 了 中 国 密教 的 基 础 。出 生 于 东 印 度 乌 荼 国 ,也 就 是 现 在 的 Orissa,刹 帝 利 种 姓 。 为 释 尊 的 叔 父 甘 露饭 王 的 后 裔 。十 三 岁 登 焉 荼
49、国 王 位 ,施 行 仁 政 ,深 得 军 民 爱 戴 ,后 因 诸 兄 嫉 妒 其 能而 引 起 内 乱 。善 无 畏 勇 猛 镇 暴 ,曾 被 流 箭 所 伤 ,但 仍 大 赦 其 兄 ,并 让 出 王 位 。退 位 后 ,善 无 畏 到 印 度 南 方 海 滨 参 学 。因 感 悟 世 间 无 常 ,乃 毅 然 出 家 学 道 ,修 “法 华 三 昧 “,并 游 历 诸 国 ,修 行 禅 观 。之 后 到 中 印 度 摩 竭 陀 国 那 烂 陀 寺 ,礼 昙 无 德 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16Dharmaguptaka (又 译 为 达 摩 鞠 多 ,有 说 即 是 龙 智 ) 为 师 ,专 研 三 藏 教 理 及 密 教 奥 义 ,得 受 密 法 灌 顶 ,被 尊 为 “三 藏 阿 阇 (sh)黎 “。唐 玄 宗 开 元 四 年 (公 元 716 年 ),善 无 畏 以 八 十 高 龄 抵 达 中 国 长 安 ,玄 宗 礼 之 为国 师 ,奉 诏 住 兴 福 寺 南 塔 院 ,后 移 西 明 寺 。翌 年 ,奉 诏 于 菩 提 寺 译 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