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 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有诗 160 篇;雅分“大雅” 、 “小雅” ,有诗 105 篇;颂分“周颂” 、 “鲁颂” 、 “商颂”有诗 40 篇。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诗经最常用的,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赋比兴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用其它自然现
2、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诗经不但包含了深厚广博的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诗经三百篇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感情。诗经中的作品,紧贴现实生活,感情真挚自然,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诗经以至中国诗歌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诗经的语言,简洁朴素,精炼
3、准确,绘声绘色。诗经的句法、章法也很有特色。诗经的句式以二节拍的四言句为主,形成一种自然的音乐美。当然,除为主的四言句之外,也出现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乃至七言等句式。多节拍的变奏,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诗经的章法特点是回环复沓。诗经中的诗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每一篇被分为若干章,就如今天的歌词的分段。每章词句基本相同,仅换少数几个词,反复咏唱,这是民歌常用的形式,如周南芣苢。诗经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诗经作者所表现出关注现实、面向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后代文人倡导的“风雅”“比兴”精神,实质也就是诗经的面向现实的精神。屈原离骚、九章中
4、忧愤深广的感情,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唐代陈子昂提倡“兴寄”,标举“汉魏风骨”,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的新乐府,等等,都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赋的手法不但成为后世诗文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到汉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彪炳一代。比、兴之法,影响尤为深远,它开辟了后世文学所谓“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艺术表现手法。自屈原吸收、发展了比兴手法只后,比兴手法经后人的不断发展创造,已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以某物作比或触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而且是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的重要艺术手段。后代许多优秀诗人用它创造出无数兴寄幽深、比类切至的艺
5、术形象,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籍、韵味深长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左传的艺术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善于写战事,尤其是善于描写大的战役左传虽是以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但在记事过程中,也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善写行人辞令之美。神话产生的时代及其影响1、古代神话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
6、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 封神演义等。我国上古文学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先秦历史散文 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 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 、 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
7、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大多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楚辞” 离骚 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我们可以通过离骚的艺术成就来看楚辞的意义。在离骚所构筑的诗意世界里,首先是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
8、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其四,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会生活。楚辞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
9、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它内含的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楚辞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 离骚问世以后, “风” 、 “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 , “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10、汉魏六朝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 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 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 ,而改“书”为“志” ,取消“世家” ,并入“列传” 。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司马迁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创作的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
11、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寄托理想、抒发愤懑。浅谈史记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影响史记是我国古代的历史丰碑,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艺术成就。一,成功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二,叙事和场面描写相当悲壮慷慨。三史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四, 史记的的叙事刚柔并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五 史记 的整体结构宏伟。太史公开创了一种新的传记体格式史记影响。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对中国古代文学批判产生的了很大影响。一,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多样性。 二史记的人物传记有人物形象
12、、有故事情节。绘声绘色,简练生动,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为广大平民百姓所熟悉,这都为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提供良好的借鉴。三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世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深受史记的影响。乐 府 诗 :两 汉 所 谓 乐 府 指 音 乐 机 关 。 晋 六 朝 时 , 乐 府 乃 由 机 关 的 名 称变 为 一 种 带 有 音 乐 性 的 诗 体 的 名 称 。 继 诗 经 楚 辞 之 后 , 在 汉 魏 六朝 文 学 史 上 出 现 一 种 能 够 配 乐 歌 唱 的 新 诗 体 , 叫 做 “乐 府 ”,乐 府
13、诗 的 艺 术 特 色一 语 言 朴 实 自 然 汉 乐 府 民 歌 多 用 生 动 的 口 语 , 亲 切 朴 素 , 叙 事 同 抒情 结 合 , 感 情 真 摰 动 人 。 没 有 固 定 的 章 法 和 句 法 , 长 短 随 意 , 整 散 不 拘 , 灵 活 自 由二 押 韵 灵 活 汉 乐 府 民 歌 的 押 韵 自 由 , 灵 活 多 变 。 3.浪 漫 主 义 的 色 彩汉 乐 府 民 歌 虽 多 抒 写 现 实 , 但 亦 有 不 少 作 品 运 用 了 浪 漫 主 义 色 彩 。 4.回 环往 复 ,音 韵 和 谐 回 环 往 复 , 形 象 鲜 明 , 音 韵 和 谐
14、, 文 字 活 泼 , 正 是 民 歌 的 本色 。汉 代 乐 府 对 后 世 的 影 响 一 、 现 实 主 义 的 发 扬 汉 乐 府 民 歌 继 诗 经 之 后 发 扬 了 现 实 主 义 精神 。 如 建 安 时 曹 操 父 子 ,王 粲 ,陈 琳 等 以 描 写 社 会 乱 离 疾 苦 为 内 容 的 诗 篇 , 正 是 继 承 了 汉 乐 府 民 歌 “感 于 哀 乐 , 缘 事 而 发 ”的 精 神 。 它 们 多 用 乐 府 旧题 , 运 用 叙 事 的 方 法 和 通 俗 的 语 言 , 在 形 式 上 也 见 出 汉 乐 府 民 歌 的 影 响 。二 、 语 言 通 俗 朴
15、 素 , 风 格 清 新 汉 乐 府 诗 的 风 格 多 样 , 有 清 新 明 朗 , 有深 情 婉 转 , 也 有 慷 慨 悲 歌 , 但 都 统 率 于 质 朴 自 然 的 风 格 下 。 所 谓 质 朴 自 然 , 表 现 在 诗 歌 语 言 上 , 矢 口 成 言 , 绝 无 文 饰 , 故 浑 朴 真 挚 , 独 擅 古 今 。三 、 奠 定 五 言 诗 的 基 础汉 乐 府 以 五 言 和 杂 诗 为 主 。 杂 言 诗 于 建 安 之 后 大 盛 , 曹 操 , 曹 丕 , 李白 等 杂 言 诗 莫 不 源 于 乐 府 民 歌 。 乐 府 对 五 言 诗 的 影 响 更 大 ,
16、 东 汉 时 摹 仿 者甚 多 , 至 建 安 已 出 现 “五 言 腾 踊 ”的 局 面 , 取 代 诗 经 的 四 言 , 楚 辞 的 “骚 体 ”, 而 成 为 一 种 主 要 的 诗 歌 形 式 。建 安 七 子 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 子 ”之 称 , 始 于 曹 丕 所 著 典 论 论 文 。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
17、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 、 “七子” 、蔡琰等。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
18、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 赠徐干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
19、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左思风力 这是钟嵘诗品 对左思诗歌的评价。语出钟嵘诗品。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玄言诗 是 东 晋 的 诗 歌 流 派 , 约 起 于 西 晋 之 末 而 盛 行 于 东 晋 。 代 表作 家 有 孙 绰 、 许 询 、 庚 亮 、 桓 温 等 ; 其 特 点 是 玄 理 入 诗 , “理 过 其 辞
20、, 淡乎 寡 味 ”, 以 诗 为 老 庄 哲 学 的 说 教 和 注 解 , 严 重 脱 离 社 会 生 活 。元嘉三大家 元 嘉 三 大 家 指 的 是 南 朝 时 期 活 跃 在 文 坛 的 三 位 诗 人 : 谢 灵运 、 颜 延 之 、 鲍 照 , 他 们 在 注 重 描 绘 山 川 景 物 、 讲 究 词 藻 的 华 丽 和 对 仗 的 工整 方 面 有 相 互 类 似 之 处 , 被 称 为 “元 嘉 三 大 家 ”。四声八病 南朝 齐 永 明 年 间 , 周 颐 著 四 声 切 韵 , 提 出 平 上 去 入 四声 , 而 沈 约 将 四 声 的 区 辨 同 传 统 的 诗 赋
21、 音 韵 知 识 相 结 合 , 规 定 了 一 套 五 言 诗创 作 时 应 避 免 的 声 律 上 的 毛 病 , 就 是 后 人 所 记 之 “八 病 ”。 即 平 头 、 上 尾 、蜂 腰 、 鹤 膝 、 大 韵 、 小 韵 、 旁 钮 、 正 钮 等 八 种 声 病 。 “四 声 八 病 ”用 于 永 明体 诗 歌 的 创 作 中 , 对 于 增 加 诗 歌 艺 术 形 式 的 美 感 , 增 强 诗 歌 的 艺 术 效 果 , 是有 积 极 意 义 的 , 但 要 求 过 分 苛 刻 , 也 带 来 了 一 定 的 弊 病 。宫 体 诗 指 以 南 朝 梁 简 文 帝 萧 纲 为
22、太 子 时 的 东 宫 , 以 及 陈 后 主 、 隋 炀帝 、 唐 太 宗 等 几 个 宫 廷 为 中 心 的 诗 歌 。 “宫 体 ”既 指 一 种 描 写 宫 廷 生 活 的 诗体 , 又 指 在 宫 廷 所 形 成 的 一 种 诗 风 , 始 于 简 文 帝 萧 纲 。 萧 纲 为 太 子 时 , 常与 文 人 墨 客 在 东 宫 相 互 唱 和 。 其 内 容 多 是 宫 廷 生 活 及 男 女 私 情 , 形 式 上 则 追求 词 藻 靡 丽 , 时 称 “宫 体 ”。庾信一生以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仕梁,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与徐陵的宫体诗号称“徐庾体” ,诗风伤于轻艳
23、,同时有大量奉和应景之作,一些诗作以摹景生动,造句新巧,声韵协调,显示出清新俊逸的个人特色。庾信 42 岁奉命出使西魏被羁留,历仕西魏、北周,虽位望通显,但常有乡关之思和羁旅之情,加上边塞景色和亡国之恨,一发而为歌诗,形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后期诗作内容广泛,善用典故,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对近体诗的形式发展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他使诗歌进一步律化和骈俪化,加上广泛的题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他的诗歌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和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隋唐五代陈子
24、昂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一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躺市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盛 唐 气 象 指 盛 唐 时 期 诗 歌 的 总 体 风 貌 特 征 。 宋 代 严 羽 的 沧 浪 诗 话 等 著 作 最 推 崇 盛 唐 诗
25、, 指 出 盛 唐 诗 的 特 征 是 “既 笔 力 雄 壮 , 又 气 象 浑 厚 ”,把 雄 壮 、 浑 厚 二 者 ( 有 时 合 称 雄 浑 ) 作 为 盛 唐 诗 歌 的 风 貌 特 征 , 并 称 之 为 盛唐 气 象 。盛 唐 气 象 形 成 的 原 因 , 大 致 有 二 。 一 是 盛 唐 诗 人 的 豪 情 壮 志 。 诗 人 们面 对 当 时 国 势 强 大 、 经 济 文 化 繁 荣 的 局 面 , 大 抵 胸 襟 开 阔 , 意 气 昂 扬 , 希 冀建 功 立 业 。 他 们 喜 欢 描 写 祖 国 壮 丽 的 山 河 , 边 陲 奇 伟 的 风 光 、 紧 张 的
26、 战 斗 和自 己 的 豪 情 壮 志 。 他 们 追 求 “鲸 鱼 碧 海 ”( 杜 甫 戏 为 六 绝 句 语 ) 的 壮 阔诗 境 。 这 就 形 成 了 盛 唐 诗 的 雄 壮 风 貌 。 二 是 对 前 代 优 秀 诗 歌 传 统 的 继 承 和 发扬 。 盛 唐 诗 人 竭 力 扫 除 南 朝 至 初 唐 的 浮 靡 诗 风 , 重 视 向 汉 魏 古 诗 、 乐 府 诗 学习 , 注 意 发 扬 汉 末 建 安 时 代 明 朗 刚 健 的 优 良 诗 风 。 从 诗 歌 本 身 的 继 承 关 系 说 ,盛 唐 诗 的 雄 浑 特 征 , 得 力 于 此 。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
27、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运动。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唐 代 的 边 塞
28、诗 ( 名 解 问 答 )边 塞 诗 是 唐 代 诗 歌 的 主 要 题 材 , 是 唐 诗 当 中 思 想 性 最 深 刻 , 想 象 力 最丰 富 , 艺 术 性 最 强 的 一 部 分 。 以 边 塞 军 旅 生 活 为 主 要 内 容 , 或 描 写 奇 异 的 塞外 风 光 , 或 反 映 戍 边 的 艰 辛 的 诗 作 称 之 为 边 塞 诗 。 这 类 诗 的 思 想 内 容 极 其 丰富 : 可 以 抒 发 渴 望 建 功 立 业 、 报 效 国 家 的 豪 情 ; 可 以 状 写 戍 边 将 士 的 乡 愁 、家 中 思 妇 的 离 恨 ; 可 以 表 现 塞 外 戍 边 生
29、 活 的 单 调 艰 辛 、 连 年 征 战 的 残 酷 ; 可以 宣 泄 对 黩 武 开 边 的 不 满 、 对 将 军 贪 功 启 衅 的 怨 情 ; 可 以 惊 叹 描 摹 边 地 绝 域的 奇 异 风 光 和 民 风 民 俗 。 而 诗 中 流 露 的 也 可 能 是 矛 盾 的 复 杂 的 情 感 : 慷 慨 从军 与 久 戍 思 乡 的 无 奈 ; 卫 国 激 情 与 艰 苦 生 活 的 冲 突 ; 献 身 为 国 与 痛 恨 庸 将 无能 的 悲 慨 。 代 表 人 物 高 适 等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时期的八位著名散文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
30、、苏辙。“诗 史 诗 圣 ” ”唐 代 伟 大 的 现 实 主 义 诗 人 杜 甫 用 诗 笔 写 出 自 己 在 安史 之 乱 中 的 见 闻 和 感 受 , 全 面 而 又 深 刻 地 反 映 了 这 一 段 时 期 的 社 会 现 实 , 所以 在 当 时 就 已 经 被 称 之 为 “诗 史 ”。 如 著 名 的 叙 事 组 诗 “三 吏 ”( 新 安 吏 、 石 壕 吏 、 潼 关 吏 ) 和 “三 别 ”( 新 婚 别 、 垂 老 别 、 无 家 别 ) ,以 饱 蘸 着 深 切 同 情 的 笔 调 , 揭 示 了 这 一 场 战 乱 给 人 民 带 来 的 深 重 灾 难 , 表
31、 现了 忧 国 忧 民 的 深 沉 感 情 。杜甫诗的特色(成就) 杜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艺术特点有: 一杜甫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人生,取材多是当代时事和自己经历。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一“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如兵车行 。 二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也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不管自己多苦,也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所以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正是由于有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血泪写出北征 ,以及“三吏” 、 “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
32、面的杰出诗篇。 三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如无家别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他对于国家的命运的真挚关心,对于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 四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观察仔细,能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杜诗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家事诗” ,如月夜 月夜忆舍弟里。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国恨而使家恨愈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纪行诗,如旅夜书怀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山水田园诗派( 名 解 问 答 王 维 诗 歌 的 艺 术 特 色 )是盛唐兴起的
33、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孟浩然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
34、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 、 过故人庄 、 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词 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 如有名的稼轩长短句 。李白诗歌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中最突出的特点。李白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并将其推向了高峰。其诗歌艺术特征最主要体现在:首先,以饱满丰富、激昂强烈和充满主观色彩的感情来写诗。诗歌气势豪迈。为了使感情更加饱满,李白常使用以下手法:一、通过富于主观
35、色彩的抒情加以表现。李白喜欢直接站出来宣扬“我” 。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本楚狂人”等等,有着强烈的自我色彩,强烈的个性。二、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来加以表现,使自我感情更自然,更深刻的融入对象之中。三、通过大胆生动的夸张来加以表现。李白在写景诗中常常把自己的各种感情推向极端。 “落花娇如语,愁杀荡舟人”一个“愁”再加“杀” ,说明愁已到极至。四、通过跳跃性的手法来加以表现显得溜走奔放,恍无定处。 “弃我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朝散发弄扁舟。 ”全诗开篇如天外飞来,来去无纵,中间又极具跳跃性。把饯别之情抒发淋漓尽致。五、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加以表现。李白喜欢用不拘格律歌行体和古体诗来写作,他的诗歌的
36、感情不是铺垫出来,很多时候,感觉是一口气喷出来的。其次,以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来写诗。有些想象光怀陆离,雄奇瑰丽,令人惊心动魄,目不暇接。如蜀道难 。李白从未去过蜀道,却留下了这篇名作。首先用神话写蜀道历史,再写蜀道之难,都是自己想象之作。有些想象幽深悠扬,自然新颖,或不失天真的童趣,或深具哲理的底蕴。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但李白的浪漫主义是和现实结合再一起,他对幻想的追求正是他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再次,清新自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表现在:感情的天真,他的诗歌真诚直率,即使是描写爱情也是真率的。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另外在题材的
37、选择上,善于吸取乐府诗歌的纯朴的格调清新的表现手法。李白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其对后世的影响则更为巨大,这主要表现其人格魅力和诗歌艺术成就两方面。李白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文人,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他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种与山水自然冥合的潇洒风神,曾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人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在诗歌的艺术成就方面,他那气挟风雷的诗作,使后世无数诗人为之倾倒。他那变
38、幻莫测的想象,壮丽而优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风格,对后世诗人有巨大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诗人均受其影响。他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旷世奇才,他给中国诗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不朽的。 长 庆 体 ( 元 合 体 ) 元 稹 将 白 居 易 的 诗 文 编 定 为 五 十 卷 ,命 名 为 白 氏 长庆 集 ;元 稹 自 己 的 文 集 ,亦 题 名 元 氏 长 庆 集 , 故 此 得 名 。 其 内 涵 所 指 逐渐 确 定 下 来 ,成 了 以 长 恨 歌 、 琵 琶 行 、 连 昌 宫 词 为 代 表 的 那 种叙 事 风 情 宛 转 、 重 写 实 、
39、 平 仄 转 韵 的 诗 歌 就 写 作 时 间 而 言 , 长 恨 歌 、 琵 琶 行 、 连 昌 宫 词 皆 作 于 宪 宗 元 和 年 间 ,而 不 是 穆 宗 长 庆 年 间 ;所以 “长 庆 体 ”也 称 元 合 体 “。小 李 杜 “小 李 杜 ”指 唐 代 诗 人 李 商 隐 和 杜 牧 。 “晚 唐 时 期 元 和 诗 坛 上的 那 种 活 泼 与 锐 气 的 诗 风 逐 渐 消 失 , 直 到 李 商 隐 和 杜 牧 等 人 崛 起 , 诗 风 才摆 脱 没 落 的 风 气 , 重 新 出 现 生 机 。 主 要 是 因 为 他 们 名 声 相 当 , 其 实 二 者 诗 歌
40、风 格 并 不 完 全 一 致 。宋元明清诗文革新运动是指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于是推崇韩愈、白居易,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展过程大体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是初发阶段。先驱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等。柳开首举“尊韩”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崇散尚朴、宣扬教化等,反对浮靡文风。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
41、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他们的诗文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但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在当时影响不大,存在重道轻文,忽视文章语言形式的倾向。除王禹偁外,他们的创作成就不高。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时期,是运动形成高潮阶段。代表作家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和曾巩等。先是范仲淹提出主张改革文风,戒浮华,得到朝廷支持,于是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李觏要求文以经世,反对拟古和雕琢。尹洙摒弃骈文,致力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有意把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应,使古文、诗歌和文
42、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斗争服务。文学主张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提倡文章要有用于当世。具体表现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应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对那种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在文的方面讲求平易,提倡简而有法,反对追求奇险。此外欧阳修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并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欧阳修上述主张、措施,使诗文革新运动达到高潮。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是诗文革新运动完成期,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而苏轼则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
43、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巨大。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被奉为正宗。但同时,北宋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表现了该运动的历史局限。西 昆 体 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豪放派 豪放词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
44、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 、 “别宗” 、“别派” 。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婉 约 词 指 自 花 间 词 以 下 ,以 温 庭 筠 , 柳 永 , 李 清 照 , 周 邦 彦 等 词 人 为 代表 的 词 派 , 他 们 的 词 表 情 达 意 一 般 崇 尚 含 蓄 婉 转 , 充 分 发 挥 了 词 “专 主 情 致“的 特 点 。 婉 约 词 在 取 材 方 面 , 多 写 儿 女 之 情 , 离 别 之 绪 , 以 情 动 人 , 道 尽人 间 的 悲 欢 离 合 , 喜 怒 哀 乐 。 在
45、 表 现 方 法 上 多 用 含 蓄 蕴 藉 方 法 将 情 绪 予 以 表达 , 风 格 绮 丽 。陆游诗歌的题材1、抗敌复国主题。陆游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题材非常广泛,尤以表现自己爱国热情的诗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梁启超读陆放翁录云:“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2、隐逸情趣。3、爱情诗。主要写他与前妻唐婉情事,数量不多,但极有价值,千载而下,令无数读者动容。陆游诗歌的特点1、诗风雄浑豪健,气势奔放,境界壮阔。兼李白豪放飘逸与杜甫沉郁顿挫为一炉,而又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2、善于凭借幻境、梦境来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3、陆游最擅长的诗体
46、是七言诗。其中七律对仗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七绝笔致流转,情韵深长。易安体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独特的词风,世称易安体,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很好地体现了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江西诗派(名解 或简答)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列陈师道等 25 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
47、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诚斋体 (名解 简答) 南 宋 诗人杨 万 里 号“诚斋” ,其创诗歌作平易自然、清新活泼的诗体,时人号为“诚斋体” 。 “诚斋体”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
48、自己 “诚斋体”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做特,想象新奇、语言通俗、 ,以绝句最为出色。诚斋体的艺术特点杨万里的诗并不是以描摹自然为目的,而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性情,形成了独特的风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杨诚斋体” 。其特点是: (1 )善于以诗人的独特眼光发现和捕捉景物的生动形象,抓住在瞬间打动诗人的生动印象,让它保持全部的新鲜感呈现在读者面前。 (2)风趣幽默,诙谐洒脱,处处显露出诗人的透脱胸襟。作者随触而发,在适当情境中巧生联想,揭发习惯的可笑,揭示某些生活哲理。 (3)语言通俗生动,一改江西诗派专事搜求书面语源、无一字无来历的做法,而是大量化用口语俚语入诗。永嘉四灵 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永嘉四灵指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的 4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人,同为南宋时期的温州人,字号中都带有“灵”字,他们的作品学习唐贾岛、姚合,诗歌内容较为单薄,多题咏景物,唱酬赠答,遂称之为“永嘉四灵” 。江 湖 诗 派 是 南 宋 后 期 继 永 嘉 四 灵 后 而 兴 起 的 一 个 诗 派 , 因 陈 起 刊 刻 的 江 湖 集 而 得 名 , 江 湖 诗 人 时 时 抒 发 欣 羡 隐 逸 、 鄙 弃 仕 途 的 情 绪 , 也 经 常指 斥 时 弊 , 讥 讽 朝 政 , 表 达 不 与 当 朝 者 为 伍 的 意 愿 。 江 湖 诗 人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为 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