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卷第 1 页,总 5 页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 2039 个,应调整为 3270 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 20726 亩,房屋 66346 间,机器 111 部,汽马车 170 辆,牲口 1189 头,生猪14123 头.羊 21485 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A. 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C.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 中谈到:“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
2、得很苦。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 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要C. 毛泽东把农业农民问题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D.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3据统计,到 1965 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 1957 年的 522.2万减少到 302 万人,减少 42.1。这一变化表明A.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B. 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完善C. 国家财政困难有所缓解 D. 国民经济结构走向平衡4 1952 年 8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
3、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 8个陆军师集体转业,改编为建筑师。这一决定的目的是A. 加强重点工程的建设 B. 强化海空力量的发展C. 促进军队编制的完善 D. 减轻军费支出的重负5 1961 年 3 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 “定产到田,责任到人 ”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 85. 4%。这项政策A. 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 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6 1959 年中央在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 中提出,允许社员有 “小自由” ,1960 年再次强调“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 。此规定的提出A.
4、旨在促进工业化建设速度 B. 有利于缓解农村经济困难C. 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 加强了人民公社管理体制7 1953 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基于 A. 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B. 国家全面建设的需要C. 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D. 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8 61 岁的原古城老居民郭承志珍藏着一张 1956 年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发给的 “公私合营股票” ,上面写着:“兹有照相业私方郭兆仁于 1956 年 1 月向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投资,经资产估价定股为人民币四千三百六十元九角七
5、分由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按季付息,特此凭证,发给投资人郭兆仁” 。此股票的历史价值在于其见证了A.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C. 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 D. 新中国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9 “20 世纪 50 年代后,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被纳入到各种单位组织当中,单位成为国家与市民之间必不可少的联结,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整个城市社会的运转表现为各种组织的运行。 ”材料所述现象A.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B.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C. 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D. 反映了工业化是国家的重心10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然而
6、,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 。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由此可推断出A. 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 B. 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试卷第 2 页,总 5 页C. 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 D. 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11 1959 年到 1961 年,国家采取了增产日用工业品,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及国防费用,对自行车、钟表、酒类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全面优化经济结构 B. 提高企业劳动效率 C. 优先发展民生工业 D. 减少赤字稳定市场12 1964 年底,中国开始大规
7、模的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的 13 个省、自治区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迅速展开。其根本目的在于 A. 奠定大西北对外开放基础 B. 赢得第三世界的支持C. 平衡我国东西部工业布局 D. 保障国家的战略安全13到 1958 年 8 月底,河南遂平县 10 个基层公社创办了各种 “大学”570 多所,学员达到 10 万多人,基本上做到了每个社员都上大学;河南登封县在两天之内建起了44 所“大学” ;某师范大学一个文学班 26 人苦战四昼夜,读了 290 部中外名著。教育领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 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B. “双百
8、方针”促使文化教育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C. 在当时的整体形势下,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冒进倾向D. 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14一五计划后,在市级政府中设有机械工业局、轻工业局、纺织局等经济部门,同时在市党委机构中也相应地设有工业部,实行对口领导。这反映了A. 生产资料实现了优化配置 B. 政府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秩序C. 经济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 D. 经济工作的错误被逐步纠正15 1961 年初,我国政府规定,国家财权基本上集中到中央,缩小专区、县、公社的财权;国家预算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一本账,保持收支平衡,不准列赤字预算。这表明我国 A. 开始加强计划的集中统一管理 B.
9、 试图改变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C. 简政收权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D. 奠定工业高速发展的政治基础16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基本建设项目开工 12694 个,建成 455 个。1956 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 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 477 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 800 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 500 多个。据此推知A.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 B. 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C. 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 D. 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17据统计,建国初期某年全国职工提出 53 万多件发明、技术改革和合理化建议,实施的有 23 万多件,仅其中
10、6 万多件全年就节约和创造价值 9000 多万元,还涌现出大批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这反映了A. 近代以来我国工业和科研基础的落后 B. 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C. “大跃进”运动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 D. “双百”方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18 1956 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 ;1958 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 ,毛泽东欣然题字。这反映了A. 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 B. 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C. 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 D. 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19 1958 年,国家出台了户口
11、登记条例 ,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这一变化A. 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 B. 适应大跃进的需要C. 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 D. 导致城乡差别缩小20 “一五 ”期间, “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 ”,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A. 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B. 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试卷第 3 页,总 5 页C.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 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
12、构21 1961 年,中央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 取消了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这说明A. 由于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 B.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C. 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D. 为了调整国民经济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22 1952 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 810 亿元,比 1949 年增长 77.5%,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 1936 年增长 20%。其中,钢产量为 134.9 万吨,比 1949 年增长 753.8%,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 46.2%;粮食产量为 16.392 万吨,比 1949 年增长 44.8%,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 9.35
13、%。这表明当时中国A. 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 B. 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C. 农轻重比例日趋平衡 D. 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3 到 1956 年年底,中国超过 96%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表明A. 农村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 农业集体化己基本实现 D. 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24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 )A.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 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14、 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25读下表,从表中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优势 B. 国家工业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C. 国家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 生产企业和产品种类大幅增加26青岛啤酒是 1903 年创建的中国历史悠久的啤酒制造名牌厂商, 1976 年在深圳库存的 4 万多箱啤酒中,发生爆炸的竟有 2 万多箱,1978 年,青啤出口到香港的啤酒中有一瓶里有毛刷。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是A. 体制僵化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B. 企业产品质量下滑失去出口市场C. 企业发展缺乏先进科学技术 D. 企业尚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7 回顾中国农村改
15、革历程中写道:“(农民)刚分到的土地屁般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性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由此可知A. 农村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 B. 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C. 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 D. 政治动荡影响经济建设28人民公社推行后,出现了“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出勤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景象。这本质上反映了A. 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B. 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C. 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D. 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29天津美术出版社某时期出版的连环画中写道:“自动创作来并社,共产主义出幼芽要想发展大生产,组织形式要变化。工农
16、商学兵合一,统一领导力量大。 ”当时我国正经历着 A. 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B. “二五”计划建设试卷第 4 页,总 5 页C. 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 D. “改革开放”热潮30下图为 1958 年全国“打麻雀运动”时期的宣传画(麻雀当时与老鼠、苍蝇、蚊子一起被定为“四害” ) 。据人民日报记载,仅北京市就发动了 300 万人从 4 月 19 日至 21 日连续突击 3 天,共歼灭麻雀 40 余万只。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剿雀运动符合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B. 麻雀运动将直接提高粮食产量C. 麻雀数字虽有浮夸,但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是事实 D. 麻雀运动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31 1950
17、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关于制定 19511955 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A. 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B. 标志计划经济体制形成C. 顺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D. 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32 1953 年,国家计委统一管理、直接下达指标的产品是 115 种,到 1956 年增加到380 种,其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 60上下。这是我国当时A.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B. 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C.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 政治体制转变的需要33 1958 年 8 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的决议指出: “共产主义在我国的
18、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下列口号能反映上述“形式”的是A. “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B.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C. “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D. “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34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这份文件A. 出现于三大改造完成后B. 可能是中共八大决议C.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D. 表明中国工业化还没有起步35张赛群中国近现代“国进民退”现象
19、分析认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建国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作者认为“三大改造”导致国进民退的理由是A.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确立 B. 农业和农民付出太多试卷第 5 页,总 5 页C. 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单一 D. 公有制经济缺乏活力答案第 1 页,总 5 页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参考答案1 C【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改革,故 A 项排除;由材料所述“原高级社”可知,材料针对的是“
20、人民公社化运动” ,并非农业合作化运动,故 B项排除;从材料“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 “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 个,应调整为 3270 个”等信息可推知,这是在中央“八字方针”的影响下地方市委政府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排除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故 C 项正确;由材料“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可知,此时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 D 项排除。2 B【解析】A 材料无法体现;材料表明毛泽东不赞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农业方面的做法,说明中国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 B 正确;C 材料无法体现;D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名师点睛】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建设
21、社会主义道路最早探索,苏联在农业方面的做法,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经验教训,并非材料的主旨。3 A【解析】1960 年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精简机构,出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减少的现象,故 A 正确;B、C、D 与材料无关,排除。4 A【解析】解题时紧扣“1952 年 8 月”,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下一步要进行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为此 1953 年开始了一五计划,题干中的决定其目的是加强重点工程的建设,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决定说明其由军事职能转向经济职能,并不是强化海空力量的发展,故 B 项排除;“促进军队编制的完善”
22、与题意无关,故 C 项排除;题干中决定是为了经济建设,而不是减轻军费支出,故 D 项排除。5 A【解析】据材料中“1961 年 3 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可得出由于 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造成国家经济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国家进行了初步反思,从而在农村进行纠左,缩小公有制的规模,故 A 项正确;据题干中时间信息及时代背景分析可知当时农村所有制成分没有根本变化,依然是公有制,故 B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推行,与题意时间信息不合,故 C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农村中的纠左就是适当缩小公有制的水平,故 D 项排除。点晴:解题
23、时需要联系“1961 年”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结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及自然灾害等信息,可以从左倾的角度分析即可。6 B【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材料中的规定体现了“活跃农村经济” ,这有利于缓解农村的经济困难,B 正确;A 与材料主旨不符;改革开放后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C 时间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中的“小自由”说明对管理有所放宽,D 错误。7 C【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时间上,材料给出的时间是 1953 年,这个时间是建国初期,一五计划开始,一切要为工业化服务,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时期错误;B 选项错误,全面建设时期是在中共七
24、大之后;D 选项与此无关。点睛:解答本题除了对关键点的时间进行把握,还要对新中国建设的主要几个阶段有清楚的认识。首先是建国初期的“一化三改” ,之后就是中共七大的全面建设时期,在之后就是十年文革时期,后面步入到改革开放新的时期。8 C【解析 】根据 “1956 年 ”“公私合营股票”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 C 正确;1952 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3 年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并非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排除 D。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
25、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 2 页,总 5 页【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56 年”“公私合营股票”结合所学社会主义改造的知识解答即可。9 C【解析 】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材料反映了城市居民一切以单位为社会生活的中心,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C 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还包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 A;B、D 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10 B【解析】 材料中主要阐述的是新中国的建设方式,并没有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阐释,故排除 B;题干强调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 ,没有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 ,这是当时政治环境所影响的结果,故选 A;材料没有对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进行阐释,排除 C
26、;优先发展重工业是适合当时我国国情的,而不是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排除 D。11 D【解析】 “增产日用工业品”可以稳定市场;“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及国防费用”可以减少财政赤字;自行车、钟表在当时并非生活必需品,实行高价政策,既可稳定市场,又能增加政府收入,减少赤字。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BC 项。12 D【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三线建设的着眼点在于战备,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迅速恶化、中美关系并未改善。中国面临与两个超级大国为敌的局面,所以三线建设的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的战略安全,故 D 项正确;60 年代中国还没开放,所以 A 项错误;与第三世界的支
27、持没有关系,所以 B 项错误;布局大规模的国防、科技等说明备战的重要性,所以与工业布局的平衡关系不大,故 C 项错误。13 C【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 1958 年大跃进运动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冒进的倾向。故 C 项正确。识字教育不会要求建立“大学” ,而且不需要如此多的“大学” ,故 A 项错误;“双百方针 ”是文化和学术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题意不符,所以 B 项错误;义务教育的普及是 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的要求,与题意不符。所以 D 项错误。点睛:从题意中 10 个公社创办 570 所“大学” ,每个社员都能上大学等即可看出大跃进运动的典型特
28、征:冒进。14 C【解析】从“同时在市党委机构中也相应地设有工业部,实行对口领导 ”可以明显看出党对经济工作加强了领导,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材料无法体现;B 选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D 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看出。15 C【解析】首先根据时间来看:1961 年,这是国民经济调整的一年,从材料给出的措施也可以看出是一种调整型的措施,为的是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没有理解政策的真实含义; B 选项错误,政社合一在当时依旧是主要形式,没有要改变的趋势;D 选项错在本题与工业内容无关。16 A【解析】从材料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一五计划之后在短期时间内做出非常多
29、的计划,对将建设项目和将建成项目的预期太过理想,脱离了实际,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D 选项与材料反映出的内容相违背。点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往往都会出现脱离现实的情况,因此在解答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问题时要格外注意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分析情况,与口号相对比,这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之处。17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近代”与材料强调的“建国初期”不符,排除 A 项;据材料可知“全国职工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出谋献策,做出很大的贡献,故 B 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是“左” 倾思想的表现,不
30、符答案第 3 页,总 5 页合题意,排除 C 项;“科研人员”与“ 全国职工”不符,排除 D 项。18 C【解析】 “解放” “红旗”体现出政治色彩,1956 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故 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 ,排除 A;B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BD。19 B【解析】 材料中所述政策的突然变化符合大跃进时期大办工业以及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的要求,故答案为 B 项。农业集体化运动于 1956 年结束,从时间上可以排除 A 项;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与招收大批农村人口入城无关,排除 C 项;城乡差别没有变化,排除D 项。20 A【解析】近代我国沿海工业发展较好,工业基础好
31、, “一五”计划“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 “ 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 ”,有利于发展内地工业,对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故 A 正确;B 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排除 D。21 C【解析】A 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是在 1978 年以后,故 B 项错误;公共食堂是人民公社化的产物,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左” 倾错误,取消公共食堂,说明中共中央在纠正农村工作中“左 ”的错误,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取消了部分公共食堂,故
32、D 项错误。22 A【解析】从材料看出,1952 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建国前历史最高水平,说明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 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农轻重比例” ,排除 BC;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排除 D。【名师点睛】一、依据材料判断选项正误;二、知道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23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材料反映的则是如此,所以本体选择 C 选项。A 选项错在农户还差 4, 不能得出顺利完成的结论 ,B 选项错在单从农业方面不能说明这一点。D 选项不能单从农业方面
33、不能说明就得出革命任务的完成,还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24 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归生产队所有”“ 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可知该文件是在维护生产队的利益,确保生产队生产秩序的正常进行,有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意图,故答案为 C 项。根据材料中“公社”一词,可知文件所反映的历史年代在人民公社建立后,排除 A 项;从材料中反映的有些生产大队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表明还没有实行家庭联成承包责任制,排除 B 项;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在三大改造期间,排除 D 项。25 C【解析】从图表中看出,国家资源配置的比例自 1953-1956 年呈增长趋势,国家管理工业企业逐步增长,反映的是计划经
34、济体制,故选 C;材料体现不出公有制经济占优势,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排除 B;材料反映出国家管理工业企业逐步增长,而不是生产企业大幅增加,排除 D。【名师点睛】图表类题目应该关注数据以及数据的变化趋势,从本题图表经济数据中看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1956 年比 1953 年明显增多,说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加大,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再结合 1953 年开始一五计划的史实判断,C 选项“国家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是正确答案。从本题图表经济数据中无法反映出 ABD。26 A【解析】1976-1978 年,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青岛啤酒等知名企业的产品质
35、量下降,A 项正确。B 选项没有找到主要原因,质量原因不是主要原因;C 选项没有意识到材料题及的是体制问题;D 选项是在为此现象辩护。27 C【解析】根据题干“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 “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 4 页,总 5 页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可知这次运动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题干“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可知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了问题;故说明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C 项正确。题干强调三大改造时期,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产生了一些问题,而不是农村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是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排除 A。根据题干
36、可知是三大改造时期,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产生了一些问题,与中共八大路线无关,排除 B。题干强调三大改造时期,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产生了一些问题,而不是政治动荡影响经济建设,排除 D。28 B【解析】 人民公社强调 “一大二公” ,一味追求公有化水平越高越好,导致生产关系严重脱离实际,从而出现上述现象。故答案为 B 项。其他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 ACD项。点睛: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 ,认为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这种做法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29 B
37、【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二五”计划建设时期,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已经结束,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十年动乱尚未开始,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 “改革开放”尚未开始,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30 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打麻雀运动” 名为保护庄稼发展,实为人们无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尊重科学和生态平衡,其实质就是党内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反映,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剿雀运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排除。B 项说法错误,麻雀运动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最终不利于农业发展,排除。麻雀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38、无因果联系,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31 A【解析】据材料“19511955 年度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上海、天津等地是工业集中地区, “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说明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的趋势,故 A 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以集中计划为主,材料无法体现这一体制,故 B 项错误;当时国家经济重心也没有转移,故 C 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材料未涉及一五计划,故 D 项错误。故选 A。32 C【解析】国家计委统一管理、直接下达指标的产品产值和种类都在增加,这是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
39、造的需要而进行的,故选 C;A 不符合题干所述的时间,D 是政治方面的内容,与题干所述的经济无关,题干所述内容主旨不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故排除ACD。33 C【解析】根据“1958 年” “人民公社”可知题干内容描述的 “形式”是人民公社化运动。A 项, “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是 1953-1956 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的口号。故A 项错误。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形容的是“大跃进”运动。故 B 项错误。 “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是典型的“大锅饭”口号,体现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征。故C 项正确。 “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是改革开放后 80 年代的口号。故 D 项错误。34 D
40、【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该文件对于不同经济成分保护相应财产权,并指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据此可判断是三大改造之前,表明中国工业化还没有起步,D 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社会制度制度确立,发展就不是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而是社会主义经济,排除 AC。中共八大召开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发展就不是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而是社会主义经济,排除 B。35 C【解析】计划经济的确立是国进民退的结果,不是原因,故 A 错误;农业和农民付出太多与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关,与国进民退并无直接的关系,故 B 错误;“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其改造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全部答案第 5 页,总 5 页为公有制的单一模式,使得国家掌握了经济,而民间力量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削弱到最低,直至全部消除,所以被称为“最彻底”的国进民退,故 C 正确;公有制经济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公有制经济没有活力的说法不符合相关的史实,故 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