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脊柱的结构.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511288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柱的结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脊柱的结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脊柱的结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脊柱的结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脊柱的结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脊柱的结构、形态脊柱是人的中轴,由脊椎骨、椎间盘、椎间关节和椎旁各关节、韧带及肌肉紧密间接而成。 正反面观为一条直线 侧面观为“S” 形 正常人的脊柱有 32-34 个脊椎骨 颈椎 7 个,胸椎 12 个,腰椎 5 个,骶椎 5 个,尾椎 3-5 个 椎间盘 23 个 关节 134 个 2脊椎的活动脊柱活动通常是多个活动关节的联合运动,由于椎间盘和后关节的存在,使脊椎能沿横轴、矢状轴和纵活动,正常脊柱能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 在脊柱运动时,椎间盘的髓核成为杠杆作用的止点 由于脊椎各段的后关节面排列方向不同其旋转轴心亦各异 1、颈椎关节面近似水平面 2、胸椎呈冠状面 3、腰椎呈矢状面

2、 3脊柱的功能支持体重、传递重力; 保护脊髓和神经根; 参与形成胸腔、腹腔及骨盆腔; 支持和附着四肢与躯干联系的肌肉与筋膜。 脊柱使人保持直立位,同时亦受挤压、牵拉、弯曲、剪切和旋转应力。主要有 3 个基本的生物力学功能,即将头和躯干的载荷传递到骨盆,提供在三维空间的生理活动和保护脊髓。 1、脊柱活动性和稳定性 2、脊柱负荷与应力分布 3、椎间盘的生物力学 4脊柱的生物力学脊柱功能单位 FSUFSU 是显示整个脊柱生物力学特性最小的功能单位由相邻的两个椎骨及椎间盘连接的软组织组成。FSU 前部由追忆及椎间盘后部由后纵韧带(包括椎弓、 椎间关节、横突、棘突和韧带。FSU 施加载荷时,可出现三维六

3、自由度运动,即产生 3 个位移和 3 个转角。在三维六自由度运动曲线中,其中一条为主运动曲线,表示与加载方向一致的运动,其他5 条为耦和运动曲线,代表其他方向的运动。虽然 FSU 在功能性运动或静止状态下始终承受着不同的荷载,但主要承受轴向压缩荷载。5脊柱的稳定性脊柱具有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前者靠椎间盘和韧带,后者靠有关肌肉,特别是胸腹肌。内源性稳定是:椎间盘髓核内的压应力使相邻椎体分开,而纤维环及其周围韧带在抵抗髓核的分离应压力情况下,使椎体靠拢,这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使脊柱得到较大的稳定性。脊柱的外源性稳定较内源性稳定重要失去外源性稳定,脊柱即开始出现原发性侧弯,继而出现代偿性侧弯,

4、可发生明显的畸变,而失去内源性稳定,畸变部明显内源性稳定或外源性稳定结构遭受破坏,均可影响脊柱的稳定性。6脊柱负荷与应力分布脊柱需承受牵拉、弯曲和旋转负荷,但主要承受的是压缩负荷。外部负荷作用于脊柱、椎骨和椎间盘即产生应力和应变。由于椎骨的弹性模量明显大于椎间盘,因此椎间盘更易产生应变。椎体和椎间盘承受了大部分载荷,小关节面仅承受 030%的载荷。椎体承载后,载荷可从椎体上方的软骨终板,经过椎体皮质骨或松质骨,传递到下方软骨终板。(物体所支持的力,称为负荷)脊柱是负荷结构。7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征 其主要生物力学功能是对抗压缩力,在不同方向的载荷下,椎间盘都受张应力作用。 椎间盘是脊柱的主要承载

5、结构。脊柱承受较小的荷载时,由于椎间盘的弹性模量大大小于椎体,很容易发生变形,因而能起到吸收振动、减缓冲击和均布外力的作用。 (椎间盘构成脊柱整个高度的 20%-30%)椎间盘扮演着一个减震器的作用,分散和吸收一部分作用于脊柱的力量负荷。它将椎体连接呈一个整体,同时又允许椎体之间的运动,与小关节突一起将脊柱分割成一个个运动节段,这样的分割允许神经根从脊髓发出后自由的穿出椎间孔。8脊椎骨脊骨共有 26 个颈椎 7 个、胸椎 12 个、腰椎 5 个、骶骨 1 个(5 个合成) 、尾骨 1 个(3-5 个合成)椎骨除第 1、 2 颈椎、骶骨、尾骨外其余 22 个结构大体相同椎 椎体骨 椎弓的 上下关

6、节突结 左右横突 共 7 个突起构 棘突骨皮质椎体 骨松质软骨板9脊椎的形态椎弓:呈半圆形,与其椎体连接部称椎弓根,其上下缘有切迹,两侧壁称椎板。椎孔:由椎体与椎弓相连而成一孔,各椎孔连接构成椎管(为脊髓所在处)椎间孔:椎间孔由椎弓根上缘与上一椎弓根下缘的切迹构成。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根、脊神经节并有学干在此通过。 (胸椎、腰椎部还有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通过)关节突:在左右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相声和乡下突出称为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由下一椎的上关节与上衣追的下关节突构成后关节(亦称关节突关节)形成椎间孔的后壁横突:由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向左右突出,左右各一个。棘突:由两侧椎板会合后向后方突起10脊柱的连接椎体

7、之间由椎间盘连接前纵韧带:位于椎体的前方,从第 1 颈椎前弓前面,直至骶椎前面的膜状韧带,中部较厚,侧方较薄(第 1 颈椎前另有一条状较窄的膜样组织与颅底连接)后纵韧带:由第 2 颈椎椎体后面至骶骨,附着于椎间盘及椎体后方的长韧带,在椎管内通过处与各个椎体之间有裂隙,有椎体的动、静脉支穿过(由第 2 颈椎向上有膜样组织与枕骨斜坡相连)后关节囊:每个关节突之间由薄而松的关节囊及韧带相连。椎弓间韧带:每个椎弓之间有黄韧带,含大量弹性纤维,故较坚韧。其两侧有裂隙,有静脉通过。此韧带如变性则增厚失去弹性,可引起神经根的压迫症状。横突间韧带:连接上下相邻的横突棘间韧带:连接上下相邻的横突棘上韧带:位于棘

8、上(在棘间韧带的帮助下强大而有力) ,颈椎部的棘上韧带又称项韧带。11椎间盘纤维环:位于椎间盘外部的层状结构,由 3 层组成,纤维软骨组成的外层,附着于椎体边缘的外周围,在纤维束间随深度的增加,软骨细胞逐渐增加。中间层由另外一层纤维软骨组成。内层最初由纤维软骨组成并包含大量的软骨细胞,纤维环大概有 20 层,像是由胶原纤维组成的围领一样,纤维交错之同心环,以适应扭转的运动。髓核:呈胶状物,由亲水的黏蛋白组成,随年龄的增长逐渐由纤维软骨替代,其质地也越来越类似于纤维环。椎间盘髓核的亲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最初,椎间盘含有 85%90%的水分。但随年龄的增长总量会降低至 65%左右。椎间盘含

9、有大量的黏多糖,这些成分使得椎间盘表现为不可压缩的流体形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黏多糖含量逐渐降低并被胶原替代。腰椎的髓核位于椎间盘中央偏后的位置。软骨板:椎间盘的形状与其依附的椎体形状相适应。椎间盘借助软骨板依附于椎体。软骨板由一层纤薄的软骨组成,覆盖于上位椎体的下面,下位椎体的上面。软骨板只有1mm 厚,允许液体在椎间盘和椎体之间流动。12椎间盘的血供应和神经支配椎间盘没有血管,仅仅外周有部分血液供应,椎间盘的其余部分靠倪散作用获得营养,最初这种倪散作用是通过软骨终版实现的;直到 8 岁之后椎间盘才会出现一些血管供应,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血管很快就消失了。虽然后部外围的纤维环可能会由一些

10、来自于都追神经的纤维支配,但通常,椎间盘没有神经支配。椎间盘侧外方的神经支配来自前方神经纤维与灰质神经纤维的交通支。环绕椎间盘的痛觉铭感结构包括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椎体、神经根,还有小关节突的关节软骨。13椎动(静)脉一、 第一段:自锁骨下动脉至第 6颈椎横突孔,其通过颈长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当斜角肌痉挛时椎动脉受压迫。与椎动脉并行的椎静脉多位于其前方,其后侧有第 7 颈椎横突,7、8 颈神经前支及交感神经干和星状神经节。此神经节发出的交感节后纤维,与椎动脉并行,形成椎动脉神经丛,故临床上常见椎动脉与交感神经症状合并发生。椎动脉进入横突孔的位置多见于第 6 颈椎,亦有个别人从 C7、C5 或

11、C4 颈椎横突孔穿入者。二、 第二段:一般以第 6至第 2 颈椎横突孔之间的椎动脉称为第二段。此段椎动脉较垂直,在各椎平面分出椎间动脉,此分支经椎间孔进入椎管,营养脊髓及被膜。第二段椎动脉周围有神经丛及静脉丛,其前内方有钩椎关节。该关节错位或骨质增生时易压迫椎动脉使其扭曲、偏斜,造成管腔狭窄或发生痉挛而引起供血障碍。14三、 第三段:位于枕下三角内,自第1 颈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向后绕过环椎上关节突的外侧和后侧,到环椎后弓上面外侧的椎动脉沟内,转向前方,穿过环枕后膜的外缘,沿椎动脉沟进入椎管,贯穿脊膜上行通过枕骨大孔进入颅腔。第三段椎动脉的前方有头侧直肌和环椎侧块,后方有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和头

12、半棘肌。第 1 颈神经在此段椎动脉与环椎后弓之间,沿椎动脉沟穿出。此段椎动脉有肌支和后颅凹脑膜支。第三段椎动脉迂曲度大,当枕环关节或环枢关节发生错位或临近肌肉痉挛时,均可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引起动脉痉挛而使供血受阻。15四、 第四段:自枕骨大孔向上绕到延髓前内上行,达桥脑下缘时,双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第四段发出如下分支:(一) 、脊髓前动脉:在汇合成基底动脉前,各分出一支在延髓前方下行一段,汇合组成一条脊髓前动脉,供血脊髓前部。(二) 、小脑后下动脉:在延髓两侧,左右椎动脉各发出 1支,分别进入小脑两侧及延髓外侧。(三) 、脊髓后动脉:从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左右各分出一支下行动脉,供

13、血脊髓后部。(四) 、内听动脉:又称迷路动脉,有时发自小脑后下动脉,左右各分出一支而汇合成细长迂回的动脉,供血内耳。颈椎病故能影响内耳血循环而出现耳鸣,听力减退。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范围包括脊髓、延髓、小脑、桥脑和大脑枕叶,故颈椎病损害椎动、静脉而引起缺血时,多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体征可出现水平性眼球震颤,一侧肢体力弱和腱反射亢进等。临床上还可发生中脑病变,如动眼神经受累,引起眼肌麻痹、复视和视物不清等有些还发生猝倒的症状。16脊髓一、 形态长椭圆形,位于椎管内,全长约 42-45cm,直径 1cm,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下端为脊髓圆椎。脊髓在颈部和腰部由膨大部分,称为颈彭大和

14、腰膨大。颈彭大由 C4-T1组成,最粗大部分横径为前后径的二倍。腰膨大由 T12-L5组成。17二、脊髓与脊椎骨的关系由于脊椎骨发育较快,而脊髓发育较慢,初生儿脊髓下端可达第 3 腰椎,而成人的脊髓下端只达第 1 腰椎下缘,故成人脊髓的节段与脊椎骨的追评关系不同在一个水平上。其互相关系为:颈髓节段比相应颈椎高 1 个,如第 5 颈髓平第 4 颈椎;上胸段极速比相应胸椎高 2 个,如第 5 胸髓平第 3 胸椎;下胸段脊髓比相应胸椎高 3 个,如第 11 胸髓平第 8 胸椎;腰髓位于第 10-12 胸椎部;骶尾脊髓位于胸12 至第 1 腰椎。第 2 腰椎以下为马尾神经。18三、 脊髓被膜脊髓外包三

15、层膜,自外向内一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借齿状韧带和神经根固定于椎管内。神经根向侧方延伸时,均覆有三层脊膜呈袖套状,称为脊膜袖。至椎间孔处,在脊神经节的外方,硬脊膜与椎间孔的骨膜和脊神经的神经外膜融合在一起,使脊神经固定,对脊髓亦有固定作用。故牵扯脊神经时,外力不易传到神经根,更不易伤及脊髓。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做颈动脉压迫试验时,因脊髓液压力升高,脊髓袖内压力亦随之升高,故神经根压力加重而出现坐骨神经痛加重的现象。硬膜向下达第 2 或第 3 骶椎管内成为盲端,再向下称为终丝,附着于尾骨的骨膜上。硬膜与骨性椎管之间为硬膜外腔,此腔内含富有脂肪组织的疏松结缔组织,并有动脉血管网及椎内静脉丛。若椎内

16、静脉丛因静脉血瘀滞而扩张时,亦可造成椎管狭窄症,硬膜前方正中与后纵韧带紧密相连。蛛网膜很薄,与软膜之间的间隙为蛛网膜下腔,内充满脑脊液。19软膜紧贴于脊髓表面,在脊髓两侧前后根之间,软膜外面变厚,向侧方形成隔膜。软膜外缘分成 2022 个扇状齿突状韧带,连同脊髓起悬吊作用,齿状韧带并不紧张,不影响脊髓随脊柱的运动。四、 脊髓内部结构(一) 脊髓表面的沟和裂1、 腹正中裂:为脊髓腹侧面正中在线的纵行裂,裂较深。将脊髓的腹侧面分成左右两个部分2、 背正中沟:为脊髓背侧面正中在线的纵膈,将脊髓的背侧面分成左右两个部分。3、 腹外侧沟:沟纹不甚明显,左右各一,为脊神经腹根出口处。4、 背外侧沟:沟纹较

17、浅,左右各一,为脊神经背根传入脊髓处。5、 背中间沟:此沟在胸髓中段以上,始逐渐明显,位于背正中沟与背外侧沟之间,将薄束与楔束分开。(二) 脊髓的节段脊髓共 31 个节段,每一节段有两对神经根(前根和后根) 。20脊髓 8 个节段,胸髓 12 个节段,腰髓 5 个节段,骶髓 5 个节段,尾随 12 个节段。在脊髓圆椎以下的腰骶神经根,在椎管内的方向,几乎是垂直的,构成所谓马尾。(三) 脊髓内部结构包括脊髓灰质、脊髓白质和中央管三个部分1、 脊髓灰质:位于脊髓的中央,包含许多神经细胞团,横断面呈“H”形,全长呈立柱状体。在灰质的两侧部分,按位置分布为后角、前角及侧角。中间连接的部分,称为灰质联合

18、。(1 ) 前角又称腹角,其切面较短,分为头及底,头在腹侧部。前角中含有较大的多极运动细胞(下运动神经元) 。这些细胞又分为四个小组,其排列规律是:在内侧的主司躯干的运动,在外侧的主司四肢的运动。 腹内侧细胞群:在前角的背内侧,司颈部与躯干的肌肉运动。 北内侧细胞群:在前角的背内侧,该细胞群在于胸腰段脊髓内,司躯干的肌肉运动。腹外侧细胞群:在前角外侧腹方,细胞群在颈膨大及腰膨大处较发达,司肩、上臂、骨盆及股部的肌肉运动。21背外侧细胞群:在前角外侧背方,细胞群在颈彭大及腰膨大处较发达。颈彭大处者司前臂及手的肌肉运动,腰膨大处者司小腿及足的肌肉运动。前角细胞发出神经纤维,从腹外侧沟穿出,组成前根

19、。(2 )后角:在其切面上又分尖、头、颈、底四个部分,含有较小的神经细胞,主要接受脊髓神经后根传入的神经传导。尖:在后角的尖端部分,该部分细胞小而少,称为胶状质,为接受与传导脊髓后根传入的普通感觉第二神经元(温痛觉和以比分触觉) ;头:在尖部的腹侧,比较膨大,内含固有核发出纤维,组成脊髓小脑腹侧束;颈:比较狭窄的部分;底:是后角的根部,其内侧含有较大的细胞群,称为背核,自此发出纤维,组成脊髓小脑背侧束。(3 )侧角:在前角与后角之间,范围较小,里面含有多极的小型细胞。是交感神经原的所在地,司内脏器官运动、汗腺分泌、血管运动及神经营养功能。在第 8 颈节和第 1 胸节的侧角中有一群细胞,称为睫状

20、体脊髓中枢。从这里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经过前根、颈交感神经节(下、中、上) 、交感神经、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和睫状神经节,到达眼部,支配三个平滑肌:瞳孔散大肌,司瞳孔扩大;上睑板肌,司眼裂开大;眼眶肌,当此肌紧张到一定程度时,能使眼球向外突出。排尿和排便的脊髓中枢在第 3、4 、5 节骶髓的前后角之间22的细胞中,性中枢则位于 2、3 、4 骶髓前后脚之间的细胞中。2、脊髓白质:是由髓鞘的神经纤维所组成。大致形成神经纤维束与积水平行,上下传导。先分成后索、侧索及前索叙述。(1 )后索:位于背正中沟与脊髓后角之间,略呈三角形。在胸髓中段以下仅有薄束,而在此以上则有楔束。薄束:在后索内侧部,该束是

21、传导胸中段以下的深部感觉。自内向外的排列为骶、腰、胸。楔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其纤维是传导胸中段以上的深感觉。薄束二束也属外受系,传导精细的触觉(辨别二点距离、纹理粗细、重量、实体等) 。(2 )侧束:位于脊髓前角与后角的外侧,含有上升及下降的两种纤维,其主要的神经束有:皮层脊髓侧束:位于脊髓小脑背侧束的内侧,是对侧大脑皮层运动区下降的纤维束。其末梢终止于前角细胞,司随意运动传导。脊髓丘脑侧束:位于脊髓小脑腹侧束的红核脊髓束的腹侧,为传导痛觉与温度觉的纤维束。脊髓小脑背侧束:位于侧索的背外方,是传导深部感觉至小脑的神经纤维束。23脊髓小脑腹侧束:位于侧索的腹外方,亦为传导深部感觉至小脑的神经纤

22、维束。红核脊髓束:位于皮城脊髓侧束的腹侧,是自对侧红核下降的神经纤维,其末梢终止于前角,司调节肌肉运动的纤维。(3 )前索:位于腹正中裂与前角之间,亦含有上升与下降的两种神经束,其主要是:皮层脊髓前束:位于前索的内侧,是同侧大脑皮层运动区直接下降的纤维束。其大部分纤维将经过白质前联合而终止对侧的前角细胞;一小部分纤维终止于同侧的前角细胞,司躯干的肌肉运动。此束在胸髓以下即行消失。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的外侧部分,是传导触觉的神经纤维束。前庭脊髓束:位于皮层脊髓束的外侧,是自脑干前庭神经核下降的神经纤维束。其末梢终止于前角细胞,司身体平衡的传导。顶盖脊髓束:起自中脑的顶盖(上丘和下丘) ,随即越

23、边下行。它的主部终于颈髓,入胸髓后纤维渐少,散在侧、前基束的外方。纤维止于前角的细胞间,内侧部媒介视觉的反射,外侧部媒介听觉的反射。网状脊髓束:起自脑干网状结构中的大型细胞,纤维中继多种的冲动,散漫下行。在脊髓中此系行于侧、前束的24外方,与红核脊髓东、顶盖脊髓束和基束的纤维混杂。他们止于前角细胞,参与维持身体平衡、肌肉的协调。橄榄脊髓束:起于橄榄下核,下行止于前角的灰质(多在上颈部) 。此束机能尚不明确,应附属小脑系统。3、中央管:在灰质的中央为一细长的管道,里面含有脑脊液,上通第四脑室,下通脊髓圆椎末端的终室。在下更形缩小,形成一个盲管,管壁为一层室管膜细胞构成。脊神经脊髓每个节段发出一对

24、脊神经,共 31 对(个别人 32 对) ,即颈神经 8 对,胸神经 12 对,腰神经 5 对,骶神经 5 对及尾神经 12 对。脊神经由脊髓前根(运动根)和后根(感觉根)合成根神经通过椎间孔后,分成前支和后支。后支较细,穿横突向后行,分布于颈、背、腰、骶部肌肉和皮肤;前支粗大,向外前行,支配头颈、胸、腹及四肢的肌肉和皮肤。每一对脊神经前支在椎间孔外不远处发出交通支,与交感神经节相联系,并发出脊膜反支(窦椎神经)25再入椎管,支配椎管内骨膜、硬脊膜、硬膜外血管、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后纵韧带及关节囊。脊神经的纤维脊神经包含有四种神经纤维:一、 躯体感觉纤维:神经末梢终于皮肤、肌肉、肌腱、关节和骨膜

25、,向中枢传导各种深、浅感觉。二、 躯体运动纤维:末梢终于全身骨骼肌中的运动终版,支配颈、躯干及四肢骨骼肌的运动。三、 内脏感觉纤维:传导胸、腹部内脏、血管及腺体的感觉。四、 内脏运动纤维:来自脊髓侧角交感神经元的纤维,分布至皮肤的汗腺、立毛肌、血管及肌肉内血管,使汗腺分泌、血管收缩及调节肌肉营养。26部分颈神经与脑神经联合支配的,称为交通支。例如 C3、4 部分纤维与副神经结合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故常见落枕患者胸锁乳突肌痉挛,当纠正落枕引起 24 颈椎小关节错位后,肌痉挛即可缓解。神经丛脊神经前支组成各神经丛,即颈神经丛(C1-4 组成) 、臂丛(C5-8 、T1 组成) 、腰丛(T12、

26、L1-4 组成) 、骶丛(尾丛)(L4-5、S1-5、Co1-2 组成) ,胸神经不组成丛。各神经丛分布情况如下:一、 颈丛(C1-4 前支)1、皮支:(1 ) 枕小神经(C2):支配枕外部、耳廓后面及乳突部皮肤。(2 ) 耳大神经(C2、3):支配耳廓、乳突及腮腺区皮肤。(3 ) 颈皮神经(C2、3):支配颈前皮肤。(4 ) 锁骨上神经(C3、4):支配锁骨区、肩部及上胸部皮肤。272、 肌支:(1 ) 胸锁乳突肌支(C2、3) 。 (参与副神经支配)(2 ) 斜方肌支(C3、4) 。(3 ) 颈深肌支:C1 支配头前直肌、头侧直肌;C2-4 支配头长肌;C1-4 支配颈长肌;C3-4 支配

27、中斜角肌;C4 支配前斜角肌。(4 ) 肩胛提肌支(C3-5 )3、膈神经(C3-5):(1 ) 运动纤维:支配膈肌。(2 ) 感觉纤维:支配心包、膈、纵膈胸膜和肋胸膜一部分。(3 ) 至舌下神经交通支:支配颏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及甲状舌骨肌。(4 ) 至迷走神经交通支(C1):支配颅后窝硬脑膜感觉。二、 臂丛(C5-8、 T1 前支):1、 锁骨上分支:(1 ) 肩胛背神经(C3-5 ):支配菱形肌及肩胛提肌。(2 ) 胸长神经(C5-7 ):支配前锯肌。(3 ) 锁骨下神经(C5、6):支配锁骨下肌。(4 ) 肩胛上神经(C5、6):支配冈上肌、冈下肌。(5 ) 胸前

28、神经(C5-T1 ):支配胸大肌、胸小肌。28(6 ) 肩胛下神经(C5、6):支配肩胛下肌、大圆机。(7 ) 胸背神经(C6-8 ):支配背阔肌。2、 锁骨下分支:(1 ) 外侧束: 肌皮神经(C5-7):皮支支配前臂外侧面皮肤;肌支支配肱二头肌及肱肌。 正中神经(C6-T1):皮支支配手掌面桡侧三个半手指皮肤;肌支支配前臂旋前圆肌、掌长肌、指屈浅肌及桡侧屈腕肌、拇内收肌以外之拇指肌及桡骨侧的2、3 蚓状肌、拇屈长肌、指屈深肌的桡骨头、旋前方肌。(2 ) 内测束: 臂内侧皮神经(C8、T1 ):支配臂内侧面皮肤。 前臂内测皮神经(C8、T1 ):支配前臂内侧面皮肤。 尺神经(C7-T1):皮

29、支支配手掌面尺侧一个半手指和手背面尺侧两个半指的皮肤;肌支支配尺侧屈腕肌、指屈深肌之尺骨头、尺侧两个蚓状肌、各骨间肌及内收拇肌。(3 ) 后束: 腋神经(C5、6):皮支支配臂外侧面皮肤;肌支支配三角肌及小圆肌。 桡神经(C5-T1):皮支支配臂和前臂背面、手背桡29侧两个半手指皮肤;肌支支配肱三头肌之长头、肘肌、肱桡肌及前臂背侧各伸肌及桡侧之各伸肌。三、 胸神经前支(T1-12):(1 ) 肋间神经:皮支支配胸前和胸部外侧皮肤,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称肋间臂神经,支配臂内侧面皮肤;肌支支配肋间肌。下 6 对肋间神经还支配腹肌。(2 ) 肋下神经:为 T12 胸神经前支。四、 腰丛(T12、L1

30、-4 前支):(1 ) 髂腹下神经(T12、L1):皮支支配大腿上外侧及耻骨联合附近的皮肤;肌支支配腹肌。(2 ) 髂腹股沟神经(L1):皮支支配阴囊、阴茎根的皮肤(女性支配阴阜和大阴唇皮肤)及大腿上内测皮肤:肌支支配腹肌。(3 ) 生殖股神经(L1、2 ):皮支支配大腿前侧、腹股沟韧带下方和阴唇皮肤;肌支支配提睾肌和肉膜。(4 ) 股外侧皮神经(L2、3 ):支配大腿外侧面皮肤。(5 ) 股神经(L2-4 ):皮支支配大腿前面皮肤及小腿内测和足内侧缘皮肤(名隐神经) ;肌支支配股四头肌。(6 ) 鼻孔神经(L2-4 ):皮支支配大腿内侧面中部皮肤30和髋关节;肌支支配大腿内收肌群和闭孔外肌。

31、五、 骶尾丛(L4-5、S1-5 、Co1-2 前支)(1 ) 阴部神经(S1-4 ): 皮支支配会阴及外生殖器官皮肤;肌支支配会阴肌。(2 ) 臀上神经(L1-S1 ):支配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3 ) 臀下神经(L5-S2 ):支配臀大肌。(4 ) 肌支:支配梨状肌(S1、2 ) 、闭孔内肌( L5、S1)及股方肌(L5、S1) 。(5 ) 股后皮神经(S1-3 ):支配大腿后面皮肤。(6 ) 坐骨神经(L4-5 、S1-3) 胫神经:皮支支配小腿后面及足外侧缘、足跟内外侧及足底的皮肤;肌支支配腓肠肌、跖肌、比目鱼肌、腘肌、胫后肌、拇屈长肌、趾屈长肌及足底部肌肉。 腓总神经:皮支支配小腿前侧、外侧和足背皮肤;肌支支配胫前肌、伸拇长肌、伸趾长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足背肌肉。六、 脊神经后支的分布:(1 ) 枕大神经(C2):支配头下斜肌,头夹肌、头最长肌及枕部皮肤。(2 ) 枕下神经(C1):支配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