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周国平,生活感悟:,“家”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名词,也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地方。但是,你真正思考过家对我们的人生意义吗?,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解题这是一篇哲学家写的散文。篇名为“家”,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家”的一种哲学思考。 “家”是
2、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读准下列字音,琐屑 休憩 冥想 萦绕 温馨 陶冶 倦鸟思巢 黯然失色 袅袅 祈祷,xi,q,mng,yng,xn,y,jun cho,n,nio,do,课文感知,作者认为“家”是什么? “家”带给了人们怎样的感受?,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感知(第一节),家 是一只,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船,“温馨”。,课文感知(第二节),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家 是温暖的,港湾,“温暖”。,课文感知(第三节),家 是永远的,给人感受“梦魂萦绕”和“永远的牵挂”,岸,思考1.这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主题:对家的赞美、
3、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2. 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答: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是把家比作船、 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作者为什么把家比喻成“船”“港湾”“岸”?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三个比喻之间又构成了递进的关系。“家是一只船”这个比喻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需要船这一载体。“家是温暖的港湾”港湾这个喻体是以“家是一只船”为前提的。任何航行的船只都是需要港湾来停泊、躲避风浪的。“家是永远的岸”比第二个比喻更进了
4、一步,它从人生的起始点到终点来看,“家”既是人生起始之岸,也是人生离别和终结之岸。起到了突出主旨的作用。,课文小结,“一种漂流”,人生,家,船,港湾,岸,比喻,需要,需要,文章结构分析一(1):由对人生的比喻引出对家的思考,并引起下文。 二(216):由三个比喻句作为小标题,抒写自己对人生对家由浅入深的哲学思考。 第一层(26):由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实况深入思考,得出家是一只船的结论。 第二层(712):由人生是一次远航想到家是温暖的港湾,是休息放松的乐园。 第三层(1316):在前两节的基础上,用“永远”一词把家的本质特征给以鲜明的定位家是永远的岸。,结构思路:,第一部分(1段):人生漂流
5、引子 第三部分(26段):家一只船 第三部分(712段):家温暖的港湾 第四部分(1316):家永远的岸,比喻 递进,. 课文的引子有什么作用?,明确:引子:起统领全文的作用。 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写作方法分析 (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例:“家是一只船”此节。本节作者先叙述南方荡舟的所见所闻所感。接着引出“家是一只船”的议论,最后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则是抒情。这种记叙基础上展开议论的写法显得水到渠成,记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而议论、抒情又是对记叙的升华。,(2)本文多处运用了比喻、设问、引用的修辞方法。 例:引用尼采对女人的讥评“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