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坐骨神经痛的中医治疗:(一)【辨证】寒湿闭阻。【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方名】蠲痹镇痛汤。【组成】制川乌 10 克,制草乌 10 克,细辛 6 克,牛膝 15 克,苍术 12 克,防己 12 克,制乳香 10 克,制没药 10 克,川芎 15 克,桂枝 12 克,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周天寒方。(二)【辨证】风寒湿邪凝滞,经络瘀阻。【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方名】皂独附姜汤。【组成】皂刺 30 克,独活 9 克,附子 9 克,肉桂 6 克,姜黄 15 克,苍术 15 克,薏仁30 克,防己 9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
2、。【出处】吕广振方。(三)【辨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方名】舒筋活络饮。【组成】独活 15 克,灵仙 12 克,千年健 10 克,杜仲 12 克,牛膝 15 克,续断 12 克,木瓜 10 克,鸡血藤 30 克,红花 9 克,当归 12 克,川芎 9 克,地龙 10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曾冲方。(四)【辨证】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遂道,营卫失其流畅。【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方名】通经止痛汤。【组成】制南星 10 克,白芷 10 克,黄柏 10 克,川芎 10 克
3、,红花 10 克,羌活 10 克,威灵仙 25 克,苍术 15 克,桃仁 15 克,防己 15 克,元胡 15 克,独活 15 克,龙胆草 6 克,神曲 12 克,桂枝 12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3 天为 1 疗程。【出处】李治方方。(五)【辨证】寒湿阻络。【治法】通阳开痹,驱湿逐寒。【方名】驱痹汤。【组成】细辛 6-12 克,制草乌 6-12 克,制川乌 6-12 克,麻黄 15 克,牛膝 20 克,木瓜 20 克,乳香 10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细辛、制川草乌的药量即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出处】李述文方。(六)【辨证】风寒侵袭,脉
4、络阻滞。【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方名】蛇蝎汤。【组成】乌梢蛇 10 克,炒地龙 10 克,僵蚕 10 克,桂枝 10 克,川芎 10 克,甘草 10克,全蝎 6 克,制川乌 6 克,制草乌 6 克,蜈蚣 4 克。【用法】川、草乌先煎半小时以减少毒性,后入他药,取药液 300 毫升,每日 1 剂。【出处】王健民方。(七)【辨证】阳虚气弱,寒湿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治法】温阳益气,散寒祛湿,和血通络。【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加味。【组成】薏苡仁 70 克,制附子 25 克(先煎) ,炙甘草 30 克,赤芍 20 克,黄芪 30 克,党参 20 克,当归 15 克,卷柏 12 克,木通
5、 10 克,秦艽 18 克,海风藤 10 克,鸡血藤 12 克,乳香 10 克,没药 10 克,牛膝 10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程广里方。(八)【辨证】寒热瘀阻。【治法】散寒祛湿,舒筋活络。【方名】坐骨神经号方加味。【组成】川牛膝 60-120 克,黄柏 9-12 克,生苡仁 30-40 克,川芎 10-12 克,木瓜 12-18 克,细辛 4-6 克,苍术 10-15 克,独活 10-15 克,土鳖虫 10-15 克,桑寄生 30 克,淫羊藿 30 克,鸡血藤 30 克,伸筋草 30 克,赤芍 15 克,白芍 15 克,生地 15 克,熟地 15 克。【用
6、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宋新家方。(九)【辨证】气血两虚,寒湿痹阻。【治法】益气活血,舒筋止痛。【方名】坐骨丸。【组成】党参 60 克,当归 60 克,木瓜 60 克,延胡索 60 克,甘草 60 克,续断 90 克,全蝎 30 克,落得打 30 克,甘松 30 克,蜈蚣 20 条,蜂房 2 只。【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 6 克,日服 3 次。【出处】章次公方。(十)【辨证】寒湿之邪侵袭,气血流行不畅。【治法】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方名】痛痹汤。【组成】乌蛇 20 克,延胡索 10 克,申姜 10 克,鸡血藤 25 克,牛膝 15 克,丹参 15克,当归 15 克,白
7、芍 15 克,炙甘草 15 克,乳香 7.5 克,没药 7.5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石正仿方。(十一)【辨证】风寒湿痹,阻滞经络。【治法】除湿散寒,温通经脉。【方名】新方桂枝汤。【组成】桂枝 30-60 克,白芍 15-30 克,生姜 3-5 片,甘草 5-6 克,大枣 5-10 枚,北黄芪 15-30 克,当归 10-15 克,川牛膝 10-15 克,独活 10-15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刘志斌方。(十二)【辨证】风寒湿邪,阻闭经络。【治法】散寒利湿,驱风通络。【方名】当归回逆汤。【组成】全当归 15 克,嫩桂枝 10
8、克,酒杭芍 10 克,北细辛 3 克,小木通 10 克,川牛膝 12 克,香独活 10 克,宣木瓜 10 克,生甘草 3 克,干地龙 10 克,全蝎 5 克,川蜈蚣3 条,防己 10 克,川断 15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曾绍裘方。(十三)【辨证】寒湿之邪,内传经络,气血瘀阻,经遂不通。【治法】祛湿散寒,温通经脉,化瘀止痛。【方名】加味桂乌汤。【组成】桂枝 12 克,白芍 30 克,丹参 30 克,制川乌 9 克,炙甘草 9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祝汉臣方。(十四)【辨证】寒凝气滞,瘀阻经脉。【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方名
9、】加减阳和汤。【组成】麻黄 10 克,熟地 20 克,油桂 5 克,白芥子 15 克,焦白术 15 克,鹿角霜 50克,玄胡 25 克,桃仁 15 克,赤芍 15 克,茯苓 15 克,生甘草 15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尚尔寿方。(十五)【辨证】劳伤筋脉,气血不运,经遂不通。【治法】舒筋活络,缓急止痛。【方名】加味芍药甘草汤。【组成】生白芍 50 克,炙甘草 50 克,元胡 15 克,罂粟壳 15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陈玉明方。坐骨神经痛的针灸治疗:主穴:腰 2-5 夹脊穴、阿是穴、环跳1风寒湿痹【诊断要点】腰腿冷痛,上下走
10、窜,屈伸不便,遇阴雨寒冷气候加重,或伴下肢肿胀;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沉。【处方】秩边、阳陵泉、命门2瘀血阻滞【诊断要点】有腰部内挫伤史,腰腿刺痛,痛处拒按,按之刺痛放散,夜间痛甚,不能俯仰,转侧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滞涩。【处方】阳陵泉、膈俞、血海、委中3正气不足【诊断要点】腰腿隐痛,反复发作,遇劳则甚,下肢萎软,恶风畏寒,喜揉喜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少,脉沉细。【处方】阳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阴交4、其它针灸疗法:耳穴贴压:坐骨神经、臀、腰骶椎、肾、压痛点皮肤针:叩刺腰骶部及在压痛点刺络出血,加拔火罐。【坐骨神经痛的辨病论治】1四物汤加味(朱世增四物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 1122
11、 例吉林中医药,1991:封 3)本方含白芍或赤芍药、熟地黄、穿山甲各 1520g,当归 1525g,川芎 1015g,蜈蚣 23 条,乌蛇 1025g o 痛痹加附子 1015g、肉桂 1025g;行痹加独活、秦艽各1520g,防风 1015g;着痹加茯苓 1525g、薏苡 1520g、苍术 1015g。显效 6l 例,有效 44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 938。2鹿马丸(曾庆佩自拟鹿马丸治疗坐骨神经痛 54 例报告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3) :31)川牛膝、熟狗脊、廑虫各 40g,制马钱子 30g,焙干,研极细末,鹿角胶 60g,烊化,加蜂蜜适量,以文火煎浓,加上述药末调匀,制丸
12、如绿豆大,每日 6g,23 次口服,lO日为一疗程,总有效率 963。3独活寄生汤化裁(吴学文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坐骨神经痛 93 例黑龙江中医药,1994:34)基本方: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肾虚加淫羊藿;痛剧,拘挛不得屈伸,重用川芎、白芍,加川乌、全蝎;麻木不仁加鸡血藤;重着沉困加防己;热盛去细辛、肉桂心;寒盛加附子;体壮者减地黄、人参。总有效率 967。4皂角刺煎剂(刘玺珍皂角刺煎剂治疗坐骨神经痛 117 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21)皂角刺 2040g,水煎服液 300ml,分 2 次服,风寒型加防风、细辛
13、、薏苡仁、附子、肉桂、木瓜、羌活,肝肾俱虚型加续断、杜仲、枸杞子、山萸肉、桑寄生,脉络瘀阻型加川牛膝、王不留行、乳香、没药、鸡血藤、穿山甲,湿热型加防己、黄柏、土茯苓,均与本品同煎。临床痊愈 624,基本控制 171。好转 154,无效 51。5四虫蠲痹汤(郑跃进四虫蠲痹汤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 124 例新中医,1990:39)本方含全蝎、蜈蚣、地鳖虫、地龙、天麻、当归、柴胡、牛膝、薏苡仁、葛根、鹿衔草、熟地黄、白芍。偏寒者加制川乌、制草乌,瘀血者加乳香、没药,湿热者加忍冬藤、土茯苓、黄柏。治疗 124 例,痊愈 72 例,显效 36 例,有效 ll 例,无效 3 例。6壮筋束骨丸(崔连光,王晓
14、屏壮筋束骨丸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腿痛 86 例山东中医杂志,1995:351352)组成:当归、炒杜仲、川断、鸡血藤、丹参、地龙等。主治:腰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用法:每日分早晚口服,每次 5g,温黄酒送服,连续服用 12 天为一疗程,停药 3 天,继续下一疗程。7痹除定痛汤(刘远见,郭巧玲,刘家磊,等痹除定痛汤治疗坐骨神经痛 236 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5:1920)组成:独活 5g,当归 15g,桑寄生 30g,丹参 30g,王不留行 30g,鸡血藤 30g,川牛膝 30g,杜仲 15g,威灵仙 15g,防己 15g,防风 15g,土鳖虫 10g,细辛 10g,制附子10g,甘草 6g。功
15、效:补肾养血活血,温经散寒,祛风利湿,化瘀镇痛。主治:坐骨神经痛。治愈率为 513,总有效率为 962。8水蜈蚣合剂(樊淡水蜈蚣合剂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炎 32 例浙江中医杂志,1989(7) :306)组成:水蜈蚣鲜品(或干品 150g)、生姜(切成块) 、红糖各 250g,加水 2 000ml,文武火煎至 500ml,分 2 次温服。主治:原发性坐骨神经炎,总有效率 100。 9.锯峰齿鲛软骨粉目前,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因为考虑到通常的药物只能治标不治本,而且有种种副作用,所以更偏向于使用纯天然的锯峰齿鲛软骨粉来治疗坐骨神经痛。因为坐骨神经痛多由腰椎间盘突出刺激中枢神经,导致臀部以下神经疼痛
16、,所以解决腰椎关节问题才是坐骨神经痛的根本和关键,而锯峰齿鲛对于关节的改善效果,软骨再生效果已经在各个先进国家中的临床中得到验证,成为了有可能彻底解决坐骨神经痛的代替疗法。组成:锯峰齿鲛软骨粉 7.5g,分三次用温水冲服。坐骨神经痛运动疗法坐骨神经痛多发于单侧 ,夜间加重 ,咳嗽、大便时加重。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主要是由于坐骨神经炎症病变引起 ;继发性的则多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腰和臀部的软组织损伤以及盆腔、椎管内病变引起。患者除避免着凉外 ,适当加强腰腿部功能锻炼 ,会获得良好效果。 一、左右摆腿。站立位 ,双手扶墙 ,轮流向左右方向摆腿 ,摆动时足部不触地面。
17、二、交替直腿上抬运动。仰卧位 ,轮流将在、右腿伸直后抬起 ,经常锻炼可逐渐提高抬举角度。 三、踏自行车运动。仰卧位 ,两下肢像骑车般轮番踩踏 ,踩踏幅度可逐渐增加。 四、正坐举腿。坐位 ,两腿紧靠或夹上一本厚书 ,直膝 ,脚跟着地 ,手握凳边 ,抬腿过脐 ,随即放下。开始时患腿未必抬得很高 ,坚持锻炼后患腿的抬高程度会逐渐增加。 五、平坐推腿。坐位 ,足跟着地 ,足尖跷起 ,两手平放大腿上 ,随即向前弯腰 ,两手同时推向足部。初练时两手很难推到足部 ,坚持一段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蹲跳。双手扶凳 ,左腿屈膝下蹲 ,右腿尽量向右侧伸直 ,如此左右交替进行。 坐骨神经痛的预防常识:许多坐骨神
18、经痛的患者都可清楚地诉述发病是与一次突然的腰部“扭伤”有关,如发生于拎举重物,扛抬重物,长时间的弯腰活动或摔跌后。因此,当需要进行突然的负重动作前,应预先活动腰部,尽量避免腰部“扭伤”,平时多进行强化腰肌肌力的锻炼,并改善潮湿的居住环境,常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本病患者急性期应及时就医,卧床休息,并密切配合诊治,预后通常是好的。坐骨神经痛急性期的处理:1、应针对病因治疗。腰椎间盘脱出急性期卧硬板床休息 12 周常可使症状稳定。 2、对症治疗,疼痛可用扑热息痛加可待因 30mg,34 次/d ,以及其他非甾体类镇痛药,如异丁苯乙酸、萘普生等。肌肉痉挛可用安定 510mg 口服,3 次/d ;或环苯
19、扎林10mg 口服,3 次/d,可能有效。 3、严重病例可用地塞米松 1015mg/d,静脉滴注, 710 天;一般可口服泼尼松10mg,每日 34 次,1014 次为一疗程。也可用 12普鲁卡因或加泼尼松龙各 1ml椎旁封闭。可配合针灸和理疗,保守疗法多可缓解。疗效不佳时可用骨盆牵引或泼尼送龙硬脊膜外注射,个别无效或慢性复发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坐骨神经疼痛的认识误区:许多医药说明书、广告或科普读物,将坐骨神经痛作为一种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等病相提并论。我们骨科专业人员认为:这不但不严谨,还会对患者产生误导,因而有必要为它“正名”。 坐骨神经是人体内最长
20、的一根神经,从脊髓腰段的神经根发出,由臀部的梨状肌下方穿出,分布于大腿后方以及小腿、足部,指挥肌肉运动,传导皮肤感觉。正常人左右两侧各有一根。人体五个腰椎中,以下面的第四、五腰椎负担最重,活动度最大,容易发生退变老化。长期劳损或突然扭伤,可使腰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后,压迫坐骨神经根,引起充血、水肿以至粘连等病理变化。突出的一侧腰部疼痛,经臀部向大腿后方放射,直到小腿和足部,有时还有麻木,咳嗽时加重。这种症状就是坐骨神经痛。它如同发热一样,只是一种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等病理变化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正如引起发热的原因是感冒、肺炎或脑膜炎等等一样。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虽
21、多,但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且多为第 45腰椎间盘或第 5 腰椎骶骨间的椎间盘突出。因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坐骨神经痛可能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骨科门诊,我们发现:除了腰椎间盘突出可以引起坐骨神经痛以外,还有不少疾病也可以引起这种症状。比较常见的有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梨状肌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和腰椎管肿瘤等等。但有些时候,有些医院、非骨科专业的医师对于有坐骨神经痛症状的患者,匆匆下一个“坐骨神经痛”的诊断后就盲目对症治疗,而不去追究深层的病理原因来对因治疗,其实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所以病人到医院就诊骨科时,骨科医师应该亲手为病人作详细的体格检查,并辅助以X 线片、CT
22、、MRI(核磁共振)等,对病情作出合理的病理学诊断,才能做到对因治疗,真正消除患者痛苦。需要指出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见得一定表现为坐骨神经痛。人体共有五个腰椎,与此相对应,有五对腰神经根,部分第 4 腰神经根、第 5 腰神经根与第 1、2、3 骶神经根组成坐骨神经,而第 2、3 神经根和第 4 腰神经部分纤维,只参与组成分布于大腿前方的股神经,不参加坐骨神经组成,因而第 12 或第 23 或第 34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引起股神经受压迫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抬腿无力,大腿前方或内侧皮肤感觉迟钝;还有些腰5骶 1 椎间盘突出病人,并无坐骨神经痛。有的发病早期或整个发病过程可能仅表现为腰痛,还有的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走几百米路,就觉得下肢酸胀无力,必须休息或弯腰下蹲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有的病人仅感到肢体发凉;个别严重的出现瘫痪,下肢不能活动,大小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