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二下学期历史月考(一) 3.19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 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 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3、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
2、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C陕西 D山东5、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
3、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6、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 :“秦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 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C.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D.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8、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
4、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9、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宮廷御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物这反映了九卿A. 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 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 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 官员众多,权力分化10、表 1 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1、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
5、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12、史记 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13、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
6、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14、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1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
7、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6、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从材料中得出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之一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17、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8、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
8、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19、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20、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
9、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1、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23、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
10、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 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24、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 18 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A. 限制权力滥用 B. 防止官员腐败C. 培育权利观念 D. 增强责任意
11、识25、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26、 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 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27、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
12、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28、公元前 5 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29、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
13、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0、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D.公民个人自由受到法律限制31、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14、可见当时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32、公元前 427 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33、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
15、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 1:3。这一选举法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34、 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干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A.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 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C. 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35、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 25 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
16、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 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 25 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A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C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D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
17、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鳊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18、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37、材料 1958 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把教育改革与加强国家安全联系起来。这部法案明确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考入高等教育机构,培养拔尖人才。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人再次发现,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1985年美国发起了跨世纪全面改革基础科学教育的2061 计划,明确提出“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标”,并详细阐
19、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等教育体系的设想、步骤、目标和科学依据。在此后的实践中,全国学校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标准,造成教育质量难以控制、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等诸多问题,为此 1995 年美国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全国性的科学教育标准。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2002 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摘编自张运红二战后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及其特点与趋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行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特点。高二下学期历史月考(一)答案1-5:AABCD 6-10:
20、DDBBC 11-15:CCBAD 16-20:CABAA21-25:BBDDC 26-30:DCCAD 31-35:BBDCA36、 ( 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2 )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37、(1)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强; 联邦制度制约教育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科
21、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2)特点:以深刻的危机意识为推动力量;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普及化; 以立法形式推进教育改革。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58 年美国颁布了 国防教育法,把教育改革与加强国家安全联系起来”“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人再次发现,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 ”可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强;根据材料“在此后的实践中 ,全国学校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标准,造成教育质量难以控制” 可知联邦制度制约教育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第(2)问,从材料中可
22、以看出,当美国教育出现问题, 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时,美国都会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由此可以得出以深刻的危机意识为推动力量,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根据材料“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考入高等教育机构,培养拔尖人才”“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可知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普及化; 美国每一次改革都以立法进行规范,可以得出美国以立法形式推进教育改革。高二下学期历史月考(一)答案1-5:AABCD 6-10:DDBBC 11-15:CCBAD 16-20:CABAA21-25:BBDDC 26-30:DCCAD 31-35:BBDCA36、
23、( 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2 )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37、(1)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强; 联邦制度制约教育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2)特点:以深刻的危机意识为推动力量;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普及化; 以立
24、法形式推进教育改革。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58 年美国颁布了 国防教育法,把教育改革与加强国家安全联系起来”“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人再次发现,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 ”可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强;根据材料“在此后的实践中 ,全国学校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标准,造成教育质量难以控制” 可知联邦制度制约教育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第(2)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美国教育出现问题, 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时,美国都会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由此可以得出以深刻的危机意识为推动力量,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根据材料“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考入高等教育机构,培养拔尖人才”“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可知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普及化; 美国每一次改革都以立法进行规范,可以得出美国以立法形式推进教育改革。